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24 【龍鳳漁港】邂逅金黃夕陽美景與紅白美麗地標《帆船橋》 (苗栗竹南)

2017.09.24 【龍鳳漁港】邂逅金黃夕陽美景與白色美麗地標《帆船橋》 (苗栗竹南)

龍鳳漁港夕照20170924(36) 

17:33 栗竹南龍鳳漁港地標:帆船橋。

龍鳳漁港夕照20170924(5) 

17:20 《龍鳳漁港》邂逅金黃夕陽美景。

 

以前也曾順道來龍鳳漁港走過幾次,有一次還是由南寮漁港騎鐵馬一路南下,經龍鳳漁港時、於此地暫歇一遊。今天因探訪靠近西濱公路的苗栗竹南的崎頂神社及苗栗造橋談文車站回程時,而再次有機緣隨興繞過來一遊,在離去時、正好邂逅了龍鳳漁港的金黃夕陽美景…。

龍鳳漁港(Long Fong Fishing Port)位於苗栗縣竹南鎮龍鳳里、為冷水溪出海口及龍鳳大排交接處南岸的一處天然漁港,屬於第二類漁港,由南龍區漁會管轄。位置緊鄰著西濱公路,是全台唯一位於海線縱貫線沿線之漁港。並設有漁貨直銷中心,是苗栗縣第一個假日魚市。經苗栗縣政府大力推動富麗漁村及漁港的美化政策下,已經規劃成唯一處觀光漁港,朝向多元化經營模式發展。以龍鳳漁港為核心,串連北邊的崎頂濱海遊樂區與南邊的溼地觀光休閒區,成為一個豐富完整的觀光動線在港區設置有景端平台,夜間在美麗的照明設備襯托下增加不少情調,也讓海邊的夜景更加美麗。漁港旁還有一片木麻黃樹林,在豔陽高照的夏天很適合作為乘涼休憩的好地方。為了增加沿海漁港的觀光資源,帶動沿海休閒旅遊的氣氛,提昇漁民的收益,縣政府投下鉅資興建的「龍鳳漁港跨海景觀橋」於2008年正式啟用,白色紅邊風帆造型,美麗堅實的鋼骨結構,讓民眾可以在上面賞海景,騎單車,成為最受遊客喜愛的熱門場景。這邊曾經發現多次中華白海豚的蹤跡,也成為賞魚勝地!

 

【交通資訊】龍鳳漁港位於苗栗縣竹南鎮龍鳳里緊臨西濱公路,若自行前開車前往:

1.由竹南系統交流道下→沿台61線(西濱快速道路)至龍江街左轉→往濱海方向即可到達龍鳳漁港。

2.由龍鳳交流道下→沿台61線(西濱快速道路)至龍江街左轉→往濱海方向即可到達龍鳳漁港。

 

龍鳳漁港地址:苗栗縣竹南鎮龍鳳里21鄰龍江街369巷15號

 

龍鳳漁港夕照20170924(1) 

▲17:06 苗栗縣竹南鎮龍鳳漁港為全台唯一位於海線縱貫線沿線之漁港。

龍鳳漁港夕照20170924(2)

於2008年正式啟用,白色風帆造型的「龍鳳漁港跨海景觀橋」

龍鳳漁港夕照20170924(3)

▲17:17 邂逅【龍鳳漁港】金黃夕陽美景〈1〉。

龍鳳漁港夕照20170924(4)

17:17 邂逅龍鳳漁港金黃夕陽美景〈2〉 

龍鳳漁港夕照20170924(6)

17:17 邂逅龍鳳漁港金黃夕陽美景〈3〉 

龍鳳漁港夕照20170924(7)

▲17:19 邂逅龍鳳漁港金黃夕陽美景〈4〉

龍鳳漁港夕照20170924(8)

▲17:20 邂逅龍鳳漁港金黃夕陽美景〈5〉

龍鳳漁港夕照20170924(9)

17:20 邂逅龍鳳漁港金黃夕陽美景〈6〉 

龍鳳漁港夕照20170924(10)

17:20 邂逅龍鳳漁港金黃夕陽美景〈7〉

龍鳳漁港夕照20170924(11)

▲17:21 邂逅龍鳳漁港金黃夕陽美景〈8〉 

龍鳳漁港夕照20170924(12)

17:21 邂逅龍鳳漁港金黃夕陽美景〈9〉 

龍鳳漁港夕照20170924(13)

17:21 邂逅龍鳳漁港金黃夕陽美景〈10〉 

龍鳳漁港夕照20170924(14)

17:21 邂逅龍鳳漁港金黃夕陽美景〈11〉 

龍鳳漁港夕照20170924(15)

17:21 邂逅龍鳳漁港金黃夕陽美景〈12〉 

龍鳳漁港夕照20170924(16)

17:21 邂逅龍鳳漁港金黃夕陽美景〈13〉 

龍鳳漁港夕照20170924(17)

17:21 邂逅龍鳳漁港金黃夕陽美景〈14〉 

龍鳳漁港夕照20170924(18)

▲17:22 邂逅龍鳳漁港金黃夕陽美景〈15〉

龍鳳漁港夕照20170924(19)

▲17:23 邂逅龍鳳漁港金黃夕陽美景〈16〉

龍鳳漁港夕照20170924(20)

17:23 邂逅龍鳳漁港金黃夕陽美景〈17〉 

龍鳳漁港夕照20170924(21)

17:23 邂逅龍鳳漁港金黃夕陽美景〈18〉

龍鳳漁港夕照20170924(22)

17:23 邂逅龍鳳漁港金黃夕陽美景〈19〉

龍鳳漁港夕照20170924(23)

▲17:24 邂逅龍鳳漁港金黃夕陽美景〈20〉

龍鳳漁港夕照20170924(24)

17:24 邂逅龍鳳漁港金黃夕陽美景〈21〉 

龍鳳漁港夕照20170924(25)

▲17:25 邂逅龍鳳漁港金黃夕陽美景〈22〉

龍鳳漁港夕照20170924(26)

17:25 邂逅龍鳳漁港金黃夕陽美景〈23〉

龍鳳漁港夕照20170924(27)

17:25 邂逅龍鳳漁港金黃夕陽美景〈24〉 

龍鳳漁港夕照20170924(28)

17:25 邂逅龍鳳漁港金黃夕陽美景〈25〉 

龍鳳漁港夕照20170924(29)

17:25 邂逅龍鳳漁港金黃夕陽美景〈26〉

龍鳳漁港夕照20170924(30)

▲17:26 邂逅龍鳳漁港金黃夕陽美景〈27〉

龍鳳漁港夕照20170924(31)

▲17:27 邂逅龍鳳漁港金黃夕陽美景〈28〉

龍鳳漁港夕照20170924(32)

▲17:29 邂逅龍鳳漁港金黃夕陽美景〈29〉

龍鳳漁港夕照20170924(33)

17:29 邂逅龍鳳漁港金黃夕陽美景〈30〉 

龍鳳漁港夕照20170924(34)

▲17:31 龍鳳漁港及地標:帆船橋

龍鳳漁港夕照20170924(35) 

龍鳳漁港地標帆船橋

龍鳳漁港夕照20170924(37)

▲17;33 帆船橋白色風帆造型的「龍鳳漁港跨海景觀橋」

龍鳳漁港夕照20170924(38) 

▲17:36 西濱公路夕陽美景一路伴隨北返

 

 

﹝本篇選取照片數:38張﹞

 

20170910 辛志平校長故居《市定古蹟》 (新竹市東區)

2017.09.10 辛志平校長故居《市定古蹟》 (新竹市東區)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1)

辛志平校長故居位於國定古蹟【迎曦門】附近東門街。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2)

門口牆上的市定古蹟辛志平校長故居說明牌。

 

探訪新竹市議會前的原新竹神社石獅時,想到附近還有一處古色古香的市定古蹟【辛志平校長故居】尚未參觀過,停車後往國定古蹟【迎曦門】途中,剛好會經過辛志平校長故居,便順道進入參觀,前棟免費參觀(進入故居本館參觀需脫鞋),後棟講堂則已委外經營咖啡館。辛志平校長故居位於新竹市東區,為日治時期新竹中學校(今新竹高中)附屬之校長宿舍。該棟校長宿舍之所以會與新竹高中間隔相當距離,是因為創校當時的校地即是今天的新竹女中,後來新竹中學校遷至十八尖山下,原校地提供新竹女中使用,但校長宿舍並未隨之遷移,仍位於舊址,於新竹女中之側。該宿舍確切的興建年代不明,但可知是在新竹中學校首任校長大木俊九郎任內完工,推測應該是建於大正十一年(1922年)。大正十四年(1925年)新竹中學校位於十八尖山附近的新校舍落成,但校長宿舍並未隨著學校遷移。辛校長自二次大戰後的民國34年接掌新竹中學以來,即入住此棟校長宿舍,任內對新竹中學有相當的貢獻。民國六十四年(1975年)2月1日退休後,辛志平仍住於宿舍中,直到他於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去世為止。在這之後,此棟宿舍長期被閒置,直到被指定為古蹟後,才在2006年完成前棟的整修,次年(2007年)完成後棟的整修。 

辛志平校長自民國34年接掌新竹中學以來即居住於此,直至民國74年過世。由於辛校長以身作則,以嚴格的體能訓練和勞動服務,培養學生堅忍刻苦的精神,教育理念為德、智、體、群並重,提倡通才、全人教育,反對以考試領導教學,塑造了新竹中學自由開放的校風。在他逝世十周年後,更被天下雜誌票選為百年來影響台灣最深之教育家,為了紀念他,民國九十一年(2002年)年8月1日林政則市長將辛公館公告指定為市定古蹟。辛志平校長故居的建築特色為日式風味的木頭式建築,四周為庭院圍繞,是日本大正中期官舍和洋折衷的特色,室內空間入口有玄關、走廊,起居及服務空間則有應接室 (客廳)、座敷(主臥房)、次間(臥房) 、書齋 (書房)、女中部屋 (女傭房)、茶之間(餐廳)、台所(廚房) 、風呂(浴室)、便所(廁所)、洗面所、倉庫(西側)。其中風呂、便所、洗面所配置於建築之西北方角落,而在座敷、次間的北側設有半戶外之緣側空間作為欣賞庭園之用。 

