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行腳(十五) — 黔靈公園 – 貴陽市民的瑰寶

 

2007.7.28 這天已是在貴州的第十天了,我們必須趕在十點終前遊完黔靈公園。因為還要去甲秀樓,用完午餐趕飛機………..

 

黔靈公園位于貴陽市西北角,因黔靈山得名,園內古樹參天,泉清石奇,集貴州高原靈氣于一身,素有黔南第一山之稱。

 

很多貴陽人每日或每星期常會去黔靈公園晨操、散步、練字、進香、爬山………

這天是星期六,整個公園人山人海,跳舞的音樂聲、練唱聲、鳥叫聲、高談濶論的人聲……….真不懂這樣哪算休閒?


這位老先生在灰色石板上練字,拿著一隻像拖把一樣長的巨型毛筆,在地上振筆疾書,每個字都剛勁有力。

通往弘福寺的蜿蜒小徑上處處香煙裊裊。

 

古木參天的小徑上不時出現古意盎然的休憩亭。

如果不是人這麼多,應該是個很棒的運動休憩場所。要爬上弘福寺要有點體力,總共380階,我們可爬得香汗淋漓呢!

這些巨型的檀香真令人驚奇!我不懂,較大的香就比較虔誠嗎?"心"才是最重要的吧!大家是否思考過,這麼巨大一柱香對環境的衝擊?

三百多年歷史的弘福寺是一處佛教聖地。

寺裡的羅漢堂有五百尊羅漢塑像,進去後男左女右,分別找出你覺得最和善的一尊,然後依之字型上下用你實歲年齡的數字數羅漢,再依數到那尊羅漢的編號繳5元抽一張簽,簽上有對你人生的一些正面建言,大家去抽了之後都覺得挺準挺有意義的。

黔靈公園中放養的彌猴數十隻,個個身材壯碩,不畏遊客,還會乞討食物。

 

 

貴州行腳(十四) — 青岩古鎮 — 意外之旅

 

2007.7.27 中午離開黔東南首府凱里,經由G320國道往貴陽方向,這一路是高速公路,但路邊的奇景還真令我眼界大開。就在高速公路邊上,幾個農民放著一籃籃的李子在賣,車速太快,我都來不及留下畫面,誰會停下車來買啊!不止一處,接連好幾個地方,真是奇觀!據說這邊開僻高速公路時,有的農民的住家與田地被道路一分為二,政府也未建天橋給他們通行,每天農民就冒著生命危險跨越高速公路去種田,想來就覺得不可思議!

 

高速公路兩旁出現的玉米田開始多於稻田,這景緻與滇東地區就很雷同!

車行到貴陽後轉往南,進入S101省道,路邊的山丘明顯與黔東南不同。

我們來到位在貴陽市南方花溪區的青岩古鎮,距離市區約莫10幾公里。這是一個意外的替代行程,雷山往凱里的道路坍方擔擱了一天的時間,留下未能去鎮遠的遺憾,幸好行前做了功課,馬上請求旅行社安排青岩古鎮,能來青岩古鎮可說是老天的安排。

青岩古鎮歷史悠久,明朝為控制川、滇、湘、桂驛道,駐軍於雙獅峰下驛道旁建屯,史稱 "青岩屯",其後朱元璋於洪武十一年(西元1387年)30萬大軍遠征滇黔,大批軍隊進入黔中腹地後駐下屯田,"青岩屯"演變"青岩堡",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成為當時的軍事要塞。1992年被列為貴州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經數百年歷史滄桑,多次整修擴建,由土城而至石砌城牆、石砌街巷,於今青岩城成了一座明清風格的文化古鎮。


 

古鎮勝景隨處可見,交錯密布於鎮內的明清古建築,計有九寺、八廟、五閣、三洞、二祠、一宮、一院等共37,其中8座石碑坊現存3坊。這些古建築設計精巧、工藝精湛,值得細細品味,只可惜我們時間有限,只能匆匆走馬看花。

 

古鎮街景。

幾百年來多少足跡踏過這些青石板?


 

真是驚奇!這朵向日癸種子大如臉盆,生的便可嗑瓜子,買一朵才三到五元人民幣,價格依大小而定。

古鎮路邊賣著各種菜乾及肉乾。

這裡賣的就是我們所說的各類穀粉啦!

 

陳舊古老的石板巷帶著濃濃一股悠悠古韻。

 古鎮的巷弄間可以找到一些舊時風味的農家樂餐廳。

採用仿古模式拍照,人就真的走入歷史了……………

古鎮裡的酒坊。

古鎮裡的小吃-蔬菜涼粉,又叫青岩米豆腐。是用蔬菜汁及大米做的,配上香濃酸辣的調味料,滑嫩爽口,真是好吃!

古鎮裡的另一道小吃-糕粑稀飯。與我們早餐吃的稀飯一點關係也沒哦!是用藕粉為底,加上像是狀元糕的東西,再加上花生、芝麻、糖水…….香香甜甜很好吃!

