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01 讓人想撥『119』求援的縣道『119』系列 ~【老雞隆】(苗栗銅鑼)

 

日期:2012年12月01日 (六)

天氣:陰雨

 

每年冬日前後幾乎都會到苗栗繼續未竟行程 (或舊地重遊)

( 其它時候也還是會隨緣造訪 )

這是最適合闖蕩這些苗栗冷門郊山的季節

 

而這麼多年來、山還是爬不完 

甚至連爬過的都已經開始漸漸忘記當初是怎麼爬的了 

 

前一陣子小兒子看資料時、發現在苗栗銅鑼119號公路

有【老雞】、【老雞隆】、【新雞隆】等...有趣的山名

還有【鯉魚】可抓、也有 【Morning Call】(模麟坑山) 等等名字很有意思的山頭

 

為什麼會遲遲未去呢?

原來這縣道119系列的小郊山、既冷門又滿山亂竹林

顆顆都是小辣椒

每回看完資料後、想一想還是就暫緩吧 

 

已經從不同路線登頂員屯山三次了

客家大院也去了好多回了

能走的也走得差不多了

這回有小朋友一起“壯膽”

該來的還是要來~

就“硬”著頭皮“硬”闖了  

 

從老雞(油房坑山、硫磺坑山)開始爬起

就發現其冷門程度、竹林密度...比起片山、外獅潭山等苗栗冷門郊山也不遑多讓

 

沒想到119系列中、這座【老雞】還是最“輕鬆”的哩 

( 不過【老雞】卻也不是正牌的『119』系列、但很靠近、可以安排順路一起爬... )

 

 

一方面這幾次較晚出門

二方面路況真的令人“不敢恭維”

這幾座郊山卻花了幾趟油錢才走完 

而且狀況連連...

 

其中【社寮坪山】的鑛務課基石找不到

邊踢邊砍了好久寸步難行的密竹林後

在稜線上找了許久都找不到其鑛務課基石

觀察地型後、懷疑是掉在一處崩壁深淵下

 

而【茄苳坑山】砍到一半、在稜線遇到長腳蜂窩

還好大家警覺性高、一發現狀況立刻退回往下砍路腰繞

還走過頭、多砍了一段路

 

【模鱗坑山】第一次要開爬時已近黃昏

因天色昏暗、已沒有走錯路的機會

結果被登山口上切後左邊一條唯一步條誤導而走錯方向

等第二回造訪時才在光線較充足的條件下

穿梭密竹林、自行找上山路,而順利登頂了

這座山走對路的話、算是比較輕鬆的

 

至於【老雞隆(水寨山)】更是走得團團轉

試了四條路線、最後還是在半堅持半懷疑中

自行砍路上到稜線

然後繼續摸黑登頂

因為基石已被雜草掩蔽、天色已黑

四個人竟沒有人發現山徑旁的基石

走過頭好一陣子再折返時

才誤打誤撞由大兒子在極烏龍的狀況下發現

好不容易找到基石後、又開始下起雨來

還好摸黑是常有的事

淋點雨也沒什麼

比起桃園整天大雨 

已經算是很幸運“賭”對了 

 

 

﹝路線簡介﹞

行台72線由苗栗往大湖方向,至客屬大橋右轉過橋即抵縣道119。右轉為往銅鑼火車站方向,取左經客家大院,至23K里程指標處、不要過泰隆橋,取左叉路續行約0.5k至最後民宅(右)叉路,取直續行數百公尺後停車左側叉路空地。再徒步前行抵Y字路口,取左上行。約6分鐘再遇Y字叉路口,取左上行至路底,由右邊穿越竹林區,再取左上切竹林山頭。上稜後取右行,穿梭竹林、一段陡坡後即抵達老雞隆(水寨山)。路況好的時候,估計全程20分鐘以內應可登頂,但若路況不佳的話...。

 

 

客家大院 (縣道119)

23.0K里程(左):老雞隆(水寨山),標高299公尺,土地調查局圖根點

23.4K里程(右):社寮坪山,標高225公尺,鑛務課295號

25.2 K里程(右):茄苳坑山(新雞隆、埤頭坑山),標高338公尺,土地調查局圖根點

26.2 K里程(左):鯉魚石下山,標高410公尺,鑛務課293號

27.0 K里程(右):模麟坑山,標高287公尺,土地調查局圖根點

 

另 老雞(油房坑山、硫磺坑山):標高261公尺,土地調查局圖根點

於台72快速道路26.1 K處(有河排指示牌)右轉出台72線,遇三叉路取最右道路行,續行約1公里在電桿河排幹50叉路取左上行,再行約0.2K於電桿河排幹54右邊竹園處登山口停車啟登。

 

 

 

16:20 第二次來此探路、已是識途老馬,只是基石在何處,仍是一個問號

在產道唯一叉路小空地停車整裝後啟步

 

16:22 叉路,左右兩線都探過

這次猜測往左邊上行應該才是正確路線

16:26 在七年前的前輩記錄中、這是一條還可以開車的新舖水泥路...

如今連走路都要小心翼翼、尤其雨後路徑濕滑
< /p>

16:28 此處應該是昔日記錄中的Y字路口停車處

現在連騎機車進來應該都有困難了

16:29 路底到處都是竹林

沒路條、沒路跡,不知從何而上

上次切路底左前方竹林硬闖到稜尾山頭

時間也不夠了

就放棄撤退

16:30 這次先由前面廢棄果園小徑上切,走一段路後就感覺不對、決定另謀它路

 

之後決定改由路底右前方上稜

~ 路是人走出來

 

也只能硬闖而上了

 

17:04 上到稜線、天色已暗,卻終於看到亂竹林中第一條老舊路條

軍心大振

取右繼續循稜一邊砍路一邊找路...

17:45 已錯過基石而不知、到此高點處又往下循稜再走一段路後決定折返

看高度~這一段稜線大約就差不多是老雞隆的標高了

18:04 只好悻悻然折返

18:09 暗夜中發現密竹林下好像有對空標誌碎片及疑似路條...

往密竹林蹲下欲鑽入裡面尋覓...

 

結果大兒子在我的腳邊雜草堆中突然發現一顆“石頭”

撥了幾下後、大夥在黑暗的山頂竹林中相視大笑

這不就是我們要找的【老雞隆】圖根點嗎  

18:10 基石隱身處

 

既然找到了、先歇息一下

再開始整理基石四週...

 

18:31 已經有一片空地了

 

  

老雞隆:標高299公尺,土地調查局圖根點(苗栗銅鑼)

19:00 基石前的竹林來時路 ( 有路嗎  )

19:03 收拾東西下山囉

17:04 還好上山稍微砍了路、也綁了路條,不然還真找不到路回去

19:09 回程才發現稜線不僅竹林密、也蠻陡的

 

難怪上山時記得有一段路走兩步退一步

在溼滑陡坡中曾奮力拉竹而上... 

