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
(圖二)
以上兩張圖片,一張是馬藍,一張是台灣馬藍,雙胞胎似的,您會分辨嗎?
告訴大家,我花了二、三年不斷在山裡遊走,一直看一直看,終於弄懂了!
吼!想想自己真駑鈍,怎麼花了這麼長時間才明白?
我一直沒有刻意去比較,沒開花時更不去瞧它一眼,今年,奇怪了,突然就明白起來!
馬藍 Strobilanthes cusia,別稱大菁或大青,爵床科馬藍屬。藍染植物。
中國東南和西南一帶、印度、日本九州、中南半島、台灣均有分布。
馬藍於清朝時引進台灣栽植,成為聞名全台的三峽藍染的主要原料,後來逐漸擴散成野外植物,尤以台北郊山最常見。
馬藍,半灌木;幼枝被褐色短柔毛。葉膜質,倒卵、橢圓或卵形,長7-20cm,寬3-8cm,基部漸狹,幼時下表面脈上被褐色短柔毛。
花無梗,對生而排成穗狀,花冠淡紫色,長可達5cm。花絲無毛,子房末端具腺毛。蒴果無毛,約2.5cm。
分布於北部及中部低海拔山區森林中。
花序苞片葉片狀(卵、倒卵或卵狀長橢圓形)
荀子勸學篇:「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即是觀察人們從馬藍汁液萃取藍靛的過程而得。
日前在烏來山區遇到一大片馬藍花海,美麗一點都不輸紫藤!
一坨坨的開,茂盛極了!
爵床科馬藍屬的台灣馬藍 Strobilanthes formosanus ,則是原生的染料植物。
半灌木;枝密被長硬毛。葉線奬橢圓形或披針形,長7-14cm,寬2-4cm,基部漸狹,兩面密被長硬毛。
聚繖花序。臺灣特有種,分布於北部低海拔山區森林中。
馬藍屬植物對生的二片葉子大小不一,莖通常略呈四方形且莖節膨大。
台灣馬藍是枯葉蝶、黑擬蛺蝶等幼蟲的食草。
那結山登山口的台灣馬藍
臺灣馬藍:葉兩面密被長硬毛。
馬藍:植株較高,葉面光亮無毛,花較大朵。
兩者的差別就這麼簡單,我卻花了二、三年才把它搞懂!
您懂了嗎?經我的介紹,如果您在郊山看到能分辨得出來:
一、我介紹得不錯,二、您對辨識植物有天分!
上圖是我在2007年暑假在中國貴州拍到當地侗族人種植做為藍靛染料的馬藍
侗寨裡,每走幾步路就可以看到當地人家門口擺放著一個大大裝著藍染原料的桶。
侗族人擅長紡織、刺繡。他們自紡自染的"侗布"是侗家男女最喜愛的衣料。
"侗布"就是用織好的布經藍靛等染液反覆浸染、蒸曬、槌打而成。
由於製作工藝複雜,"侗布"非常珍貴,侗族人除了自己用外,還作為贈送客人的最佳禮品。
上圖的二位婦女就是在槌打侗布。下圖為晾曬侗布。
在黔東南一帶,不管是苗族或侗族,傳承著古法織布、染布,人們身著青布衣。
這一身的穿著打扮够酷吧?
貴州岜沙的男人把頭頂的頭髮束于頭頂盤成髮髻,稱為[後棍],頭部四週的頭髮則定期用鐮刀剃光,腰間佩掛著砍刀,火藥,肩上背著獵槍。
身著土法染製的青布衣,寬大的直筒青布褲,頗有秦漢遺風。
岜沙,讀音很特別,要唸ㄅㄧㄚ ㄕㄚ,是純苗族村寨,距離從江縣城7公里多,但他們還保持戰國時期遺留下來的原始古樸生活習慣和民風,千百年來,他們過著傳統的農耕生活,遵循著祖先的遺訓與信仰,代代相傳。
所以有人稱岜沙為古苗族文化的[活化石],[世界上最後的槍手部落],稱岜沙男人為[活著的兵馬俑]。
工業化生產逐年取代傳統工藝,貴州少數民族的藍染文化不知是不是會消失?
隨著年輕人到外地打工,接觸到外來的文化,越來越少人願意穿傳統民族服飾。
想著想著,不禁懷念起黔東南當年質樸的少數民族風,好想找個時間再去走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