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17 竹山神社〈竹山公園〉 (南投竹山)

2018.03.17 竹山神社〈竹山公園〉 (南投竹山)
竹山神社20180317(1)

竹山神社鳥居就在往竹山鎮公所入口處。

竹山神社20180317(2)

回頭看另一個角度之竹山神社鳥居

 

2016/3/12曾至竹山鎮公所所在地之竹山公園夜登摸過一顆基石(三角子園:標高170公尺,土地調查局圖根點,位於竹山公園底端步道左約5公尺處),忘記那時是否曾注意到這裡存在著昔日竹山神社遺跡?!後來在開始記錄神社資料後,翻查到竹山神社資料,才確知竹山神社遺址原來就是在現今之竹山公園內。雖然近年一直有機會往返竹山安排登山行程,但直至今日才有機會再重返此地,拍攝竹山神社遺跡,不過因為還是在爬一天登山行程之後,於返家前才有機會順道前往探訪,所以只好又是一次“夜訪”了。

日治時期於竹山街建有神社,根據記載、竹山神社於昭和十三(1938)2月28日鎮座,原無格社,後列為鄉社。祭神為開拓三神(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明治天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神社原址於終戰之後,曾被荒廢了一陣子,直到鎮公所遷移至此地,才將原本的神苑及神社的正殿改建為公園即如今之竹山公園。神社遺跡僅存鳥居、石燈籠狛犬,但其格局大致仍可識別。

 

竹山神社20180317(3)

▲竹山公園內之石燈籠遺跡。 

竹山神社20180317(4)

原神社通路兩旁每六十尺設置石燈籠一對

 

竹山神社建造當初,自入口至神殿前通路兩旁每六十尺置石燈籠一對,每二十尺種植二葉松一對及建造三座鳥居,分別置於入口處、洗手槽與神殿前,惟目前鳥居只留存一座於入口處。洗手槽邊的一對石燈籠,則成了竹山公園入口裝飾。其餘部分石燈籠大多因改朝換代或政治因素拆毀。連道路兩旁所植的松樹,也於民國六十年間,不知何故幾乎全數枯死。

民國六十四年,竹山鎮公所由雲林路林崇本堂邊遷搬至現在的地址,神社因竹山公園及鎮公所開闢用地之需,大部份的日式建物均被拆除,僅剩神主宿舍充作鎮長宿舍使用,爾後供鎮公所員工午休或值夜之用。緊接著於民國七十一年將原神社區域改建成竹山公園,八十一年再由觀光局及旅遊局充實內部遊樂設施及古典迴廊,神殿前的高麗犬和表參道上尚未損毀的石燈籠則移到了迴廊之前,九二一地震後,原來的神主宿舍也破損不堪,也只好將之拆除了。

 

竹山神社20180317(5)

竹山神社20180317(6)

竹山神社20180317(7)

竹山神社20180317(8)

景觀步道入口前的一對石狛犬(高麗犬)

竹山神社20180317(9)

竹山神社20180317(10)

竹山神社20180317(11)

竹山神社20180317(12)

竹山神社20180317(13)

竹山神社20180317(14)

竹山神社20180317(15)

竹山神社20180317(16)

竹山神社20180317(17)

竹山神社20180317(18)

竹山神社20180317(19)

▲竹山公園石碑。

竹山神社20180317(20)

竹山神社20180317(21)

竹山神社20180317(22)

▲石燈籠刻有「奉獻」二字。

竹山神社20180317(23)

竹山神社20180317(24)

竹山神社20180317(25)

竹山神社20180317(26)

竹山神社20180317(27)

竹山神社20180317(28)

竹山神社20180317(29)

竹山神社20180317(30)

竹山神社20180317(31)

▲其它石燈籠殘骸,有些已變為花盆底座了...。 

竹山神社20180317(32)

竹山神社20180317(33)

竹山神社20180317(34)

竹山神社20180317(35)

竹山神社20180317(36)

竹山神社20180317(37)

竹山神社20180317(38)

▲竹山公園內說明牌及地圖資料。 

 

◎20171111 【前山第一城】石碣與【九十九崁】〈八通關古道起點〉 (南投竹山)
http://mtff98.pixnet.net/blog/post/460703717

   

知縣陳世烈於光緒十二年(1886)於雲林坪設置了「雲林城工總局」與「雲林撫墾局」來處理築城與撫墾事宜,然而由於經費不足,國庫無法負擔的部分只好向地方士紳募捐,最後建成了一座周長1300餘丈、寬約6尺並圍有刺竹三重的竹土合一之城垣,是之為【雲林城】,又稱為前山第一城...。首任巡撫劉銘傳到任以後, 計劃在在嘉義、彰化之間增設雲林縣, 當時縣治所在,即規劃設於沙連堡林圯埔近郊的九十九崁<雲林坪>上,這也是雲林縣名稱的由來,該地今屬南投竹山境內,卻仍然保有雲林里、雲林國小和雲林路等相關地名。之所以會選於此地築城,主要是因為此地是八通關古道的起點,與開山撫番政策有相當的關係...
 

竹山神社20180317(39)

竹山神社20180317(40)

▲這條通往出口鳥居之馬路應該就是昔日神社參拜道。 

竹山神社20180317(41)

竹山鎮公所。 

竹山神社20180317(42)

竹山神社20180317(43)

竹山神社20180317(44)

鳥居龜腹已經不是原來之樣貌了 

竹山神社20180317(45)

竹山神社20180317(46)

▲再度穿過鳥居、準備開車北返了

竹山公園〈竹山神社遺址〉位置地圖

 

 

﹝本篇選取照片數:46﹞

 

20180204 鹿陶洋江家古厝《聚落建築群》 (台南楠西)

2018.02.04 鹿陶洋江家古厝《聚落建築群》 (台南楠西)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1)

江家古厝位於台三線台南玉井楠西間,是全台最大且保存相當完善的傳統閩南式大型傳統農村聚落。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2)

鹿陶洋江家聚落於臺南市文化資產中列為《聚落建築群》類,為單姓客家傳統聚落。

  

鹿陶洋江家聚落於臺南市文化資產中列為《聚落建築群》類,種類:單姓客家傳統聚落,古蹟公告日期:2009年7月16日。去年暑假在週遭爬山時曾幾度經過此處,但因時間不足、只能匆匆而過,倒是有去爬了後面的鹿陶洋山(標高263公尺、三等三角點306號,台南楠西,攀登日期:2017/7/9)。江家古厝位於台三線台南玉井、楠西間,是全台最大且保存相當完善的傳統閩南式大型傳統農村聚落,具有三百年歷史,整個聚落以「四進三院」的四合院為主軸,中軸線為江家祖先古厝宗祠,前有神明廳、公廳、拜亭總共是四進。聚落佔地3.5公頃,保留有200年歷史的土角厝、竹編厝,以及日治時代的紅磚屋、洗石子屋等,如同是台灣300年來農家建築變遷的縮影江家古厝的最大特色是10幾代單姓聚居而未分家,保留了「宋江陣」的歷史文化整個聚落採公司化管理,嚴禁蓋高樓,有如活的聚落博物館江家古厝目前仍有30餘戶一百多人居住,全區建築物有136棟,以紅瓦厝居多,整個古厝群包括土角厝、磚墻、鐵皮屋、混凝土墻、竹編牆等10餘種建築格式,130多棟房屋,有的雖已更新重建,但多數為20年以上屋舍,更有多棟百餘年歷史老屋,做工及裝飾極具特色。

 

☆鹿陶洋江家宗祠及鹿陶洋江家聚落(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查詢資料:  

臺南市文化資產查詢-鹿陶洋江家宗祠 –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http://tmach-culture.tainan.gov.tw/asset/assetdetail.asp?assetid=%7BAEE1495D-6D4C-4B8B-8309-3A4A7DBADB8E%7D

名稱 鹿陶洋江家宗祠
類別 歷史建築
年代 日治時期
所在區域 楠西區
級別 歷史建築

簡介臺南市楠西區鹿陶洋江家聚落是全臺最大的單一宗族聚落,江家祖先江如南與其家族攜帶東峰大帝(江寬山)香火及卜杯ㄧ付,於1721年來臺;1739年,次子江日溝亦來臺與其父兄相會,最初選在茄菝埔尾(今楠西村南)之所暫居,接著遷至檳榔腳(今楠西區東勢里)之所建築家屋,最後再擇至楠西區鹿陶洋,而後因風水地理的牽引下,定居鹿陶洋山下於此發展,綿延至今。

江家聚落為一客家聚落,客家極為重視倫常,歷經中國到臺灣,一直為子孫們所遵從。位居正中央的「廳下」是最容易看出客家建築特色的地方,因此宗祠是最能代表江家聚落的客家精神所在。整體聚落以宗祠為中心點慢慢拓展,並有祖訓規定聚落內的建築不得超過祖祠堂的高度。宗祠代表整個聚落的中軸線,且建築作工是整個江家聚落中最為講究、精細者。

宗祠興建年代不可考,但根據碑文記載最早的修建年代為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該建築為1906年前即已興建的百年建築。後期經過幾次翻修: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興建兩廊、拜亭與公廳。昭和五年 (1930年)因原有的祖祠堂與茅草屋不堪使用翻修,四進三院十三條護龍的建築格局亦在當時形成雛型。後期修建宗祠主要以時代的轉變和破損修繕為主要目的。2010年3月高雄甲仙大地震後,鹿陶洋江家宗祠群屋牆與屋瓦頗多倒塌與損壞。江家古厝登錄為聚落,多為傳統木構架磚造建築,經此次甲仙地震,多數屋頂覆瓦錯位且破裂,明顯可見天光,沿屋簷處有十餘屋瓦滑落,江家故事館室內可見掉落屋瓦;立面部分,數間民房立柱與牆體分離,損害情況嚴重,至今已搶修完成。