 

19:22 稜線上的土地界標

19:25 稜線左折下切叉路

19:25 稜線左折下切續行下山

19:35 下抵自行決定的“登山口”

19:36 回望產道路底竹林上切“登山口”

19:37 穿越一片竹林區後、接上產道左折原路回程

19:39 Y字路口

已經荒廢的水泥路 

19:52 第一個主線Y字路口

19:54 返回停車處

18:30 縣道119之23K里程指標處、即是往登老雞隆(水寨山)的叉路

 

這是此段119系列幾座山最後完成的一座

至於摸黑爬山是常有的事

一切見機行事、萬事隨機應變囉 

 

 

 

【2006年7月】 青海﹝日月山﹞~ 文成公主赤嶺傳奇(下)

 

 

【日月山】

『日月山坐落在青海省湟源縣西南40公里,屬祁連山脈,既是湟源縣、共和縣的交界處,又是青海省內、外流域水系分水嶺和農、牧區天然分界線,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藏語叫日月山為“尼瑪達哇”,蒙古語稱“納喇薩喇”,都是太陽和月亮的意思。』

 

 

15:03 公路的標語【歡迎您到日月山旅遊】

15:13 準備往旅途最終目標~【青海】 前進

15:58 一路青青草原、牛羊成群

15:52 往青海途中、一眼望不盡的筆直公路

16:15 終於望見以前只能在夢裡想像的【青海】

 

日月山旅程告一段落

青海的觀光行程正要開始囉

 

 

 

◎ 【2006年7月】 青海﹝日月山﹞~ 文成公主赤嶺傳奇(上) 
http://tw.myblog.yahoo.com/jw!37PKic6fBBHkdNgZFg8-/article?mid=27706
 

 

【2006年7月】 青海﹝日月山﹞~ 文成公主赤嶺傳奇(上)

 

『青海的草原、一眼看不盡.....』

 

小時候耳熟能詳的歌曲

沒想到有一天曲中的情境

竟然會出現在眼前 

 

這一天的車程好遠...

每一個景點相距好遠...

相對台灣旅程

除了爬山的步程難以估量外

交通真是方便

到那裡相對就感覺近多了 

 

AM 11:11 準備離開 青海 塔爾寺

14:27 往青海的目標前行、沿途山脈連綿不斷

14:30 公路兩側一路都有大片美麗油菜花海、與在台灣看油菜花田感覺大不相同

14:31 經公路指標【湟源24km、西寧66km、樂都120km】

14:38 山色無邊、公路似無盡頭

14:38 偶爾會個車

14:38 前方公路指標【直往格爾木、右往日月亭】

14:42 青青草原牧羊群

14:42 青海的草原、一眼看不盡.....

14:45 目標漸漸接近了...

 

 

【日月山雙亭】

『在日月山口,有為紀念唐代文成公主進藏聯姻而建的日月二亭。唐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宗室女文成公主遠嫁吐蕃贊普松贊乾布,由長安去拉薩在這裡停留,留下很多歷史佳話和神奇的傳說,給日月山增添了一層神秘色彩。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確定唐朝和吐蕃以赤嶺分界,並立界碑,成為民族友好的象徵。20世紀80年代中期修建的日月二亭,分立埡口兩側,建築精巧、輝煌。日亭內有青海省人民政府撰文刻製的“文成公主進藏紀念碑”,記述了文成公主和親始未及歷史功績。亭內還繪有壁畫,再現了文成公主進藏的歷史面貌;月亭有珍貴的“唐蕃赤嶺分界碑”和文成公主在西藏傳播中原文化,促進西藏文化藝術與生產成就等方面的壁畫。山口中立有1950年10月1日由青海省軍區司令員賀炳炎、政委廖漢生樹立的“日月山修路紀念碑”,記載了人民解放軍修建青藏公路的業績。』

 

 

14:51 日月山日月亭

 

『日月山坐落在青海省湟源縣西南40公里,屬祁連山脈,既是湟源縣、共和縣的交界處,又是青海省內、外流域水系分水嶺和農、牧區天然分界線,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藏語叫日月山為“尼瑪達哇”,蒙古語稱“納喇薩喇”,都是太陽和月亮的意思。』

 

14:54 環視日月山...

 

 

【日月山- 概述】

 

『日月山坐落在青海省湟源縣西南40公里,是湟源縣、共和縣的交界處,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屬祁連山脈, ​​處拉脊山西,北起青海湖東部的耳海,南接湟中群加,綿延數十里。日月山位於青海湖東側,海拔最高點為4877米。日月山口的南北各有1個乳峰,其形狀似太陽和月亮。藏語叫日月山為“尼瑪達哇”,蒙古語稱“納喇薩喇”,都是太陽和月亮的意思。

日月山是青海省內、外流域水系分水嶺和農、牧區天然分界線,位於湟源、海晏、共和3縣間,北接大通山,東接拉脊山,呈西北—東南走向。長約90公里,海拔一般約4000米。山西南側為倒淌河寬谷,屬內流區青海湖水系;山東北側受湟水幹流及其眾多支流切割,屬外流區黃河水系。自古山東為耕稼社會,山西為游牧部落,氣候地勢劃然為二。其獨特的自然地理位置形成了東西兩側明顯不同的景象,其東綠蔭蔽日,田疇縱橫;其西草原廣袤,牛羊成群。東部農區和西部牧區的界線在這裡是那樣的明顯。

山頂修有遙遙相望的日亭和月亭,山南腳下有流向獨特的倒淌河。倒淌河在日月山西邊腳下,一股碧流永無休止地向西而去,流入浩瀚的青海湖。天下河水往東流,偏有此河向西淌,所以人們稱此河為“倒淌河”,關於倒淌河的來歷,民間有許多傳說。據地質學家考察,兩億多年前,由於地殼運動,高原隆起,青海湖成為完全閉塞的湖,使本來向外洩的河只好轉過方向向西流

日月山雖沒有險峻的峭壁,崢嶸的奇峰,卻也有雄偉的風姿和磅礴的氣勢。山頂有一塊刻有日月山三字的大石碑,兩個山頭日亭月亭遙相互應。古老的日月山也記載了學淚斑斑的歷史。昔日,它一片荒蕪,過了日月山,兩眼淚不干的民謠,正是日月山荒涼的生動寫照。斗轉星移,滄桑巨變,日月山悲愴的音韻早已被昂揚高亢的旋律取代了。』

 

 

 

【日月山- 歷史】

『日月山歷來是內地赴西藏大道的咽喉。因山體呈現紅色,古代稱為“赤嶺”,意即土石皆赤,或赤地不毛。早在漢、魏、晉以至隋、唐等朝代,都是中原王朝轄區的前哨和屏障,至唐代時因是唐朝和吐蕃的分界線而使其戰略地位最為突出。
北魏明帝神龜元年(公元420年),僧人宋云自洛陽西行求經,便是取道日月山前往天竺的。後來,文成公主經日月山赴吐蕃和親形成的唐蕃古道,則一直是宋元各代甘青地區通往川藏一帶的必經之路。故有“西海屏風”、“草原門戶”之稱。唐建有唐與吐蕃贊普分界碑。近年青藏公路即通過此處。西藏的倒淌河鎮是青藏與青川公路(西寧至馬尼干戈)的分岔處。

