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21 半天岩紫雲寺《縣定古蹟》 (嘉義番路)
▲由嘉義市區沿159甲線前往攀登大湖尖山、途中經過紫雲寺。
▲紫雲寺牌坊。
前往攀登小百岳大湖尖山,途中經過紫雲寺,便順道進入參觀。座落於阿里山山脈邊緣半天岩的紫雲寺,距嘉義市區約十七公里,是嘉義地區著名的三級古蹟。創建於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在台灣佛寺裏,屬於歷史較悠久的古蹟。建築採五開間二進二廊帶左右護龍、座西北朝東南。1985年由內政部公告為第三級古蹟,受《文化資產保存法》 保護。寺旁有高達七十六台尺的觀音佛像,因當地風景幽美,政府有意規劃為半天岩森林遊樂區,現在有半天岩紫雲公園可供民眾遊憩。
番路鄉位於嘉義市東方、八掌溪上游北端五公里處,昔日是阿里山鄒族原住民出入的道路。阿里山鄉山美、樂野、達邦等部落原住民,均需經由番路鄉與平地交易購貨,因而稱為「番仔路」,日據時代才改稱「番路」。相傳民國前二百卅年,有一位高僧覺豐和尚渡海來台,遊歷至此,目睹該地峰巒挺秀,景色清幽,遠離紅塵,因而嘆:「此勝地也,為宜蘭若」。於是披荊斬棘、闢草萊,在此地結一草蘆。老和尚不時登高遠眺,發現此處地高雲天,令人有飄飄然之感,又恍惚如置身半空中,因此取名「半天岩」。覺豐老和尚又發現,此地山間雲彩常呈紫色,繞寺不散,因此將寺名取為「紫雲寺」。實際上關於創寺傳說,地方上有流傳幾個版本,有興趣可以再去查詢研究。
乾隆三十年(1765年),藉著阿里山通事陳登求等人的協助,為紫雲寺謀設了正式的廟產,興建了正式的廟宇,寺地範圍「岩前至松柏坑,岩後至大山坪頂,岩左至董坑岩,岩右至南寮坑」。咸豐五年(1855年)重建,主持工作的人是首事郭濯海,並建積慶堂齋舍,應是紫雲寺目前齋舍的前身。光緒年間,紫雲寺內籌組了半天岩佛祖會名曰「長慶班」,不僅是僧人清修之所,更能宏揚佛法普渡十方之眾,寺廟與地方的關係更為密切。民國三十年(西元1941年)因地震而倒塌,民國三十九年時(西元1950年)重建為現今的樣貌。
▲半天岩紫雲寺牌坊。
紫雲寺的雕工極精細膩,無論龍柱、鳳尾、屋椽等雕刻,都令人激賞。山牆間留有1765年的「佛祖香燈碑」(覺豐禪師所立,闡明廟產範圍)、1857年的「半天岩重建碑」(郭濯海所立)、建積慶堂記與「半天岩佛祖碑」等八面古碑,字跡至今尚可辨視。這些入口處右側圍牆上嵌著的八面山岩石碑,都具有歷史價值,年代由乾隆到大正年間都有,內容記載捐獻人及金額。寺前有兩棵二百年的古梅,世稱「鴛鴦梅」;寺的四週種植有數公頃的泡桐、油桐,每逢花季,蔚為白色的花海,香味撲鼻,令人精神為之一振。因當日尚有登山行程,時間匆忙以致無法仔細參觀,事前也沒有仔細研究寺廟古碑遺跡,所以就匆匆略過了。附近還有石頭公公園及半天岩山(標高640公尺、三等三角點421號),此行也順道一遊。
半天岩紫雲寺地址:嘉義縣番路鄉民和村半天岩6號。
▲半天岩由來說明牌。
▲半天岩遊憩區導覽圖。
▲寺旁有半天岩紫雲公園可供民眾遊憩。
▲半天岩紫雲公園。
▲紫雲寺旁立有高達七十六台尺的觀音佛像於昇龍觀音廣場。
▲昇龍觀音廣場說明石碑。
▲寺前古蹟說明石碑。
▲進入廟前廣場。
▲左過水門。
門柱對聯:「紫霧重重包藏古寺,雲霞片片掩映禪開」,
橫批為「登覺路」。
▲紫雲寺西北朝東南,
是一座五開間二進二廊帶左右護龍的寺廟建築,
前有寬闊的廟埕,
左右過水廊各作鐘鼓樓二層,
第一進前殿左右腳柱題:
「紫光窺色相,雲影映蟬心」,
外檐裝修落在前三架上,
中門左右石雕回首麒麟一對。
▲廟前廣場右側。
▲半天岩紫雲寺香客眾多。
▲第一進前殿左右腳柱題的:「雲影映蟬心」。
▲右過水門。
門柱對聯:「紫處清風山間明月,雲中白鶴天半朱霞」,
橫批為「入玄門」。
▲廟前廣場左側。
▲走到寺廟右側回頭拍攝紫雲寺。
▲紫雲寺內香客絡繹不絕。
▲紫雲寺,中華民國丁酉年。
▲無論龍柱、鳳尾、屋椽等雕刻,紫雲寺的雕工極精細膩。
▲寺內國家三級古蹟半天岩紫雲寺介紹。
▲寺內右側。
▲寺內左側。
▲燻黑的匾額:「慈雲法海」(民國已未年)。
▲寺廟內部。
▲寺廟內部。
▲半天岩紫雲寺創建於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半天岩紫雲寺,峰巒挺秀,景色清幽。
▲廟前廣場左側入口。
▲半天岩紫雲寺入口處的指示牌。
▲寺旁百年含笑花說明,為本寺之寶。
▲離去前回拍紫雲寺及廣場全景。
▲半天岩紫雲寺入口處有嘉124-1之0K起點里程標示,
但很特別的是此鄉道前段被半天岩紫雲公園截斷了。
﹝本篇選取照片數: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