古鎮的小吃-滷猪脚,非常好吃哦!道地的漢人口味。

古鎮裡還有一些其他小吃也很有風味,像是青岩豆腐、臭豆腐、玫瑰糖(所謂玫瑰就是我們台灣的洛神花啦!)……..

猜猜看這是什麼?……….這是古人的雨衣哦!想像一下,披一把茅草在身上。

 

古鎮裡的木劍一把十元人民幣,樂得這些男孩當場展身手。

我們逛到一間很有風格的店-有名堂。"有名堂" 是個特別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詞,很多無法一語概之的東西都以此形容,因為店家無法簡單的將所喜愛的東西準確而充分的表達,所以用 "有名堂" 為店號。http://www.100miao.com/

店裡展示許多苗、侗等民族盛裝及繡片。


 

這家店同時也銷售許多自行設計的服裝及佩件,大夥兒在此挑挑撿撿不捨離去,當然也滿載而歸……………

 

 

 

採香蕉

聖帕颱風過後回娘家

遠遠看到香蕉樹叢裡一串黃橙橙的香蕉

趕快吆喝大家來採香蕉嘍!

 

走前一看,原來是芭蕉

熟透了都沒人發現

有的已被風刮落

各種蝴蝶昆蟲繞著好吃的芭蕉飛舞

 

整串砍下來後

芭焦一根根落滿地

趕快提籃子來裝

 

哇!樹頭鮮,真是好吃!

大家現場就品嚐起來

你們只顧吃,沒發現地下還有一大串被風刮斷的香蕉

好豐收哦!大家跟阿婆照張相吧!

娘家禾埕開滿艷紅的松葉牡丹

金針花

 

 

貴州行腳(十三) — 黔東南州少數民族博物館 — 苗族文化

 

您對苗族的印象是什麼?是會放蠱的苗女?還是一身絢爛奪目的銀飾?除此之外,頂多是一些來自於武俠小說對於苗族的敘述吧!

由於歷史的因素,漢人對於苗族總是負面的評價多於正面。以漢文化為主體學習的我們,從不曾以尊重欣賞的角度來看待苗文化,此次的黔東南人文之旅讓我對苗族有了重新的認識與了解。

不了解苗族歷史的人很難想像,有著華美服飾的苗族是世界上最苦難的民族之一。苗族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民族,他們的祖先早在五六千年前就生活在黃河中下游地區,過著農耕的生活。那時由於人類文明剛自漁獵進入農耕,部落人口不斷膨脹,對生存空間起了爭奪。我們的炎、黃二帝所屬部落在此時誔生,聲勢日益壯大,開始併吞其他部落。蚩尤是九黎部落首領,他驍勇善戰,但最終還是不敵炎、黃部落聯盟,在涿鹿之戰慘敗。傳說中九黎部落就是苗族的先民。

九黎部落戰敗後元氣大傷,到了堯、舜、禹時期,大部份的苗族先民離開黃河下游開始南下到長江中下游地區,形成"三苗"部落。三苗部落與堯、舜、禹的部落發生衝突,部落瓦解,苗族先民被迫從平原遷入四川江西湖南的山區。之後秦、唐宋等封建王朝的不斷用兵圍剿,苗族先民再度往西南大山裡遷移。

這支苦難的民族就這樣跋山涉水進入中國西南莽莽群山中,主要聚集在苗嶺一帶,形成許多部落村寨,各成一支,他們在此開荒野,修田園,以不同的方式傳承著祖先留下的文化。深入探就才發現,在中國五十幾個少數民族中,苗文化是多樣的、複雜的、豐富的。

苗族是沒有文字的民族,而服裝承載了苗族綿延幾千年的文化,服飾上展現的繽紛複雜圖騰,記錄著苗民對遠方故土及遷移的記憶,璀璨而豐富的服飾就如同一種特殊的標記,無論遷移到那裡,服飾是他們相聚的暗號。至今,在各種大型節慶時,擁有同一服飾的苗族人都會穿著自己傳統的盛裝,不遠千里趕來相聚。

雖是一個漂泊的民族,苗族人奉行著先祖男耕女織的農耕生活,代代相傳,生活文化傳統及服飾均能保存傳承下來。苗家的小姑娘從小就得跟著母親學刺繡,如果不會這些技藝是很丟臉的事,也會嫁不出去。她們從小就在母親跟前,邊繡花邊聽母親講述本民族或本支系的故事,年齡稍長,就要為自己縫製嫁衣。出嫁那天把自己縫製的嫁衣一一穿上身,當天換越多套嫁衣,代表這個女孩子越能幹。

苗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我從沒想過的,旅途中我買了幾本關於苗族人文的書籍,閱讀後才發現苗族與我們同屬中原民族,在中國西南的窮鄉僻壤裡,他們依舊深深地保存著中原遠古祖先們農耕的智慧,不畏艱困,成為世界上最頑強的民族之一。

了解這支民族後,我有一種歷史對不起他們的惆悵。我們總以自己民族為觀點來看待別的民族,用權利駕馭他們,在歷史上不斷追趕他們,把他們的反擊看做侵略。在這個世代裡,教育讓我們學會尊重,尊重人,尊重大地萬物。是不是我們能透過旅行、閱讀、交流,進而了解、尊重、欣賞?懷抱謙卑的心,尊敬的態度,生活多一分和諧,生命才能永恒長久。

