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1226 大武祠〈大武山神社〉 (屏東泰武、臺東金峰)

 1998.12.26 大武祠〈大武山神社〉 (屏東泰武、臺東金峰)

北大武山19981216(2) 

 北大武山雲海。

大武祠19981226(1) 

 大武山忠靈塔(高砂義勇隊顯彰碑)。

 

1998年12月攀登台灣百岳之中,與玉山、雪山、南湖大山、秀姑巒山合稱「五岳」的北大武山。而「大武山神社」(又稱「大武祠」),就坐落於海拔2940公尺的北大武山稜線上,為登北大武山必經之路,也因此有緣造訪不易親臨的「大武山神社」。很可惜的是當年一方面沒有特別去記錄神社,一方面也還是使用傳統相機的時代,因此相片拍的很少,還好是神社引人注目,還是吸引我按下快門,有留下當年「大武祠」的幾張神社重點照片。剛好最近有整理一些台灣各地神社的照片資料,想起曾經有緣造訪的玉山西峰的山神廟(西山祠、西山神社)及北大武山的大武祠(大武山神社),就趁還有動力時,先翻拍整理北大武山的大武祠(大武山神社)

北大武山及大武祠位於屏東線泰武鄉與台東線金峰鄉的交界處,但攀登北大武山,大多從屏東縣泰武鄉入山,故將大武山祠歸入屏東縣所屬,而日治時期曾於台東縣大武鄉大武村建有大武社

大武山神社遺跡分為上下兩層,下層是戰歿者的忠魂碑,上層是象徵神社的木製鳥居及神龕,木製的鳥居至今大致良好,而神龕因為是水泥製也受損不大,而在鳥居旁的「大武山祠來由碑」,所記載的碑文因為水泥剝落而無法看清,但根據昭和十八年(西元1943年)十二月所出版的《臺灣山岳第13號》所記述的「大武山祠來由碑」之碑文內容,可得知大武山祠是做為皇紀二千六百年之記念事業,並加強高砂族之敬神崇祖觀念而建的。

 

 大武祠19981226(2)  

大武山祠本殿(後方為北大武山)

 

日治時期於今台東縣金峰鄉及屏東縣泰武鄉兩縣交界的北大武山高度2940公尺處建有大武山祠昭和17(1942)年4月23日鎮座,至於祭神則有多種記載,昭和16(1941)年1月出版的《臺灣山岳彙報 第十三卷第二期》提到大武山祠將合祀台灣神社、潮州神社之祭神,並加祀大山祇命(又稱大山積神、和多志大神,同時為山及海的守護神),不過昭和17(1942)年6月出版的《臺灣山岳彙報 第十四卷六號》以及昭和18(1943)年12月出版的《臺灣山岳第13號》均只提到合祀台灣神社及東港神社之祭神,若以鎮座完成後的記載為準,則祭神應該為天照大神(從東港神社勸請而來的,而此時台灣神社尚未增祀天照大神)、開拓三神(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但並無大山祇命。

 

大武祠19981226(3)  

大武山忠靈塔「高砂義勇隊顯彰碑」

 

高聳的紀念戰歿者的忠魂碑,目前已斷成數截而躺臥於左側,僅存基座及碑文,詳加記載著高砂義勇軍的英烈事蹟以供後人憑弔。而此大武神社所在大武山,是南部原住民的聖山,亦是排灣、魯凱等台灣原住民祖靈歸宿之地,所以原住民成年禮的學員都會來到此地宣誓、授印,接受長老的祝福,與天地同飲成年酒,整個成年禮儀式都會在大武山英烈與祖靈、山神的面前完成。 

 

大武祠19981226(4) 

大武祠的鳥居及本殿全景

 

大武祠是日治時期所興建的神社遺址,目前僅遺留下鳥居、參道及水泥神龕等結構,依稀可見當時神社的規模;穿越了鳥居,就代表了進入當時神社的範圍。大武祠於昭和6年(1931)12月24日鎮座,每年的10月28日是例祭日。相傳,當時日人預計將神社興建於北大武山頂,受到當地視北大武山為聖山的排灣族人強烈反對,但日人執意興建,卻屢次遭受雷擊,最後才將神社遷往現址。