根據2015年01月22日新聞報導,新竹市定古蹟李克承博士故居及辛志平校長故居,2014年市府招商委外經營,在故居後棟非古蹟區域規劃糕點及茶飲,與舊是經典有限公司簽約,22日正式對外營運,讓遊客在美食中感受古蹟的魅力,成為竹市首個古蹟委外營運活化再利用的案例。公司負責人孫偉志表示,外縣市古蹟要生存,往往將餐飲經營在古蹟內,這並非他的初衷,因此前棟古蹟範圍將完整保留,供民眾品味懷舊,後棟經歷大火,已非古蹟,將提供糕點、茶飲讓遊客休憩品嘗。市長林智堅指出,辛志平校長與李克承博士故居,是竹市第1個古蹟委外經營管理的案子,2處古蹟皆是重要文化資產,可感受先人的歷史足跡。辛校長是台灣重要的教育哲人,桃李滿天下,李博士是新竹首位醫學博士,對後世影響深遠,市府將扮演更積極的角色,透過文化局及城市行銷處,讓更多民眾享受、活用這個空間,也讓2故居得到最佳的保存。

 

辛志平校長故居地址:新竹市東區東門街32號

 

【大眾運輸】新竹火車站→往中華路出口方向→左轉向東門街即可到達。
【自行開車】中山高新竹交流道下→光復路往市區直行→至新竹火車站→再循中正路直行→經東門城圓環轉向東門街即可到。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3)

辛志平校長故居位於新竹市東區東門街32號。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4)

民國九十一年(2002年)年8月1日辛公館公告指定為市定古蹟。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5)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4年市府招商委外經營,在故居後棟非古蹟區域規劃咖啡餐飲。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6)

辛志平校長故居參觀時間說明。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7)

辛志平校長故居外觀。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8)

辛志平校長故居外觀。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9)

辛志平校長故居門牌。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10)

辛志平校長故居大門。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11)

辛志平校長故居車庫。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12)

辛志平校長故居外觀。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13)

辛志平校長故居外觀。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14)

車庫旁的黑冠麻鷺。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15)

辛志平校長故居外觀。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16)

辛志平校長故居外觀。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17)

辛志平校長故居外觀。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18)

辛志平校長故居後面外觀。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19)

辛志平校長故居後面外觀。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20)

辛志平校長故居機房。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21)

日治時期水井,辛校長居住時即未使用。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22)

辛志平校長故居後面外觀。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23)

講堂。在故居後棟非古蹟區域,委外經營咖啡餐飲。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24)

辛志平校長故居側門。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25) 

辛志平校長故居側面外觀。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26)

辛志平校長故居後面外觀。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27)

由講堂觀辛志平校長故居後面外觀及庭園。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28)

進入故居本館參觀,需脫鞋。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29)

辛公館改建照片展覽。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30)

新竹中學日治時期至光復前校長照片及新竹中學第一次上報照片展覽。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31)

新竹中學光復後第一任校長辛志平照片展覽。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32)

辛志平校長故居舊時照片展覽。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33)

館內辛志平校長照片展覽。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34)

館內辛志平校長照片展覽。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35)

應接室 (客廳)。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36)

應接室 (客廳)。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37)

辛校長資料展覽。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38)

館內空間展覽及角落裁縫車。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39)

館內空間展覽。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40)

館內空間展覽。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41)

裁縫車說明。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42)

辛校長一家合照。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43)

▲辛校長小孩長大後一家合照。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44)

▲辛校長介紹展覽。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45)

▲館內空間展覽。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46)

▲便所指示牌。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47)

▲風呂指示牌。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48)

▲台所指示牌。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49)

▲台所(廚房)。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50)

▲辛公館縮小模型。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51)

▲館內空間展覽。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52)

▲館內資料展覽。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53)

▲館內資料展覽。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54)

▲館內資料展覽。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55)

▲館內資料展覽。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56)

▲館內空間展覽。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57)

書齋 (書房)。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58)

▲茶之間(餐廳)。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59)

▲館內空間展覽。 

辛志平校長故居20170910(60) 

▲館內資料展覽。

 

參觀辛志平校長故居後,

隨後繼續步行前往下個目標:國定古蹟【迎曦門】,

就在東門街與中正路岔路圓環。

 

 

﹝本篇選取照片數:60張﹞

 

20170821 半天岩紫雲寺《縣定古蹟》 (嘉義番路)

2017.08.21 半天岩紫雲寺縣定古蹟》 (嘉義番路)

半天岩紫雲寺20170821(1)

由嘉義市區沿159甲線前往攀登大湖尖山、途中經過紫雲寺。 

半天岩紫雲寺20170821(2)

紫雲寺牌坊。 

  

前往攀登小百岳大湖尖山,途中經過紫雲寺,便順道進入參觀。座落於阿里山山脈邊緣半天岩的紫雲寺,距嘉義市區約十七公里,是嘉義地區著名的三級古蹟。創建於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在台灣佛寺裏,屬於歷史較悠久的古蹟。建築採五開間二進二廊帶左右護龍、座西北朝東南。1985年由內政部公告為第三級古蹟,受《文化資產保存法》 保護。寺旁有高達七十六台尺的觀音佛像,因當地風景幽美,政府有意規劃為半天岩森林遊樂區,現在有半天岩紫雲公園可供民眾遊憩。 

番路鄉位於嘉義市東方、八掌溪上游北端五公里處,昔日是阿里山鄒族原住民出入的道路。阿里山鄉山美、樂野、達邦等部落原住民,均需經由番路鄉與平地交易購貨,因而稱為「番仔路」,日據時代才改稱「番路」。相傳民國前二百卅年,有一位高僧覺豐和尚渡海來台,遊歷至此,目睹該地峰巒挺秀,景色清幽,遠離紅塵,因而嘆:「此勝地也,為宜蘭若」。於是披荊斬棘、闢草萊,在此地結一草蘆。老和尚不時登高遠眺,發現此處地高雲天,令人有飄飄然之感,又恍惚如置身半空中,因此取名「半天岩」。覺豐老和尚又發現,此地山間雲彩常呈紫色,繞寺不散,因此將寺名取為「紫雲寺」。實際上關於創寺傳說,地方上有流傳幾個版本,有興趣可以再去查詢研究。 

乾隆三十年(1765年),藉著阿里山通事陳登求等人的協助,為紫雲寺謀設了正式的廟產,興建了正式的廟宇,寺地範圍「岩前至松柏坑,岩後至大山坪頂,岩左至董坑岩,岩右至南寮坑」。咸豐五年(1855年)重建,主持工作的人是首事郭濯海,並建積慶堂齋舍,應是紫雲寺目前齋舍的前身。光緒年間,紫雲寺內籌組了半天岩佛祖會名曰「長慶班」,不僅是僧人清修之所,更能宏揚佛法普渡十方之眾,寺廟與地方的關係更為密切。民國三十年(西元1941年)因地震而倒塌,民國三十九年時(西元1950年)重建為現今的樣貌。  

 

半天岩紫雲寺20170821(3)

半天岩紫雲寺牌坊。

 

紫雲寺的雕工極精細膩,無論龍柱、鳳尾、屋椽等雕刻,都令人激賞。山牆間留有1765年的「佛祖香燈碑」(覺豐禪師所立,闡明廟產範圍)、1857年的「半天岩重建碑」(郭濯海所立)、建積慶堂記與「半天岩佛祖碑」等八面古碑,字跡至今尚可辨視。這些入口處右側圍牆上嵌著的八面山岩石碑,都具有歷史價值,年代由乾隆到大正年間都有,內容記載捐獻人及金額。寺前有兩棵二百年的古梅,世稱「鴛鴦梅」;寺的四週種植有數公頃的泡桐、油桐,每逢花季,蔚為白色的花海,香味撲鼻,令人精神為之一振。因當日尚有登山行程,時間匆忙以致無法仔細參觀,事前也沒有仔細研究寺廟古碑遺跡,所以就匆匆略過了。附近還有石頭公公園及半天岩山(標高640公尺、三等三角點421號),此行也順道一遊。  

半天岩紫雲寺地址:嘉義縣番路鄉民和村半天岩6號。

 

半天岩紫雲寺20170821(4)

半天岩由來說明牌。

半天岩紫雲寺20170821(5)

半天岩遊憩區導覽圖。

半天岩紫雲寺20170821(6)

寺旁有半天岩紫雲公園可供民眾遊憩。

半天岩紫雲寺20170821(7)

半天岩紫雲公園。 

半天岩紫雲寺20170821(8)

紫雲寺旁立有高達七十六台尺的觀音佛像於昇龍觀音廣場。 

半天岩紫雲寺20170821(9)

昇龍觀音廣場說明石碑。 

半天岩紫雲寺20170821(10)

寺前古蹟說明石碑。

半天岩紫雲寺20170821(11)

進入廟前廣場。

半天岩紫雲寺20170821(12)

左過水門。

門柱對聯:「紫霧重重包藏古寺,雲霞片片掩映禪開」,

橫批為「登覺路」。

半天岩紫雲寺20170821(13)

紫雲寺西北朝東南,

是一座五開間二進二廊帶左右護龍的寺廟建築,

前有寬闊的廟埕,

左右過水廊各作鐘鼓樓二層,

第一進前殿左右腳柱題:

「紫光窺色相,雲影映蟬心」,

外檐裝修落在前三架上,

中門左右石雕回首麒麟一對。 

半天岩紫雲寺20170821(14)