古代歷史上有許多發生在農牧區交接地帶的互市,赤嶺互市就是較著名的一個。唐武德二年(619年),在今青海東部地區設鄯州(治今樂都碾伯)、廓州(治今化隆群科),置刺史。次年,唐與吐谷渾講求和好,並達成互市協議,互市於承風戍(今拉脊山口)。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唐與吐蕃定點在赤嶺互市,以一縑易一馬。當時青海是重要的產馬之地,吐谷渾人培育的“青海驄”在唐代仍馳名於世,產於今黃南、海南等地區的“河曲馬”也是國內名馬。唐肅宗以後開展了“茶馬互市”,青海大批的馬牛被交換到內地,內地的茶、絲絹等同時也交換到了牧區。

明後期至清初,互市地點增多,增有鎮海堡、多巴、白塔兒(今大通老城關)等。清平定羅蔔藏丹津叛亂後,對互市嚴格控制,規定只准每年2、8月在日月山地方進行互市交易,並派軍隊彈壓。後因這種規定不能滿足各族群眾之間的交換需要,清廷便數次放寬政策,並將日月山互市地點移至丹噶爾(今湟源縣),日期也予以放寬。丹噶爾互市是日月山互市的繼續,很快成為“漢土回民遠近番人及蒙古往來交易之所”,在嘉慶、道光之際,商業尤其繁盛。清《丹噶爾廳志》記載丹地市場“青海、西藏番貨雲集,內地各省商客輻輳,每年進口貨價至百二十萬兩之多”,成為當時西北地區顯赫的民族貿易的重鎮。』

 

 

 

 

『日月山歷來是內地赴西藏大道的咽喉。因山體呈現紅色,古代稱為“赤嶺”,意即土石皆赤,或赤地不毛。早在漢、魏、晉以至隋、唐等朝代,都是中原王朝轄區的前哨和屏障,至唐代時因是唐朝和吐蕃的分界線而使其戰略地位最為突出。
北魏明帝神龜元年(公元420年),僧人宋云自洛陽西行求經,便是取道日月山前往天竺的。後來,文成公主經日月山赴吐蕃和親形成的唐蕃古道,則一直是宋元各代甘青地區通往川藏一帶的必經之路。故有“西海屏風”、“草原門戶”之稱。唐建有唐與吐蕃贊普分界碑。近年青藏公路即通過此處。西藏的倒淌河鎮是青藏與青川公路(西寧至馬尼干戈)的分岔處。

古代歷史上有許多發生在農牧區交接地帶的互市,赤嶺互市就是較著名的一個。唐武德二年(619年),在今青海東部地區設鄯州(治今樂都碾伯)、廓州(治今化隆群科),置刺史。次年,唐與吐谷渾講求和好,並達成互市協議,互市於承風戍(今拉脊山口)。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唐與吐蕃定點在赤嶺互市,以一縑易一馬。當時青海是重要的產馬之地,吐谷渾人培育的“青海驄”在唐代仍馳名於世,產於今黃南、海南等地區的“河曲馬”也是國內名馬。唐肅宗以後開展了“茶馬互市”,青海大批的馬牛被交換到內地,內地的茶、絲絹等同時也交換到了牧區。

明後期至清初,互市地點增多,增有鎮海堡、多巴、白塔兒(今大通老城關)等。清平定羅蔔藏丹津叛亂後,對互市嚴格控制,規定只准每年2、8月在日月山地方進行互市交易,並派軍隊彈壓。後因這種規定不能滿足各族群眾之間的交換需要,清廷便數次放寬政策,並將日月山互市地點移至丹噶爾(今湟源縣),日期也予以放寬。丹噶爾互市是日月山互市的繼續,很快成為“漢土回民遠近番人及蒙古往來交易之所”,在嘉慶、道光之際,商業尤其繁盛。清《丹噶爾廳志》記載丹地市場“青海、西藏番貨雲集,內地各省商客輻輳,每年進口貨價至百二十萬兩之多”,成為當時西北地區顯赫的民族貿易的重鎮。』

 

 

15:00 日月山(赤嶺)與唐代文成公主息息相關...

 

 

『文成公主途經赤嶺作短期停留的歷史事實,給漢藏人民留下了美好的記憶,青海民間至今流傳著這樣的故事,相傳當年文成公主遠嫁吐蕃,曾駐驛於此,她在峰頂翹首西望,遠離家鄉的愁思油然而生,不禁取出臨行時帝后所賜日月寶鏡觀看,鏡中頓時生出長安的迷人景色。

公主悲喜交加,又想到聯姻通好的重任,毅然將日月寶鏡甩下赤嶺,把“日月寶鏡”摔成兩半。寶鏡變成了碧波蕩漾的青海湖,而公主的淚水則匯成了滔滔的倒淌河。後人為紀念文成公主,就把赤嶺改名日月山。

至今藏族人民仍然稱公主為“阿姐甲莎”,意思是漢族姐姐。現在,日月山腳下還建有文成公主廟。』

 

 

 

 

【日月山- 傳說】

 

日亭壁畫

『日亭壁畫主要講述了藏王松贊乾布派大臣祿東贊赴唐都長安請婚,以及請婚過程中祿東贊以大智大勇力排諸難,巧破難題的軼事。其一題:要把一群母馬和一群馬駒區別出母子的故事。祿東贊是從雪域草原上來的,這道題對他來說易如反掌,他把母馬和馬駒分開後各圈了一天一夜,第二天放出馬駒,馬駒發瘋般的撲向媽媽身旁。其二題:唐太宗讓祿東贊從三百名女子中找出文成公主來,聰明的祿東贊早料到會有此難題。他事先通過探訪了解到,原來公主用一種護膚品,名叫“萬里飄香”,只要擦上這種油,就異香撲鼻,能引來蝴蝶和蜜蜂。三日後,三百名打扮的一模一樣的美女齊集在一起,兩隻蜜蜂在一女子頭頂盤旋,這樣公主被認出來了。』

 

月亭壁畫

『月亭壁畫主要介紹了文成公主入藏後,從中原帶去精神與物質文明的傳播情況。當時,唐朝已進入封建社會,而吐蕃則處於奴隸社會階段。因此,壁畫逐一反映了公主帶去的紡織、釀酒、音樂、舞蹈、天文、地理以及佛教等傳播情況。各種先進技術的傳入,極大地促進了吐蕃社會的進步與文明。隨之,吐蕃也創立了自己的文字--藏文。藏文的創立,標誌著吐蕃人民從此也進入了文明時代。而文成公主做為這個文明時代的奠基人,而永垂史冊。
日月山展廳壁畫
公元七世紀初,松贊乾布派使臣祿東贊一行,以黃金五千兩及珍寶數万件作聘禮,向唐求婚。壁畫中坐車者為唐太宗,立者為祿東贊一行,壁畫中間是文成公主行至“赤嶺”時手持日月寶鏡,思念故鄉親人,但她想到唐王的重托及和親大任,毅然棄鏡西行的描述。壁畫下部為唐太宗賜松贊乾布的“灌頂國師闡化王”之印,壁畫右下部是漢藏建築相至流入的景象,左下部車中佛像是文成公主從唐帶去的釋迦牟尼像,現存放在拉薩大昭寺。左部為公主逝世後,藏族人民緬懷其功德,供奉為神的情景。』

 

 

 

【日月山- 景觀】

日月亭

日月山雙亭

『在日月山口,有為紀念唐代文成公主進藏聯姻而建的日月二亭。唐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宗室女文成公主遠嫁吐蕃贊普松贊乾布,由長安去拉薩在這裡停留,留下很多歷史佳話和神奇的傳說,給日月山增添了一層神秘色彩。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確定唐朝和吐蕃以赤嶺分界,並立界碑,成為民族友好的象徵。20世紀80年代中期修建的日月二亭,分立埡口兩側,建築精巧、輝煌。日亭內有青海省人民政府撰文刻製的“文成公主進藏紀念碑”,記述了文成公主和親始未及歷史功績。亭內還繪有壁畫,再現了文成公主進藏的歷史面貌;月亭有珍貴的“唐蕃赤嶺分界碑”和文成公主在西藏傳播中原文化,促進西藏文化藝術與生產成就等方面的壁畫。山口中立有1950年10月1日由青海省軍區司令員賀炳炎、政委廖漢生樹立的“日月山修路紀念碑”,記載了人民解放軍修建青藏公路的業績。』

 

 

15:06 一望無際青青草原...