公告日期 2009-07-16

公告文號 府文資字第0980169730號

 

◎臺南市文化資產查詢-鹿陶洋江家聚落 –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http://tmach-culture.tainan.gov.tw/asset/assetdetail.asp?assetid={E588B0F9-075B-49A4-AF68-F7746514EA19}

名稱 鹿陶洋江家聚落
類別 聚落建築群
年代 待考
所在區域 楠西區
級別 聚落

簡介 1.鹿陶江家聚落為目前台灣保存完整的最大傳統單姓宗族聚落,居民能有共識,認同家族意象,具先民來台開發研究上的意義。 2.江家聚落風貌大致完整,維持原有空間紋理。 3.鹿陶洋江家古厝聚落在整體保存、建築多元樣貌及宋江陣等無形文化資產均足堪保存。 4.江家聚落建築格局橫跨多重年代,各年代之建物均展現在同一場域之上,有如台灣建築的演進史。

公告日期 2009-07-16

公告文號 府文資字第0980169730號

 

◎江家古厝位置:台南市楠西區鹿田里鹿陶洋61號。

江家古厝交通資訊:

大眾運輸:

1.於台南火車站斜對面搭興南客運綠幹線→玉井轉運站→綠20,綠22~25→鹿淘洋下車→步行3分鐘→江家古厝
2.於善化火車站搭橘幹線→玉井轉運站→綠20,綠22~25→鹿淘洋下車→步行3分鐘→江家古厝

自行開車:

2高玉井交流道→84東西快速→玉井→台3線往楠西方向→鹿田派出所右轉→江家古厝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3)

▲鹿陶洋江家聚落群。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4)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5)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6)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7)

▲古井說明牌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8)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9)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10)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11)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12)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13)

▲江家宗祠前大廣場。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14)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15)

▲江家古厝亦受到2015年的0206地震影響而在重建中。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16)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17)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18)

▲明治四十四年(1911年)九月吉置:「聖德流芳」。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19)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20)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21)

江家古厝具有三百年歷史,

整個聚落以「四進三院」的四合院為主軸,

中軸線為江家祖先宗祠,

前有神明廳、公廳、拜亭總共是四進。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22)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23)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24)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25)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26)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27)

▲文物館指標。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28)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29)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30)

▲生活園區指標。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31)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32)

▲捉賊巷說明牌。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33)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34)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35)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36)

▲竹菅厝說明牌。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37)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38)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39)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40)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41)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42)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43)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44)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45)

▲挑水路說明牌。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46)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47)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48)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49)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50)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51)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52)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53)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54)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55)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56)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57)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58)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59)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60)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61)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62)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63)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64)

▲百年老樹。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65)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66)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67)

鹿陶洋江家聚落20180204(68)  

▲台三線路口備有停車場。  

 ▲鹿陶洋江家古厝地圖。

 

 

﹝本篇選取照片數:68張﹞

 

20180106 【豐原神社】遺跡〔大街尾福德祠石狛犬、南陽國小殘跡〕 (台中豐原)

2018.01.06 【豐原神社】遺跡〔大街尾福德祠石狛犬、南陽國小殘跡〕 (台中豐原)

大街尾福德祠20180106(1)

已被移至豐原「大街尾福德祠」保存的原豐原神社石狛犬(面對福德祠右側)。  

大街尾福德祠20180106(2)

面對福德祠右側石狛犬另一側面 

 

在現在的台中豐原南陽國小及「大街尾福德祠」還可找到豐原神社的部分遺跡,在「大街尾福德祠」可找到一對石狛犬及兩石燈籠,而在南陽國小校門口可見石燈籠的基座及疑似鳥居的龜腹殘跡,南陽國小是原豐原神社所在,校園內可見到神社參拜道石階梯及所剩無幾的石燈籠,昔日的本殿位置處,基臺已被鏟除、改立蔣介石銅像。由於今天因天雨改到中部地區爬郊山摸基石,回程時就順著台三線北上至豐原尋找這幾處豐原神社殘跡,之前一直苦無機緣來訪,奈何今日回程天色已黑雨又未停,也依舊只能夜訪了,此時南陽國小也已過了可進入校園的時間,所以這部分只能有機會改日再來個〔Part-2〕了。

日治時期於今台中市豐原區(豐原原名葫蘆墩,於大正9年(1920年)年改稱豐原)建有豐原神社根據資料記載,豐原神社於昭和11(1936)年3月27日鎮座,原列無格社,於昭和19(1944年5月10日列格為鄉社『昭和19(1944)年5月11日臺灣總督府告示第五百六十八(568)號』),祭神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開拓三神(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天照大神,例祭日為每年的10月17日神社原址位於現今的南陽國小,校園的參拜道部份已被改建成校園花圃,昔日的本殿基臺也已被鏟除,改立蔣介石銅像,還有部分殘存石燈籠。校門口前方靠近馬路處,則有石燈籠的基座及疑似鳥居的龜腹殘跡,另外一對石狛犬則已移至葫蘆墩墩腳後方的大街尾福德祠內保存,福德祠尚可見到兩對於民國35年民眾所敬立的石燈籠。

這次先前往南陽國小校門口探訪,再到「大街尾福德祠」一遊,不過以下的記錄則先整理「大街尾福德祠」的尋訪部分,後面再補南陽國小校門口用手機所拍攝的夜景照片。

 

 

◎南陽國民小學地址:台中市豐原區南陽路440號

 

「臺中市豐原區南陽國民小學(簡稱南陽國小)是中華民國(台灣)臺中市豐原區的一所國民小學,1943年最初成立為「瑞穗國校千秋分教場」。目前是臺中市招生人數最多之國民小學。校園西北側為豐原神社遺址,1936年鎮座,尚存石燈籠、狛犬、地基,目前作為地下停車場使用。」(取自維基百科)

 

大街尾福德祠地址:台中市豐原區中正路277巷2號

 

「位於台中市豐原鬧區的大街尾福德祠擁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葫蘆墩是豐原的舊地名。地名的源起,與廟後方的這座土墩有關。而大街尾福德祠的特別之處,是廟門前一對石獅子及周圍有四座石燈籠, 是來自昔日豐原神社的狛犬及御神燈。戰後(1945),神社被拆毀,狛犬及御神燈被移來這裡。」(取自網路資訊)

  

大街尾福德祠20180106(3)

▲面對福德祠右側的石狛犬底座刻有敬立者字樣。   

大街尾福德祠20180106(4)

▲面對福德祠左側的石狛犬。   

大街尾福德祠20180106(5)

大街尾福德祠20180106(6)

▲面對福德祠左側的石狛犬底座刻亦刻有敬立者字樣(兩邊所刻姓名為不同人)。   

大街尾福德祠20180106(7)

▲面對福德祠左側靠裡面的石燈籠。   

大街尾福德祠20180106(8)

▲其中一面有【葫蘆里張景順敬立】字樣。   

大街尾福德祠20180106(9)

▲石燈籠上有張貼【豐原葫蘆墩】的介紹。   

大街尾福德祠20180106(10)

▲面對福德祠左側靠裡面的石燈籠及石狛犬。   

大街尾福德祠20180106(11)

▲另兩面則是【雨順】及民國三十五年丙戌臘月字樣。   

大街尾福德祠20180106(12)

▲面對福德祠左側靠裡面的石燈籠全貌。 

大街尾福德祠20180106(13)

▲正面拍攝面對福德祠左側的石狛犬。 

大街尾福德祠20180106(14)

▲福德祠前的一對石狛犬。 

大街尾福德祠20180106(15)

▲面對福德祠右側靠裡面的石燈籠,有【葫蘆里張景順敬立】字樣,另一面則是【風調字樣 

大街尾福德祠20180106(16)

▲面對福德祠右側靠裡面的石燈籠及石狛犬。 

大街尾福德祠20180106(17)

▲另一側拍攝福德祠前的一對石狛犬。 

大街尾福德祠20180106(18)

▲正面拍攝面對福德祠右側的石狛犬。 

大街尾福德祠20180106(19)

▲面對福德祠右側靠裡面石燈籠的民國三十五年丙戌臘月字樣 

大街尾福德祠20180106(20)

▲面對福德祠右側靠外面的石燈籠 

大街尾福德祠20180106(21)

▲這座石燈籠,有【葫蘆里黃老金敬立】字樣,另一面則是【國泰】字樣 

大街尾福德祠20180106(22)

▲另一面則同樣是民國三十五年丙戌臘月字樣 

大街尾福德祠20180106(23)

面對福德祠右側靠外面的石燈籠及福德祠全貌 

大街尾福德祠20180106(24)

▲面對福德祠左側靠外面的石燈籠 

大街尾福德祠20180106(25)

▲這座石燈籠則是【民安】字樣 

大街尾福德祠20180106(26)

▲這座石燈籠也有【葫蘆里黃老金敬立】字樣 

大街尾福德祠20180106(27)

面對福德祠左側靠外面的石燈籠另一面全貌 

大街尾福德祠20180106(28)