 

  北大武山19981216(1) 

大武祠前眺還在遠處、

巍峨高聳的北大武山 

 

北大武山山形巍峨高聳,

但山脊瘦峽,

東西兩側峭壁絕立,

猶如被切削的斷崖,

由北向南望,

狀如尖銳的錐形山體。

 

北大武山19981216(3) 

南眺望北大武山與大武祠之間的稜線(來時路)。 

北大武山19981216(4) 

眺望南大武山。 

北大武山19981216(5) 

北大武山:標高3092公尺,一等三角點。

 

北大武山(排灣語:kavulungan)位處於台灣的屏東縣與臺東縣交界,標高3092公尺,一般人習稱「大武山」,為中央山脈南段最高峰,也是南台灣屏東地區唯一超過三千公尺的高山,故有「南台灣屏障」之稱在。在文化上,長久以來倚居在北大武山的排灣族的傳統觀念中,北大武山是排灣族的聖山,自古以來,這座山的名字就經常在排灣的傳統詩歌中出現,因此北大武山更成為排灣族智慧與文化的象徵。另外,北大武山不但名列在台灣百岳之中,同時也是台灣五嶽之一:北大武山與玉山、雪山、南湖大山、秀姑巒山合稱「五岳」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五座高山,氣勢磅礡,雄霸一方,在排灣文化陶冶下,源遠流長。

 

  北大武山19981216(6)  

北大武山山頂及一等三角點基石

 

 

 

台灣神社列表(維基百科) 

 

臺灣神社列表所列者為日本統治臺灣50年期間於臺灣各地所興建的神社,日本官方於臺灣各州廳認定的神社共68座,若包括其他非官方認定的神社或神社之遙拜所在內則神社總數超過200座。 

最初主要是在臺灣平地的重要街庄與日本移民村興建神社,後來逐漸往漢人聚落與原住民居住地區(當時稱「蕃地」)興建,而由於原住民的聚落多稱為「某某社」(如霧社、新港社、大肚社等),為了不與神社的「社」字混淆,在1924年(大正13年)4月公布的「總內第1132號文」——〈關於神社及社之辦理條款〉(日語:神社及社ノ取扱ニ關スル件)中的第十一條便指出當有不易分辨的情形時,改用「祠(平假名讀作やしろ)」代替神社的「社」,是以設在原住民居住地區的神社多稱為「某某祠」。 

 

高雄州 

社名:北大武山社 

日治時期地址:屏東郡蕃地

社格:社祠

祭神: 

鎮座年: 

備考:位於北大武山山頂稜線上 

 

 

 

﹝本篇選取照片數:10﹞

 

20170821 紅毛井《歷史建築》 (嘉義市東區)

 2017.08.21 紅毛井《歷史建築》 (嘉義市東區)

紅毛井20170821(10) 

 紅毛井位於嘉義市東區蘭井街83號前、是嘉義市區內年代最早的史蹟。

紅毛井20170821(1) 

岔路口橫向為蘭井街、直行為西門街

往左沿蘭井街直行即可抵達紅毛井

 

住嘉義市的機會不多,這趟行程在爬完百岳【玉山前峰】的主要目標之後,再度來到嘉義市區度過一夜,前次則是在約三年半前因攀登阿里山的大塔山、小笠原山對高岳及水山巨木(雪香神木)行程時,曾來嘉義市住過一晚。此回利用難得機會,趁一早退房前,先步行去拍攝列為市定古蹟的嘉義火車站,可惜目前整個嘉義火車站站前被圍籬整個圍起來進行整修,此行並無法留下這百年驛站的完整面貌,不過也許三年半前已經來拍過照也說不定,有機會再去翻找一下照片。

在離開嘉義市區去攀登第三天行程的小百岳大湖尖山(嘉義縣番路鄉)及幾座小山之前,先沿著住宿旅社附近的蘭井街,順道前往造訪嘉義市區內年代最為悠久的史蹟【紅毛井】紅毛井就位於蘭井街83號前,在路口就可以見到「歷史建築–紅毛井」的指標,循指標往前不久即可見到蘭井街與忠孝路岔路口前、位在馬路右邊民宅前的【紅毛井】

