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樂山
智者樂水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是現實中人們經常引用的一句話,可是為什麼樂水者必是智者,為什麼樂山者必是仁者?恐怕大部份的人都不曾深究過。
於是好奇地搜尋幾篇網路說明資料,在【Yahoo 奇摩知識】找到了幾則解釋“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涵義。這麼多年來經常徜徉在山水之間,似乎也應該好好了解~到底“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隱藏的深遠涵義或人生哲學?
『樂,喜愛。仁者樂山,指有仁德的人安於義理而厚重篤實,有如山的穩定不移,所以喜愛山。智者樂水,指有智慧的人善於變通,有如水的流動,所以喜愛水。』
(一)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之意思
《論語》中有“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樣一句話,而且,這也是現實中人們經常引用的一句話,大多把其說成為是當事人喜愛山水的一種心境,但是,為什麼樂水者必是智者,為什麼樂山者必是仁者,可以說,絕大多數的人都是稀裡糊塗的。這裡,筆者直接談談自己對這句話的體會心得。
任何書文,那都是當事人與自然及社會社會生活環境的一種相互作用結果,那麼,像“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樣的話,也一定是有其語境的。上古時期是中國智慧者,知識的來源,特別是繫統規律知識的來源,大多是大自然本身,所以,這“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也一定是當事人某種經驗的感受之談,是在表達當事人在研究生態自然事物中的一種直接心得體會。
道幾於水,這就是說,水的“液、固、氣”三態,是中國古人最早研究自然規律的一個對像,其中,特別是液態的水在山地江河及其溝田之中的流變和作用,那本身就是一部豐富的知識體繫。而液體的水經過太陽和火的作用,變化成為氣態,就是那雲雨風暴的基礎。而在山地的高低層級上,水,氣又有不同的表達,或者成為松散的雪,或者成為堅固的冰,或者成為霜。而且,水的液、氣、固三體的轉化本身,就構成了與人類直接相關的“風、雨、雷、電,山、澤、水、火”的變化本身,所以,觀測水的變化,就能夠讓人智慧,了解到大自然的生長和流變及其循環的本身和過程。又由於人是大自然的產物,人性其實就是自然性的表達,所以,樂水者,也就是對“水”在自然中的作用運動變化有深刻了解的人,必然會了解自然和人類的本質規律,他,當然就是智慧者了。
而當事人在山中處久了,你就會發現,山本身就像個寬厚的母親,她默默地在一年四季的不同時節,為人類等動物提供著各種生存和發展的場所,也養育著動物本身。而且,山本身並不是永恆長生的,她一樣有生命,到一定時候,她就崩裂了,或者,她就像個老人一樣的慢慢地衰老了。所以,在大山中生活得很久的人,與大山本身就像是母子關繫一樣,深深知道大山的仁厚和生命性,人類在大山面前,不敢有任何狂妄,大山是偉大的,恬靜的,仁厚的,她按照自己的規格在演義自己,人類之能夠順應她的規律。總之,在大山中處久了的人,很自然就會養成寬廣和堅貞的品格,就像大山本身那樣。這,就是樂山者必仁的原因。
參考資料 http://www.booker.com.cn/big5/paper168/1/class016800003/hwz154908.htm
(回答者: 星光 ( 初學者 3 級 ) 回答時間: 2005-03-17 00:20:24 )
(二) 知(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知(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這句話是孔子說的,見於《論語‧雍也》篇。意思是最有智慧的人喜愛水,道德高尚的人喜愛山。為什麼說「智者樂水」呢?在古代哲人看來,水是天地萬物之源:「天地以成,群物以生,國家以寧,萬物以平,品物以正,此智者所以樂於水也。」(《韓詩外傳》)為什麼說「仁者樂山」呢?因為在古人看來,山是萬民所瞻仰的地方:「萬民之所瞻仰也,草木生焉,萬物植焉,飛鳥集焉,走獸休焉,四方益取與焉。出雲道風,愾乎天地之間,天地以成,國家以寧,此仁者所以樂於山也。」(《韓詩外傳》)
正因為山水是自然景色及生態旅遊資源的寶庫,它不僅能為人類提供豐富的物質財富,而且也能為人類提供賞心悅目的精神食糧,所以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有遊山玩水、陶冶情操的文化傳統。這是一種人生價值取向,也是一種生態旅遊文化觀。在這種傳統的生態旅遊文化觀的孕育下,出現了「山中宰相」陶弘景、「五柳先生」陶淵明、「詩仙」李白、旅行家徐霞客等智者、仁者。這種生態旅遊文化觀在「綠色旅遊」風靡的今天,仍是旅遊者的文化理念,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樂山;樂水是啥意思?