廟前廣場右側。

半天岩紫雲寺20170821(15)

半天岩紫雲寺香客眾多。

半天岩紫雲寺20170821(16)

第一進前殿左右腳柱題的:「雲影映蟬心」。

半天岩紫雲寺20170821(17)

右過水門。

門柱對聯:「紫處清風山間明月,雲中白鶴天半朱霞」,

橫批為「入玄門」。

半天岩紫雲寺20170821(18)

廟前廣場左側。

半天岩紫雲寺20170821(19)

走到寺廟右側回頭拍攝紫雲寺。

半天岩紫雲寺20170821(20)

紫雲寺內香客絡繹不絕。

半天岩紫雲寺20170821(21)

紫雲寺,中華民國丁酉年。

半天岩紫雲寺20170821(22)

無論龍柱、鳳尾、屋椽等雕刻,紫雲寺的雕工極精細膩。

半天岩紫雲寺20170821(23)

寺內國家三級古蹟半天岩紫雲寺介紹。

半天岩紫雲寺20170821(24)

寺內右側。

半天岩紫雲寺20170821(25)

寺內左側。

半天岩紫雲寺20170821(26)

燻黑的匾額:「慈雲法海」(民國已未年)。

半天岩紫雲寺20170821(27)

寺廟內部。

半天岩紫雲寺20170821(28)

寺廟內部。

半天岩紫雲寺20170821(29)

半天岩紫雲寺創建於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半天岩紫雲寺20170821(30) 

半天岩紫雲寺,峰巒挺秀,景色清幽。 

半天岩紫雲寺20170821(31)

廟前廣場左側入口。

半天岩紫雲寺20170821(32)

半天岩紫雲寺入口處的指示牌。

半天岩紫雲寺20170821(33)

寺旁百年含笑花說明,為本寺之寶。

半天岩紫雲寺20170821(34)

離去前回拍紫雲寺及廣場全景。 

半天岩紫雲寺20170821(35) 

半天岩紫雲寺入口處有嘉124-1之0K起點里程標示,

但很特別的是此鄉道前段被半天岩紫雲公園截斷了。

 

  

﹝本篇選取照片數:35﹞

 

消基會(43) ~ 20170902 八卦山 (彰化市) — 《三等三角點六0號》

消基會( ~ 20170902 八卦山 (彰化市) — 《三等三角點六0號

八卦山20170902(5) 

 八卦山:標高97公尺,原立三等三角點六0號日本原點已遺失;

這次意外發現的新立基石是今年(106年)由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補建 

八卦山20170902(1)

 八卦山大佛區旅遊導覽示意圖

八卦山點位就在彰化縣立藝術高中對面

  

◎《消基會》緣由:曾經拜訪過的基石山頭,突然有一天因各種原因而發現基石已消失不見,總讓人感到可惜,同時也慶幸至少曾有幸拜訪過它,如竹南尖筆山、竹東崩崁山...。同樣的,有些山林、拜訪的太遲,在近期還有基石存在消息,但造訪時卻已無緣,如苗栗下大窩山...,也同樣令人感到可惜,當然也令人扼腕。以上的基石類型,將整理至【消基會】篇幅中,即【消】失【基】石的彙總篇,記錄下這群曾經存在於山林的“硬”漢...。

  

◎2017.09.02:八卦山標高97公尺,原立三等三角點六0號日本原點已遺失、現立有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補建之三等三角點六0號基石  (彰化市)  

  

說明:  

在過去十幾年期間的幾次八卦山基石巡禮中,曾經兩次拜訪八卦山的三等三角點六0號日本原點,第一次是在2001/02/04,那時要摸這顆基石很辛苦,基石所在位置雖然距離路邊不遠,但當時濃密的九重葛令人視為畏途,而當日遠道而來,實在不想空手而回,只好獨自硬著頭皮匍匐前進,一路還要小心衣褲不要被勾破,短短距離、卻花費不少時間,終於成功首次拍到了這顆三等三角點百號內的基石了。第二次則是在2008/11/01,順道幫七年前因登頂不易而放棄摸基石的家人圓夢,這次還好往基石之路、已有一條可容一人通行的明徑,得以輕鬆二度登頂。經過幾年後,由山友2013/12/17的記錄中,卻傳來了遺憾的消息,八卦山的三等三角點No.60與竹林山的三等三角點No.17、快官山的三等三角點No.81,同時人間蒸發。彰化地區好像有人在盜挖基點,後來陸續傳出橫山的三等原點也不見了,使得【消基會】會員一下增加不少的名額。一直打算找個機會再去拜訪八卦山,親眼見到現場後再來記錄資料,沒想到一等又是將近四年了。這次反而拜天氣不好之賜,而有機緣順道去八卦山點位一瞧,在雨中撐傘登頂時,卻意外發現似乎還沒有被報導的八卦山新立基石,這顆是由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於今年五月補建的三等三角點六0號基石,仿造原日本原點基石設置,這也是這麼多年曾經看過的基石中,第一次看見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所立與原點類似的基石,這算是很意外的收穫。不過三等三角點六0號日本原點已遺失,雖然現在已有新立基石,還是將它列名在【消基會】會員囉(其實以此顆新立基石之獨特性而言、應該也可算是奇基篇的一員了),...。

 

◎盜挖基點 – 彰化確定三顆三等三角點已經不翼而飛了..(活動日期:2013/12/17)
https://www.keepon.com.tw/thread-8938ddd7-19d8-e411-93ec-000e04b74954.html

 

摘錄相關內容:(登山補給站 by Ponkan(夢想起飛))

彰化地區好像有人在盜挖基點:目前得知有竹林山/快官山/八卦山等三顆基點已經不翼而飛了..感嘆與無奈!

八卦山:位於彰化市,海拔97公尺,三等三角點No.60。

竹林山:位於彰化芬園,海拔94公尺,三等三角點No. 17。

快官山:位於彰化芬園,海拔121公尺,三等三角點No. 81。

…』

 

 

﹝照片日期:2017年09月02日

八卦山20170902(2)

 八卦山基石入口在大水塔旁。

八卦山20170902(3)

 路旁有「八卦山、標高97公尺」的牌子。

八卦山20170902(4)

回望藍色水泥大水塔入口處。

八卦山20170902(6)

順著藍色水泥大水塔右側繞到後方即可見到基石點位。

GPS:203847*2664127

八卦山20170902(7)

原三等原點已遺失,

剛上來時先是嚇了一跳,

點位處竟然立著一顆與原點樣貌類似的基石,

上前仔細一瞧

原來這顆新基石為今年(民國106年)5月

由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補建,

此次發現純屬意外。

八卦山20170902(8)

新立基石同樣刻有【三等三角點六0號】字樣。

八卦山20170902(9)

基石處眺望雨中的彰化景致。

八卦山20170902(10)

新立基石其中一面刻有【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字樣。

八卦山20170902(11)

新立基石前方設有一面呼籲保護基石的說明牌,

由內容可知是106年5月所補建。

八卦山20170902(12)

新立基石另一面則刻有【民國一0六年補建】字樣。

八卦山20170902(13)

雨中的八卦山新立基石。

八卦山20170902(14)

雨中的八卦山新立基石。

八卦山20170902(15)

八卦山山頂視野,下面就是彰化師範大學。

八卦山20170902(16)

北眺大肚台地,大肚溪(烏溪)兩側房屋林立。 

八卦山20170902(17)

八卦山基石全景。

八卦山20170902(18)

八卦山基石旁有停車場鐵網。

八卦山20170902(19)

八卦山基石點位對面是彰化縣立藝術高中。

八卦山20170902(20)

八卦山基石點位入口全景正面。

八卦山20170902(21)

八卦山基石點位入口全景側面。

八卦山20170902(22)

八卦山基石點位入口就在往彰化大佛區的路旁。

八卦山20170902(23)

離開八卦山基石、經過抗日紀念公園,雨勢不歇。

八卦山20170902(24)

下午四點多才在彰化市區吃午餐,

但外面仍是雨勢不斷,

今天只能在探完三處基石後,

放棄後面的登山行程

就臨時改為探訪古蹟之旅了…。

 

 

﹝本篇選取照片數:24張﹞

 

19931030 西山祠〈玉山西峰神社〉 (南投信義、嘉義阿里山)

1993.10.30 西山祠〈玉山西峰神社〉 (南投信義、嘉義阿里山)

玉山西峰19931030(1)

攀登玉山西峰途中眺望玉山主峰(一)。

玉山西峰19931030(2)

攀登玉山西峰途中眺望玉山主峰(二)

 

上個月(2017.8)在相隔近24年後,完成玉山前峰單攻行程,也終於完成玉山前五峰的最後一個山頭。正好最近在整理曾經造訪的部分神社相片資料,而高山神社部分,除了之前整理的大武祠(大武山神社)之外,當年玉山前五峰之中,第一個拜訪的玉山西峰,也有一座日治時期所建的西山神社,有緣曾經一訪,也翻找出了當年登頂所拍的少許照片,也一併整理起來。只是可惜當年還是傳統相機時代,一路行來拍的照片有限,當時也沒有特別要記錄西山祠,結果找不到西山祠的特寫照片,只好將僅有的兩張西山祠合影照片翻拍,才得以記錄這座如今供奉觀音的山神廟。

 

玉山西峰檔案:

玉山西峰標高3,518公尺,日治時期名為西山、新高西山,山體覆滿鐵杉林,蓊鬱蒼翠,台灣登山家邢天正稱其為天翠峰,為台灣玉山山脈中的一座高山,也是台灣百岳名峰之一,位於玉山主峰西側,轄區歸屬為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玉山西峰山頂寬闊平緩,山頂於日治時期設有西山神祠,保留至今,是少數幾個保留完整的台灣高山神社遺址。位於南投縣信義鄉、嘉義縣阿里山鄉交界,首次登頂為1900年的鳥居龍藏、森丑之助。