紅毛井建成年代為1657年,約在明代崇禎年間,於民國九十七年(2008年)12月23日公告為歷史建築,乃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諸羅山社開鑿的水井,在清朝乾隆年間以「蘭井泉甘」之名列入「諸羅八景」之一,而在2001年的歷史建築百景徵選活動中,該井獲選為第63名。原本紅毛井一帶因此井而設有「蘭井里」,在2010年2月1日時該里與文昌里、鎮南里、祐民里(部份)合併成民族里(因里內有民族國小)。此外蘭井街即是因此井得名,是位於安和街與中山路之間的東西向街道。

 

紅毛井20170821(2)

沿蘭井街前行抵達紅毛井之前,

即可見到「歷史建築–紅毛井」的指標。

  

紅毛井又名蘭井,為荷治時期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於1655年首次於諸羅山社派駐專任政務員及牧師後,因派駐人員日漸增多,為因應需求及改善水質而於1657年開鑿的大井。井址選定於諸羅山社聚落中心:「中央廣場」,廣場附近即為政務員與牧師的房舍群。而後在明鄭時期曾由鎮守當地的部將吳智武所整修。據清代《臺灣府志》記載,該井井欄原為方形,而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時,諸羅知縣衛克堉因該井井水味美,聞名全縣而以「蘭井泉甘」之名列入諸羅八景之一。而在日治時期初期,該井依然為當地居民所使用。但日本人類學家伊能嘉矩於1909年踏查時發現,當時官署已在水井貼上「不適於飲用」的告示。1928年12月11日,報紙報導紅毛井已被磚石填滿,「穢水差池,以僅見古跡,委之廢墜,殊可惜也」。

 

紅毛井20170821(3)

紅毛井位於蘭井街83號前。

 

二次大戰後,嘉義市長許世賢於民國五十九年(1970年)重修此井,並在井上架設鐵欄、立「紅毛井整修紀念碑誌」紀念。而在民國八十六年(1997年)時,嘉義市政府又重修圓形井欄,並在周圍增加意象鋪面的設計。金龍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蔡榮順在研究紅毛井相關歷史後指出,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其他地方所開鑿的水井多為圓井,但嘉義紅毛井在日治時期到民國八十七年(1998年)整修成圓井前可確知為方井,至於荷蘭時期的紅毛井為圓井或方井則還要再加以調查確認。

  

紅毛井20170821(4)

紅毛井旁有民國八十七年一月嘉義市長張博雅謹誌的

【重修紅毛井誌】。  

紅毛井20170821(5)

旁邊另有民國五十九年十月十日嘉義市長許世賢所立的

【紅毛井整修紀念碑誌】。  

紅毛井20170821(6)

民國五十九年及民國八十七年並列的碑誌 

紅毛井20170821(7)

紅毛井及紀念碑誌全景 

紅毛井20170821(8)

紅毛井早已封閉而無法取水了 

紅毛井20170821(9)

紅毛井所在位置

紅毛井20170821(11)

紅毛井整修成圓井前為方井

紅毛井20170821(12)

紅毛井位在蘭井街與忠孝路岔路口前民宅旁

 

 

◎嘉義市觀光旅遊網的【紅毛井】介紹:
http://travel.chiayi.gov.tw/pda/spotsContent.aspx?id=52&chk=b05b60d9-e413-4902-af45-2948da5743ef&param=pn%3D2%26classifyID%3D8

  

歷史的軌跡-紅毛井  

此井為三百年前荷蘭人所鑿,故稱【蘭井】,因荷蘭人頭髮為紅色,又稱【紅毛井】。西元1636年,明崇禎九年,荷蘭東印度公降服諸羅山社後不久,約在清領後的縣署處,派駐政務員及牧師,以徵放諸羅山一帶平埔族人、漢人的租稅,並傳布基督教於原住民,遂挖鑿此井,以為居家生活所需要的水源。  