▲福德祠內拍攝面對福德祠右側靠外面的石燈籠

大街尾福德祠20180106(29)

面對福德祠左側靠外面的石燈籠上有福德祠樂捐芳名石碑,是民國六十三所立,也有四十幾年歷史了

大街尾福德祠20180106(30)

面對福德祠左側靠外面的石燈籠另一面則同樣有【民國三十五年丙戌臘月】字樣 

大街尾福德祠20180106(31)

▲面對福德祠左側靠外面的石燈籠及福德祠全貌。

大街尾福德祠20180106(32)

大街尾福德祠20180106(33)

大街尾福德祠20180106(34)

▲面對福德祠右側靠外面的石燈籠旁的【預定地界】水泥柱。 

大街尾福德祠20180106(35)

▲【預定地界】水泥柱另一面。

大街尾福德祠20180106(36)

▲面對福德祠向右拍攝。

大街尾福德祠20180106(37)

▲面對福德祠正面拍攝。

大街尾福德祠20180106(38)

▲面對福德祠向左拍攝。

大街尾福德祠20180106(39)

▲福德祠後面的墩腳,幾年前的台中燈會曾來造訪過。

大街尾福德祠20180106(40)

▲葫蘆墩墩腳介紹。

大街尾福德祠20180106(41)

大街尾福德祠20180106(42)

大街尾福德祠20180106(43)

大街尾福德祠20180106(44)

大街尾福德祠20180106(45)

大街尾福德祠20180106(46)

大街尾福德祠20180106(47)

大街尾福德祠20180106(48)

▲福德祠後面的墩腳週遭美化後命名為【墩腳綠園】。 

大街尾福德祠20180106(49)

▲離開前回頭拍攝大街尾福德祠全貌。 

大街尾福德祠20180106(50)

▲大街尾福德祠及葫蘆墩墩腳就在這間【小天使】店面的後面

大街尾福德祠20180106(51)

▲大街尾福德祠牌坊

豐原神社遺跡20180106(1)

▲造訪大街尾福德祠之前先至南陽國小探訪神社遺跡  

豐原神社遺跡20180106(2)

豐原神社遺跡20180106(3)

南陽國小校門口可見石燈籠的基座及疑似鳥居的龜腹殘跡 

豐原神社遺跡20180106(4)

豐原神社遺跡20180106(5)

豐原神社遺跡20180106(6)

豐原神社遺跡20180106(7)

豐原神社遺跡20180106(8)

豐原神社遺跡20180106(9) 

南陽國小即是原【豐原神社】所在地。

南陽國小地圖。

豐原神社舊照(國家文化資料庫)  

日治時代的豐原神社一景,可看出當時豐原神社之全貌

(取自國家文化資料庫「豐原家政女學校學生打掃豐原神社」之舊照)

▲大街尾福德祠地圖。

 

 

﹝本篇選取照片數:60張﹞

 

20180101 【豐鄉國小】校園內神社遺址 (新竹橫山)

2018.01.01 豐鄉國小校園內神社遺址 (新竹橫山)

豐鄉國小神社20180101(1)

進入豐鄉國小(1983年廢校)校園即可見道路右側立有神社遺址圖片。 

豐鄉國小神社20180101(2)

豐鄉國小校園神社參拜道遺址舊照

 

早年爬山常經過竹35線鄉道,而位在竹35縣鄉道旁的豐鄉國小,校園後山有一座騎龍山,也曾在2005年4月5日造訪。這些年似乎每次來都有一些變化,早年經過時當然只是荒廢的校園,其後整建為大山背人文生態館,這次因緣際會因竹東五峰大塞車轉往竹35線逃離可怕車陣,而再有機緣重返此處。此回因偶然見到一張陳列的圖片,才驚覺原來這裡也曾經建有神社,當初爬騎龍山的石階步道就是當年的神社參拜道,上面的平台就是原神社本殿。由於之前剛好花了少時間、陸續記錄了山旅過程曾造訪的日本神社遺跡,既然豐鄉國小校園內曾建有神社,雖然只剩參拜道遺跡可稍微感受神社氛圍,但還是以【神社】為主,記錄今日意外之旅的其中一個過程囉。

豐鄉國小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小學,前身是日治時代「橫山公學校」的大山背分校(小學)。於日本大正年間,由當時大山背保的保正(村長)彭金玉先生,因村內弟子就學不便,而聯合了南昌及豐田等地的保正,向上級爭取在此設立了此分校。大山背分教場(分校)設立於大正十二年(1923年),於昭和十八年(1943年)改制為豐鄉國民學校。台灣光復後,改名成為豐鄉國小。著名的漫畫家劉興欽即是畢業於豐鄉國民學校,其創作的「阿三哥與大嬸婆」漫畫人物,現在已經成為橫山鄉內灣遊憩區的形象代言人,在這裡也可以見到他的許多創作與故事。

一進入原校門入口,右側的登山石階步道即是原神社參拜道,石階相當寬闊及古樸,與上面環山步道上的石階感覺不同。根據資料於昭和十四年(1939年)時,曾在校門口左側建造了一座神社供人參拜,這條寬闊古樸的舊石階,原來就是當年神社遺留下來的參拜道遺跡了。六年之後台灣光復了,日本神社也被拆毀了,神殿則未留下任何遺跡。查詢網路相關資料,根據現存於展覽區內的一塊捐獻興建神社之芳名錄碑,似乎此神社是約建於昭和11年(1936年),其餘相關資料則不詳。

在原校園內展覽室中,有擺放著一塊風化得很嚴重的石碑,可惜這次沒注意到。根據資料,在石碑底端有著模糊的「昭和拾壹年四月」字樣,還有「寄附者芳名」(寄附者即捐錢者之意)幾個字,也可以見到「神社」兩字,由石碑上的年代推測,神社可能是建於昭和11年(1936年),從上面的姓名、金錢及「寄附者」、「神社」這些文字,它應該就是一個記錄捐地捐錢建立神社及學校的石碑。這次有看見一些陳列的珍貴舊照,可以讓人遙想當年神社及校園樣貌。

 

豐鄉國小神社20180101(3)

▲豐鄉國小校園內神社參拜道遺跡圖片。  

豐鄉國小神社20180101(4)

▲豐鄉國小校園展望的山色景致。  

豐鄉國小神社20180101(5)

▲寬闊古樸的神社參拜道遺跡  

豐鄉國小神社20180101(6)

▲先去參觀原校園內的陳列作品、前次來還沒有這些內容

豐鄉國小神社20180101(7)

▲豐鄉國小歷史:1923~1983年,之後歷經數次改造 

豐鄉國小神社20180101(8)

▲2014年之後則再蛻變為大山北月(景觀餐廳)

豐鄉國小神社20180101(9) 

▲豐鄉國小原教室走廊

豐鄉國小神社20180101(10)

▲就是這張劉興欽畫作讓我驚覺原來這裡曾建有神社 

豐鄉國小神社20180101(11)

▲神社文字記錄

豐鄉國小神社20180101(12)

▲豐鄉國小古老照片(曾經的校舍及操場舊照)

豐鄉國小神社20180101(13)

▲豐鄉國小古老照片(右上圖片即神社參拜道舊照)

豐鄉國小神社20180101(14)

▲豐鄉國小古老照片(校舍及神社參拜道舊照) 

豐鄉國小神社20180101(15)

▲豐鄉國小古老照片(豐鄉國民學校開校式紀念、昭和十八年六月二十三日)

豐鄉國小神社20180101(16)

▲豐鄉國小古老照片(校舍舊照)

豐鄉國小神社20180101(17)

▲豐鄉國小古老照片(後方似乎就是昔日的鳥居)

豐鄉國小神社20180101(18)

▲就是在這裡找出上面這些舊照的、很容易就忽略錯過 

豐鄉國小神社20180101(19)

▲現在的校園景致及大山北月景觀餐廳 

豐鄉國小神社20180101(20)

▲回到原校園入口、拍攝今日記錄的主題~神社參拜道遺跡 

豐鄉國小神社20180101(21)  

▲原神社參拜道

豐鄉國小神社20180101(22)

▲原校園入口

豐鄉國小神社20180101(23)

▲原神社參拜道俯瞰 

豐鄉國小神社20180101(24)

▲原神社參拜道俯瞰 

豐鄉國小神社20180101(25)

▲參拜道上方平台即原神社本殿、已改建為水塔 

豐鄉國小神社20180101(26)

▲平台(原神社本殿)俯瞰

豐鄉國小神社20180101(27)

▲逃學步道、可通往騎龍山(標高510公尺、總督府圖根補點)

豐鄉國小神社20180101(28)

▲騎龍山山徑入口、非大眾路線

 豐鄉國小神社20180101(29)

▲騎龍山入口標示往騎山約10分 

豐鄉國小神社20180101(30)

▲本想順道再次登頂,但上行山徑不久即窒礙難行且裝備不全、只好放棄折返 

豐鄉國小神社20180101(31)

▲騎龍山山徑折返途中

豐鄉國小神社20180101(32)

▲逃學步道繞行一圈至另一邊的校舍後面

豐鄉國小神社20180101(33)

▲經原校舍後面步道繞行一圈

豐鄉國小神社20180101(34)

▲返回原神社主殿平台水塔處

豐鄉國小神社20180101(35)

▲原神社參拜道各個角度拍攝照片

豐鄉國小神社20180101(36)