 

玉山西峰19931030(3)

攀登玉山西峰途中眺望玉山北峰(天駝峰)。

玉山西峰19931030(4)

攀登玉山西峰途中眺望高山景致(應該是玉山南峰吧)。 

玉山西峰19931030(5) 

玉山西峰:標高3518公尺,無基石,列名高山百岳之一。

玉山西峰19931030(6)

西山祠(玉山西峰山神廟)。

與下面引用的2015年網路媒體所拍照片比較,

此張1993年造訪所見的西山祠,

看起來還蠻新的

似乎是才剛重新整理完成不久的樣子。

 

日治時期曾於新高山(即今玉山)主峰山上建有新高祠新高祠於大正14(1925)年7月12日鎮座,社,祭神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開拓三神(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 、大山祇命(又稱大山積神、和多志大神,同時為山及海的守護神),例祭日為每年的10月不特定日),但今已不存在。而今玉山西峰仍保留一座西山祠(根據昭和9(1934)年11月7日的《台灣日日新報》的報導,西山神社將於昭和9(1934)年11月14日舉行鎮座式,祭神為天照大神、山の神(應該即為大山祇命)、風の神(應該即為科津彥命)、地の神(所指不詳)、水の神(應該即為水波能売命),今又稱山神廟(現供奉觀音)。根據昭和18(1943)年由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編印的《臺灣に於ける神社及宗教》記載,日治時期曾於次高山(即今雪山,位於台中縣和平鄉及苗栗縣泰安鄉的兩縣交界,高度僅次於玉山) 山頂建有次高社(昭和9(1934)年8月1日鎮座,社祭神為天照大神、大山祇神、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例祭日為每年的8月1日),目前似乎未留下任何痕跡。(取自網路資料)

 

玉山西峰19931030(7) 

日治時期的西山神社如今供奉觀音、又稱山神廟 

玉山西峰19931030(8)

排雲山莊前的夕陽雲海美景之一。 

玉山西峰19931030(9) 

排雲山莊前的夕陽雲海美景之二

  

 

◎全台最高的山神廟在那呢?(壹週刊,2015年03月03日)
http://www.nextmag.com.tw/realtimenews/news/15614710 

 

 

 

﹝本篇選取照片數:9﹞

 

20170910 新竹神社遺跡《市定古蹟》 (新竹市)

2017.09.10 新竹神社遺跡《市定古蹟》 (新竹市)

石獅(新竹市議會)20170910(1)

新竹市議會前一對石獅原本是林恆茂家族宗祠的石獅

石獅(新竹市議會)20170910(2)

這一對石獅後來充作第一代新竹神社的狛犬

 

據說新竹神社是僅次於桃園神社台灣第二完整的日本神社,又查詢到2015/08/14的網路新聞資訊:「歷經警總、警政署…古蹟新竹神社盼明年靖廬搬遷後活化。」,就想找個機會去新竹踏查一下,不過事與願違、新竹神社所在地的原『靖廬』,現在依然是大門深鎖,仍歸屬內政部移民署管理,詢問門口的替代役駐守人員,確定目前並未開放,只好在門口張望,等以後新竹市政府提高效率、能盡速處理後再來造訪了。

事實上要造訪新竹神社遺跡,真是要大費周章,因為它的相關石獅、石燈籠、手水缽等已移往他處,所以要跑好幾個地方才能一窺新竹神社究竟。目前社務所、齋館與繪馬殿在大陸地區人民新竹處理中心(原靖廬),手水缽則存於靈隱寺,另石燈籠、鳥居(沒見著?)現移置靈隱寺與新竹市動物園,而一對石獅則安然置放在新竹市議會前。

因此,第一個目標就是到市區的新竹市議會前看一看那一對石獅,現今置於新竹市議會前的這一對石師,原本是林恆茂家族宗祠的石獅,後來充作第一代新竹神社的狛犬,第二代新竹神社興建後移到新竹公會堂,最後在1964年安置在新竹市議會大門

 

石獅(新竹市議會)20170910(3)

面對新竹市議會右邊的狛犬(公獅)。

石獅(新竹市議會)20170910(4)

面對新竹市議會左邊的狛犬(母獅) 

石獅(新竹市議會)20170910(5)

面對新竹市議會右邊的狛犬(公獅)側面。

石獅(新竹市議會)20170910(6)

面對新竹市議會右邊的狛犬(公獅)正面。

石獅(新竹市議會)20170910(7)

面對新竹市議會右邊的狛犬(公獅)另一側面。 

石獅(新竹市議會)20170910(8)

面對新竹市議會左邊的狛犬(母獅)側面。 

石獅(新竹市議會)20170910(9)

面對新竹市議會左邊的狛犬(母獅)正面。 

石獅(新竹市議會)20170910(10)

面對新竹市議會左邊的狛犬(母獅)另一側面。

石獅(新竹市議會)20170910(11)

面對新竹市議會左邊的狛犬(母獅)下方台座,

鑲有此對石獅的說明。

石獅(新竹市議會)20170910(12)

放大說明文字之一。

石獅(新竹市議會)20170910(13)

放大說明文字之二。

石獅(新竹市議會)20170910(14)

新竹市議會就在國定古蹟新竹州廳(新竹市政府)旁。

石獅(新竹市議會)20170910(15)

石獅望向新竹市中正路。

石獅(新竹市議會)20170910(16)

面對新竹市議會右邊的狛犬(公獅)後面刻字:「寶犬聲宏」。

石獅(新竹市議會)20170910(17)

由後拍攝面對新竹市議會右邊的狛犬(公獅)及中正路

石獅(新竹市議會)20170910(18)

由後拍攝面對新竹市議會左邊的狛犬(母獅)及中正路

石獅(新竹市議會)20170910(19)

面對新竹市議會左邊的狛犬(母獅)後面刻字:「嚴氣正性」。

石獅(新竹市議會)20170910(20)

新竹市議會地址:新竹市中正路122號。

 

這一對石獅與一般所見日本狛犬樣貌有所不同,

有看到資料說明

日本狛犬並非分公母,

而是以張閉口來分,

張口叫「啊」、閉口叫「哞」。

 

接著就趕往位於崧嶺路的原新竹靖廬,原本抱持著一絲希望,沒想到新竹市政府手腳太慢,預期今年可以參觀新竹神社遺跡,未料詢問駐守人員,最快也要明年以後才有希望。無法進入參觀、只好在外隨意拍照,聊表心意。不過還是可以見到裏頭疑似神社遺跡的老舊建築物,其實網路上也查得到資料,要看裏頭建築物樣貌,都沒有問題。只是沒辦法親眼目睹而已,但這次想趁還有點記憶時,把這新竹神社凌亂的遺跡印象整理一下,以後要再去探訪時,就比較有個頭緒了

 

新竹神社基本資訊

所在地:新竹市客雅(今新竹市北區)

主祭神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開拓三神

社格國幣小社

創建年份1918年

新竹神社屬國幣小社,原址位於今日新竹市北區(即新竹靖廬),與新竹州廳(今新竹市政府辦公大樓)兩相遙望。台灣結束日治時期後新竹神社所在地由警備總部新竹警備分區進駐,1991年新竹警備分區移出,1992年此地成立大陸人民處理中心,原神社的神樂殿也成為新竹靖廬的行政中心。新竹神社及其附屬建築於2001年5月31日由新竹市政府公告為市定古蹟。2016年6月靖廬遷移高雄後,將移撥新竹市政府進行修繕。新竹神社是僅次於桃園神社台灣第二完整的日本神社。

 

第一代

潛園爽吟閣

第一代新竹神社於大正四年(1915年)在新竹廳長三村三平任內開始籌建,而繼任的高山仰設立新竹神社的「造營事務局」聘請森山松之助、八坂志賀助、手島誠吾等人設計。而後在大正六年(1917年)於牛埔山(松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露營紀念碑附近動工,並在該年12月23日舉行「地鎮祭」。次年(1918年)9月15日舉行社殿的上棟祭,12月24日舉行「新殿祭」、「神內祭」。而在大正八年(1919年)2月,將具有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跡地地位的潛園爽吟閣移到新竹神社社域內。

大正九年(1920年)3月4日,新竹神社被列為縣社。大正十一年(1922年),因為日本皇太子裕仁(昭和天皇)預定在次年4月訪臺,臺灣總督府曾撥款修整神社設施。

第二代

依據新竹神社奉贊會會長兼新竹州知事赤堀鐵吉的說法,由於神社建築老舊且原有社域已不足容納參拜人數等因素,遂擴大社域興建第二代神社。工程於昭和十三年(1938年)動工,昭和十五年(1940年)10月24日完工,總預算為50萬5451圓,後來實際支出約60萬圓。之後,新竹神社在昭和十七年(1942年)11月27日列格「國幣小社」。

戰後

新竹神社在戰後曾由警備總部新竹區分隊、新竹市團管部進駐,變成軍事機關,後來變成大陸地區人民新竹處理中心,即現在的新竹靖廬

 

新竹神社(靖廬)20170910(1)

崧嶺路還真不好找,繞了許久終於看到往靖廬的指標。 

新竹神社(靖廬)20170910(2)

來到新竹神社原址,

大門前掛著【內政部移民署中區事務大隊新竹市專勤隊】牌子。 

新竹神社(靖廬)20170910(3)

大門前另一邊則掛著【內政部移民署中區事務大隊新竹市收容所】牌子。

很巧合的是此處地址剛好也是122號(崧嶺路),

跟新竹市議會一樣是122號(中正路) 

新竹神社(靖廬)20170910(4)

收容所大門深鎖。 

新竹神社(靖廬)20170910(5)

往收容所右邊向內拍攝、可見到老舊建築物。 

新竹神社(靖廬)20170910(6)