 

◎網路參考資料:
http://www.baike.com/wiki/%E6%97%A5%E6%9C%88%E5%B1%B1

 

 

◎ 【2006年7月】 青海﹝日月山﹞~ 文成公主赤嶺傳奇(下) 
http://tw.myblog.yahoo.com/jw!37PKic6fBBHkdNgZFg8-/article?mid=27707

 

 

20011209 民都有山 ﹝面托油山﹞ (新竹五峰)

 

日期:2001年12月09日 

 

民都有山 ﹝面托油山﹞:標高1798公尺

立有二等三角點No.1537及山字森林三角點 (新竹五峰)

 

 

從1997年如願登頂霞喀羅大山﹝石鹿大山﹞ 之後

擁有二等三角點的民都有山 ﹝面托油山﹞

就成了霞喀羅古道清泉端另一座覬覦的中級山峰

 

奈何後來要拖著兩個年齡相近的兒子爬山

實際上還算輕鬆的民都有山行程

就因故遲遲未予以安排了 

 

這幾張照片是半個月前找資料時剛好看到

順手翻拍下來

很巧合的是前幾天小兒子又問我民都有山的事

那就正好回首已記憶模糊的民都有點滴...

 

 

 

 

11年前的2001年歲末

終於要邁向霞喀羅古道清泉端登山口之前、近2000公尺高度的民都有山

 

民都有山的登山口在那時地圖上標示 10.2K 的陡峭水泥小車道叉路口 (h1433m)

如果車子“夠力”,應該是可以省去這近400公尺的水泥小車道高度爬升

但小轎車... 

還是改搭11路公車吧

 

印象中走了約一個多小時 ( 拖著兩個小小朋友、速度是快不了的   )

安步當車爬升到稜線附近的一間民宅 (桃山村329-4號) 或是工寮

印象已模糊、反正是有一間建築物就是了

 

再穿過森林不久之後

隨即登頂樹林環繞、無視野的民都有山 ﹝面托油山﹞基石處

順利如願完成這座立有二等三角點No.1537及山字森林三角點的新竹五峰中級山峰

 

 

 

 

 

這趟行程之後,2003年也去補登了西高橋山﹝標高1798公尺、山字森林三角點﹞ 、

2004年又補登了清泉山﹝民都有山西峰:標高1020公尺、山字森林三角點﹞、

雲山﹝民都有山西南峰:標高1090公尺、山字森林三角點﹞、

松本山﹝民都有山南峰:標高1360公尺、山字森林三角點﹞...。

 

繼續一趟趟未竟之旅或重溫舊夢之行...

 

 

 

 

    

    

( 民都有山登頂照 )

 

 

 

 

 

 

 

20121117 夜遊面埔頂山巔、喜逢王爺葵花道

 

日期:2012.11.17  (六)

 

面埔頂山:標高294公尺,三等三角點四0號

 

 

雨天有雨天爬山的方式

會隨緣記錄這一天的其中一個行程~重遊面埔頂山

是因為那黃昏前後往返登臨面埔頂山穿越的王爺葵花道

 

數十年的光陰

遊走在個人的領域範疇中~

主要就是北台灣

包含~苗栗、新竹、桃園、雙北、基隆

宜蘭則在雪隧開通後也列為登山領域

再加上曾住過一年半的台中及彰化、南投...

 

自由隨意的行腳中

每一處都是可能的目標

每個月親臨至少一座未曾拜訪的山頭(基石)

是隨緣中的期望

當然,重遊走過的山頭(基石)

也是隨機的選擇

走不同的路線、訪不同的季節

晨昏不拘、夜遊無妨

....

不同的感覺、相異的見聞

 

走向戶外~就會在生命中激起無法意料的遭遇

驚豔或驚魂

 

既有美麗見聞回味無窮的大自然回饋

也有讓人喟歎為何出門自找麻煩的遭遇

 

這是枯坐宅內、所無法製造的人生波瀾

就像平靜的心湖

投下一顆顆大小不同的石頭

激起不一樣的水花..

 

 

2012年11月17日

隨機重遊經常登臨或久未造訪的老地方

 

這次黃昏之際

細雨濛濛之中

走訪了1996年1月初訪的面埔頂山...

 

 

( 取左叉路往登面埔頂山 )

 

 

面埔頂山

初訪1996年1月、二訪2001年1月

都是從下方的幹道上登

不久後探得往石光古道的山路

與面埔頂山的會面就更簡單方便了

2003年8月.....

就改走大東茶場的鄉道密徑

與這顆三等原點百號內的基石

偶爾的相會...

 

 

( 山道叉路口的噴漆 )

( 左邊就是由主幹道爬升初登、二登的來路,這涼亭當時是不存在的 )

( 17:04 天色漸暗、路幅也變窄了 )

( 這個指示牌對面﹝路左﹞就是最後登山口 )

 

( 登山口前、向左回望來時路 )

( 17:08 啟登 )

( 17:12 抵達面埔頂山 )

( 面埔頂山:標高294公尺,三等三角點四0號 )

 

 

( 面埔頂山登頂照 )

( 17:28 原路折返 )

( 登山口的內政部土地測量局的圖根點 )

( 這就是此趟有機緣留下回首的因緣 )

( 王爺葵花道 )

 

( 鑽進車內的王爺葵花 ) 

( 返回主線三叉路口 )

( 三叉路口附近電桿號碼:東坑高幹31 )

( 往大東茶廠叉路口 )

 

 

 

【三角點參考資料】三角點的一些記錄及疑問 及 各式水準點照片

 

緣起:於網路蒐集的一些三角點相關參考資料…..

