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03 宜蘭忠烈祠《宜蘭神社》(宜蘭員山)

2008.08.03 宜蘭忠烈祠《宜蘭神社》(宜蘭員山)

宜蘭神社20080803(4)

 筆直的步道朝上通往山丘,可明顯感受到昔日神社鳥居的意境。 

宜蘭神社20080803(16) 

 最上層的宜蘭縣忠烈祠。

 

這趟行程安排連兩天在宜蘭員山爬山,前一日(8/2)爬了內員山(標高75公尺、三等三角點1003號)、三針後山 (標高815公尺、二等三角點1022號)、鎮頭山〈枕頭山〉(標高307公尺、土地調查局調圖根點)等三座山;今天仍留在宜蘭員山,繼續拜訪大湖庄〈大湖山〉(標高214公尺、土地調查局調圖根點)、貢仔子湖山(標高385公尺、內務局補助三角點)、大湖山〈枕頭山〉(標高438公尺、三等三角點4161號)、蜊埤山〈大湖山東南峰〉(標高380公尺、殖產局三角補點)、 員山(標高43公尺、二等三角點1204號已失、 另立有員山鄉 No. 02水準點)、太陽埤山(標高75公尺、三等三角點735號)、外員山(標高12公尺、三等三角點1096號)、崩山湖山(標高310公尺、內務局補助三角點)等八座山。

 

宜蘭神社20080803(1) 

員山公園面積不大,但小橋流水、池塘錦鯉,

為園區增添不少生氣。

 

今日(8/3)於拜訪員山的員山鄉 No. 02水準點時,發現這裡正好就是宜蘭縣忠烈祠所在地,而宜蘭忠烈祠也是日治時期的宜蘭神社,就順遊這個有歷史意味的景點。宜蘭神社是台灣最早設立的地方神社,落成於明治38年(1905年), 最初設立於宜蘭公園(今中山公園)。後來因神社建築逐漸腐朽, 且考慮公園腹地有限,後來的宜蘭廳長小松吉久於大正7年(1918)將神社遷建於臺北州宜蘭郡員山庄外員山(今宜蘭縣員山鄉外員山員山公園)。宜蘭神社主祀能久親王、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與天照皇大神。於1906年6月21日舉行鎮座式,之後在1927年4月18日列為縣社。在二次大戰後,宜蘭神社建築遭到拆除命運,改建為宜蘭縣忠烈祠,山丘下方的神社參道及林園, 則被改建為「興國新村」,安置當時由大陸撤退來台的軍民。民國62(1973年), 政府將此地規劃為員山鄉都市計劃公園預定地,民國85年(1996年)拆除地上物;民國86年(1997年)員山公園落成。員山公園面積不大,但小橋流水、池塘錦鯉,為園區增添不少生氣。 忠烈祠所在的山丘也有新闢環山步道,提供民眾踏青遊憩,鄉公所也重塑了昔日宜蘭神社空間意境,園區內充滿了歷史氛圍。

 

宜蘭神社20080803(2)

「員山公園開發沿革」說明牌。

  

根據網路資訊,台灣光復後,宜蘭神社及其附屬設施遭到嚴重破壞,現在忠烈祠的石階路入口之銅獅、 銅馬已非舊物。銅獅不知去向,銅馬則被移至宜蘭市的文昌廟放置,現在的銅馬是雕刻家林正仁依原馬翻模所重鑄。 參道兩側的石燈籠則遭敲毀,目前僅剩部份遺跡,散落於銅馬前的平台草地上。由員山忠烈祠觀景台可眺望蘭陽平原, 視野佳,是一處小而美的休閒好去處。因還有計劃要爬的山,在這裡摸過基石、隨興走走後,便繼續後面的登山行程了。

 

宜蘭神社20080803(3)

停車廣場。

宜蘭神社20080803(4)

筆直的步道朝上通往山丘,

可明顯感受到昔日神社鳥居的意境。 

宜蘭神社20080803(5)