這些老舊建築物應該就是日本神社的部分遺跡吧。

新竹神社(靖廬)20170910(7)

往左邊向內拍攝、也可見到疑似老舊建築物。 

新竹神社(靖廬)20170910(8) 

拉近拍攝右邊內部的老舊建築物。

 

 

◎新竹市文化局【新竹神社殘蹟(市定古蹟)】的介紹
http://www.hcccb.gov.tw/chinese/05tour/tour_a01.asp?cate_id=2&spot_id=30

  

地址:新竹市崧嶺路122號

新竹神社的興築始於1915年三村三平擔任新竹廳長時,之後繼任的高山仰正式設立新竹神社造營事務局,並聘任總督府技師森山松之助及其助手八阪志賀助,手島誠吾設計建造。第一代新竹神社於1917年動工 ,1918年落成,並於1920年正式列為「縣社」,1942年再升格為「國幣小社」。1936年後推行皇民化運動,為擴大規模,於1938年動土興建第二代神社,1940年完成,除了本殿之外, 上有祝詞舍、神饌所、樂神殿、休憩所、齋館等設施,還增加了參道,公共廁所等附屬工程,用的檜木,精細的匠工技術,使得建築本身歷經風雨仍得以保留,屋角的「鬼瓦」與「懸魚」雕工優美,顯見昔日之華麗講究,新竹神社的社務所可說是台灣最所建最大者,可見過去的儀典之繁盛,亦可從其中窺見 新竹州政治地位之重要。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1061955

 

〈北部〉修復新竹神社 要等107年收容所遷走

2016-12-15

神社社務所全台最大

〔記者洪美秀/竹市報導〕文化部十二月一日新頒布「公有文化資產補助辦法」,新竹市文化局副局長李欣耀昨天拜訪移民署新竹收容所,關心市定古蹟「新竹神社」保存現況,協請所方加速向文資局爭取修復經費,以維護古蹟。

 

20170914_新竹神社照片  
新竹市定古蹟新竹神社如今做為新竹收容所,採用檜木,主體建築還算完整,文化局呼籲管理的行政機關能盡快向文化部爭取修復經費。(記者洪美秀攝)

新竹收容所說,新收容所預定地在高雄永安,正在辦理新建工程,預計一○七年才可能遷移,考量古蹟修復計畫的完整性,希望館舍移交回地方政府後,由地方辦理後續古蹟修復工程。 

文化局說,新竹收容所舊稱靖廬,是日治時期的新竹神社,台灣光復後由警備總部新竹分區部及警政署入出境管理局管理,後由內政部移民署管理,目前由移民署中區事務大隊新竹收容所使用管理,土地所有權屬新竹縣。 

新竹神社一九四○年完工,已七十六年,本體嚴重損壞,依舊有文資法,因屬中央政府機關及其附機關管理,必須由管理機關自行編列預算修復,文化局曾多次行文新竹收容所,希望能編列預算修復。 

文化部十二月一日新頒布「公有文化資產補助辦法」,新竹收容所可向文化部爭取古蹟修復補助經費。

 

鬼瓦、懸魚雕工優美

文化局說,新竹神社採用經久耐用的檜木,匠工技術精緻,屋角的「鬼瓦」與「懸魚」雕工優美,神社社務所是台灣目前所見最大的,見證當年新竹州的重要性,而神社與州廳位於城市兩端遙對,是日治時期「祭政合一」的表現,全台僅有。

 

 

因為先前光是在新竹市東門(迎曦門)圓環,就有不少古蹟可欣賞,除了神社的石獅之外,也沿路大略欣賞了幾處古蹟,因此也耽擱了不少時間,當然因此也影響了後續行程。因為不知道靈隱寺有開放時間限制,傍晚六點才趕到靈隱寺時,早已大門深鎖,不過還好在大門外就可看見門口一對石燈籠及裏頭馬路兩旁的石燈籠,只是手水缽就只能等下回有機會再進入補拍了。

 

新竹市青草湖旁的靈隱寺現保有第二代新竹神社手水鉢及大部份石燈籠。

  

石燈籠(靈隱寺)20170910(1)

靈隱寺大門口的石燈籠。 

石燈籠(靈隱寺)20170910(2)

靈隱寺大門口另一邊的石燈籠。

地址:明湖路1135號 

石燈籠(靈隱寺)20170910(3)

大門外即可見到裡面置放馬路兩邊的石燈籠。 

石燈籠(靈隱寺)20170910(4)

拉近拍攝石燈籠。 

石燈籠(靈隱寺)20170910(5)

除了馬路兩側、左邊廣場旁亦可見到一排石燈籠,

應該就是極樂殿旁的石燈籠 。 

石燈籠(靈隱寺)20170910(6)

鏡頭拉近可見石燈籠上有奉獻刻字。 

石燈籠(靈隱寺)20170910(7)

門口石燈籠「竿」部分有遭截短。 

石燈籠(靈隱寺)20170910(8)

  門口另一石燈籠近照。

石燈籠(靈隱寺)20170910(9)

  回家查資料才知靈隱寺有開放參觀時間限制。 

石燈籠(靈隱寺)20170910(10)

青草湖靈隱寺入口處的原新竹神社石燈籠。

石燈籠(靈隱寺)20170910(11)

馬路兩側為新竹教育會等奉獻新竹神社的石燈籠。

 

靈隱寺裡面還有不少石燈籠及

設有保護的原第二代新竹神社手水鉢(材質為御影石),

就等下回有機緣再來走走了

 

另外新竹市立動物園內

也有原新竹神社的石燈籠

正好今年(2016)2月26日

生平第一次進入新竹市立動物園參觀

當時看到噴水池後方階梯左右兩側有一對石燈籠

就順手拍了下來

原來這一對是由新竹富商黃鼎三奉獻的

原新竹神社石燈籠,

也是園內唯二完整的原新竹神社石燈籠。

  

石燈籠(新竹動物園)20170226(1)

新竹市立動物園內唯二完整的原新竹神社石燈籠 

石燈籠(新竹動物園)20170226(2)

新竹市立動物園內唯二完整的原新竹神社石燈籠 

石燈籠(新竹動物園)20170226(3)

河馬池前方的石燈籠殘件

當時並不知有此來歷,

拍櫻花時將之伴隨入境

剛好有拍到部分石燈籠影像。 

石燈籠(新竹動物園)20170226(4)

隱約可見櫻花樹後的河馬池前方之石燈籠殘件

石燈籠(新竹動物園)20170226(5)

因為沒有事先研究,

就未刻意拍攝這些原新竹神社的

石燈籠殘存遺跡了,

不過拍櫻花時

正好也不小心入鏡了石燈籠部分身影。

 

引用網路資訊:「大正5(1916)年時,於新竹市枕頭山 麓一帶創設了新竹公園,昭和11(1936)年並於公園內設立兒童遊園地,兒童遊園地內建有小型動物園(即今新竹市立動物園 之前身),原本只是附屬於新竹公園兒童遊園地的小型動物園,由於1961年新竹市兒童樂園遷地興建,陸續擴大成為今日的新竹市立動物園,而根據新竹市政府於2003年出版的《市定古蹟新竹神社調查研究暨修復計劃》記載,新竹市立動物園內的石燈籠(含殘件)是戰後從新竹神社移到新竹市立動物園內的。」

 

 

﹝本篇選取照片數:44﹞

 

20170910 竹塹城迎曦門《國定古蹟》 (新竹市東區)

 2017.09.10 竹塹城迎曦門《國定古蹟》 (新竹市東區)

竹塹城迎曦門20170910(1).JPG

國定古蹟竹塹城迎曦門,位於新竹市門街中正路口。 

竹塹城迎曦門20170910(2).JPG

迎曦門匾額:左書「道光戊子季冬」,右書「署同知李慎彝監造」。

 

這次為了探尋新竹神社遺跡,特別順道再度造訪新竹市區的部分古蹟,新竹市與台南市的感覺很像,走到那似乎處處都有古蹟,剛好這兩個城市都曾在年少時期待過幾年,當然更有特別的感情。新竹市區內一共有五個國定古蹟,其中竹塹城迎曦門、新竹火車站、新竹州廳(新竹市政府),是比較容易經過及造訪的,另外進士第(鄭用錫宅第)及鄭用錫墓可能就要特別安排了。因為以前拍的照片很難翻找,這次就特別列為造訪對象,再次拍攝整理起來。

竹塹城(淡水廳城)是清朝在新竹市建設的城池,創立於雍正元年(1723年),是當時淡水廳廳治所在。現存的磚石城池完成於道光九年(1829年)。該城池位於今日的新竹市中心,因此有時也用「竹塹城」一詞來代指新竹市。日治時期,1901年北門大街金德美商號大火,將整個北門付之一炬。1902年,總督府實施市區改正,開始拓寬道路並拆掉城牆與城樓,南門、西門也被拆除,只剩東門(迎曦門)存留至今。原來以防禦為用的護城河,河水成為灌溉用圳道——振利圳。因此迎曦門便成為竹塹城現今唯一留存的城門,是國定古蹟。

  

竹塹城迎曦門20170910(3).JPG

竹塹城迎曦門位於車水馬龍的市區圓環中間。

  

「竹塹」為新竹的古稱,最早是平埔族道卡斯族「竹塹社」的所在地。漢人約於康熙五十年(1711年)間,由泉州移民王世傑(閩南籍)來此開發,而在他率領親族鄉民來此屯墾後,此地逐漸成為清代北台灣最重要的政經與文化中心。當時竹塹隸屬於臺灣府諸羅縣。竹塹城早期的雛型,是以種植竹圍的方式代替磚牆。雍正十一年(1733年)淡水海防廳從彰化縣城正式移來竹塹時,淡水同知徐治民在四週遍植莿竹,整個區域呈圓形,週長440丈(約1408公尺),有東、西、南、北四個門,為竹塹建城之始。1827年,進士鄭用錫(閩南籍)等向前來巡視的閩浙總督孫爾準倡議興建磚石城及四城門樓,獲清廷同意後,於次年(1828年)開始築造磚石城垣,周長為860丈(約2752公尺),牆高1丈5尺(4.8公尺),高度加雉堞則為1丈8尺(5.76公尺)。該城以城隍廟為中心,東門為迎曦門、西門為挹爽門、南門為歌薰門、北門為拱宸門,而在東西南三門都設有砲臺一座,北門則為兩座。東門街、西門街、南門街、北門街通往四門,加上上述的土圍,就構成了新竹街區。