鄭氏時期,吳智武總兵鎮守並屯田於諸羅山,設營於此井北,重修之,清領之後未有整修記載,乾隆二十七年,諸羅知縣衛克堉以此井迫水甘美,冠於全諸羅山,列【蘭井泉甘】為諸羅八景之一,清領未期嘉義進士徐德欽,以此井泉水,「清滌襟煩同玉醁,甘回舌本勝瓊漿,茶烹合用銀壺貯,綆汲誰偕雪水量。」為嘉義諸迫之冠。  

文獻記載:「紅毛井,在縣署之左。開自荷蘭,因以名。方廣六尺,深二丈許,泉甘洌於他井,相傳居民汲飲是井,則不犯疫癘。鄭氏時,有吳智武者鎮守斯地,重修之。」「蘭井泉甘」曾列為諸羅八景之一。  

民國七十四年內政部古蹟評鑑以前,暫將此地列為第三級古蹟保存,評鑑時,以井周環境髒亂,井欄又為五十九年新條,剔除古蹟之列,雖如此,紅毛井仍是嘉義市內年代最早的史蹟。

  

嘉義火車站20170821(1)

正在整修的市定古蹟【嘉義火車站】 

嘉義火車站20170821(2)

嘉義車站站被圍籬整個圍起來進行整修,

此行就無法留下這百年驛站的完整面貌了。

 

  

﹝本篇選取照片數:14﹞

 

20170902 清水神社〈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市定古蹟》 (台中清水)

 2017.09.02 清水神社〈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市定古蹟》 (台中清水)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1)

 鰲峰山公園(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入口標示。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2) 

 後參道(神社崎)說明牌。

 

最近整理部分昔日拜訪過的各地神社遺址,知道清水也有一處神社遺址,一直要找機會再來清水走走、看看古蹟。因幾年前已陸續造訪過台中清水的山頭與基石,連當年還未建設前的高美濕地都順道去過幾次,也因此一直難以安排順道造訪古蹟行程因颱風外圍環流的影響,今日改到彰化地區爬山,未料卻依舊受雨勢干擾而無法繼續登山行程,也因此決定提早北返,便安排中途到清水神社遺址一遊,只是雖然在19:00關園前的18:45就來到鰲峰山公園,此處卻一樣受到天雨影響,再加上天色早暗,冷清到原陸軍清水營區內的文化園區大門已關閉,還好遇見管理員,親切聊天之餘、也拿了手電筒讓我摸黑拍了石狛犬及石燈籠等神社遺跡,不致空手而歸。另外後參道(神社崎)並未管制隨時可造訪,就雨中撐傘往返走了一趟。

「牛罵頭遺址」位於臺中市清水區(舊稱牛罵頭)鰲峰山公園原陸軍清水營區內,而「牛罵頭遺址」為臺灣中部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的代表,並以此地名作為本文化類型的命名,亦為國內第一個「命名遺址」。牛罵頭遺址,於民國94年新版文資法修正施行,改為臺中縣縣定遺址,民國99年12月25日臺中縣、市合併,逕改列直轄市定遺址。至於清水神社是臺灣日治時期設於臺中州大甲郡清水街(今臺中市清水區)的神社,該神社原址是清水街長周貽楚闢建的運動場,後來在昭和十二年(1937年)拆除改建,同年11月23日鎮座,之後在昭和十七年(1942年)10月30日列為鄉社。其祭神有天照大神、開拓三神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二次大戰後神社建築遭到破壞,民國四十年代(1950年代)神社一帶成為中華民國陸軍飛彈部隊營區直到1997年7月。後來由於有牛罵頭遺址在此,該區域已列為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清水神社在二次大戰日本戰敗後,便被國軍和居民廢除、破壞,今僅存石燈籠底座、一對狛犬和部分護欄遺跡,還有當年一般民眾前往神社參拜的後參道(今「神社崎」),可供遙想當年神社風貌。

 

罵頭遺址地址:清水區鰲海路59號

園區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30分(週一休園)。 週六、週日山步館(咖啡館)營運至下午7時。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3)