【1】

三角點的一些記錄及疑問   by  7777(roc)    建立時間:2006/10/2 上午 09:45:09

根據資料,臨時土地調查局在明治33年到明治37年﹝1900-1904﹞埋設三等三角點及土地調查局圖根點於全台各地,但共埋設多少點卻有不同的版本。在第四回合調查報告中提到,主次三等三角點共1163點,圖根點2804點,共計3967點,這是後來遠流出版的台灣地形圖中引言所採用的資料。但是在明治38年的完成報告書中,主三等三角點209點,次三等三角點901點,圖根點2859點,共計3969點。由這兩份文件看起來,總數只差兩點,但主次三等三角點及圖根點的數量卻差很多,主次三等三角點少53點,但圖根點卻多55點,可能的原因有下:一是主次三等三角點遺失,而圖根點有增補;其次是有一些主次三等三角點原來的埋設基石是圖根點,完成報告書只是將這些圖根點歸回原來的基石資料中而已。本人翻閱所有資料,發現第二個理論比較可能,因為在一些原始註記中,有一些圖根點被升級為主次三等三角點,當作三等三角點測量,初步的資料發現,這些被升級為主三等三角點的圖根點有13點,次三等三角點的圖根點有32點,數量共45點,和推論有些契合。本人對照舊資料﹝40年左右﹞,得到主三等三角點201點,次三等三角點有865點,主次三等三角點共1066點;加上主三等三角點的圖根點有13點,主三等三角點共214點;而加上次三等三角點的圖根點有32點,次三等三角點共897點。主次三等三角點全部共1111點,和日據時代明治38年的完成報告書中,主三等三角點209點,次三等三角點901點,主次三等三角點全部共1110點,數目相當接近。但和第四回合調查報告中提到,主次三等三角點共1163點,還有52點的差距,可能是某些點遺失或被升級為主次三等三角點的圖根點再被歸回原等級吧!
【註:全國三角點資料庫中,地籍原點共有1070點,其中四點是沒有資料的,分別是120號,160號,189號,及245號,故實際上只有1066點。】

到了陸地測量部時期,陸地測量部利用一些臨時土地調查局埋設的三等三角點,由於這些臨時土地調查局埋設的三等三角點是總督府所立,為區別之就冠上府點的字樣,以別於陸地測量部新埋設的三等三角點。其中依照昭和七年﹝1932年﹞的資料,這些府點內有82點被升級為二等三角點測量的共用點,不過依照目前本人的資料,卻只找到52點的二等三角點府點共用;至於三等三角點的共用點,昭和七年﹝1932年﹞的資料上有268點,不過依照本人目前的資料,包括改埋共用,卻只找到223點的三等三角點府點共用;另外四等三角點府點共用,昭和七年﹝1932年﹞的資料上有27點,不過依照本人目前的資料,卻只找到22點的四等三角點府點共用﹝實際上是三等三角點的基石﹞。不過有件事很奇怪,這些無論是府點共用或府點利用的三等三角點,依照昭和七年﹝1932年﹞的資料,總數只有82+268+524,共874點而已,和明治38年的完成報告書中,主三等三角點209點,次三等三角點901點,有一大段的誤差,不知是那裡出錯了?

一等三角點的部份,本點60點,補點34點,基線6點,目前誰是本點,誰是補點,大概已經都沒有問題了。一等三角點中森林三角點共用約有19點,伴有森林三角點的約有5點,附近有地籍點的約有42點,完全沒有任何共用或伴點的約有28點。平地一等三角點幾乎都有伴點,不過很多都遺失了,實在可惜。

倒是二等三角點中,由於光是共用點就差30點,實際設立的二等三角點數目又不是很清楚,目前實際上有資料的二等三角點共290點,其中有兩點升等為一等三角點;若算到1225號,也有190點,因此實在很難和昭和七年﹝1932年﹞的資料能夠整合,實在很傷腦筋。
【註:昭和七年﹝1932年﹞的資料如下:一等三角點本點60點,補點34點;二等三角點新設169點,府點共用82點;三等三角點新設309點,府點共用268點,府點利用524點;四等三角點新設515點,府點共用27點。】

水準點部份,由於設立的單位眾多,只討論臨時土地調查局及陸地測量部所設立的:
首先是臨時土地調查局先設立主線204點及副線249點,並且在基隆港及高雄港各立一端點,總數為455點。主線204點現稱為大水準點,而副線249點現稱為小水準點,皆有編號,主線大水準點由基隆港往高雄港號碼漸增,而副線小水準點則由高雄港往基隆港號碼漸增。這些大小水準點,頂部是和一般測量點一樣,是十字刻痕,跟一般的水準點上面為圓珠是不一樣的。
其次是陸地測量部所設立的水準點,現稱為一等水準點,也是有編號,基本上是由北部→中部→南部→東部→北部的方向,號碼逐漸增加,埔里支線再增加,旗山支線號碼最大,資料上最小號碼9452號在基隆八尺門,最大號碼10275號在美濃中壇派出所,不過此兩點似乎都已經遺失,目前以9463號,及旗山林務局門前的10272號為首尾號。另外在基隆沙灣有一編號11號的一等水準點,是最原始的水準點,不過最近被弄丟了。一等水準點還有一些基石比較小一號的,不知當初的用途如何,分佈在埔里到能高山﹝3號到20號,缺13號﹞、冬山到四季﹝21號到36號﹞、及六龜附近﹝60號到69號﹞,也有編號,由3號到36號,但1號及2號原始點不知在那。

日據時代有一些大正年代的水泥柱,由總督府土木局所立,也有編號,用途也不明,頂部有鐵製小圓珠,另外也有一些總督府所立,也有編號,用途也不明,頂部是十字刻痕的水泥柱。其他尚有總督府所立,也有編號,用途也不明,頂部是十字刻痕的石柱。還有總督府通信部所立,也有編號,用途也不明,頂部是十字刻痕的石柱。國民政府初期也有補立很多的內政部一等水準點及聯勤一等水準點。

 

malonlon(阿噴) 回給: 回應中第 1 篇 回應時間:2007/10/07 20:07:21
Re:三角點的一些記錄及疑問
參考這篇台南行腳的資料: http://living.donghong.info/travel/tainan/2006/tainan_travel86.html 或許如該篇解說員的猜測,台灣的公共建築物與總督府土木局營繕課有關,該土木局水準點可能專作為該建築高程(度)引測基準供建築之用

7777(roc) 回給: 回應中第 2 篇 回應時間:2007/10/08 21:26:24
Re:三角點的一些記錄及疑問
阿噴先生您好: 有關竹子門電廠的土木局水準點可能專作為該建築高程(度)引測基準供建築之用,這和基隆港建港時立了很多水準點一樣,兩者都有BM的字樣。不過一般的土木局水準點就沒有BM的字樣,而且設立地點大多在灌溉圳溝旁或台糖鐵路旁,有些還在農田中及墳墓區,跟建築物關係似乎不大,可能是單純的水準測量點?

 

附件:
  檔案描述:基隆港貨櫃場辦公室:66年1月基港BM10水準點|135 KB
  檔案描述:屏東竹田六巷:大正四年總督府土木局3-24水準點|134 KB
  檔案描述:屏東竹田六巷:大正四年總督府土木局3-24水準點|136 KB

 

◎資料來源(登山補給站):
http://tw.myblog.yahoo.com/jw!37PKic6fBBHkdNgZFg8-/article?mid=22225

 

 

【2】

各式水準點照片   by 7777(roc)    建立時間:2002/12/26 下午 09:26:02

介紹各式水準點:有大水準點,小水準點,一等水準點;一等水準點又分日本水準點、內部水準點,陸檢水準點、新聯勤陸檢水準點﹝有花崗石及銅標兩種﹞。先看日本水準點、內部水準點,新聯勤陸檢水準點三種。其他的因為以前沒有照相,若有仁人君子有照片可提供一下,不然就等我拍照完在傳出給大家看!