  

竹塹城迎曦門20170910(4).JPG

迎曦門即竹塹城的東門。

 

磚石城牆於1829年秋完工,名為淡水廳城,又名竹塹城。竹塹城外挖築壕溝為護城河,並設吊橋兩座,長8.2公尺,寬1.6公尺,與鳳山縣舊城東門段護城河同為目前臺灣僅存的護城河。此外由於磚石城周長比起之前的土城短很多,所以原本在土城裡的鄭氏北郭園與竹蓮聚落等都變成城外,後來又因附近的水田莊、湳雅莊等地興起,所以道光十九年(1839年)臺灣道姚瑩便命淡水同知龍大惇調查是否有增建土城的必要,而三年後(1842年)在鴉片戰爭期間,有英國軍艦侵擾附近的大安港,故當時的同知曹謹與仕紳在磚石城外加築一圈土城,周長1495丈,城外植竹開溝,溝寬二丈,城高為一丈,另建有大小城門共八座,分別是大東門「賓暘門」、大西門「告成門」、大南門「解阜門」、大北門「承恩門」、小東門「卯耕門」、小西門「觀海門」、小南門「耀文門」與小北門「天樞門」。在日治時期地1901年北門大街金德美商號大火,將整個北門付之一炬。1902年,總督府實施市區改正,開始拓寬道路並拆掉城牆與城樓,南門、西門也被拆除,因此就只剩東門(迎曦門)存留至今。

 

竹塹城迎曦門20170910(5).JPG

東門(迎曦門)是竹塹城現今僅存的城樓。

  

迎曦門(東門)是竹塹城僅存的城樓,位於新竹火車站沿中正路直行約400公尺處,為國定古蹟。而護城河經過整治後,結合現代建築,現為具休憩功能的親水公園。護城河中有各種魚悠遊水中,一旁的草地上也不時有文化藝術表演。城門為一幢二層樓的建築。城牆雉堞為燕子磚砌成,城樓下段為城座,以唐山石及條形花崗石石塊疊砌而成,城牆上鐫刻著時任署理淡水撫民同知李慎彝所題的「迎曦」二字。上層城樓原為木構建築,現已改為混凝土造,城樓結構共二十四根立柱,屋簷為歇山重簷式建築,屋脊燕尾起翹,簷下懸掛著精雕吊筒。城門門洞採半圓拱型的造型。
 

竹塹城迎曦門20170910(6).JPG

竹塹城迎曦門側面。

  

迎曦門除了本身為古蹟之外,城前的廣場也於1999年被時任新竹市長蔡仁堅打造成新竹之心,為一個結合傳統與現代科技的露天市民廣場,贏得了2000年台灣建築獎首獎與第二屆遠東建築獎首獎兩項建築獎。廣場設計成地上地下各一層的展演場所,一般民眾皆可向政府申請,提供表演或發展文藝空間(例如樂團的發表、慈善的捐款活動、政府推展的文藝活動等),每隔周禮拜周末都有由頂尖音樂家族所舉辦的音樂表演。其中新竹之心為圓環中心,竹塹城歷史光廊將其與護城河連接,讓人們了解竹塹城的由來。除了在假日的夜晚都會有活動之外,平日的夜晚偶爾也會有提供一些休閒娛樂。近年來更用光雕的方式,將迎曦門與新竹之心打造為藝術作品,成為新竹的文化象徵地標。

 

竹塹城迎曦門20170910(7).JPG

竹塹城迎曦門側面遠景。

竹塹城迎曦門20170910(8).JPG

繞行圓環拍攝迎曦門。 

竹塹城迎曦門20170910(9).JPG 

竹塹城迎曦門有幾個外國人跑過去參觀。 

竹塹城迎曦門20170910(10).JPG

他們離開時要穿過圓環車陣、看起來還蠻危險的,所以我們就不走過去了。

竹塹城迎曦門20170910(11).JPG 

繞行圓環拍攝各角度的迎曦門 

竹塹城迎曦門20170910(12).JPG

迎曦門在交通繁忙的市區圓環之間。

竹塹城迎曦門20170910(13).JPG

迎曦門旁有廣場、但似乎要穿過車陣才能到達?! 

竹塹城迎曦門20170910(14).JPG

迎曦門圓環車子很多、拍照要抓好空檔時間。 

竹塹城迎曦門20170910(15).JPG

竹塹城迎曦門近景。 

竹塹城迎曦門20170910(16).JPG

竹塹城的東門~迎曦門。 

竹塹城迎曦門20170910(17).JPG

迎曦門圓環周遭交通非常繁忙。

竹塹城迎曦門20170910(18).JPG 

迎曦門旁有護城河。

竹塹城迎曦門20170910(19).JPG 

迎曦門旁設有廣場。 

竹塹城迎曦門20170910(20).JPG 

參觀完新竹州廳及新竹市議會前的神社石獅後,

回程時拍攝的迎曦門遠景。

 

 

﹝本篇選取照片數:20﹞

 

19981226 大武祠〈大武山神社〉 (屏東泰武、臺東金峰)

 1998.12.26 大武祠〈大武山神社〉 (屏東泰武、臺東金峰)

北大武山19981216(2) 

 北大武山雲海。

大武祠19981226(1) 

 大武山忠靈塔(高砂義勇隊顯彰碑)。

 

1998年12月攀登台灣百岳之中,與玉山、雪山、南湖大山、秀姑巒山合稱「五岳」的北大武山。而「大武山神社」(又稱「大武祠」),就坐落於海拔2940公尺的北大武山稜線上,為登北大武山必經之路,也因此有緣造訪不易親臨的「大武山神社」。很可惜的是當年一方面沒有特別去記錄神社,一方面也還是使用傳統相機的時代,因此相片拍的很少,還好是神社引人注目,還是吸引我按下快門,有留下當年「大武祠」的幾張神社重點照片。剛好最近有整理一些台灣各地神社的照片資料,想起曾經有緣造訪的玉山西峰的山神廟(西山祠、西山神社)及北大武山的大武祠(大武山神社),就趁還有動力時,先翻拍整理北大武山的大武祠(大武山神社)

北大武山及大武祠位於屏東線泰武鄉與台東線金峰鄉的交界處,但攀登北大武山,大多從屏東縣泰武鄉入山,故將大武山祠歸入屏東縣所屬,而日治時期曾於台東縣大武鄉大武村建有大武社

大武山神社遺跡分為上下兩層,下層是戰歿者的忠魂碑,上層是象徵神社的木製鳥居及神龕,木製的鳥居至今大致良好,而神龕因為是水泥製也受損不大,而在鳥居旁的「大武山祠來由碑」,所記載的碑文因為水泥剝落而無法看清,但根據昭和十八年(西元1943年)十二月所出版的《臺灣山岳第13號》所記述的「大武山祠來由碑」之碑文內容,可得知大武山祠是做為皇紀二千六百年之記念事業,並加強高砂族之敬神崇祖觀念而建的。

 

 大武祠19981226(2)  

大武山祠本殿(後方為北大武山)

 

日治時期於今台東縣金峰鄉及屏東縣泰武鄉兩縣交界的北大武山高度2940公尺處建有大武山祠昭和17(1942)年4月23日鎮座,至於祭神則有多種記載,昭和16(1941)年1月出版的《臺灣山岳彙報 第十三卷第二期》提到大武山祠將合祀台灣神社、潮州神社之祭神,並加祀大山祇命(又稱大山積神、和多志大神,同時為山及海的守護神),不過昭和17(1942)年6月出版的《臺灣山岳彙報 第十四卷六號》以及昭和18(1943)年12月出版的《臺灣山岳第13號》均只提到合祀台灣神社及東港神社之祭神,若以鎮座完成後的記載為準,則祭神應該為天照大神(從東港神社勸請而來的,而此時台灣神社尚未增祀天照大神)、開拓三神(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但並無大山祇命。

 

大武祠19981226(3)  

大武山忠靈塔「高砂義勇隊顯彰碑」

 

高聳的紀念戰歿者的忠魂碑,目前已斷成數截而躺臥於左側,僅存基座及碑文,詳加記載著高砂義勇軍的英烈事蹟以供後人憑弔。而此大武神社所在大武山,是南部原住民的聖山,亦是排灣、魯凱等台灣原住民祖靈歸宿之地,所以原住民成年禮的學員都會來到此地宣誓、授印,接受長老的祝福,與天地同飲成年酒,整個成年禮儀式都會在大武山英烈與祖靈、山神的面前完成。 

 

大武祠19981226(4) 

大武祠的鳥居及本殿全景

 

大武祠是日治時期所興建的神社遺址,目前僅遺留下鳥居、參道及水泥神龕等結構,依稀可見當時神社的規模;穿越了鳥居,就代表了進入當時神社的範圍。大武祠於昭和6年(1931)12月24日鎮座,每年的10月28日是例祭日。相傳,當時日人預計將神社興建於北大武山頂,受到當地視北大武山為聖山的排灣族人強烈反對,但日人執意興建,卻屢次遭受雷擊,最後才將神社遷往現址。

 

  北大武山19981216(1) 

大武祠前眺還在遠處、

巍峨高聳的北大武山 

 

北大武山山形巍峨高聳,

但山脊瘦峽,

東西兩側峭壁絕立,

猶如被切削的斷崖,

由北向南望,

狀如尖銳的錐形山體。

 