筆直的步道通往山丘,右方立有銅馬。 

宜蘭神社20080803(6)

銅馬附近放置了兩輛國軍的M24型霞飛式坦克車。 

宜蘭神社20080803(7) 

「宜蘭縣忠烈祠」石柱地標。 

宜蘭神社20080803(8)

此銅馬並非舊物,

原神社銅馬已被移至宜蘭市文昌廟放置,

現在的銅馬是雕刻家林正仁依原馬翻模所重鑄。 

宜蘭神社20080803(9)

銅馬下方之說明石碑。 

宜蘭神社20080803(10)

回望下方涼亭。 

宜蘭神社20080803(11) 

回望銅馬及「宜蘭縣忠烈祠」石柱地標等。 

宜蘭神社20080803(12)

銅馬及國軍的M24型霞飛式坦克車。 

宜蘭神社20080803(13)

爬上石階通過忠烈門,為昔日神社鳥居所改建。 

宜蘭神社20080803(14)

忠烈祠位於石階步道最上層。

宜蘭神社20080803(15)

回望忠烈門。

宜蘭神社20080803(16)

最上層的宜蘭縣忠烈祠。

宜蘭神社20080803(17)

史前文物出土處。

宜蘭神社20080803(18)

噶瑪蘭通判楊廷理在將近200年前曾登上這座小丘,

有詩『登員山』流傳於後世:

 

莫訝員山小,龜山許並肩,千尋壓海浪,一撮鎖溪煙;
蟠際真隨地,安排本任天,披荊紓倦眼,吟望好平田。

 

宜蘭神社20080803(19)

員山忠烈祠觀景台眺望蘭陽平原。

宜蘭神社20080803(20)

 神社已成殘跡。

宜蘭神社20080803(21)

員山忠烈祠觀景台俯瞰來時路。 

宜蘭神社20080803(22)

員山忠烈祠觀景台眺望蘭陽平原景致。 

宜蘭神社20080803(23)

「神社的意義」說明牌。 

宜蘭神社20080803(24)

「宜蘭神社的興建」說明牌。

宜蘭神社20080803(25)

神社舊照。

宜蘭神社20080803(26)

原路再經忠烈門下石階步道。 

宜蘭神社20080803(27)

咦!這裡也有一匹只露出頭的銅馬?!

宜蘭神社20080803(28)

員山:標高43公尺、二等三角點1204號已失、

另立有員山鄉 No. 02水準點。

宜蘭神社20080803(29)

員山鄉 No. 02水準點所在位置。 

宜蘭神社20080803(30) 

宜蘭忠烈祠全景。

 

 

﹝本篇選取照片數:30﹞

 

20170710 四草砲臺《國定古蹟》 (台南安南)

2017.07.10 四草砲臺《國定古蹟》 (台南安南)

四草砲台20170710(5) 

 原二級古蹟四草砲臺標示。

四草砲台20170710(1)

 往四草砲臺指標。 

 

前幾年幾次造訪台南,有兩次在回程時,曾繞到四草方向沿路北上尋找基石,但似乎好像漏了拜訪四草砲臺,這次特地再到四草補摸「四葉」三等584號平地基石(標高3公尺),「四草砲臺」及「四葉」兩者都在四草大眾廟附近,正好一箭雙鵰。四草砲臺位於臺南市安南區,於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8月19日列為二級古蹟,後來因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正通過後,即改列為國定古蹟。該建築為清道光年間的臺灣兵備道姚瑩所建的十七座砲臺之一,其現存部分現在變成了臺南市鎮海國小的圍牆。

 

四草砲台20170710(2)

大眾廟旁的臺南市鎮海國小。

 