附件:
  檔案描述:台南市舊市政府前日本一等水準點9829號|115 KB
  檔案描述:高雄市三多二路及光華路岔路口之內部一等水準點118號|113 KB
  檔案描述:成大衛星中心之新聯勤陸檢水準點8664號|110 KB

 

◎資料來源(登山補給站):
http://www.keepon.com.tw/DiscussLoad.aspx?code=175AA248804F83A80F1073108B307B2433442FCDDE155FCF&k=%E5%B0%8F%E6%B0%B4%E6%BA%96%E9%BB%9E

 

 

20121108 【網球情報】海碩盃/張凱貞 連5年晉8強

 

海碩盃/張凱貞 連5年晉8強…..

首頁 > 體育新聞2012-11-2

海碩盃/張凱貞 連5年晉8強

 

海碩盃女子網球公開賽,台灣選手張凱貞擊敗法國選手晉級8強。(記者王藝菘攝)

 


 
台灣選手高紹媛(左)、李花塵(右)爆冷晉級海碩盃女雙4強。(記者王藝菘攝)

 


 
海碩盃女子網球公開賽,台灣選手詹皓晴(左)與法國選手茉蘭登諾維奇晉級女雙4強。(記者王藝菘攝)

 

 

〔記者梁偉銘/台北報導〕張凱貞不愧為地主倖存的最後單打希望,昨晚次輪火力全開,7:6(7:5)、6:3解決法國對手賈西雅,連續5年至少晉級台北海碩國際女網賽8強。錦上添花的是,張凱貞女單排名可望續留百大關卡,已預約明年初澳網會內賽門票。

目前世界排行正處100席的張凱貞,賽後心情淡定表示,澳網卡位是此行參賽目標,如今海碩盃升級為挑戰賽,打進前8至少保住積分,也等於提前過了「低標」,這位東道主第5種子解釋:「不會感到壓力,當然我希望留下冠軍,但我得務實地一場一場好好打,不能想太多。」

下戰對雙打搭檔

2007年海碩盃首屆張凱貞一戰出局,之後每年都闖過8強,上屆甚至躋身前4,而她下個對手不好惹,正是雙打搭檔葛沃索娃。對於即將化友為敵,張凱貞心態調適良好:「場上沒有朋友,我相信她也這麼想,我們專注的都是同件事,那就是贏球!」而人高馬大的白俄羅斯第2種子,則以6:4、6:2淘汰17歲的俄羅斯前青少女球后克羅瑪契娃。

此外,許文馨好不容易擺脫「1輪魔咒」,面對日本宿敵土居美?卻又受制,2:6、3:6苦吞對戰3連敗,女單次輪止步,「發球還不錯,但腳步移位有點慢。」許文馨表示,近年來心態與狀態都有進步,希望下屆更上一層樓。

高花配爆冷 晉4強

雙打方面,高紹媛/李花塵這組非種子「高花配」大爆冷門,7:6(7:2)、2:6、11:9力挫第4種子中國鄭賽賽/以色列古西珂,驚喜晉級4強,將與頭號種子詹皓晴/法國茉蘭登諾維琪爭奪決賽門票。

「高花配」2連勝挺進準決賽,樂得李花塵說:「終於不必再當觀眾了。」高紹媛說:「贏球對我們信心很有幫助,不打算拆夥,希望朝大滿貫賽前進。」
 

 

◎資料來源: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nov/2/today-sp8.htm

 

【三角點參考資料】台灣水準點與三角點測量簡介

 

 

緣起:於網路蒐集的一些三角點相關參考資料…..

 

 

 

 

 

 

 

 

 

 

 

 

 

台灣水準點與三角點測量簡介

 

轉載自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Message/One.asp?MessageID=47049&Process=Group (2006-10-25) 阿丹

 

台灣最早的水準點測量環線,現有資料是日據時代臨時土地調查局先開始的。臨時土地調查局在明治 35 年 (1902年) 在基隆到高雄間,設立兩條水準經線,一條是沿當時的縱貫線 (主線),一條則是走較小的鄉鎮 (副線),兩線由基隆大沙灣水準原點出發後,在台北、中壢、新竹、後龍、烏日、西螺、北港、鹽水、台南、楠梓等地有相交,形成數個水準環,最後到達高雄固定點。主線長 410 公里,設有大水準點 204 個,由八尺門的 1 號到高雄港入口嘴 204 號,另外在社寮島 (和平島) 設一無號點及在大沙灣設一水準原點,總計 206 點;副線長 500 公里,由高雄市內的 1 號到基隆的三角嶺腳 249 號,設有小水準點 249 個。主副線水準點總數是 455 點,用以當作其他三角點的高程基準,並且選擇基隆社寮島驗潮站所測定的基隆港平均潮位當作水準零點。但海平面的平均高度並不是永遠不變的,常受到地球氣候、天體引力、地球運轉、大地變動等因素所左右,因此高程的基準就變得很複雜,以目前受溫室效應造成的影響,海平面的平均高度約每年升高 1-2mm 左右,若是十年下來光溫室效應就有 2cm 的差異,其他地殼變動量更是未知數,因此海平面的平均高度的基準點選擇上,就相當的重要了。以基隆港的水準分析,是一個長期穩定的地區,因此當基準網很適宜的。基準網是代替基準點最好的方法,好的基準網可以檢定基準點是否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進而修正單一基準點的誤差,及找出影響的因子。

 

基隆港驗潮站的位置,由社寮島開始, 1914 年到 1936 年陸地測量部作一等水準點測量時,似乎已經改變驗潮站的位置到海門天險附近的堤防上,後來國民政府於 1946 年移到牛稠港,再於 1953 年移到第二突堤碼頭附近,由於碼頭傾斜,1992 年再移到西碎波堤光華塔附近,沿用至今。另外各驗潮站所選用的起算水準點也各自不同,社寮島是使用 BM10,陸地測量部使用 BM11,牛稠港使用 BMD (或是BM3?),第二突堤碼頭則使用 BM7,而西碎波堤則使用台電 BM4。驗潮站的平均海水面的訂定,一般要取 18.6 年以上的潮汐資料,加上氣溫、氣壓、降雨量以及天文潮汐週期的資料,且適當的考慮可能的全球海平面上升或區域性的地殼變動,一起放在同一回歸模式中加以分析,才能利用。因此選定後一定要善加維護及保存,才能得到有效的水準測量基準。至於水準環線必須用閉合差來檢驗,通常的標準是 2-3mm√環線公里數,超過此標準就要探討原因了。

 

到了大正三年 (1914年),陸地測量部為了更精準的測量,開始在台灣全島埋設一等水準點,到 1924 年完成全島環線及台中經霧社到花蓮吉野的橫貫線測量, 1932–1933 年作霧社經羅東到基隆的測量, 1935 年因關刀山大地震的影響,再作基隆經新竹、台中至霧社的第二次環線測量, 1936 年完成楠梓到台東鹿野的測線,至此終於完成第一次全島水準路線網。

 