▲原神社參拜道各個角度拍攝照片

豐鄉國小神社20180101(37)

▲原神社參拜道各個角度拍攝照片

豐鄉國小神社20180101(38)

▲大山北月(原豐鄉國小)入口

豐鄉國小神社20180101(39)

▲停車場也立有資料及珍貴舊照圖片

豐鄉國小神社20180101(40)

▲劉興欽及鍾石妹介紹 

豐鄉國小神社20180101(41)

▲停車場旁的看板全貌

豐鄉國小神社20180101(42)

▲大山背休閒農業區導覽圖

豐鄉國小神社20180101(43) 

▲這裡曾建設為大山背客家人文生態館(停車場旁石碑)

▲豐鄉國小(大山北月)地圖

 

 

﹝本篇選取照片數:43張﹞

20171125 鐵道秘境木造百年驛站【石榴車站】《歷史建築》 (雲林斗六)

2017.11.25 鐵道秘境木造百年驛站【石榴車站】《歷史建築》 (雲林斗六)

石榴車站20171125(1)

石榴車站舊稱 「石榴班驛 」是日治時期就存在的木造百年驛站。  

石榴車站20171125(2)

石榴車站是當年縱貫鐵路未通車就已運行的百年驛站。

 

於林內公園爬了龍過脈森林步道的南林內山及探訪了林內神社遺址後,轉往較熱鬧的斗六市區尋找晚餐地點,就在路途瞥見一個巷口有【石榴車站】指標,映入眼簾的第一個想法是,嗯~很特別的站名,接著直覺這座車站好像有點印象,是否也是跟先前記錄的海線五座古老車站一樣是日治時期就存在的木造車站呢?!吃過晚餐後回頭返回斗六交流道準備北返之前,就繞進這個巷子探訪謎般的【石榴車站】~當然是對我來說囉不過這座車站位置有些偏離台三線主要道路,繞來繞去才終於抵這座靜謐的神祕車站。果然眼前出現的是一座古樸的木造樣式車站,停車參觀這座百年驛站,同樣感受著悠悠古意的氣氛,只是跟先前的「日南車站」等木造車站一樣,爬過山之後已入夜,只能拍拍〝夜景〞了。不過這個時刻有個好處,就是拍照不用清場,是一座空蕩蕩的小站氛圍,除了偶爾經過的列車和零星的下車旅客…。

石榴車站舊稱「石榴班驛」,是日治時期就一直存在的木造車站。於二次大戰後改名石榴,其創立之初的目的是軍需而非客運,因此是當年縱貫鐵路未通車就已運行的百年驛站。整個車站站體設計很簡易主要由事務室(辦公室)、信號室(行車運轉室)、宿值室(休息室)、廊下(走廊)及儲藏室等空間組成岸式月台兩座本站山側月台原為島式月台,後來降為招呼站之後,站內之側線已全部拆除,僅留下兩條通過線。過去曾因石榴生產的砂質品質優良,於日治時期要建造鐵路所需的砂石,皆來自石榴,遂有運輸砂石的「石碴支線」,因此也寫下了早期砂石運輸的一頁風光歷史。

 

 

石榴車站」的歷史:  

 

1905年10月15日(明治年間):設「石榴班驛」,石榴非植物石榴,而是鐵道上的石碴。

1908年9月19日(明治年間):因業務冷清,停止營業。

1941年:復設「石榴班信號場」。

1945年:後改稱「石榴班號誌站」。

1950年6月1日:由「石榴班號誌站」改名「石榴班車站」為三等站。

1955年3月1日:更名為「石榴站」。

1990年8月15日:由甲種簡易站降為招呼站,由斗六站管理。

2006年12月22日:石榴車站站房和周圍的職員宿舍以「石榴站車站及職員宿舍」之名登錄為歷史建築。

2012年12月:站房整修完工。

2013年9月30日:啟用多卡通刷卡機。

 

◎石榴車站位置:斗六市榴北里文明路31號。

 

◎石榴車站通資訊:斗六交流道下往斗六方向,台三線右轉內山公路,中興路(雲55)右轉文明路右轉,見到車站指標再左轉即可抵達。

  

石榴車站20171125(3)

▲石榴車站舊稱「石榴班驛」,是日治時期就存在的木造車站。 

石榴車站20171125(4)

▲2006年12月22日:石榴車站站房和周圍的職員宿舍

以「石榴站車站及職員宿舍」之名登錄為歷史建築 

石榴車站20171125(5) 

石榴車站售票窗口 往剪票口及月台方向看(石榴車站現為無人車站) 

石榴車站20171125(6)

石榴車站候車大廳僅有一排深咖啡色的木造座位 

石榴車站20171125(7)

石榴車站候車大廳極為簡易,僅有一排深咖啡色的木造座位 

石榴車站20171125(8)

石榴車站往入口方向看  

石榴車站20171125(9)

石榴車站車站內部一角   

石榴車站20171125(10)

石榴車站售票口(現在石榴車站為無人車站、是沒有辦法買票的喔)   

石榴車站20171125(11)

▲石榴車站為無人車站,連售票機都沒有,

因此除了使用悠遊卡付費,

從石榴出發一律採先上車後補票,

入口處有張貼公告提醒旅客上車後

記得要主動向列車長補票   

石榴車站20171125(12)

進站之石榴車站外觀   

石榴車站20171125(13)

▲天橋上俯瞰石榴車站外觀   

石榴車站20171125(14)

▲天橋上俯瞰石榴車站外觀   

石榴車站20171125(15)

▲月台回望石榴車站外觀   

石榴車站20171125(16)

▲月台回望石榴車站外觀 

石榴車站20171125(17)

石榴車站在斗六站(南)及林內站(北)之間。  

石榴車站20171125(18)

石榴車站天橋及月台。  

石榴車站20171125(19)

▲10點20分左右正好有列車進站  

石榴車站20171125(20)

石榴車站月台鐵軌景觀 

石榴車站20171125(21)

▲石榴車站月台前廣場 

石榴車站20171125(22)

▲石榴車站旁的日式木造建築、應該是以前的職員宿舍吧 

石榴車站20171125(23)

▲石榴車站側面外觀  

石榴車站20171125(24)

▲石榴車站另一邊側面外觀 

石榴車站20171125(25)

▲石榴車站站前廣場寬闊舒適、也是熱鬧西部鐵路上的「秘境車站」 

石榴車站20171125(26)

▲石榴車站站前全景(目前的石榴車站站房為整建過的樣貌)  

石榴車站20171125(27)

▲石榴車站留影 

石榴車站20171125(28) 

▲石榴車站站內被棄置的車票。

石榴車站雖是無人車站,

下車旅客還是習慣會將車票

放置於站內售票窗口前檯子 

舊石榴車站  

▲取自網路之之整修前的舊石榴車站樣貌。

 

過去曾有一段日子,

石榴車站被世人遺忘

也無人整理,

整個車站站房猶如荒廢搬

隱身在小巷內;

後來雲林縣政府接手之後,

將石榴車站進行大翻修,

也將早期的藍色站體

改造成目前所見的樣貌。

 ▲石榴車站地圖。

 

 

﹝本篇選取照片數:28+1張﹞

 

20171125 林內神社〈林內公園〉 (雲林林內)

2017.11.25 林內神社〈林內公園〉 (雲林林內)

林內神社20171125(1)

林內神社神域盡頭的第三鳥居為重製的鳥居,現在作為濟公廟之牌樓,可行車於此處停車場停車。

林內神社20171125(2)

另一個角度觀看第三鳥居。

 

於南投竹山爬兩座山之後,決定再繼續南下至雲林林內鄉的林內公園摸黑加菜,走走有建設的龍過脈森林步道,加摸一座南林內山(標高166公尺,土地調查局圖根點),至於林內山(標高233公尺,三等三角點一七八號)已於2011/1/22登臨過了。 當開車來到濟公廟前,看見眼前出現一座鳥居(重製的第三鳥居),才發現這裡原來也是日本神社的遺址(雲林縣景點類別:歷史遺跡),這下真是意外的收穫、一舉兩得了。

先沿著石階往下走,中途可以見到第二座鳥居(第二鳥居),下到入口處再沿馬路續走到電信局前方的丁字岔路口,可見到另一座鳥居(第一鳥居),因此這裡目前共有三座鳥居,好像之前還沒造訪過有這麼多座鳥居的神社遺址。其實這裡只有第一、二鳥居為原日本神社遺物,但鳥居上的瓦片已非原設計,而林內神社神域盡頭的第三鳥居為重製的鳥居,現在作為濟公廟之牌樓。近年來在雲林縣政府以及林內濟公堂的努力下,神社周遭環境基本上已修復的非常完整,林內神社遺址是目前全台灣神社殘跡中唯一具有三副完整鳥居的神社建築群(即原本的舊鳥居兩副與濟公堂鳥居一副)。

林內神社為臺灣日治時期位在臺灣台南州斗六郡(今雲林縣林內鄉)的神社,其創建為昭和十四年(一九三九)十月起,至翌年四月竣工,無社格。主祭能久親王、開拓三神、豐受大神,例祭3月3日。神社已於1957年損壞,改建為林內濟公總堂。鳥居則被增加綠瓦,改為林內公園牌樓。林內神社當時規模是路寬十六尺、石階一六六級,共耗費62,300人力,其工程浩大可見一般。日治時代,建造神社當時,是由日本政府下令,從級至下級分配職責,由保正(如今村長之位)、甲長(如今鄰長之位)負責監工,每一戶支援一名義務工,稱為勤勞奉仕,勤勞奉仕必須日以繼夜,血汗建造神社。