四草砲臺建成年代於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為國定古蹟。清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爆發後,為防英軍攻打臺灣,清廷指派擔任臺灣兵備道姚瑩所闢建。其建成時的規模為砲墩十座,安砲七位,墩外挖掘壕溝,溝內釘竹籤二萬隻,形成固若金湯的防禦,俗稱「鎮海城」。今日砲已損毀,僅能從鎮海國小操場旁餘留的城壘(長118.6公尺),以及紅磚鑲砌的砲孔感受當年歷史。在砲臺的對面是四草大眾廟,而在大眾廟後有存放台灣荷蘭統治時期於此與陳澤所率領之鄭軍作戰身亡的荷蘭軍隊遺骨的「海靈佳城」塚,乃史學家黃典權集中其遺骨所立。

  

四草砲台20170710(3)

大眾廟旁四草砲臺指標。

  

四草砲臺沿革:「因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爆發,為強化臺灣的海防,當時的臺灣兵備道姚瑩於1840年修築了俗稱四草砲臺的鎮海城,同時也修築了位於安平的安平小砲臺,分別拱衛安平大港之外港「四草湖」的北岸與南岸。因為創建當時的防務相當急迫,所以最初是用裝沙的竹簍及麻袋等作成的臨時性防禦工事,設有30丈(約96公尺)長的護牆、十座砲墩和砲座1500斤二門、1000斤三門、800斤二門,此外在砲墩外挖有暗藏二萬支尖竹籤的壕溝,壕溝外又埋了800個釘桶、800塊釘板與兩萬枚鐵蒺藜。後來翌年(1841年)改築在牆腰開有八字形(兩埠大,中央較小)砲洞的石牆,為較為永久的形式。然而之後隨著駐軍調離、四草湖外港被廢,該砲臺遂因年久失修而坍毀。二次大戰結束進入中華民國時期後,1951年鎮海國小在殘存的牆垣西邊建立校舍,四草砲臺所剩部分便成了學校外牆。1969年,因颱風來襲導致南段牆垣倒塌,後來在1977年修復。近年曾再整修,而呈今天的樣子。」。

  

四草砲台20170710(4)

四草砲臺位置在鎮海國小及停車場之間。

  

四草砲臺建築特色:「該砲臺城垣是以鵝卵石、三合土與長條石板所建,牆上的八字形砲洞外寬中窄,以便更改射角。而現在城垣上長了不少老樹,與砲臺城垣形成特殊的景緻。」。  

四草砲臺位置 :臺南市安南區大眾街381號

  

四草砲台20170710(5)

二級古蹟四草砲臺標示。 

四草砲台20170710(6)

四草砲墩沿革。 

四草砲台20170710(7)

民國八十六年重修四草砲臺碑記。 

四草砲台20170710(8)

標示「台閩地區第二級古蹟四草砲臺」大石。

四草砲台20170710(9)

鎮海國小圍牆上四草砲臺資訊。 

四草砲台20170710(10)

鎮海國小圍牆上四草砲臺資訊。 

四草砲台20170710(11)

現存部分現在變成了臺南市鎮海國小的圍牆。 

四草砲台20170710(12)

此建築為清道光年間的臺灣兵備道姚瑩所建的十七座砲臺之一。 

四草砲台20170710(13)

現在城垣上長了不少老樹,與砲臺城垣形成特殊的景緻。

四草砲台20170710(14)

四草砲臺一景。

四草砲台20170710(15)

今日砲已損毀,

僅能從鎮海國小操場旁餘留的城壘(長118.6公尺),

以及紅磚鑲砌的砲孔感受當年歷史。

四草砲台20170710(16)

牆上的八字形砲洞外寬中窄,以便更改射角。 

四草砲台20170710(17)

城垣上長了不少老樹、饒富趣味。

四草砲台20170710(18)

砲臺城垣與老樹。

四草砲台20170710(19)

四草砲臺全景。

四草砲台20170710(20)

四草砲臺。 

四草砲台20170710(21) 

四草砲臺城垣現存部分變成了臺南市鎮海國小的圍牆。

四葉20170710(1)

拜訪草砲臺城垣附近的另一個目標:四葉基石。

四葉20170710(2)