有資料的水準點有 583 點,11 號是早期驗潮站附近的水準點,最少的號碼是 9452 號在八尺門,沿著基隆運河往瑞芳,經雙溪、貢寮、虎字碑到大里,再經頭城到宜蘭二結的 9491 號。羅東竹林以下就是 9931 號,經蘇澳、花蓮、花東縱谷到達富里的 10024 號。其中南澳到新城之間,另外插入 10025 號到 10038 號的水準點。初音到烏帽子之間,也另立 10086 號到 10090 號的水準點。由銅門到廬山的能高越嶺道兩旁也設有 10111、10112、10113、10118、10119、10120、10121 號的水準點。至於冬山到四季間的現今台 7 省道,則設立 21 號到 36 號的水準點。由富里到池上間則是 10079 號到 10085 號的水準點。池上以南到台東金崙,則是 10039 號到 10078 號的水準點。

 

由基隆的牛稠港 9522 號走縱貫公路,經台北、桃園、新竹、苗栗到樟樹林的 9594 號是西部水準線北段,接著由苗栗的水井 9731 號經后里、台中、彰化、二水、斗六、嘉義、台南到台南市大林的 9830 號是西部水準線中段。而在台中內新到埔里間則是 9492 號到 9521 號的水準點,由埔里經霧社、廬山到天池之間則有二種水準點,一是 10252 號到 10257 號的水準點,另一種是 3 號到 20 號的水準點 (缺 13 號,原因不明),兩者相雜而立。

 

台南市大林以南的桶盤淺則是 9595 號的開始,止於大湖的 9600 號。路竹以南經楠梓到高雄過田子,則是 9714 號到 9730 號的水準點。其中又由楠梓分出支線經旗山到美濃中壇,則是 10258 號到 10275 號的水準點。而六龜附近又有 63 號到 69 號的水準點。至於由六龜經石山林道接內本鹿越嶺道,經紅葉到台東鹿野的水準線,因為手頭上只有總督府通信部的水準點資料,是否有其他種類的水準點,就不太清楚了。

 

高雄林德官是 9846 號的水準點,由此經鳳山、大寮、萬丹、仙公廟、烏龍、東港、林邊、枋寮、楓港、恆春、滿州、九棚、旭海、南田、大武、到密蠟的 9930 號,則為南部水準線。

 

由上述陸地測量部所立的水準點,台灣的編號如下:

 

特別號 11 號在海門天險現在新的台灣水準原點旁,但近幾年竟然被弄丟了,實在很可惜。
3 號到 36 號的水準點 (缺13號)。
63 號到 69 號的水準點。
9452 號到 10275 號的水準點。缺號如下: 9601–9713 (113點),9831–9845 (15點), 10091–10110 (20點),10114–10117 (4點), 10122–10251 (130點),缺號共 282 點。扣除缺號則有 542 點。
所以目前的資料,水準點共有 583 點。舊資料 560 點,可能不包括 21 號到 36 號水準點及 63 號到 69 號的水準點 (後二種可能是 1932 年以後才設立的基石)。

 

國民政府以後,聯勤測量隊又新增北、中、南三條橫貫公路的水準支線,及南迴公路的水準支線,最近在全台的濱海公路也加設水準支線,使得台灣的水準測量網更加完整。不過由於道路拓寬及人為的破壞,現今剩下來的日據時代花岡石水準點已經相當稀少,取而代之的是聯勤測量隊的大理石或水泥水準點,或是內政部的銅標或水泥水準點,相較之下就顯的較差些了。

 

查了一下缺號的部份,9631 號在日本沖繩 (台灣缺的部份),大阪、京都是 200 多號,仙台是 2100 多號,北海道是 8000 多號,崎玉縣是 2000 多號,鹿野山是 11018 號,奈良是 1500 多號。

 

台灣最早的三角點測量,依現有資料是日據時代就開始,明治 31 年 (1898 年) 就有零星的單位設立一些基石,作小規模的測量。第一次大規模的測量是於明治 33 年 (1900年) 由臨時土地調查局先開始的。臨時土地調查局在明治 33 年 (1900年) 先在台中設立原點主三等三角點 89 號於現在台中公園的砲台山,旁邊另外立有三等三角點 120 號及三等三角點 160 號當作輔助點。當時測量是以土地調查局圖根點當作基線的兩端點,第一次的擴大點使用次三等三角點,到了第二次的擴大邊就使用主三等三角點的邊,最後以主三等三角點形成三角點鎖網,開始測量。基線總數共十二條,另外在較偏遠的地區,則可有假基線當作基準,例如北港地區就是。當時在台灣本島找得到資料的有宜蘭阿兼城基線,花蓮吳全城基線,台東卑南基線,高雄鳳山基線,嘉義基線,台中舊社庄基線,另外三條基線可能是台南、新竹及台北,本島共有九條基線。澎湖則有白沙的後寮基線,及馬公井仔按基線。蘭嶼也有一條基線。

 

當時已經使用經緯儀作測量,明治 33 年八月,台中縱橫線原點主三等三角點 89 號最初由外監督官池田文友及技手大江狷三郎行三角觀測,得出原點在北緯 24 度 9 分 30 秒,東經 120 度 41 分 45 秒,視準點是主三等三角點 30 號的豐丘,其方位角是北東方向 17 度 44 分 45 秒。到了明治 35 年 (1902年),採用天文測量的資料,澎湖選馬公主三等三角點 881 號,蘭嶼選佐野村的次三等三角點 1118 號,本島則使用海軍水路部在布袋嘴行天文測量的次三等三角點 1058 號,行天文測量。當時又得到更精確的台中原點主三等三角點 89 號的座標:北緯 24 度 8 分 34 秒 39,東經 120 度 40 分 46 秒 24。到了明治 37 年 (1904年) 臨時土地調查局閉局後的事業完成報告書中記載,共設立了主三等三角點 209 點,次三等三角點 901 點,圖根點 2859 點,這和第四回合報告書中記載的有些出入 (第四回合報告書中是主次三等三角點共 1163 點,圖根點 2804 點),其間的差異目前尚無法解釋的很清楚,最可能的原因是第四回合報告書中記載的主次三等三角點,有些是圖根點升等,而完成報告書中只是將其標石歸回原單位而已。

 

而總督府殖產局山林課也稍後在山地進行測量,大正 14 年 (1925年) 以後施測了 2614 點的森林三角點 (詳見 TACAN 所著的日據時期林地調查與林業計畫與森林三角點),也有主、次、補、交等等級,其地位相當於土地調查局設立的主三等三角點、次三等三角點、圖根點的等級,但精密度較差。至於其他單位如殖產局、總督府、土木局、內務局、專賣局、礦務課、交通局通信部、海軍水路部等也埋設大量基石在各地,各自擁有不同的用途,實在是難以研究的很澈底。

 

到了明治 39 年 (1906年) 為了進行更精密的測量,由東京天文台技師對指定的經緯度原點南投埔里虎子山作測量。此一等三角點中心的虎子山,當時得到的座標值是北緯 23 度 58 分 32.3400 秒,東經 120 度 58 分 25.9750 秒。在大正三年 (1914年) 則利用埔里基線南端點的一等三角點當作視準點,得出其方位角是東北方向 63 度 46 分 57.1800 秒。

 