北大武山19981216(3) 

南眺望北大武山與大武祠之間的稜線(來時路)。 

北大武山19981216(4) 

眺望南大武山。 

北大武山19981216(5) 

北大武山:標高3092公尺,一等三角點。

 

北大武山(排灣語:kavulungan)位處於台灣的屏東縣與臺東縣交界,標高3092公尺,一般人習稱「大武山」,為中央山脈南段最高峰,也是南台灣屏東地區唯一超過三千公尺的高山,故有「南台灣屏障」之稱在。在文化上,長久以來倚居在北大武山的排灣族的傳統觀念中,北大武山是排灣族的聖山,自古以來,這座山的名字就經常在排灣的傳統詩歌中出現,因此北大武山更成為排灣族智慧與文化的象徵。另外,北大武山不但名列在台灣百岳之中,同時也是台灣五嶽之一:北大武山與玉山、雪山、南湖大山、秀姑巒山合稱「五岳」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五座高山,氣勢磅礡,雄霸一方,在排灣文化陶冶下,源遠流長。

 

  北大武山19981216(6)  

北大武山山頂及一等三角點基石

 

 

 

台灣神社列表(維基百科) 

 

臺灣神社列表所列者為日本統治臺灣50年期間於臺灣各地所興建的神社,日本官方於臺灣各州廳認定的神社共68座,若包括其他非官方認定的神社或神社之遙拜所在內則神社總數超過200座。 

最初主要是在臺灣平地的重要街庄與日本移民村興建神社,後來逐漸往漢人聚落與原住民居住地區(當時稱「蕃地」)興建,而由於原住民的聚落多稱為「某某社」(如霧社、新港社、大肚社等),為了不與神社的「社」字混淆,在1924年(大正13年)4月公布的「總內第1132號文」——〈關於神社及社之辦理條款〉(日語:神社及社ノ取扱ニ關スル件)中的第十一條便指出當有不易分辨的情形時,改用「祠(平假名讀作やしろ)」代替神社的「社」,是以設在原住民居住地區的神社多稱為「某某祠」。 

 

高雄州 

社名:北大武山社 

日治時期地址:屏東郡蕃地

社格:社祠

祭神: 

鎮座年: 

備考:位於北大武山山頂稜線上 

 

 

 

﹝本篇選取照片數:10﹞

 

20170821 紅毛井《歷史建築》 (嘉義市東區)

 2017.08.21 紅毛井《歷史建築》 (嘉義市東區)

紅毛井20170821(10) 

 紅毛井位於嘉義市東區蘭井街83號前、是嘉義市區內年代最早的史蹟。

紅毛井20170821(1) 

岔路口橫向為蘭井街、直行為西門街

往左沿蘭井街直行即可抵達紅毛井

 

住嘉義市的機會不多,這趟行程在爬完百岳【玉山前峰】的主要目標之後,再度來到嘉義市區度過一夜,前次則是在約三年半前因攀登阿里山的大塔山、小笠原山對高岳及水山巨木(雪香神木)行程時,曾來嘉義市住過一晚。此回利用難得機會,趁一早退房前,先步行去拍攝列為市定古蹟的嘉義火車站,可惜目前整個嘉義火車站站前被圍籬整個圍起來進行整修,此行並無法留下這百年驛站的完整面貌,不過也許三年半前已經來拍過照也說不定,有機會再去翻找一下照片。

在離開嘉義市區去攀登第三天行程的小百岳大湖尖山(嘉義縣番路鄉)及幾座小山之前,先沿著住宿旅社附近的蘭井街,順道前往造訪嘉義市區內年代最為悠久的史蹟【紅毛井】紅毛井就位於蘭井街83號前,在路口就可以見到「歷史建築–紅毛井」的指標,循指標往前不久即可見到蘭井街與忠孝路岔路口前、位在馬路右邊民宅前的【紅毛井】

紅毛井建成年代為1657年,約在明代崇禎年間,於民國九十七年(2008年)12月23日公告為歷史建築,乃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諸羅山社開鑿的水井,在清朝乾隆年間以「蘭井泉甘」之名列入「諸羅八景」之一,而在2001年的歷史建築百景徵選活動中,該井獲選為第63名。原本紅毛井一帶因此井而設有「蘭井里」,在2010年2月1日時該里與文昌里、鎮南里、祐民里(部份)合併成民族里(因里內有民族國小)。此外蘭井街即是因此井得名,是位於安和街與中山路之間的東西向街道。

 

紅毛井20170821(2)

沿蘭井街前行抵達紅毛井之前,

即可見到「歷史建築–紅毛井」的指標。

  

紅毛井又名蘭井,為荷治時期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於1655年首次於諸羅山社派駐專任政務員及牧師後,因派駐人員日漸增多,為因應需求及改善水質而於1657年開鑿的大井。井址選定於諸羅山社聚落中心:「中央廣場」,廣場附近即為政務員與牧師的房舍群。而後在明鄭時期曾由鎮守當地的部將吳智武所整修。據清代《臺灣府志》記載,該井井欄原為方形,而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時,諸羅知縣衛克堉因該井井水味美,聞名全縣而以「蘭井泉甘」之名列入諸羅八景之一。而在日治時期初期,該井依然為當地居民所使用。但日本人類學家伊能嘉矩於1909年踏查時發現,當時官署已在水井貼上「不適於飲用」的告示。1928年12月11日,報紙報導紅毛井已被磚石填滿,「穢水差池,以僅見古跡,委之廢墜,殊可惜也」。

 

紅毛井20170821(3)

紅毛井位於蘭井街83號前。

 

二次大戰後,嘉義市長許世賢於民國五十九年(1970年)重修此井,並在井上架設鐵欄、立「紅毛井整修紀念碑誌」紀念。而在民國八十六年(1997年)時,嘉義市政府又重修圓形井欄,並在周圍增加意象鋪面的設計。金龍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蔡榮順在研究紅毛井相關歷史後指出,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其他地方所開鑿的水井多為圓井,但嘉義紅毛井在日治時期到民國八十七年(1998年)整修成圓井前可確知為方井,至於荷蘭時期的紅毛井為圓井或方井則還要再加以調查確認。

  

紅毛井20170821(4)

紅毛井旁有民國八十七年一月嘉義市長張博雅謹誌的

【重修紅毛井誌】。  

紅毛井20170821(5)

旁邊另有民國五十九年十月十日嘉義市長許世賢所立的

【紅毛井整修紀念碑誌】。  

紅毛井20170821(6)

民國五十九年及民國八十七年並列的碑誌 

紅毛井20170821(7)

紅毛井及紀念碑誌全景 

紅毛井20170821(8)

紅毛井早已封閉而無法取水了 

紅毛井20170821(9)

紅毛井所在位置

紅毛井20170821(11)

紅毛井整修成圓井前為方井

紅毛井20170821(12)

紅毛井位在蘭井街與忠孝路岔路口前民宅旁

 

 

◎嘉義市觀光旅遊網的【紅毛井】介紹:
http://travel.chiayi.gov.tw/pda/spotsContent.aspx?id=52&chk=b05b60d9-e413-4902-af45-2948da5743ef&param=pn%3D2%26classifyID%3D8

  

歷史的軌跡-紅毛井  

此井為三百年前荷蘭人所鑿,故稱【蘭井】,因荷蘭人頭髮為紅色,又稱【紅毛井】。西元1636年,明崇禎九年,荷蘭東印度公降服諸羅山社後不久,約在清領後的縣署處,派駐政務員及牧師,以徵放諸羅山一帶平埔族人、漢人的租稅,並傳布基督教於原住民,遂挖鑿此井,以為居家生活所需要的水源。  

鄭氏時期,吳智武總兵鎮守並屯田於諸羅山,設營於此井北,重修之,清領之後未有整修記載,乾隆二十七年,諸羅知縣衛克堉以此井迫水甘美,冠於全諸羅山,列【蘭井泉甘】為諸羅八景之一,清領未期嘉義進士徐德欽,以此井泉水,「清滌襟煩同玉醁,甘回舌本勝瓊漿,茶烹合用銀壺貯,綆汲誰偕雪水量。」為嘉義諸迫之冠。  

文獻記載:「紅毛井,在縣署之左。開自荷蘭,因以名。方廣六尺,深二丈許,泉甘洌於他井,相傳居民汲飲是井,則不犯疫癘。鄭氏時,有吳智武者鎮守斯地,重修之。」「蘭井泉甘」曾列為諸羅八景之一。  

民國七十四年內政部古蹟評鑑以前,暫將此地列為第三級古蹟保存,評鑑時,以井周環境髒亂,井欄又為五十九年新條,剔除古蹟之列,雖如此,紅毛井仍是嘉義市內年代最早的史蹟。

  

嘉義火車站20170821(1)

正在整修的市定古蹟【嘉義火車站】 

嘉義火車站20170821(2)

嘉義車站站被圍籬整個圍起來進行整修,

此行就無法留下這百年驛站的完整面貌了。

 

  

﹝本篇選取照片數:14﹞

 

20170902 清水神社〈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市定古蹟》 (台中清水)

 2017.09.02 清水神社〈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市定古蹟》 (台中清水)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1)

 鰲峰山公園(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入口標示。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2) 

 後參道(神社崎)說明牌。

 

最近整理部分昔日拜訪過的各地神社遺址,知道清水也有一處神社遺址,一直要找機會再來清水走走、看看古蹟。因幾年前已陸續造訪過台中清水的山頭與基石,連當年還未建設前的高美濕地都順道去過幾次,也因此一直難以安排順道造訪古蹟行程因颱風外圍環流的影響,今日改到彰化地區爬山,未料卻依舊受雨勢干擾而無法繼續登山行程,也因此決定提早北返,便安排中途到清水神社遺址一遊,只是雖然在19:00關園前的18:45就來到鰲峰山公園,此處卻一樣受到天雨影響,再加上天色早暗,冷清到原陸軍清水營區內的文化園區大門已關閉,還好遇見管理員,親切聊天之餘、也拿了手電筒讓我摸黑拍了石狛犬及石燈籠等神社遺跡,不致空手而歸。另外後參道(神社崎)並未管制隨時可造訪,就雨中撐傘往返走了一趟。