四葉:標高3公尺,三等三角點584號。

四葉20170710(3)

四葉基石於草長時可能不好找,

首先可能要先能找到這個記號、

再依指示方向尋覓…。

四葉20170710(4)  

 四葉基石附近的綠色隧道,

不時有觀光遊船往返其間。

 

 

﹝本篇選取照片數:25﹞

 

20110123 臺灣府城城垣小東門段殘蹟《市定古蹟》 (台南南區)

2011.01.23 臺灣府城城垣小東門段殘蹟《市定古蹟》 (台南南區)

府城城垣小東門段20110123(25)

   保存於臺南市成功大學光復校區內的小西門(靖波門)。

府城城垣小東門段20110123(11)

  小西門及兩座大砲全景。

 

2017年7月再次回到台南府城,順道參觀之前遺漏的一些充滿文化歷史的古蹟及建築等,當參觀了臺南女中後牆的「臺灣府城城垣南門段殘蹟」時,查詢了臺灣府城僅留的部份殘蹟,除了臺南女中此處城垣殘蹟外,還有位於國立成功大學內的市定古蹟「臺灣府城城垣小東門段殘蹟」,這兩段規模較大,在之前即訂為三級古蹟保存。另外一處「臺灣府城城垣東門段殘蹟」,與其他兩處的城垣比起來則較為短小。除了已列為古蹟的以上三處殘蹟之外,臺灣府城城垣尚有其他遺蹟。

 

府城城垣小東門段20110123(1) 

臺南小西門(靖波門)。 

 

成功大學於1982年8月6日曾拆除此段城垣約100公尺的殘蹟,以興建新教室。大致位於勝利路上,另臺南一中本部升旗場保留到太平洋戰爭後也拆除,僅留群英堂旁極為零碎之殘蹟,與民房相鄰。之前曾整理了臺南女中後牆的「臺灣府城城垣南門段殘蹟」,也想起了2011年1月重遊的「臺灣府城城垣小東門段殘蹟」,就順便找出照片整理起來,當時是相隔二十多年才又回到台南市,正好舊地重遊、悠閒漫步成大美麗校園中…。 

 

府城城垣小東門段20110123(2)

小西門(靖波門)位於臺南市成功大學光復校區內(勝利路旁)

  

臺灣府城建立於1788年,位於國立成功大學光復校區內的「臺灣府城城垣小東門段殘蹟」,是其中之一規模較大的保存古蹟。台灣府城原是歷史上清朝台灣府的府城,在1887年後因行政區改制,改名為台南府城,後因日治時期因都市發展需要,城垣逐漸拆毀,如今只剩下部分殘蹟。其中有兩段殘蹟規模較大,被訂為三級古蹟(現為直轄市定古蹟)保存,分別是「南門段」及「小東門段」,另有一小段的「東門段」殘蹟則訂為市定古蹟保存。「台灣府城城垣小東門段殘蹟」位於國立成功大學光復校區內,鄰近成功湖、榕園和成大館、舊文學院兩座日式建築,呈現南北細長帶狀分布,目前校方於城垣西側種植矮底樹叢,避免人群踐踏破壞殘蹟。「台灣府城城垣小東門段殘蹟」現今結合校園資源,以及週邊綠蔭盎然,週末會有許多遊客來此運動、郊遊、拍照,遠眺殘蹟遙想其當年風采。

臺灣府城在清雍正三年(西元一七三五年)築造木柵城時,小東門段的範圍為:正東倚龍山寺,設大東門,木柵由大東門向北,延續到右營廳後,轉東北到小東門,再向正北走,靠近城守營即為大北門。所以小東門的城段,就是介於大東門城與大北門城之間的兩段。台灣府城城垣小東門段城垣僅存勝利路上,以三合土夯築之小東門段城垣殘蹟,北起小東路長約二百公尺,南止於大學路長約六十五公尺的城垣殘段隱藏在茂密的樹林下。西元1966年,成功大學收購光復營區校地時,為建造校園圍牆,拆除了南段城垣。 

