20110912 水調歌頭 (宋 蘇軾):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二)

 

◎網路收集的動人心弦【詩詞歌賦】篇 ~ ~ ~

 

 

 

 

明月

東坡詞中常有月,是明是缺,往往都有著多樣的意涵,人月之間,總是有說不盡的轇轕。一輪明或者不明、圓或者不圓的月,照李白,照東坡,照楊喚,照我。照東坡的月反射出怎樣的光芒呢?先從月意象最豐富的〈水調歌頭〉看起吧: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一起首就是一個「天問」,「明月幾時有?」什麼時候開始有月亮的呢?這就挑起了生命無解的根源問題,而這樣的問題的出現,往往也就是一番尋索的開始。問「明月幾時有」在我看來,等於是問「生命究竟是什麼?」也暗藏了許多相生的問題,就開啟了全篇。之所以將「明月幾時有」這樣的問題「把酒問青天」,是以月為昔在、今在、往後仍在之物,作為一個宇宙的律、或者一條生命長流的象徵。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承上啟下,帶出仙境與人間的對照,字面上看來,是說想到月(天上宮闕)之不受時間限制(今夕是何年),當下情感上的反應是「欲乘風歸去」,但在多想一層,「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一方面可以將「瓊樓玉宇」看成是一種完全超脫世俗、抽離於人情物外的「仙境」,東坡否定了,他沒有要跳出生命長河之外,他是「情之所鍾」之輩,不勝「太上忘情」之寒,不如在人間「起舞弄清影」;另一方面,或者可以扣到之前的生命難題,當他更深地迫近自己、反視生命,生命本身無解的情緒使他「恐」且「寒」,像〈後赤壁賦〉中「凜乎其不可留也」的感受一般。

 

下片,月又變成了一個如影隨形的、總是以它的圓照人事之缺的形象,「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無所不在的月光照的是他無所遁逃的情緒,人與月開始有密切的對照關係,「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是強烈的反襯,襯出無情天地中的有情人、不變的明月下擾動的人情物事。

 

之後又作翻轉,將人與月連結了起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人長久」「共嬋娟」。原本以月反襯人生的短暫與缺憾,是很深刻的情感流露,然後作了一個哲理的反省:月也有陰晴圓缺,並不影響月的本質;人的悲歡離合,也不改變生命的本質。如此明月與人生可以相互應和起來。

 

最後,再回到情感層面,以月為聯繫兩地有情人的媒介,共一月,情相連,「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但願人情長久,作為生命不變的本質之一,便可以超越悲歡離合、陰晴圓缺。

 

大約可以歸納出,月在哲思上,是作為東坡「變與不變」的辯證,在情感上,常襯出人事的缺憾與蒼涼。〈江城子〉最末:「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一片無限淒冷的場景。蘇軾作〈水調歌頭〉「兼懷子由」,兩人雖受空間阻隔,仍一情相繫,能夠「千里共嬋娟」,但在〈江城子〉,他懷念死去的妻子,與他共一「明月夜」的,只有「短松岡」,說不盡的蒼涼在言外。

 

 

20110912 定風波 (宋 蘇軾):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網路收集的動人心弦【詩詞歌賦】篇 ~ ~ ~

 

 

 

 

蘇軾 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不要注意雨點穿過樹林敲打葉子的聲音,何妨低吟長嘯且從容徐行。拄著手杖,曳著草鞋,輕便自在勝過騎馬,還有什麼可怕?煙雨迷漫,但願穿著蓑衣渡過此生。

寒冷的春風吹醒了酒意,有些寒意。雨過風停,山頭的落日卻來迎接著我。回首來程風吹樹動蕭瑟不已的地方,一片寧靜,好像什麼也沒有發生過,歸去吧,既沒有風雨,也沒有天晴。

 

最後一句,意境很深遠. 白話如下:

當天空放晴時,蘇軾回頭望向剛剛來的那條小路,想起剛剛在雨中行走的樣子,就像是在回顧官場中的風雨一樣,只剩一片蕭瑟。看著這一切,讓人不禁要大呼「歸去來兮」,還是回家吧,風雨陰晴無定數,一切終將成為過去,何必將風雨陰晴記掛心頭而徒增困擾呢?當一切都看的豁達時,所有的不悅都將自心頭一掃而去,就像那風雨過去,即使尚未放晴,至少雨已停、風已靜。

 

 

蘇軾就這樣說著:「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所謂的「雨具先去」說的可不是雨傘自己先「落跑」的「靈異現象」,而是指帶著雨傘的人先捲「傘」潛逃了,所以,就只剩下一群人很狼狽地在雨中的山林間行走。不過,蘇軾可不這樣覺得喔!

 

「余獨不覺」嘛!說到這個大人物的感覺還真是奇怪,常常都是和普通人不太一樣的,就像蘋果掉到牛頓頭上,他不會想吃,而是想到「地心引力」;李白舉頭望見大大的月亮,低頭不是吃月餅竟然是思故鄉。咱們蘇軾也是,看到下雨了,不是忙著躲雨,怕淋了雨感冒,反而很自得其樂,還寫下這闋詞紀念紀念。不過,他既然寫了,那咱們就來瞧瞧吧!

 

一開始寫道「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穿林打葉聲」說的可不是「槍林彈雨」的場面喔!畢竟,那時候可還沒那麼進步吧!不過,從「穿林打葉」也可窺知,這雨還不小呢!可不只是毛毛細雨喔!再來,看到「莫聽」就知道蘇軾可真不愧是一代豪放大家,連用字遣辭,都有豪氣啊!下雨算什麼,感冒了,看醫生就好了嘛!「何妨」更是語帶俏皮,略有諷刺同行「狼狽」之人的語氣在。本來嘛,反正都已經下雨了,又沒東西可遮蔽,不如就放開心胸,吹著口哨,享受一下「森林浴」又何妨呢?

 

再來看到「竹杖芒鞋輕勝馬」,在山林裡,尤其是羊腸小徑中,人都難走了,何況是還騎著馬呢?所以,這時候輕裝簡從,拿把柺杖,穿雙草鞋反而還方便多了呢?其實,蘇軾這裡可有隱喻在喔!所謂「行人路上馬蹄忙」,「馬」是官員才能坐的東西,蘇軾在這裡用「竹杖芒鞋」比馬「輕」,其實是蘊含了「無官一身輕」的意思在其中。也對啦,被貶到黃州的蘇軾,實在也是閒的好像沒做官似的,不然怎麼還有空四處去玩呢?

 

「一蓑煙雨任平生」,「一蓑」指得是一件蓑衣。咦?小序裡不是說了「雨具先去」嗎?怎麼這會兒又冒出了一件蓑衣啊?難道蘇軾會變魔術啊?不不不,這個「一蓑」可以有兩個解釋,第一個解釋是說:「一蓑」指的是雨量,比喻滿天風雨遮蔽全身,就像蓑衣一樣,覆蓋在身上。另一說則是說:蘇軾這裡說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心中之事。陸游在〈舟過小孤有感〉中這樣說:「商略人生為何事?一蓑從此入空濛。」陸游跟蘇軾一樣都是宦途不得志的人,所以,他們的「空濛」、「煙雨」指得何嘗不是政治上的風雨呢?如果他們是用自然狀況來暗喻政治狀況,那麼「一蓑」指的又何嘗不是蘇軾〈臨江仙〉裡說的「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歸隱之意呢?

 

蘇軾寫這闋詞的時間是在三月,「料峭春風」說的便是略帶寒意的春風。被這春風一吹,連酒意都「冷」醒了。酒醒之時,抬頭望向遠方,所見竟是可愛的陽光斜掛在山頭,彷彿是在迎接我的到來般。這裡寫的是眼前所見的景色,但是也蘊藏了詩人的情感因子。小序說「已而遂晴」,可見,風雨總會過去,可愛的陽光也總會露臉相迎的。

 

當天空放晴時,蘇軾回頭望向剛剛來的那條小路,想起剛剛在雨中行走的樣子,就像是在回顧官場中的風雨一樣,只剩一片蕭瑟。看著這一切,讓人不禁要大呼「歸去來兮」,還是回家吧,風雨陰晴無定數,一切終將成為過去,何必將風雨陰晴記掛心頭而徒增困擾呢?