神社境內,原有四座明神系鳥居,至今僅存兩座。沿途景物多是由老百姓所奉獻捐贈的。有鳥居、常夜燈、春日燈、制札……等。另外還有神橋、水手舍、休憩所、狛犬。四副鳥居中有一副是木製鳥居,位於本殿前,而本殿樣式為流造。二戰後,政局混亂,神社之遺跡漸遭人破壞或拿走而日漸消失。直至民國四十六年左右,因行政機關建設,而將拆除遺留物,經有心人士商榷,決定將「林內神社」改為「林內公園」,使得鳥居得以保留下來。拜殿、本殿、水手舍、神橋、制札皆已不存,而石燈籠、春日燈多遭到破壞。原本殿所在之位置改建為濟公廟。近年來因加強觀光產業,已將神橋、春日燈、水手舍以及第三鳥居(現為濟公廟牌樓)修復。

 

林內神社20171125(3)

▲濟公廟旁、龍過脈森林步道入口處的石燈籠,刻有「奉獻」二字。

林內神社20171125(4)

▲龍過脈森林步道入口處的石燈籠上的「奉獻」二字。

林內神社20171125(5)

▲濟公廟前的石獅(石狛犬)。

林內神社20171125(6)

▲濟公廟前的另一隻石獅(石狛犬)。

林內神社20171125(7)

▲石獅(石狛犬)與濟公廟。

林內神社20171125(8)

▲濟公廟及位於兩旁的一對石獅(石狛犬)。

林內神社20171125(9)

▲濟公廟上方的「西天濟公活佛」匾額。

林內神社20171125(10)

▲穿過第三鳥居,俯瞰下方的第二鳥居等景物。

林內神社20171125(11)

▲回頭仰望第三鳥居。

林內神社20171125(12)

▲俯瞰昔日神社參拜道。

林內神社20171125(13)

▲回頭仰望昔日神社參拜道及上方的第三鳥居。

林內神社20171125(14)

▲右為林內神社的制札(重製後),左為林內神社水手舍(重製版)。

林內神社20171125(15)

▲林中國小前有一昔日之「手洗場」,為登山膜拜者的虔誠洗滌處。

林內神社20171125(16)

▲林內神社的「常夜燈」,

是當時很前進的照明設備、,約12座,

至今僅存四座,

座落於林中國小與淵明國中校門邊;

「春日燈」為燈台,

指小型的燈籠,

約有三十幾座,

現今只殘存數個下半段的石柱而已;

「揭示板」為今之佈告欄,

位於神橋旁,是林北村鄭而斌先生所奉獻,

板上告示子民要保持乾淨、禁止牛羊進入,

並要愛護花草、保持肅靜不得喧嘩。

林內神社20171125(17)

▲神社遺跡上頭的刻字均已被塗抹看不清楚了。

林內神社20171125(18)

▲第二鳥居全貌。

林內神社20171125(19)

▲左後方有為林內神社的制札(重製後)。

林內神社20171125(20)

▲林內神社原址為今林內公園、林中國小及淵明國中。

林內神社20171125(21)

▲第二鳥居,鳥居上的瓦片非原設計。

林內神社20171125(22)

▲穿過第二鳥居,往下走即可下抵石階入口的林內神社神橋(重製版)。

林內神社20171125(23)

▲回頭仰望第二鳥居。

林內神社20171125(24)

▲由第二鳥居下至石階入口之林內神社神橋(重製版)。

林內神社20171125(25)

▲繼續往前走即可見到第一鳥居。

林內神社20171125(26)

▲第一鳥居之丁字岔路口位於電信局前方,路口有「龍過脈森林步道、310M」指標。

林內神社20171125(27)

▲若由林內火車站前中山路直走,

中正路右轉,

右手邊看到鄉公所時,

左轉進公園路就會看到第一鳥居,

上方寫著「林內公園」,

就位於台三線旁。

第一鳥居是最明顯的入口標誌,

為目前尚保存之神社牌樓,

柱高約二十公尺,

柱樑上有龍虎,

圓柱上刻有「奉獻」兩字,

外表雄壯,

氣勢磅礡。

林內神社20171125(28)

▲第一鳥居石柱後方有刻字,已模糊不清(爬山後開車過來再補拍的)。

林內神社20171125(29)

▲第一鳥居另一邊石柱後方刻字,可見「奉獻」二字較為明顯。

林內神社20171125(30)

▲回頭至林內公園石階入口處,拍攝林內神社神橋(重製版)全貌。

林內神社20171125(31)

▲回到上方濟公廟第三鳥居前方的龍過脈森林步道登山口,繼續攀登南林內山

林內神社20171125(32)

▲南林內山,標高166公尺,土地調查局圖根點,另有後人刻字一三四號。

林內神社20171125(33)

▲南林內山土地調查局圖根點另一面。

林內神社20171125(34)

▲爬完山回到停車場,查詢一下資料,

發現尚遺漏探訪濟公廟後方的孔子廟,

日治時代神社已消失,

而目前正殿濟公廟

及後殿孔子廟,

正是昔日神社主體的位置

濟公廟為神社拜殿

孔子廟則為神社正殿。

林內神社20171125(35)

▲孔子廟外觀。 

林內神社20171125(36)

▲孔子廟內部一景  

林內神社20171125(37)

▲孔子廟前有石階,看起來應也是神社遺跡吧。

林內神社20171125(38)

▲孔子廟另一角度外觀。

林內神社20171125(39)

▲停車場前方有兩個四方大石,刻有「奉獻」二字。

林內神社20171125(40)

▲另一邊的四方大石,明顯刻有「奉獻」二字。

林內神社20171125(41)

▲兩個四方大石後面均刻有「林坤」二字,兩個四方大石不知是做什麼用途?

林內神社20171125(42)

▲停車場旁兩個四方大石全景及林內鄉夜景。

林內神社20171125(43)

▲濟公廟旁的龍過脈森林步道石階入口全貌。

查詢資料發現這裡還有一座紀念碑,

但爬山之前第一次往下走時並未看見。

而爬完山後再去踏查,

原來紀念碑已在雜草樹木堆中,

難怪剛才沒有看見,

況且是夜探、更易錯過。

林內神社20171125(44)

▲修復的林內神社春日燈。 

林內神社20171125(45)

▲豎立在石階旁的紀念碑,

碑後依稀可見當年所刻記的興建與竣工日期、

保正與日人監工的名字。

紀念日當天由神官

(林內國小教師兼職,舉家住在宿舍,位於今淵明國中)

擔任主祭,

儀式由神官拿一黏有長條型紙條的四角形竿子,

四方搖動揭開序幕;

接著開神殿之門、念祭文祭拜,

爾後的活動有神轎繞街或相撲,

甚至有時也有撒麻糬,

供民眾分食。

林內神社20171125(46)

▲離開石階步道、穿過雜草樹木,紀念碑就隱藏在裡面。

林內神社20171125(47)

▲豎立在石階旁的紀念碑,碑後依稀可見當年所刻記的興建與竣工日期、保正與日人監工的名字。

林內神社20171125(48)

▲紀念碑後的「林內神社建立紀念…」之刻字。

林內神社20171125(49)

▲紀念碑後的「昭和十五年四月…」之明顯刻字。

林內神社20171125(50)

▲紀念碑後的「昭和十四年十月…」之明顯刻字。

林內神社20171125(51)

▲紀念碑後刻字全貌。

林內神社20171125(52)

▲隱藏在雜草樹木後方的紀念碑。

林內神社20171125(53)

▲回到石階回看紀念碑處。

今天意外的林內神社之旅,

就探訪至此為止了。

 

 

﹝本篇選取照片數:53﹞

 

20171111 【前山第一城】石碣與【九十九崁】〈八通關古道起點〉 (南投竹山)

2017.11.11 前山第一城】石碣九十九崁〈八通關古道起點〉 (南投竹山)

前山第一城20171111(1)

【前山第一城】石碣正面。

前山第一城20171111(2)

【前山第一城】石碣背面。

 

一是因為北部天氣轉壞,二是因為天氣差所以不敢太深入山區,所以本週六安排了南下南投竹山的登山行程。未料在竹山午餐前,雨卻已經開始下了起來,於是餐後只能北返改至彰化八卦山區摸基石,在離開竹山回到南雲交流道時,在之字道路往下繞行時,眼角餘光發現左上角高處有凸起一塊石碑,決定回頭探訪、以免錯過重要景點古蹟之類的。原來這是一塊刻有【前山第一城】的石碣,雖然原石碣已消失,現今所立石碑為仿刻,但依舊有其歷史意義。而下方有一條陡下步道,下方入口有一塊白色大石刻有「九十九崁」紅色大字,下方則刻有小字「八通關古道起點」,原來此處與八通關古道還有所淵源,那就當然要好好來探究一下囉。