 

「臺灣府城城垣小東門段殘蹟」位置:台南市大學路1號(成大光復校區大學池旁)

 

府城城垣小東門段20110123(3)

城門前立有「三級古蹟臺灣府城城垣小東門段殘蹟」石柱。

府城城垣小東門段20110123(4)

小西門建於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是臺灣知府蔣元樞所建,原稱清水門,位於土墼埕之西。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改築城池為土城時,改在土墼埕之側築新小西門,曰靖波門。民國五十九年(1970年)時,因道路拓寬,原本位在逢甲路(今西門路一段688號前)上的小西門面臨拆除危機,後來因成功大學表示願意接收,遂被遷築至成功大學光復校區。但在遷移時因入口方向問題,而將門樓與門洞反置,至今仍維持此狀態。

府城城垣小東門段20110123(5)

小西門上的「乾隆五十三年、靖波門」門額刻字。

府城城垣小東門段20110123(6)

小西門城樓遷建記。

府城城垣小東門段20110123(7)

城牆上「小西門」門額。 

府城城垣小東門段20110123(8)

城內有兩座大砲,

一座是道光年間,

另一座是同治年間建立的。

府城城垣小東門段20110123(9)

小西門旁的大砲。

府城城垣小東門段20110123(10)

兩座大砲,一座是道光年間,

另一座是同治年間建立的,

此地也是來成大的旅遊景點之一 

府城城垣小東門段20110123(11)

小西門及兩座大砲全景。

府城城垣小東門段20110123(12)

小西門附近的「牛埔定界示禁碑」。

府城城垣小東門段20110123(13)

牛埔定界示禁碑說明牌。

府城城垣小東門段20110123(14)

牛埔定界示禁碑。

府城城垣小東門段20110123(15)

牛埔定界示禁碑。

府城城垣小東門段20110123(16)

乾隆元年「鎮北門」門額殘跡。

府城城垣小東門段20110123(17)

「鎮北門」門額說明牌。

府城城垣小東門段20110123(18)

乾隆年間「小南門」門額殘跡。

府城城垣小東門段20110123(19)

「小南門」門額說明牌。

府城城垣小東門段20110123(20)

市定古蹟「臺灣府城城垣小東門段殘蹟」全景之一。

府城城垣小東門段20110123(21)

市定古蹟「臺灣府城城垣小東門段殘蹟」全景之二。 

府城城垣小東門段20110123(22)

市定古蹟「臺灣府城城垣小東門段殘蹟」全景之三。

府城城垣小東門段20110123(23)

市定古蹟「臺灣府城城垣小東門段殘蹟」全景之四。

府城城垣小東門段20110123(24)

市定古蹟「臺灣府城城垣小東門段殘蹟」全景之五。

府城城垣小東門段20110123(25)

保存於臺南市成功大學光復校區內的小西門(靖波門)。

 

 

﹝本篇選取照片數:25﹞

 

20170710 臺灣府城城垣南門段殘蹟《市定古蹟》 (台南南區)

2017.07.10 臺灣府城城垣南門段殘蹟《市定古蹟》 (台南南區)

府城城垣南門段20170710(1)

 三級古蹟「臺灣府城城垣南門段殘蹟」,

文資法修正通過後、改列為市定古蹟。

府城城垣南門段20170710(2)

 臺灣府城城垣南門段殘蹟。

  

台南府城處處隱藏古蹟,就連台南女中的圍牆、也是三級古蹟呢! 