「牛罵頭遺址」位於臺中市清水區(舊稱牛罵頭)鰲峰山公園原陸軍清水營區內,而「牛罵頭遺址」為臺灣中部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的代表,並以此地名作為本文化類型的命名,亦為國內第一個「命名遺址」。牛罵頭遺址,於民國94年新版文資法修正施行,改為臺中縣縣定遺址,民國99年12月25日臺中縣、市合併,逕改列直轄市定遺址。至於清水神社是臺灣日治時期設於臺中州大甲郡清水街(今臺中市清水區)的神社,該神社原址是清水街長周貽楚闢建的運動場,後來在昭和十二年(1937年)拆除改建,同年11月23日鎮座,之後在昭和十七年(1942年)10月30日列為鄉社。其祭神有天照大神、開拓三神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二次大戰後神社建築遭到破壞,民國四十年代(1950年代)神社一帶成為中華民國陸軍飛彈部隊營區直到1997年7月。後來由於有牛罵頭遺址在此,該區域已列為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清水神社在二次大戰日本戰敗後,便被國軍和居民廢除、破壞,今僅存石燈籠底座、一對狛犬和部分護欄遺跡,還有當年一般民眾前往神社參拜的後參道(今「神社崎」),可供遙想當年神社風貌。

 

罵頭遺址地址:清水區鰲海路59號

園區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30分(週一休園)。 週六、週日山步館(咖啡館)營運至下午7時。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3)

 斑駁的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說明圖。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4)

鰲峰山公園說明圖。 

 

「鰲峰山公園」,

在地人習慣稱為「清水公園」,

是一座地貌豐富的自然景觀公園,

鰲峰山脈為大肚山台地最北側之山脈。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5)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後參道、正參道之位置圖。 

 

清水昔稱「牛罵頭」,

原為平埔族拍瀑拉族(Papora)牛罵社(Gomach)之社域,

地名「牛罵頭」即是Gomach音譯而來,

清水地名又稱「寓鰲頭」,

則因清水東境有鰲峰山,

古稱「鰲頭山」,

大正九年(1920)因鰲峰山麓下埤仔口有一靈泉,

清澈可鑑,

因而改名為「清水」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6)

石狛犬及石燈籠等神社遺跡在山步館(咖啡館)大門內。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7)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標示。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8)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開放時間說明。 

 

【清水神社】

所在地:臺灣臺中州大甲郡清水街

主祭神天照皇大神

大國魂命

大己貴命

少彥名命

能久親王

社格 鄉社

創建年份昭和十二年(1937年)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9)

進入大門、穿過草原,

即可見到面對司令台右邊的第一隻石狛犬。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10) 

石獅(狛犬)介紹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11) 

石狛犬正面。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12)

石狛犬側面。

 

 

日本狛犬:

「狛」音「迫」(漢語拼音:pò、注音符號:ㄆㄛˋ),《說文解字》釋為「如狼,善驅羊」。

「狛犬」(こまいぬkoma-inu)則是日本神社前的一對神獸。

其造型似獅又似犬,一張口、一閉口是狛犬特徵,影響至琉球獅子亦為一張口、一閉口之造型。

狛犬起源於印度,與佛教一起從中國經由朝鮮半島傳入日本。

另有一說,中國石獅傳入朝鮮半島以為狗,再傳入日本成似獅似犬之型。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13)

面對司令台左邊的另一隻石狛犬正面。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14)

面對司令台左邊的石狛犬側面。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15)

雨中司令台左邊石狛犬。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16)

雨中司令台右邊石狛犬。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17)

回拍司令台及石狛犬全景。

 

營區的司令台為原神社基台 

應是昔日神社之正殿所在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18) 

僅存的石燈籠遺跡。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19)

石燈籠說明。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20)

石燈籠底座刻有「清水街」字樣。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21)

斷裂成數截的石燈籠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22)

斷裂成數截的石燈籠另一面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23)

這一面的石燈籠底座刻有「昭和十二年十月吉日」等字樣。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24)

神社及附屬建築都已拆除,

改建為軍用營舍。 

 

參觀過原清水營區內的部分神社遺跡,

謝過管理員並告別後

便回到後參道入口

實際走一趟「神社崎」(後參道)。 

 

參觀石狛犬及石燈籠時

有請教管理員有關神社的鳥居

是否還在

答案當然令人遺憾

清水神社的鳥居早已遭破壞、

不復存在了。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25)

參拜道說明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26)

後參道一路陡下到市區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27)

後參道途中的清水街震災紀念碑 

 

臺中市歷史建築,

台灣日治時期紀念碑1936年建立。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28)

清水街震災紀念碑說明 

 

昭和10年(1935)4月21日,

台灣中部發生災情慘重的大地震,

清水街共有326名居民罹難,

因此建立「清水街震災紀念碑」,

以悼念亡者。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29)

清水街震災紀念碑 

 

清水街震災紀念碑,又稱墩仔腳震災紀念碑,位於臺灣臺中市清水區鰲峰里延壽路的「清水公園」(鰲峰山公園)內,即清水神社參拜道原址旁,鄰近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係為紀念1935年新竹台中大地震所設立的紀念碑。

1935年4月21日清晨,台灣中部發生新竹台中大地震,造成當時海線地區受災嚴重,其中位於台中州大甲郡清水街傷亡慘重,死亡高達329人。當時日本殖民政府為紀念此一震災而於清水神社立碑紀念。碑體於1976年間遭前清水鎮鎮長以大理石刻字覆蓋。前臺中縣政府文化局辦理登錄審查曾提案討論是否復原,當時東海大學建築系洪文雄教授表示,此亦為其歷史的一部份,尊重歷史建築每一時期歷史而未加以處理。2004年4月13日公告為歷史建築。

通往清水街震災紀念碑基座設有台階,碑體為大理石,刻有三百多位罹難者姓名、震災日期及重修日期,底座為深黑色石,並刻有「清水街許泉義刻」。該紀念碑僅有基座為當年原物,基座上方的大理石碑柱則是後來重建。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30)

繼續陡下後參道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31)

回頭仰望後參道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32)

後參道的林務局清水工作站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33)

神社崎又稱「延壽路」 

顧名思義,

常來此走走

可延年益壽。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34)

林務局清水工作站往下拍攝後參道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35)

神社崎是昔日清水神社的後參道,

共二百八十八階。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36)

日治時期後參道(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入口指標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37)

神社崎(參拜道)入口,

位於清水地政事務所旁

地址:清水區大街路138號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38) 

清水地政事務所旁的神社崎(參拜道)入口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39)

神社崎(參拜道)入口的清水公園標示石碑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40)

仰望社崎(後參道)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41)

社崎(後參道)入口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42)

林務局清水管理站旁停車場,

回拍社崎(後參道)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43)

陡上返社崎(後參道)出口,

回頭俯瞰來時路。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44)

雨中隨意走走鰲峰山公園,

清水鬼洞是此處知名景點,

可惜目前好像是封閉狀態。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45) 

清水古洞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46) 

橫山戰備道鬼洞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47)

橫山戰備道鬼洞石階

往上不久已是雜草叢生,

無法續行。 

 

清水鬼洞封閉4個多月 地方盼修繕開放

2017-04-24

〔記者張軒哲/台中報導〕鰲峰山知名景點清水鬼洞今年暫停開放,讓不少遊客撲空。清水鬼洞目前還隸屬清水區公所管理,去年委託結構技師鑑定調查後,評估鬼洞安全有疑慮,俟改善後再行開放,但是由於修繕經費龐鉅,遲遲未進行修復工程,民眾盼市府儘速修繕並納入鰲峰山公園管理,為清水增添觀光樂趣。

清水鬼洞地處鰲峰山公園北側,為日治時期軍事地下坑道,全長約420公尺,構造兩側壁為水泥漿沙配合卵礫石砌,距今已有73年歷史,清水鬼洞開放至今經常有設備損壞、裂縫漏水等問題,經鑑定後發現接縫滲水、壁體空洞、及白華現象影響結構安全,而通道內部構造淨高1.5~1.75公尺,淨寬0.8公尺,通行安全與內部管理維護都有安全問題,未來倘若重新開放,除了補強構造異狀外,鬼洞內部尚須緊急救護、監控、照明通風、消防滅火、避難逃生、警報廣播、通信、緊急電源及個人防護設備等。

清水區公所於去年12月召開安全評估鑑定及改善審查會議,決議評估結果非安全,定於106年1月1日起暫停開放,等相關設備改善,確認安全無虞後再行開放。

市議員楊典忠表示,鰲峰山、石瀨頭、鬼洞、米粉寮溪到處都充滿小時候遊玩的童年回憶,市長林佳龍上任後將鰲峰山公園重新改造啟用,到鰲峰山公園運動、散步、遊玩的民眾倍增,觀景平台更是情侶約會的熱點,由於鄰近清水市區宗教聖地紫雲巖、特色美食米糕、肉圓、消暑冰品等,假日遊客更是絡繹不絕,他認為市府應該儘速整修清水鬼洞,納入鰲峰山公園整體管理。

建設局指出,根據評估報告的建議提出改善工程,預計籌措經費約574萬元,為了遊客安全考量,將於改善後再規劃重新開放。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046292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20170902(48) 

橫山戰備道鬼洞旁指標 

可見正參道指標, 

「正參道」應即是開車由

鰲峰山公園入口進來的那一段車道。

 

  

﹝本篇選取照片數: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