 

文人總愛將情緒蘊含在作品之中,寫的常常不是表面上所看到的景象,而是文字底下心情的反射,蘇軾在這闋詞裡就是這樣。自然風雨在蘇軾看來是不僅於此的,政治上的風雨與自然風雨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

 

說到這,不禁要感嘆起人生了,生活中的壓力與不得志,彷彿就是那漫天風雨,瀟瀟吹打著,無力挽狂瀾之豪氣、無改變現實之魄力,咱們也只得學學那九百年前的古人─蘇軾,來場「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或許,當一切都看的豁達時,所有的不悅都將自心頭一掃而去,就像那風雨過去,即使尚未放晴,至少雨已停、風已靜。

 

 

蘇軾的一生宦海浮沈,數度大起大落,

在告老還鄉之際,

故有這樣的心情,

退休之後,日子是平淡恬適的,

也無那些是是非非的風風雨雨愁憂日子,

也無雲過天青的開懷暢飲日子,

日子就是如此這般,天天都一樣,

回復到未做官之前,

原本小人物的平淡生活.

 

〔也無風雨也無晴〕

引喻〔狂心若歇,歇即菩提.〕之意,

又古德有言:〔如今休去便休去,若覓了時無了時.〕,

蘇東坡官場混久了,

也看開了榮華富貴裡的包藏禍心,

時時都心跳一百,

努力的想做好官,

也不見得能伸展一己之抱負,

不如告老還鄉,

過著自己想過的生活,

田園平淡的日子,

雖然?有榮華富貴,

但也?有常常心跳一百;

白開水的日子,

自有一番閒散之樂,

不亦樂乎?

 

 

20110217 登玲瓏山 (北宋蘇軾):腳力盡時山更好,莫將有限趁無窮

 

◎網路收集的動人心弦【詩詞歌賦】篇 ~ ~ ~

 

 

 

 

登玲瓏山

作者:蘇軾 北宋 

 

何年僵立兩蒼龍,瘦脊盤盤尚倚空。翠浪舞翻紅罷亞,白雲穿破碧玲瓏。

三休亭上工延月,九折巖前巧貯風。腳力盡時山更好,莫將有限趁無窮

20110217 念奴嬌 (宋代蘇軾):人 生 如 夢 , 一 尊 還 酹 江 月

 

◎網路收集的動人心弦【詩詞歌賦】篇 ~ ~ ~

 

 

宋代、蘇軾:念奴嬌

 

大 江 東 去 , 浪 淘 盡 , 千 古 風 流 人 物 。 故 壘 西 邊 , 人 道 是 、 三 國 周 郎 赤 壁 。 亂 石 崩 雲 , 驚 濤 裂 岸 , 捲 起 千 堆 雪 。 江 山 如 畫 , 一 時 多 少 豪 傑 ! 遙 想 公 瑾 當 年 , 小 喬 初 嫁 了 , 雄 姿 英 發 。 羽 扇 綸 巾 , 談 笑 間 、 強 虜 灰 飛 煙 滅 。 故 國 神 游 , 多 情 應 笑 我 , 早 生 華 髮 。 人 生 如 夢 , 一 尊 還 酹 江 月 。

 

 