 斑駁的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說明圖。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4)

鰲峰山公園說明圖。 

 

「鰲峰山公園」,

在地人習慣稱為「清水公園」,

是一座地貌豐富的自然景觀公園,

鰲峰山脈為大肚山台地最北側之山脈。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5)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後參道、正參道之位置圖。 

 

清水昔稱「牛罵頭」,

原為平埔族拍瀑拉族(Papora)牛罵社(Gomach)之社域,

地名「牛罵頭」即是Gomach音譯而來,

清水地名又稱「寓鰲頭」,

則因清水東境有鰲峰山,

古稱「鰲頭山」,

大正九年(1920)因鰲峰山麓下埤仔口有一靈泉,

清澈可鑑,

因而改名為「清水」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6)

石狛犬及石燈籠等神社遺跡在山步館(咖啡館)大門內。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7)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標示。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8)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開放時間說明。 

 

【清水神社】

所在地:臺灣臺中州大甲郡清水街

主祭神天照皇大神

大國魂命

大己貴命

少彥名命

能久親王

社格 鄉社

創建年份昭和十二年(1937年)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9)

進入大門、穿過草原,

即可見到面對司令台右邊的第一隻石狛犬。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10) 

石獅(狛犬)介紹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11) 

石狛犬正面。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12)

石狛犬側面。

 

 

日本狛犬:

「狛」音「迫」(漢語拼音:pò、注音符號:ㄆㄛˋ),《說文解字》釋為「如狼,善驅羊」。

「狛犬」(こまいぬkoma-inu)則是日本神社前的一對神獸。

其造型似獅又似犬,一張口、一閉口是狛犬特徵,影響至琉球獅子亦為一張口、一閉口之造型。

狛犬起源於印度,與佛教一起從中國經由朝鮮半島傳入日本。

另有一說,中國石獅傳入朝鮮半島以為狗,再傳入日本成似獅似犬之型。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13)

面對司令台左邊的另一隻石狛犬正面。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14)

面對司令台左邊的石狛犬側面。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15)

雨中司令台左邊石狛犬。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16)

雨中司令台右邊石狛犬。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17)

回拍司令台及石狛犬全景。

 

營區的司令台為原神社基台 

應是昔日神社之正殿所在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18) 

僅存的石燈籠遺跡。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19)

石燈籠說明。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20)

石燈籠底座刻有「清水街」字樣。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21)

斷裂成數截的石燈籠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22)

斷裂成數截的石燈籠另一面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23)

這一面的石燈籠底座刻有「昭和十二年十月吉日」等字樣。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24)

神社及附屬建築都已拆除,

改建為軍用營舍。 

 

參觀過原清水營區內的部分神社遺跡,

謝過管理員並告別後

便回到後參道入口

實際走一趟「神社崎」(後參道)。 

 

參觀石狛犬及石燈籠時

有請教管理員有關神社的鳥居

是否還在

答案當然令人遺憾

清水神社的鳥居早已遭破壞、

不復存在了。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25)

參拜道說明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26)

後參道一路陡下到市區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27)

後參道途中的清水街震災紀念碑 

 

臺中市歷史建築,

台灣日治時期紀念碑1936年建立。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28)

清水街震災紀念碑說明 

 

昭和10年(1935)4月21日,

台灣中部發生災情慘重的大地震,

清水街共有326名居民罹難,

因此建立「清水街震災紀念碑」,

以悼念亡者。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29)

清水街震災紀念碑 

 

清水街震災紀念碑,又稱墩仔腳震災紀念碑,位於臺灣臺中市清水區鰲峰里延壽路的「清水公園」(鰲峰山公園)內,即清水神社參拜道原址旁,鄰近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係為紀念1935年新竹台中大地震所設立的紀念碑。

1935年4月21日清晨,台灣中部發生新竹台中大地震,造成當時海線地區受災嚴重,其中位於台中州大甲郡清水街傷亡慘重,死亡高達329人。當時日本殖民政府為紀念此一震災而於清水神社立碑紀念。碑體於1976年間遭前清水鎮鎮長以大理石刻字覆蓋。前臺中縣政府文化局辦理登錄審查曾提案討論是否復原,當時東海大學建築系洪文雄教授表示,此亦為其歷史的一部份,尊重歷史建築每一時期歷史而未加以處理。2004年4月13日公告為歷史建築。