九十九崁為八通關古道的起點,建於公所路及前山路一段交接路口處,入口有一塊白色大石刻有「九十九崁」紅色大字,下方則刻有小字「八通關古道起點」。八通關古道為清朝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總兵吳光亮率兵所鑿之路,也是台灣首條橫貫東西方的道路。三百多年前民眾自林內鄉月過清水溪,經前山路登上山坡到現今的竹山,民眾用石塊在山坡上築了九十九的階梯,就稱為「九十九崁」。八通關古道是清朝光緒元年(西元一八七五年)由吳光亮總兵率領約兩千名軍勇所開築的道路,當時名叫「中路」,起點有兩個地方,一個是九十九崁這個地方,另一個在本鎮社寮里隆恩圳一帶,兩條道路在鹿谷會合後經信義越過八通關,穿越中央山脈到花蓮的玉里,總長二百六十五里(約一百五十四公里),只花了十一個月便完成,為台灣東西部的交通孔道。三百多年來,祖先從林內鄉越過清水溪,由溪邊直通過來,就走前山路這條路,爬上山坡到林屺埔(即現在的竹山),為了使山坡更好攀登,先民在這裡用石塊築了九十九個階梯,叫做九十九崁。後來另闢公路,這裡年久失修,九十九崁石階全數毀壞。現在的九十九崁石階是竹山鎮公所配合全國文藝季之舉辦所重修,不但可供鎮民攀登鍛鍊身體,也可激發竹山人思古之幽情。  

九十九崁上方建「旌義亭」亭內刻有「雲林縣旌義亭記」,並豎立一塊石碑,刻上「前山第一城」意思為這座縣城是台灣西側最重要的城鎮但原石碣已消失,現今索利則為仿刻。雲林縣舊城是臺灣省首任巡撫劉銘傳新增在嘉義、彰化之間的雲林縣縣治所在,位於沙連堡林圯埔近郊的九十九崁雲林坪上。雲林縣的名稱即是來自「雲林坪」這個地名,但該地今卻不隸屬雲林縣,而是屬於南投縣竹山鎮管轄,在竹山鎮境內仍保有雲林里、雲林國小和雲林路等相關地名。雲林地區過去分別是由彰化縣與嘉義縣管轄,主要官員乃「斗六門縣丞」。劉銘傳就任臺灣省巡撫後,打算在此地設置新縣,縣治則選在得名自明鄭時部將林圯的林圯埔一帶,由准知縣,也就是當時的斗六門縣丞陳世烈來負責築城相關事宜。之所以會選於此地築城,主要是因為此地是八通關古道的起點,與開山撫番政策有相當的關係。

陳世烈於光緒十二年(1886年)十月於雲林坪設「雲林城工總局」與「雲林撫墾局」來處理築城與撫墾事宜,而由於經費不足,所以國庫無法負擔的部分只好向地方士紳募捐,最後建成了一座周長1300餘丈、寬約6尺並圍有刺竹三重的竹土合一之城垣。縣城剛建好時由於還未正式設縣,所以僅先命名為「前山第一城」。築城期間因逢下雨,省去了種刺竹的灌溉工作,陳世烈認為這是官民一同築城感動上蒼所致,因而在城外建有旌義亭並寫〈竹城旌義亭碑記〉。光緒十三年(1887年)八月十七日劉銘傳因縣治位於雲林坪之上,因而將此新縣命名為雲林縣,不過陳世烈就任首任知縣已是隔年四月十日的事。然而因此地位於清水溪與濁水溪流域,於大雨時易被河水氾濫影響。而繼任巡撫的邵友濂又認為縣城的位置太靠近內山,於是在光緒十九年(1893年)將縣治移到斗六,並建新縣城。縣治移走後,該城便迅速地荒蕪,成為耕地。 

 

【前山第一城】石碣與【九十九崁】〈八通關古道起點〉位置:公所路與前山路一段交叉路口附近山坡處

 

開車前往路線:

南下路線:國道1號(中山高)→中清交流道→中彰快速道路→台14→國道3號→竹山交流道→台3→竹山→九十九崁八通關古道起點

北上路線:國道3號→竹山交流道→台3→竹山→九十九崁八通關古道起點

路程導引:過名竹大橋走集山路接大明路於前山路轉入過前山第一山城後下坡可達

 

前山第一城20171111(3)

▲重建工程辦理八員名錄。  

前山第一城20171111(4)

前山第一城20171111(5)

前山第一城20171111(6)

▲竹城旌義亭記。  

前山第一城20171111(7)

前山第一城20171111(8)

▲光緒十三年嶺南陳世烈撰。  

前山第一城20171111(9)

▲【前山第一城】石碣,原石碣已消失,現今所立為仿刻。  

前山第一城20171111(10)

【前山第一城】石碣入口

前山第一城20171111(11)

▲九十九崁上方出口 

前山第一城20171111(12)

▲九十九崁〈八通關古道起點〉 

前山第一城20171111(13)

▲陡下九十九崁石階

前山第一城20171111(14)

▲九十九崁位於中和里

前山第一城20171111(15)

前山第一城20171111(16)

前山第一城20171111(17)

前山第一城20171111(18)

▲九十九崁石階上方出口回望【前山第一城】石碣 

前山第一城20171111(19)

▲九十九崁上方出口,正好兩隻美麗端紅蝶追逐飛舞而過

前山第一城20171111(20)

前山第一城20171111(21)

前山第一城20171111(22)

▲仰望九十九崁上方出口 

前山第一城20171111(23)

▲俯看九十九崁下方入口,中途有休憩石椅 

前山第一城20171111(24)

前山第一城20171111(25)

前山第一城20171111(26)

前山第一城20171111(27)

▲【前山第一城】石碣入口 

前山第一城20171111(28)

前山第一城20171111(29)

前山第一城20171111(30)

▲【前山第一城】石碣入口有一顆南投縣政府三等控制點NH08銅標(83年6月) 

GPS標高(手機):約152公尺

前山第一城20171111(31)

▲【前山第一城】石碣與南投縣政府三等控制點NH08銅標相對位置 

前山第一城20171111(32)

▲九十九崁下方入口

GPS標高(手機):約124公尺 

前山第一城20171111(33)

前山第一城20171111(34)

▲九十九崁下方入口旁白色大石刻有「九十九崁」紅色大字,

下方則刻有小字「八通關古道起點」 

前山第一城20171111(35)

前山第一城20171111(36)

前山第一城20171111(37)

前山第一城20171111(38) 

▲九十九崁下方入口及刻有「九十九崁」紅色大字大石全景

 

 

 ▲ 前山第一城石碣地圖。

 

 

﹝本篇選取照片數:38張﹞

 

20171104 追分車站《市定古蹟》~海線五座古樸木造車站之五 (台中大肚)

2017.11.04 追分車站《市定古蹟》~海線五座古樸木造車站之五 (台中大肚)

追分車站20171104(1)

追分車站曾為臺中縣縣定古蹟,今為臺中市市定古蹟。 

追分車站20171104(2)

追分車站為台鐵海線上五座還留有早期日治時代保留下來的木造車站之一

 

台鐵海線上有五座還留有早期日治時代保留下來的車站,至今也將近有百年歷史了,由北至南分別在苗栗的談文車站、大山車站、新埔車站以及台中的日南車站及追分車站,都是一座座珍貴的「古蹟」了。九月、十月已拜訪及記錄了「談文車站」、「大山車站」新埔車站」「日南」,但最後一座、應該也是最有名的「追分由於位處台中南邊的大肚,就比較難找到機會順道拜訪。這天至南投信義鄉爬山,回程於名間轉往二水,在拜訪過幾個臨時追加的基石目標後,便特意由員林轉往國道一號北返,於王田交流道接台一線,不久即抵達位於一條小街道內台一線不遠的「追分、繼續海線五座古樸木造車站的第五座、也是最後一座的造訪不過這次與「日南」一樣,只能拍拍〝夜景〞,而且這次抵達時已是將近晚上十一時的夜深人靜時刻了

 

在維基百科「台中市文化資產」中介紹很清楚,台中市直轄市定古蹟,有三種類型,(1)原國家三級古蹟,1997年4月以前公告為國家第三級古蹟(屬內政部評定);(2)原臺中縣市定古蹟1997年4月以後公告之省轄市(縣)定古蹟;(3)升格後直轄市古蹟,2010年12月以後公告之直轄市定古蹟。「追分」屬於以上分類(2),即原臺中縣市定古蹟1997年4月以後公告之省轄市(縣)定古蹟「追分位於臺中市大肚區,為臺灣鐵路管理局海岸線、成追線的鐵路車站。「追分」(おいわけ)為日文漢字,為「分岐路」之意,因早期縱貫線行至追分這裡之後路線開始分歧,其中一邊繼續沿海岸線通往彰化,另一邊則經成追線通往山線之成功車站,形成三角線而得名,而在日本也有多個因為相同緣故而命名為「追分」的車站存在。除了站名的淵源之外,本站也因販售「追分-成功」紀念車票而聞名,其餘票證一律使用電腦製票。

 

「追分站內並無設置任何的行人立體穿越設施,因此欲進出月台需在站務人員的指揮下直接跨越鐵軌島式月台兩座。1922年10月11日落成啟用,「追分是海線沿線尚存的五座木造車站之一,其與談文、大山、新埔等站採用的是幾乎一樣的建築式樣(洋和風型式的歇山頂建築),這些車站的共同特色包括位於側面的牛眼窗、破風造主結構,西式木架屋簷,以及雨淋板外牆等等。與大部分台灣小型車站常用之跨線天橋方式不同。目前為三等站,停靠車種以區間車為主。站內設有「鐵路之旅 – 小站巡禮紀念章」之戳章,可供旅客蓋戳留念。

   

◎台中市政府全球資訊網介紹的「追分車站」如下: 