知(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這句話是孔子說的,見於《論語﹒雍也》篇。意思是有智慧的人喜愛水,道德高尚的人喜愛山。
為甚麼說;智者樂水;呢?在古代哲人看來,水是天地萬物之源:天地以成,群物以生,國家以寧,萬物以平,品物以正,此智者所以樂於水也。(《韓詩外傳》)
為甚麼說;仁者樂山;呢?因為在古人看來,山是萬民所瞻仰的地方:萬民之所瞻仰也,草木生焉,萬物植焉,飛鳥集焉,走獸休焉,四方益取與焉。出雲道風,愾乎天地之間,天地以成,國家以寧,此仁者所以樂於山也。(《韓詩外傳》)
古人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多有遊山玩水、陶冶情操的文化傳統。山中宰相;陶弘景、;五柳先生陶淵明、;詩仙”李白、旅行家徐霞客等智者、仁者無不喜歡寄情山水。
參考資料 http://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5/7/6/105422.html
2009-11-12 21:05:58 補充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解 釋: 樂,喜愛。仁者樂山,指有仁德的人安於義理而厚重篤實,有如山的穩定不移,所以喜愛山。智者樂水,指有智慧的人善於變通,有如水的流動,所以喜愛水。
(回答者: 小玉 ( 初學者 5 級 ) 回答時間: 2009-11-12 21:05:16 )
(四) 每次讀到該篇文章時,總覺得為何智者不能樂山,仁者不能樂水?
“知(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這句話是孔子說的,見於《論語﹒雍也》篇。意思是有智慧的人喜愛水,道德高尚的人喜愛山。
為甚麼說“智者樂水”呢?在古代哲人看來,水是天地萬物之源:“天地以成,群物以生,國家以寧,萬物以平,品物以正,此智者所以樂於水也。”(《韓詩外傳》)
為甚麼說“仁者樂山”呢?因為在古人看來,山是萬民所瞻仰的地方:“萬民之所瞻仰也,草木生焉,萬物植焉,飛鳥集焉,走獸休焉,四方益取與焉。出雲道風,愾乎天地之間,天地以成,國家以寧,此仁者所以樂於山也。”(《韓詩外傳》)
古人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多有遊山玩水、陶冶情操的文化傳統。“山中宰相”陶弘景、“五柳先生”陶淵明、“詩仙”李白、旅行家徐霞客等智者、仁者無不喜歡寄情山水。
參考資料 http://big5.minghui.org/mh/articles/2005/7/6/105422.html
(回答者: 布瓜 ( 研究生 4 級 ) 回答時間: 2005-11-17 15:43:04 )
(五) 問題| :仁者樂山 智者樂水;生公說法頑石點頭,是什麼意思?
(發問者: 匿名 發問時間: 2009-06-30 20:42:42 )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這句話是孔子說的,見於《論語‧雍也》篇。意思是最有智慧的人喜愛水,道德高尚的人喜愛山。為什麼說「智者樂水」呢?在古代哲人看來,水是天地萬物之源:「天地以成,群物以生,國家以寧,萬物以平,品物以正,此智者所以樂於水也。」
當南北朝的時候,一位叫道生的和尚,是年輕的法師。當時佛涅槃時最後的說法涅槃經,才翻譯過來半部,這個翻了半部的經,中間提到一個問題,就是一闡提人能不能成佛﹖一闡提是罪大惡極,壞透了的人。他們不孝,殺父殺母,殺佛殺羅漢,壞事做盡,罪業深重,下無間地獄﹔就好像世間判罪無期徒刑,永遠不會翻身。這些大惡性眾生能不能成佛呢﹖當時佛法還沒有完全過來,涅槃經只有半部,這位青年法師寫篇論文,認為一闡提人也能成佛,一切眾生最後都要成佛。
道生這個論點一出,全國的法師都要打死他,這還得了!佛都沒有敢這樣說過。當時這個道生年紀輕,文章好,學問好,最後大家看在出家人情面,算他不懂,把他趕到江南去了。那個時候佛法都在長江以北,道生被趕到江南,就到蘇州,金山這一帶,在山上住茅蓬,也沒人聽他講了,他只好對著一些石頭講。
有一天他又講到這個問題時,他仍說一切罪大惡極的眾生,最後還是能成佛,你們說對不對﹖這時那些石頭就搖起來了。這就是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典故。
道生離開北方的時候曾說:我說的法絕對是合於佛法的,如果我說的法合於佛法,我死的時候坐師子座。
以後涅槃經全部翻譯過來了,原來佛也是這樣說的,一切眾生皆會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