滾 滾 長 江 水 啊 , 向 東 流 去 , 波 濤 淘 盡 千 古 風 流 人 物 。 在 那 遺 棄 了 的 古 舊 營 壘 西 邊 , 人 家 說 是 三 國 時 候 東 吳 大 都 督 周 瑜 , 打 敗 曹 操 八 十 三 萬 大 軍 的 赤 壁 地 方 哪 ! 四 面 石 亂 山 高 , 兩 岸 懸 崖 聳 入 雲 霄 ; 江 中 驚 濤 駭 浪 洶 湧 澎 湃 , 日 夜 拍 打 著 江 岸 ; 水 波 翻 滾 騰 躍 , 像 捲 揚 起 千 萬 堆 白 雪 。 如 畫 的 江 山 呀 , 一 時 間 引 出 來 多 少 英 雄 豪 傑 ! 遙 想 起 當 年 的 周 郎 公 瑾 , 美 麗 的 喬 家 小 女 兒 剛 嫁 給 他 , 英 雄 得 到 美 人 啊 , 英 姿 卓 越 , 風 度 翩 翩 , 光 采 照 人 。 他 手 搖 鵝 毛 扇 , 頭 上 纏 著 綸 巾 , 從 容 瀟 灑 , 談 笑 用 兵 , 如 同 灰 飛 煙 滅 地 打 敗 了 曹 操 大 軍 ! 千 年 之 後 , 我 身 臨 古 戰 場 , 仍 然 神 馳 神 往 , 彷 彿 看 到 了 赤 壁 鏖 兵 ! 可 笑 我 自 作 多 情 , 忘 了 自 己 已 是 個 白 髮 蒼 蒼 的 老 人 。人生在世,猶如夢幻,就開懷暢飲,向江上的明月敬奉一杯好酒吧!

20110217 臨江仙 (明代楊慎):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網路收集的動人心弦【詩詞歌賦】篇 ~ ~ ~

 

 

 

 

明代、楊慎: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觀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滾滾長江的江水一路向東流去,永遠不再回頭,

古今多少的英雄就像那翻飛的浪花般消逝去。

何需爭什麼是與非?成功與失敗,這些都是短暫而不長久的,

唯有青山依然的存在,依然的日升日落、彩霞滿天。

江上的白髮漁翁,賞秋月迎春風早已習慣於四時的變化,

和朋友難得見了面,痛快的暢飲一杯酒,

古往今來紛紛擾擾的諸多往事,都成為下酒閒談的佐料了

20110217 禪詩 (雲門禪師):春有百花秋有月

 

◎網路收集的動人心弦【詩詞歌賦】篇 ~ ~ ~

 

 

 

齊己在《寄鄭谷郎中》一詩中所云:「詩心何以傳?所證自同禪。」

雲門禪師有詩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在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詩人是從春花秋月、夏風冬雪中發現了大自然的美。

而只有達到物我兩忘(「若無閒事在心頭」),進而物我同一境界的人才能真正體味到美在其中。

因為詩人看來,風花雪月就是他們自己,他們把自己的感情毫無保留地貫注到大自然中去,

於是風花雪月也就成了有生命的東西,成了他們自我的化身。

這就是詩中寓禪的魅力,也就是禪味的魅力。

20110217 江雪 (柳宗元):獨釣寒江雪

 

◎網路收集的動人心弦【詩詞歌賦】篇 ~ ~ ~

 

 

 

 

柳宗元: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膾灸人口的絕句,如只以寫景詩欣賞,亦無不可;

但因詩中的意境與禪宗悟道的境界契合,從禪詩的角度欣賞就更有禪味。

漁翁(亦代表作者自己)獨自垂釣於寒江之上,周圍一片白茫茫,

他那種與天地融為一體,渾然無別,澄澈透底的心境,

不正是禪者找到歸宿、找到本心、發現自性的禪境嗎?

 

 

江雪

描寫了"空寂之境",而"這樣空寂的境界無疑是最理想的禪境".

歷代著名詩評家們從中讀出的是"得天趣"、"傲然獨往"的精神和骨氣,而不是禪寂.

因為從這首詩的創作心態來看,詩人當時被貶南荒,一以疑懼,一以堅持,

正如<懲咎賦>所言:"苟余齒之有懲兮,蹈前烈而不顧.死蠻夷固無所兮,

雖顯寵其焉加?配大中以為偶兮,諒天命之謂何?"