追分車站正是海線鐵路的最末站,站房的木材結構全以檜木搭建而成,建構相當紮實,許多地方更留有原木色澤,是海線鐵路中少數未經改建的車站之一,受到鐵路局的完善的保護。近來鐵路局所販賣的「追分-成功」紀念車票,使得車站成為祈求考試高分的父母及學子的福地,成為另類的「文昌」火車站。

 

「追分車站」的歷史:  

 

1920年12月15日:海岸線(海線)自臺中線(山線)王田驛(今成功車站)首先通車至清水,稱為「王田支線」。  

1922年10月11日:海岸線(海線)全線通車,另設追分驛(今追分車站)直通彰化。「王田驛=追分驛」間的路段,即成為今天的成追線。

2015年6月30日:啟用多卡通刷卡機。 

 

追分車站位置:臺中市大肚區王田里追分街13號

 

網路資訊介紹目前台鐵現存木造車站共有13座,其中包括仍在營運中的12座,以及已廢線的舊山線勝興車站。這12座由北而南分別是平溪線菁桐車站,縱貫線香山車站,海線的談文車站、大山車站、新埔車站、日南車站及追分車站,南投集集車站,縱貫線後壁車站、林鳳營車站、保安車站,屏東線屏東竹田車站。其中海線5座車站都是以相同設計圖於1922年同時間建造。另外糖鐵也還保留了蒜頭車站及烏樹林車站,阿里山林鐵也保留有北門車站、竹崎車站、奮起湖車站。

  

◎20170924 談文車站《歷史建築》~海線五座古樸木造車站之一 (苗栗造橋)
http://mtff98.pixnet.net/blog/post/460264922

◎20171014 大山車站《歷史建築》~海線五座古樸木造車站之二 (苗栗後龍)
http://mtff98.pixnet.net/blog/post/460429694

◎20171014 新埔車站《歷史建築》~海線五座古樸木造車站之三 (苗栗通霄)
http://mtff98.pixnet.net/blog/post/460438145

◎20171014 日南車站《市定古蹟》~海線五座古樸木造車站之四 (台中大甲)
http://mtff98.pixnet.net/blog/post/460452974

 

追分車站20171104(3)

▲追分車站為台中市的市定古蹟。  

追分車站20171104(4)

▲追分車站為海線五座古樸日治木造車站之一。  

追分車站20171104(5)

▲追分車站往剪票口及月台方向看  

追分車站20171104(6)

▲追分車站剪票口往月台方向看 

追分車站20171104(7)

▲追分車站往入口方向看 

追分車站20171104(8)

▲追分車站售票窗口 

追分車站20171104(9)

▲追分站列車票價表 

追分車站20171104(10)

▲追分車站內的「追分鐵道文化園區構想圖」 

追分車站20171104(11)

追分車站內部一角 

追分車站20171104(12)

追分車站20171104(13)

追分車站20171104(14)

追分車站20171104(15)

追分車站20171104(16)

追分車站內部一角,牆上時鐘顯示約為晚上十一點三分了 

追分車站20171104(17)

追分車站20171104(18)

追分車站20171104(19)

追分車站20171104(20)

追分車站20171104(21)

▲追分車站「成功的頭一站」介紹   

追分車站20171104(22)

▲追分車站因販售「追分-成功」紀念車票而聞名 

追分車站20171104(23)

▲追分車站剪票口 

追分車站20171104(24)

▲追分車站出口木牌 

追分車站20171104(25)

▲追分車站剪票口往左邊看 

追分車站20171104(26)

▲追分車站站前的「沿革簡介」牌子 

追分車站20171104(27)

▲追分車站導覽示意圖

追分車站20171104(28)

▲追分車站上方開一扇牛眼窗,是海線早期站房特色。 

追分車站20171104(29)

追分車站外觀(站前)

追分車站20171104(30)

追分車站外觀(站前)

追分車站20171104(31)

追分車站外觀(站前)

追分車站20171104(32)

追分車站導覽地圖

追分車站20171104(33)

追分車站導覽說明

追分車站20171104(34)

追分車站外觀 

追分車站20171104(35)

追分車站外觀 

追分車站20171104(36)

追分車站側面外觀

追分車站20171104(37)

因時間太晚、剪票口已關閉,還好這裡發現另一個進站之入口 

追分車站20171104(38)

追分車站20171104(39)

追分車站20171104(40)

進站(剪票口)之追分車站外觀  

追分車站20171104(41)

追分車站20171104(42)

進站之追分車站外觀,剪票口前木柵欄,

與其它海線日治時期木製車站一樣保留著古老造型   

追分車站20171104(43)

追分車站20171104(44)

▲追分車站月台鐵軌景觀   

追分車站20171104(45)

進入剪票口回望追分車站外觀  

追分車站20171104(46)

追分車站20171104(47)

追分車站20171104(48)

▲時間已晚、剪票口柵門也已關閉  

追分車站20171104(49)

追分車站20171104(50)

▲站長室  

追分車站20171104(51)

▲追分車站在成功站(南)及大肚站(北)之間。   

追分車站20171104(52)

追分車站站內之追分池(許願池)   

追分車站20171104(53)

追分車站20171104(54) 

▲許願牆  

追分車站20171104(55)

▲追分車站留影  

 

 

﹝本篇選取照片數:55張﹞

 

20160820 金刀比羅神社〈砲台山〉《縣定古蹟》 (宜蘭蘇澳)

2016.08.20 金刀比羅神社〈砲台山〉《縣定古蹟》 (宜蘭蘇澳)

金刀比羅神社20160820(1)

砲台山鳥瞰蘇澳海景之ㄧ。 

金刀比羅神社20160820(2)

砲台山鳥瞰蘇澳海景之二。 

 

2016年暑假花東山行第一天經過蘇澳時,被台九線砲台山指標所吸引,其實以前也曾經過、注意到其指標,只是山行匆匆,就一直未能順道一訪。今天決定抽點時間上去一探,才發現砲台山也是日治時期的金刀比羅神社遺址,但因為是臨時拜訪,有些神社遺物沒能仔細尋訪,像階梯(昔日參道)盡頭雜草間的鎮座基石即遺漏了,天君廟旁的石燈籠及原主要參道遺跡也都未能仔細尋訪不過看當時所拍照片,應該也是雜草叢生難以發現,以致錯過了。

蘇澳砲台山及金刀比羅社遺蹟位於宜蘭縣蘇澳鎮砲台山風景區內,日治時期於現今的砲台山上建有「金刀比羅社」 (或稱蘇澳琴平社) ,於昭和二年(1927)4月20日鎮座社祭神為大物主命、崇德天皇。2010年10月26日以「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之由公告為縣定古蹟。

1884年清法戰爭時,法軍攻打蘇澳,陳輝煌奉命鎮守蘇澳,因而利用砲台山山勢防禦,並於1889年興建砲台兩座及營房。1927年日本人於砲台山興建「金刀比羅神社」、警察遭難碑及涼亭一座,供奉海上交通之守護神。清領時期砲台於1992年蘇澳鎮公所執行「砲台山風景區開發事業計畫」,將北側砲台重新施作,不復原貌;南側砲台已用水泥覆蓋,並將周圍植栽移走,改建成二樓建築之廁所兼瞭望台。兩門古砲存放於蘇澳鎮公所砲台之砲座基座為圓形、混凝土築成,圍牆牆基由頁岩砌成之後再以混凝土包覆強化之。金刀比羅社主體建築已不存在,尚存社名石柱、石桌、石椅、石燈籠及神社基座遺址等,其正殿遺址並設置蘇澳國際獅子會於1991年12月為慶祝成立21週年之雕塑一座,第一層平台以下之石梯亦於開設蘇花公路時被拆除,惟其空間格局仍大致完整。警察遭難碑碑上篆刻之「警察遭難碑」碑文已被磨除,碑體及基座保存尚稱良好,供後人憑弔。金刀比羅神社主殿及拜殿以舊照片推估應為木構建築。警察遭難碑體石材為白米溪大理石,立於雙層疊立之洗石子基座上。

台灣至少曾經有過6處金刀比羅神社,分別為淡水琴平社(淡水神社)、打狗金刀比羅神社(高雄神社)、基隆金刀比羅神社(基隆神社)、大林金刀比羅社、和美金刀比羅社及蘇澳金刀比羅社,金刀比羅神社的主祀祭神原為佛教十二神將的金毘羅大將,由於被尊為為海上交通的守護神,後來也成為祈求雨水的對象因此金刀比羅社大抵設於港埠附近,如淡水基隆打狗及蘇澳等基本上大多是設於港邊山丘,可盡覽港灣之地。

目前留存之神社或砲台遺構,見證蘇澳砲台山在地方歷史發展過程中擔負著重要角色,雖神社主體建築不復存在,且砲台僅存1處砲座遺構,然其參拜路徑及具制高優勢之格局皆仍可考,因此具有保存價值。歷史遺蹟及所處之環境脈絡清晰,且經由不同時代之歷史疊層,可閱讀自清領、日治、及二戰後地貌之演變。現場遺留之碑碣與石燈等附屬設施,仍具有不宜移動之重要性。砲台遺構為清光緒年間,蘇澳民眾抵抗法軍攻台的最佳歷史見證,具備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

 

金刀比羅神社20160820(3)

▲警察遭難碑體石材為白米溪大理石,立於雙層疊立之洗石子基座上。

金刀比羅神社20160820(4)