拍完台南女中的市定古蹟「自強樓」後,由左沿著南女圍牆、繞經台南大學右轉後,即可見到這一段古意盎然的「臺灣府城城垣南門段殘蹟」。臺灣府城建立於1788年,今日僅留部份殘蹟。其中兩段規模較大,訂為三級古蹟保存,而另有一小段列為市定古蹟保存。目前因文資法通過後,原三級古蹟已改列為市定古蹟。 

  

府城城垣南門段20170710(3)

臺灣府城城垣南門段殘蹟。

  

臺灣府城城垣南門段殘蹟:「東西向,至日治時期荒廢。臺南市政府曾多次加以整修,現在不僅是古蹟,亦作為臺南女中後牆。此城垣原為泥土製作,但由於臺南的春夏偶有暴雨,遂再外加上三合土保護。殘跡長六十四公尺,高五公尺,清代的城牆橫跨樹林街,向東穿越至國立臺南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門口東側(但今日只留石碑),向西則延伸至今日建興國中南方之大南門。」(資料取自維基百科)  

另外一段規模較大的則為「臺灣府城城垣小東門段殘蹟」。  

臺灣府城城垣小東門段殘蹟:「臺灣府城城垣小東門段殘蹟於國立成功大學內,成功大學於1982年8月6日曾拆除此段城垣約100公尺的殘蹟,以興建新教室。大致位於勝利路上,臺南一中本部升旗場保留到太平洋戰爭後也拆除,僅留群英堂旁極為零碎之殘蹟,與民房相鄰。」(資料取自維基百科)  

至於另一段「臺灣府城城垣東門段殘蹟」,與其他兩處列為三級古蹟的城垣比起來較為短小,位於臺南市東門路一段156巷23號南側與光華街225號對面。

 

臺灣府城城垣南門段殘蹟位置:台中女中後牆 (台南市中西區大埔街97號)

 

府城城垣南門段20170710(4)

臺灣府城城垣南門段殘蹟(台南女中後牆)。

府城城垣南門段20170710(5)

臺灣府城城垣南門段殘蹟(台南女中後牆)

府城城垣南門段20170710(6)

由不同角度欣賞「臺灣府城城垣南門段殘蹟」市定古蹟。

府城城垣南門段20170710(7)

府城舊城歷史區域說明。

府城城垣南門段20170710(8)

位置地圖說明。

府城城垣南門段20170710(9)

台南女中「城垣南段(台南女中段)」說明。

府城城垣南門段20170710(10)

台南女中「城垣南段(台南女中段)」照片。

府城城垣南門段20170710(11)

台南女中「城垣南段(台南女中段)」說明。

府城城垣南門段20170710(12)

「臺灣府城城垣南門段殘蹟」全貌。

府城城垣南門段20170710(13)

市定古蹟「臺灣府城城垣南門段殘蹟」。

府城城垣南門段20170710(14)

市定古蹟「臺灣府城城垣南門段殘蹟」。

府城城垣南門段20170710(15)

市定古蹟「臺灣府城城垣南門段殘蹟」。

府城城垣南門段20170710(16)

臺灣府城八城門介紹

府城城垣南門段20170710(17)

臺灣府城八城門介紹。

府城城垣南門段20170710(18)

臺灣府城八城門介紹。

府城城垣南門段20170710(19)

臺灣府城八城門介紹。

府城城垣南門段20170710(20)

臺灣府城八城門介紹。

府城城垣南門段20170710(21)

臺灣府城城垣南門段殘蹟

現為台南女中的其中一段圍牆,

位於慶中街與樹林街二段岔路口附近。

 

 

﹝本篇選取照片數:21﹞

 

20170710 臺灣府城大南門《市定古蹟》 (台南中西)

2017.07.10 臺灣府城大南門《市定古蹟》 (台南中西)

大南門20170710(4)

 臺灣府城大南門,外門上有大南門三字。

大南門20170710(16) 

 臺灣府城大南門,門上有「寧南門」三字。

 

這幾年造訪台南孔廟應該至少有兩次了,

卻忘了是否來參觀過「大南門」,

今天利用機緣特地再走訪一次,感覺應該是有來過吧。

 

大南門20170710(1)

臺灣府城大南門位於台南市中西區南門路(南門公園內)。 

 