這種心態反映在<江雪>中,便成為獨釣寒江的漁翁形象,體現的是堅持大中之道、

蔑視守舊勢力的大無畏精神,而不是消極化解的禪思.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詩中有畫意,是大詩人對自然雪景進行藝術的想像之後創造出來的一個潔白、光明、空曠、寂靜的理想境界,其境通禪是不言而喻的,但取以細味,詩境中的賞美焦點「蓑笠翁」,他寒江獨釣,還是心有所繫的。看起來他確實出世,超脫,但實際上不過是躲入一個理想的心理守住自我,尚沒有縱身大化,冥滅物我,達到與道同體的「禪悟」境層。

柳宗元的《江雪》是一首禪意詩而非禪詩

 

 

寒山子他的《閒遊》一詩寫道:

閒遊華頂上,日朗晝光輝。

四顧晴空裡,白雲同鶴飛。

 

全詩也沒有用到一個禪佛名相暗示禪境,也全是以詩的興像風神取勝,但「閒遊」者所處的地點「華頂」千山萬徑皆不見,境界更加闊大,他的周圍只是「空」,就在他四顧空無中,他的身心已同白雲飛鶴不分彼此,「我」最終遁形為「無」和「空」,這是真正的禪悟,所以,我們說柳宗元的《江雪》是一首「禪意詩」,而寒山子的《閒遊》才真正算得上出家人心遊方外,境通禪那的「禪詩」。

 

20110217 聞鍾(唐代皎然):遠鍾揚好風

 

◎網路收集的動人心弦【詩詞歌賦】篇 ~ ~ ~

 

 

 

 

 

唐代皎然:聞鍾

 

「古寺寒山上,遠鍾揚好風。聲餘月鬆動,響盡霜天空。永夜一禪子,冷然心境中。」

 

詩僧用古寺、寒山、松月、霜天、鐘聲,構造出一種寂靜清幽的環境,

以「禪子」的主觀「心境」排除了物境,寫出禪僧進入禪境的神妙狀態。

因此,我們說「意境」是禪詩詩味的靈魂。

一首好的禪詩,即使沒有「佛」「禪」的字眼,但它所創造的意境——禪境,

同樣會給人以心靈的震撼和美的享受。

20110217 鳥鳴澗 (王維):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網路收集的動人心弦【詩詞歌賦】篇 ~ ~ ~

 

 

 

 

王維<鳥鳴澗>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王維佛道禪心,詩中寫山空林靜,更是寫詩人的心虛空寧靜,恬淡閒適.在這空山中詩人聽到了桂花落地的聲音,更是聽到了自己心靈呼吸的聲音.山空只是眼前的虛景,心空才是詩人至上的欣喜.

20110217 終南別業 (王維) : 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網路收集的動人心弦【詩詞歌賦】篇 ~ ~ ~

 

 

 

 

王維 終南別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鄰叟,談笑無還期。

 

這首詩王維晚年作品,王維非常喜歡自然,思想頗受佛道影響。詩風清逸恬澹,蘊含一般人體悟不出的自然佳趣。詩中前兩句以直敘入手,扣題寫來,坦白無飾,具有古樸之風。第三句言:「行」不為何事而行,「坐」不為等待而坐。一切在不著意之間,此時我心即自然,自然即我心,與自然冥合無間。末句言:相談甚歡,忘卻時間的流逝。一位名重的大詩人與鄉野村夫隨緣交談的非常愉快,豈不是忘我的境界了嗎?端看全詩,在清淡古樸的文字中,特別給人一種安恬寧合的感受。

 

 

 

 

此詩筆調安閒。 首聯:中年後厭世好道,晚年隱居,遊覽山水。 次聯:獨來獨往的悠閒情致。 三聯:詩人漫遊無目的、隨意。 末聯:行程如行雲流水,任運自然 .行至水窮處,此時常人定會煩惱無比、敗興而歸,但詩人卻坐看雲,將詩人 隨遇而安的情懷表現的淋漓盡致。

「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雲展雲舒.」應是讀此詩有感而發.後世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