▲警察遭難碑碑上篆刻之「警察遭難碑」碑文已被磨除,碑石後面也刻有字跡

金刀比羅神社20160820(5)

▲世界和平祈願碑文

金刀比羅神社20160820(6)

▲世界和平祈願碑文

金刀比羅神社20160820(7)

金刀比羅神社20160820(8)

▲正殿遺址現設置蘇澳國際獅子會於1991年12月為慶祝成立21週年之雕塑一座

金刀比羅神社20160820(9)

金刀比羅神社20160820(10)

▲正殿遺址旁發現一顆台泥基石

金刀比羅神社20160820(11)

金刀比羅神社20160820(12)

▲砲台山遺址

金刀比羅神社20160820(13)

▲中日「盟誼綿長」紀念碑

金刀比羅神社20160820(14)

金刀比羅神社20160820(15)

金刀比羅神社20160820(16)

金刀比羅神社20160820(17)

▲砲台山眺望七星嶺

金刀比羅神社20160820(18)

▲下行尋訪石燈籠及昔日參道

金刀比羅神社20160820(19)

▲筆直而下的昔日參道

金刀比羅神社20160820(20)

▲前方即多年前造訪過的七星嶺

金刀比羅神社20160820(21)

▲石階上平台可見神社石燈籠遺跡

金刀比羅神社20160820(22)

金刀比羅神社20160820(23)

金刀比羅神社20160820(24)

金刀比羅神社20160820(25)

▲仰望昔日神社參道

金刀比羅神社20160820(26)

金刀比羅神社20160820(27)

▲參道上方平台發現一顆宜蘭縣精密點1109

金刀比羅神社20160820(28)

▲宜蘭縣精密點1109相對位置

金刀比羅神社20160820(29)

金刀比羅神社20160820(30)

金刀比羅神社20160820(31)

金刀比羅神社20160820(32)

▲砲台山古砲簡介

金刀比羅神社20160820(33)

金刀比羅神社20160820(34)

金刀比羅神社20160820(35)

金刀比羅神社20160820(36)

金刀比羅神社20160820(37)

金刀比羅神社20160820(38)

▲砲台山二層樓建築之廁所兼瞭望台。

金刀比羅神社20160820(39)

金刀比羅神社20160820(40)

金刀比羅神社20160820(41)

▲砲台山停車小廣場

金刀比羅神社20160820(42)

▲下山。路旁可見砲台山指標

金刀比羅神社20160820(43)

▲回望砲台山方向,左往天君廟、右往砲台山

金刀比羅神社20160820(44)

網路舊照片可見天君廟旁有石燈籠及參道石階遺跡,

但天君廟似乎有改建過且石燈籠遺跡可能被雜草覆蓋了。

金刀比羅神社20160820(45)

天君廟前砲台山指標。

金刀比羅神社20160820(46)

▲台九線岔路出入口(台九線105.3K附近)

金刀比羅神社20160820(47)

▲台九線岔路口砲台山指標

金刀比羅神社20160820(48)

▲台九線岔路口砲台山指標

金刀比羅神社20160820(49)

▲警察遭難碑、神社本殿基台及砲台山遺址

金刀比羅神社20160820(50) 

▲下山後沿台九線續往花蓮方向前行,沿途欣賞美麗海景

 

 ▲砲台山地圖。

 

 

 

﹝本篇選取照片數:50張﹞

 

20171021 中壢神社銅馬〈 中壢高中〉及 20171022 中壢神社狛犬〈忠義祠〉 (桃園中壢)

2017.10.21中壢神社銅馬 中壢高中2017.10.22 中壢神社狛犬忠義祠 (桃園中壢)

中壢高中20171021(7)

原中壢神社銅馬位於中壢高中校園內(2017/10/21)。

忠義祠20171022(1)

原中壢神社一對石狛犬已被移往忠義祠(2017/10/22)。

 

已經造訪過桃園三大神社的桃園神社大溪神社,另一座中壢神社當然也要找個時間去探訪一下。不過中壢神社殘跡僅存銅馬及一對石狛犬,分別位於中壢高中(三光路115號)及忠義祠(中北路二段與龍岡路一段交會口),10/21陪小孩去中壢高中參加107學年度高中英語聽力測驗,在等待的一個多小時,正好有充分時間尋訪原中壢神社所在地中壢高中校園內一些神社殘跡。第二天(10/22)在南下苗栗前,也抽出一些時間繞到中壢忠義祠,看看那一對被移到這裡守護廟宇的石狛犬,沒想到距離最近的中壢神社,卻也是最晚尋訪的桃園三大神社之一。

中壢高中原址曾是日治時期中壢神社的舊址,中壢神社在台灣光復後,遭到拆毀的命運,原址成立中壢高中。原來神社所附屬的一些日式建築,早年曾被移作學校辦公室使用,但直至民國六十幾年,房舍因已破舊不堪使用改建成了新大樓,僅留存銅馬放置於校園中,也成為鎮校之寶。另外現在的陶然亭附近據說就是推測的正殿位置,還有在莊敬老樓前花圃中,有座鵝卵石隨意排列的基座,據說可能是以前銅馬的基座。校園內還有一些老照片展覽,可以看到以前中壢神社的樣貌,包括鳥居、銅馬等。位於中北路二段與龍岡路一段交會口的「忠義祠」,就在後火車站附近,蹲立於廟的拜亭兩側的石獅,即是昔日中壢神社的鎮社狛犬。台灣光復後,中壢神社遭拆毀,原神社銅馬被放置於中壢高中校園,神社狛犬則被遷至此處。石獅子基座前有「奉獻」,後有「昭和十四年十月」(即西元1939年、民國28年)等刻字。

 

維基百科所介紹的中壢神社資料:

中壢神社(ちゅうれきじんじゃ)

所在地新竹州中壢郡中壢街三座屋字三座屋179番地

主祭神豐受大神、能久親王

社格無格社

創建年份昭和十四年(1939年)舉行鎮座式中壢神社位於今桃園市中壢區中壢高中內,創設時屬於新竹州中壢郡中壢街三座屋字三座屋179番地,社格是無格社,主祭豐受大神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該神社於昭和十四年(1939年)10月15日舉行鎮座式。二次大戰後神社改建為今中壢高中,其一對狛犬被放到中壢後火車站附近的忠義祠(大墓公)前。

 

中壢高中20171021(1)

中壢高中銅馬前廣場石階兩旁有一對石獅,材質看起來比較差,並不是原中壢神社的石狛犬 

中壢高中20171021(2) 

中壢高中20171021(3)

原中壢神社的銅馬曾遷徙數次,目前仍放置於校園中 

中壢高中20171021(4)

▲基座前銅馬的說明 

中壢高中20171021(5)

中壢高中20171021(6)

中壢高中20171021(8)

中壢高中20171021(9)

中壢高中20171021(10)

中壢高中20171021(11)

▲現在的陶然亭附近據推測即神社正殿位置 

中壢高中20171021(12)

中壢高中20171021(13)

中壢高中20171021(14)

▲陶然亭旁的文化走廊有舊時銅馬照片,說明銅馬曾遷徙四次

中壢高中20171021(15)

▲陶然亭旁的文化走廊也有當年中壢神社照片,彌足珍貴

中壢高中20171021(16)

▲文化走廊還有一張早年中壢神社鳥居還存在時的照片,可惜民國77年已被拆除

中壢高中20171021(17)

中壢高中20171021(18)

中壢高中20171021(19)

中壢高中20171021(20)

▲莊敬老樓內有壢中十二景的說明及照片

中壢高中20171021(21)

▲銅馬嘶風為十二景之一

中壢高中20171021(22)

▲回到銅馬處,再拍攝各個不同角度的銅馬照片,也可以了解其相對位置

中壢高中20171021(23)

中壢高中20171021(24)

中壢高中20171021(25)

中壢高中20171021(26)

中壢高中20171021(27)

中壢高中20171021(28)

▲107學年度高中英語聽力測驗配置圖,銅馬位置在國旗飄揚處

中壢高中20171021(29)

▲石階兩旁有一對石獅子,但並非原中壢神社的石狛犬

中壢高中20171021(30)

中壢高中20171021(31)

▲中壢高中校園平面導覽地圖

中壢高中20171021(32)

中壢高中20171021(33)

▲莊敬老樓前花圃中,有座鵝卵石隨意排列的基座,據說可能是以前銅馬的基座。

中壢高中20171021(34)

中壢高中20171021(35)

中壢高中20171021(36)

中壢高中20171021(37)

壢中十二景導覽地圖

中壢高中20171021(38)

忠義祠20171022(2)

翌日(10/22)造訪位於中壢中北路二段與龍岡路一段交會口的忠義祠,

看看那一對被移到這裡守護廟宇的原中壢神社之石狛犬

忠義祠20171022(3)

忠義祠20171022(4)

忠義祠20171022(5)

忠義祠20171022(6)

忠義祠20171022(7)

忠義祠20171022(8)

忠義祠20171022(9)

石狛犬基座前面有「奉獻」,後面有「昭和十四年十月」(即西元1939年、民國28年)等刻字。

忠義祠20171022(10)

忠義祠20171022(11)

忠義祠20171022(12)

忠義祠20171022(13)

忠義祠20171022(14) 

▲忠義祠坐落於萊福鳥園、廣福米行、東興汽車旁(中北路二段與龍岡路一段交會口)

 

 

﹝本篇選取照片數:52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