第二次大規模的測量是由明治 43 年 (1909年) 開始,此年開始選一等三角點的點位,大正 3 年 (1914年) 設立全台三條基線,由陸地測量部負責觀測。其基線點和臨時土地調查局不同,直接使用一等三角點的基石,因此現在在宜蘭、埔里及鳳山附近可以看到為數不少的一等三角點當基線點及擴大點。當陸地測量部開始觀測時,除了新設立的一等三角點及二等三角點外,在設立新的三等三角點及四、五等三角點的同時,也使用臨時土地調查局所立的三等三角點及四等三角點另行觀測,或利用其觀測成果而推算,因此就有所謂的府點共用及府點利用之分。其中更提升一些三等三角點為二等測量,國民政府後來又將一些三等三角點再提升為一等測量,使得現今某些人還是搞不清楚這些提升等級的三等三角點倒底其是何等級。由於最後沒有完成全島所有地區的測量,日本就戰敗,因此詳細有多少三角點是測量上的謎。依照手頭上的資料,一等三角點共有 100 點,其中本點 60 點,補點 34 點,基線點 6 點,補點有二點是以二等三角點權充的,不過目前遺失 12 點,1 點只剩基磐, 1 點斷頭尚待歸位,3 點移位,2 點暫放山友家,實際存在為 87 點,留在原位的一等三角點只剩 81 點。而二等三角點仍然有些未定論,大約數目為 288–289 點。三等三角點更是麻煩,有資料的為 1853–1854 點,沒資料的有 4 點。土地調查局圖根點則資料相當零亂,數目在 2800 點左右。

 

澎湖的系統在當時無法和台灣聯測,因此以馬公三等三角點 881 號為經緯度原點,另設一條 500 公尺的基線作測量的基準。於大正九年 (1920年) 到大正十年 (1921年) 實施三角測量。不過本人最近在望安島的西胴尾,發現一昭和二年水路部海軍測點,此地在日據時代似乎也有作天文測量?

 

大正三年 (1914年),陸地測量部為了更精準的水準測量,開始在台灣全島埋設一等水準點,到 1924 年完成全島環線及台中經霧社到花蓮吉野的橫貫線測量, 1932–1933 年作霧社經羅東到基隆的測量,1935 年因關刀山大地震的影響,再作基隆經新竹、台中至霧社的第二次環線測量, 1936 年完成楠梓到台東鹿野的測線,至此終於完成第一次全島水準路線網。總結有資料的水準點共583點,用以當作附近三角點的高程基準,以利測量三角點的真高值。此全島水準路線網的水準原點是在今日的沙灣海門天險,不過最近遺失了,實在可惜。在苗栗尖峰崠有一總督府的小水準點,立在山頂上,算是水準測量的奇蹟,不過最近在高雄港發現一昭和十年水路部的海軍水準點,用途及設立目的不是很清楚,屬於水準測量的特殊點。而在基隆港周圍,有立一些建港時的水準點,屬於基港 BM 系統,其基石上有不字的水準點原始刻劃,應該算是和世界水準測量接軌的象徵吧!

 

[ 單維彰的登山履歷 ]

 

——————————————————————————–
Created: Oct 28, 2006
Last Revised:

 

Back to the home page of Wei-Chang Shann.
Connect to the home page of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Taiwan.
shann@math.ncu.edu.tw

 

 

 

◎資料來源:
http://libai.math.ncu.edu.tw/~shann/mountain/tri-point.html

 

 

 

 

20121108 【天文情報】超級地球

 

天文學家發現1顆太陽系外行星,這個「超級地球」可能適合生物存活,而且與地球的距離只有約42光年~~~

 

 

 

 

 


中央社 – 2012年11月8日 下午8:36(中央社洛杉磯8日綜合外電報導)天文學家發現1顆太陽系外行星,這個「超級地球」可能適合生物存活,而且與地球的距離只有約42光年,或許日後能透過望遠鏡直接觀測。


美國國家廣播公司新聞網(NBC News)報導,新發現的太陽系外行星HD 40307g,位於恆星系統的適居帶內,與恆星距離適中,表面可能存在液態水。HD40307g的質量是地球的至少7倍。


天文學家這次發現3顆行星,超級地球HD 40307g是其中之一,加上先前已知的3顆行星,矮星HD 40307共有6顆行星。這顆恆星比太陽稍微小,亮度也較暗。


天文學家先前偵測到恆星HD 40307周圍有3顆超級地球,但這3顆行星的軌道都距離恆星太近,液態水無法存在。


天文學家這次重新分析「高準度徑向速度行星搜索器」(HARPS)對HD 40307星系的觀測結果。


HARPS是歐洲南方天文臺(ESO)設置在智利拉西亞天文台(La Silla Observatory)上望遠鏡的一部分。


研究主筆、英國赫特福德郡大學(University ofHertfordshire)專家杜米(Mikko Tuomi)表示,HD40307g有可能是和地球一樣的類地行星。


杜米透過電子郵件告訴SPACE.com網站:「如果必須猜測,我會說機率是一半一半。」


「事實是,現階段我們不知道這顆行星是大型的地球,還是小型、熱烘烘且不具固體表面的海王星。」


HD 40307g是該星系最外圍的行星,與恆星的距離平均為9000萬公里。地球與太陽的距離約為1億5000萬公里。(譯者:中央社林亭儀)1011108


 

◎資料來源: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nov/8/today-taipei8.htm

 

20121124【山野情報】中央山脈大縱走 MIT台灣誌

 

11/25 看過 MIT台灣誌 【畢卯羊】最後一集後,更讓人拭目以待的【中央山脈大縱走】就要接著上場了,週日中午不一定有時間觀賞,是很讓人困擾的事。喜愛野外的人,假日都往外跑,偏偏節目時間卻訂在週日中午,真讓人傷腦筋,還是以前台灣探險隊、臺灣全紀錄選擇在週四晚上十點播出,比較合適。

 

 

 

 

20121124  中央山脈大縱走 MIT台灣誌

中央山脈大縱走 MIT台灣誌

2012-11-24 

中央山脈大縱走 MIT台灣誌HD拍攝

節目製作人兼主持人的麥覺明(左),在南湖圈谷尋找冰河的遺跡。(中視提供)

 

記者黃湞尹/台北報導

中視行腳節目「MIT台灣誌」記錄台灣山岳美學和自然生態近10年,製作單位現在更進行長達3個月的「中央山脈大縱走」HD高畫質拍攝工作,堪稱台灣影像工程的創舉,身兼製作人和主持人的麥覺明和外景隊,5日從宜蘭中橫宜蘭支線思源埡口附近的南湖大山登山口出發,隨隊有醫師、冰河地形解說教授和嚮導,預計3個月之後,由高雄、台東交界的卑南主山下山。

目前外景隊已通過中央尖山死亡稜線及鬼門關斷崖兩段天險,隔天他們在迎風脊稜上遇到暴風雨和冰雹襲擊,相當驚險,HD攝影機還因為過度潮濕而故障,隊員們全都一籌莫展,只能在3000多公尺的高山上度過兩天氣溫降至零下的濕冷天,等到天氣好轉才能繼續拍攝。

 

◎資料來源: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nov/24/today-show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