通往清水街震災紀念碑基座設有台階,碑體為大理石,刻有三百多位罹難者姓名、震災日期及重修日期,底座為深黑色石,並刻有「清水街許泉義刻」。該紀念碑僅有基座為當年原物,基座上方的大理石碑柱則是後來重建。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30)

繼續陡下後參道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31)

回頭仰望後參道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32)

後參道的林務局清水工作站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33)

神社崎又稱「延壽路」 

顧名思義,

常來此走走

可延年益壽。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34)

林務局清水工作站往下拍攝後參道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35)

神社崎是昔日清水神社的後參道,

共二百八十八階。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36)

日治時期後參道(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入口指標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37)

神社崎(參拜道)入口,

位於清水地政事務所旁

地址:清水區大街路138號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38) 

清水地政事務所旁的神社崎(參拜道)入口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39)

神社崎(參拜道)入口的清水公園標示石碑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40)

仰望社崎(後參道)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41)

社崎(後參道)入口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42)

林務局清水管理站旁停車場,

回拍社崎(後參道)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43)

陡上返社崎(後參道)出口,

回頭俯瞰來時路。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44)

雨中隨意走走鰲峰山公園,

清水鬼洞是此處知名景點,

可惜目前好像是封閉狀態。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45) 

清水古洞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46) 

橫山戰備道鬼洞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47)

橫山戰備道鬼洞石階

往上不久已是雜草叢生,

無法續行。 

 

清水鬼洞封閉4個多月 地方盼修繕開放

2017-04-24

〔記者張軒哲/台中報導〕鰲峰山知名景點清水鬼洞今年暫停開放,讓不少遊客撲空。清水鬼洞目前還隸屬清水區公所管理,去年委託結構技師鑑定調查後,評估鬼洞安全有疑慮,俟改善後再行開放,但是由於修繕經費龐鉅,遲遲未進行修復工程,民眾盼市府儘速修繕並納入鰲峰山公園管理,為清水增添觀光樂趣。

清水鬼洞地處鰲峰山公園北側,為日治時期軍事地下坑道,全長約420公尺,構造兩側壁為水泥漿沙配合卵礫石砌,距今已有73年歷史,清水鬼洞開放至今經常有設備損壞、裂縫漏水等問題,經鑑定後發現接縫滲水、壁體空洞、及白華現象影響結構安全,而通道內部構造淨高1.5~1.75公尺,淨寬0.8公尺,通行安全與內部管理維護都有安全問題,未來倘若重新開放,除了補強構造異狀外,鬼洞內部尚須緊急救護、監控、照明通風、消防滅火、避難逃生、警報廣播、通信、緊急電源及個人防護設備等。

清水區公所於去年12月召開安全評估鑑定及改善審查會議,決議評估結果非安全,定於106年1月1日起暫停開放,等相關設備改善,確認安全無虞後再行開放。

市議員楊典忠表示,鰲峰山、石瀨頭、鬼洞、米粉寮溪到處都充滿小時候遊玩的童年回憶,市長林佳龍上任後將鰲峰山公園重新改造啟用,到鰲峰山公園運動、散步、遊玩的民眾倍增,觀景平台更是情侶約會的熱點,由於鄰近清水市區宗教聖地紫雲巖、特色美食米糕、肉圓、消暑冰品等,假日遊客更是絡繹不絕,他認為市府應該儘速整修清水鬼洞,納入鰲峰山公園整體管理。

建設局指出,根據評估報告的建議提出改善工程,預計籌措經費約574萬元,為了遊客安全考量,將於改善後再規劃重新開放。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046292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48) 

橫山戰備道鬼洞旁指標 

可見正參道指標, 

「正參道」應即是開車由

鰲峰山公園入口進來的那一段車道。

 

  

﹝本篇選取照片數: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