臺灣府城大南門:『又稱寧南門,建於1725年,是清朝臺灣府城的14座城門之一,位於臺南市中西區,建成年代大清雍正三年,為直轄市定古蹟(原三級古蹟)。台南府城原有5座甕城,寧南門是台灣唯一一座僅存的,大北門、小北門、小東門及小南門都已經消失。大南門位於孔廟正南方,城池南垣正中,出城向南行有五妃廟位於魁斗山,現位於南門路旁公園內。二次大戰後大南門城樓仍在,但中脊於1963年7月18日大雨後塌下。又赤崁樓贔屭碑原安放於大南門月城內(最初在福康安生祠內,1928年時遷到大南門內),因石碑連底座高約一丈三尺,臺南市政府為了將碑改安放於赤崁樓內便將城拆出一缺口以將石碑運出。大南門設有月城,1977年依原樣重建。內門上有寧南門三字、外門上有大南門三字。門後緊臨建興國中,學校每年皆讓畢業生畢業典禮結束後從城門走出,代表畢業生畢業後邁向另一階段。』(資料取自維基百科)

臺灣府城大南門位置:台南市中西區南門路(南門公園內)

 

大南門20170710(2)

南門公園前「大南門城」說明石碑。

大南門20170710(3) 

位於南門公園內的大南門城。 

大南門20170710(4)

外門上有大南門三字。 

大南門20170710(5)

大南門。 

大南門20170710(6)

「大南門」說明牌。 

大南門20170710(7)

進入大南門內部參觀。 

大南門20170710(8)

城牆上的大砲。

大南門20170710(9)

回望大南門外門。

大南門20170710(10)

大南門城內部建築。

大南門20170710(11)

大南門城牆。

大南門20170710(12)

大南門城內部建築。 

大南門20170710(13)

大南門城內部景觀。

大南門20170710(14)

大南門城內部建築。 

大南門20170710(15)

大南門城內部景觀。

大南門20170710(16)

大南門城內部建築。 

大南門20170710(17)

大南門城內部建築。 

大南門20170710(18)

內門上有寧南門三字。 

大南門20170710(19)

大南門開放時間 8:30~17:30。

大南門20170710(20) 

臺灣府城大南門原為三級古蹟,現改列直轄市定古蹟。

 

 

﹝本篇選取照片數:20﹞

 

20170710 桂子山 (台南南區)

2017.07.10 桂子山 (台南南區)

桂子山20170710(8)

  桂子山

桂子山20170710(18)  

 桂子山路口的「水交社公園」標示。

 

有點遺憾早年住在台南時,不知道來拜訪魁斗山及桂子山,如今不要說已消失的魁斗山了,連桂子山都沒辦法登頂了。桂子山:位於台南市南區,標高16公尺,日蝕站三角點。

根據2010/01/24山友小李的資料:「先翻牆進入即將拆除的舊眷村,再翻過高的鐵片圍籬,進入廢棄營區;由磚造營舍後方循有路條的小徑上土丘;高點有一的營舍,進入室內中央有一四方形的凹槽,蓋子已拆除,即可見到桂子山日蝕站三角點銅標;依資料屋頂另立有一日蝕站三角點銅標,由樹幹勉強爬上屋頂,堆滿好厚的落葉,見到測量的塑膠布,懶的逐一翻找,小心下來;桂子山日蝕站即將改建,不知是否會保留?有興趣的山友趕快去。」。

最近的一次紀錄則是山友雨林於2014/5/16的資料,簡述如下:「由南門路約行250公尺處,台南市第一消防大隊為魁斗山原一等三角點埋設,但現在成消防隊。 南門路【右轉】水交社一街。  行200公尺【左轉】。約行60公尺在附近停車,入口處為公園,但有類似眷村舊巷口,因為此處本是眷村,保留舊牆來懷念。走到底為桂子山登山口,慢慢找路上去。桂子山,標高29公尺,山頂建有昔日為測量日蝕而建造的水泥老建築,裏面設有「聯勤測量處 測量隊日蝕站三角點」。桂子山雖為小山丘,但為昔日未改制之前台南市最高峰。距離桂子山東北方約170公尺處,標高26公尺,立有一等三角點的「魁子山」在現今台南市第七消防大隊位置上,一等三角點早已遺失。桂子山與魁斗山附近據文史所稱為筆架連峰,但因都市計畫鏟平。」。

這次順道前往嘗試攀登,奈何四周都是圍籬及告示牌,探頭往內看、雜草藤蔓叢生,沒有用刀是上不了的,但既然已有告示「維護生態及安全、禁止進入桂子山」,就不勉強去硬闖了。而且正值溽暑、天氣非常炙熱,光繞一圈、就已全身冒汗了…。

 

桂子山20170710(1)

 山友資料記錄,台南市第一消防大隊為魁斗山原一等三角點埋設,

但現在成消防隊。但印象中也有說魁斗山原位於是五妃廟現址。

  

新聞曾報導桂子山有可能會規劃列為古蹟,如果好好整理起來,不僅多了一處值得參觀遊憩的地方,應該也有機會再來登頂了吧。 

http://news.ltn.com.tw/news/supplement/paper/288779 

府城桂子山提列古蹟若過 將成山丘地景首例 (2009-03-19) 

記者洪瑞琴/台南報導 

水交社桂子山是府城重要地貌指標,早期文獻即有紀錄記載,小山丘上並有日治時期建物,因此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申報將之提列古蹟,台南市文化觀光處預定明日勘查,能否成為全國第一個山丘地景古蹟,尚待審查討論。南市文化資保護協會表示,桂子山海拔約三十公尺,在文獻中記載為「府學筆架山」,山丘上有個三角點,是日治時期進行全島測量時,設在南市的唯一三角點。三角點上方的涼亭,是日治昭和年代建物,目前保存尚好,協會認為桂子山與三角點、涼亭應列入「原水交社宿舍群暨文化景觀」市定古蹟區範圍內,一併保存維護。 

據水交社文化工作室調查,早年府城大致是平原地形,少有起伏,大南門城外才有地勢較突起的山丘,形狀像倒覆的淺盤,俗稱「桶盤淺」,指的就是桂子山一帶。但這裡位置偏遠、多為墓葬區,俗稱「鬼仔山」,後來才取諧音為「桂子山」及「貴子山」。在清乾隆時期的《台灣府城》地圖上,大南門城外的山丘便載有「貴子山」一地。文資協會認為,桂子山留存許多原生植物,例如黃槿,早年人們用其葉包粿,所以俗稱「粿仔樹」。如果未列為古蹟區,而視為一般公園造景開發,恐將破壞原始地貌。

  

桂子山20170710(2)

桂子山四周都是圍籬及告示牌。 

桂子山20170710(3)

桂子山是一座小丘。  

桂子山20170710(4)

四周豎立多個告示牌:「維護生態及安全、禁止進入桂子山」。 

桂子山20170710(5)

水交社眷村文化園區介紹。 

桂子山20170710(6)

告示牌:「維護生態及安全、禁止進入桂子山」。 

桂子山20170710(7)

桂子山說明牌。 

桂子山20170710(8)

繞行桂子山。 

桂子山20170710(9)

繞行桂子山。 

桂子山20170710(10)

繞行桂子山。 

桂子山20170710(11)

繞行桂子山,發現一個入口、入口似有噴漆。 

桂子山20170710(12)

探頭往內看、雜草藤蔓叢生,沒有用刀應該是上不了的。 

桂子山20170710(13) 

水交社工藝聚落。 

桂子山20170710(14)

水交社工藝聚落緊貼桂子山小丘旁。 

桂子山20170710(15)

回望桂子山。 

桂子山20170710(16)

回望桂子山。 

桂子山20170710(17)

桂子山路口的消防隊。 

桂子山20170710(18) 

桂子山路口的「水交社公園」標示。

 

 

﹝本篇選取照片數: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