下一次當我們再造訪少數民族時,請別再鄙視其簡陋的生活,去看看人家如何敬畏天地?如何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如何保存老祖先留下的好山好水?你將學會更謙卑,更尊重。

 

 

2007.7.26 經過前一天的下雨及坍方等待,這天早晨的陽光特別受歡迎。拉開飯店的窗簾,前方就是凱里市民族體育館,仿侗族建築設計。

 

黔東南地區的少數民族節慶活動大多會在此舉辦。

 

大陸許多地方的建築元素都保有當地文化特色,這是值得肯定的。像這棟樓就保有侗族建築元素。

這是公車亭,仿侗族的風雨橋。

這是侗族人的歌詞哦!侗族人沒有文字,這些符號每個都有其特殊的含義,刻在樂器上,手一摸就知道接下來的歌詞是什麼了。

黔東南州少數民族博物館裡的吊腳樓模型。

 

 

我買了一個如下圖一樣古的竹飯盒回家,這是我此行最滿意的紀念品。

飯卣(ㄧㄡˇ) 。有很多種不同的造型,工細又環保,我超喜歡這些竹器。

 

繡工精細的帽子。

這是展出的苗族素人畫。

繡工苗族信奉"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在苗族盛裝的各種刺繡、挑花、臘染的圖案中,浸透了各種神話傳說。紋飾中,、鳥、魚、蝴蝶、古榴與人的形象結合在一起。苗繡技法種類繁多,有平繡、挑花、辮繡、打結繡………,針法之複雜令人眼花撩亂。

以下是我拍自展出的服飾上或繡片上的圖案:

 

 

蠟染是苗族最具民族特色的染色工藝,多用自然界植物如楓香樹、板栗殼、馬藍、梔子…..…….等作原料

 

 

我們到黔東南州少數民族博物館的前幾天,剛好這裡舉辦凱里原生態民族文化藝術旅遊節,所以博物館裡除了原本陳設的展示品外,還有一些民族藝品及服飾展售。

以下我們試穿的這些苗族盛裝是苗家婦女一針一線縫製成的,衣服上的刺繡圖案都是分別一片片繡,一片可能要花上幾十天甚至幾個月才繡好,然後再組合而成一件衣服,製作上非常耗費時間人力,傳統苗族婦女一生都會為自己縫製幾套這樣的盛裝。

但隨著文明入侵,已不是每位年經女孩都習得這項技能,老一輩人手工製作的盛裝不再只有展示苗族文化的功能,它已成為一項藝術收藏品,深得許多人的喜愛。有些腦筋動得快的人,便積極地到各村寨去收購這些老衣服,幾百塊錢一件對這些山村裡的苗民來說是一大筆數目,很多人因此就輕易把自的盛裝賣掉了。據說這樣的老衣服在黔東南逐漸在減少中,有些村寨意識到文化的流失,已開始規定村民不得再出售。

我們徵得其中一攤展售者的同意,把這些美美的衣服穿在身上,頓時展現出不同的風格與氣質。

 

 

 

 

 

 

 

 

 

 

苗族的婦女因為經常下田勞動,每個都顯得黝黑老成,四十幾歲看起來就像我們這兒的六十歲般。其中一攤的老闆娘她說她已經四十五歲了,而且有了孫子,她猜佳玉30歲,猜我32歲,我們暗自竊喜,也不好多說什麼………..

看看照片中的我們,穿上苗家盛裝是不是個個都成了美麗的姑娘?難怪在他們眼中我們至少年輕十歲。

 

 

 

 

貴州行腳(十二) — 地無三里平 — 走在蜿蜒曲折的黔東南大山

 

旅行,可以暫時抛開一切庸庸碌碌,把自己放逐在另一個全然不同的空間。我喜歡偶爾的逃離現實,回來後又是一個全新的自我………..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行走黔東南十天,全然不同的視覺與心靈感知,不管風土人文都是那麼的鮮明璀璨。一路上我一刻都捨不得歇息,雙眼注視著窗外的青山綠水,恨不得把每一幕大好風光烙印在腦海裡。

拜科技所賜,我真的把一路的美景都給留下嘍!

這次我帶了台千萬畫數防手震的數位相機,即使在"地無三里平"的貴州,坐車如騎馬般顛個不停,我依然可以隔窗瞬間抓住我想要的鏡頭。請您依著我忠實的記錄,一窺黔東南的山川美景,也隨我的鏡頭感受大自然的宏偉………

 

在擁有97%山地的貴州,腳踏車無用武之地,山區裡的人有能力會選擇購買機車來代步,貴州是我在大陸見過最多機車的省份。在都市的洪流裡,我也選擇當個機車族,但在貴州,我卻又自私地不想見到它出現在這寧靜的大山裡。這裡是離開大利侗寨後回到S308省道上。


2007.7.25 中午回到榕江賓館用過午餐,車子要離開榕江縣城了。我們要再度越過層層疊疊的大山,拔涉二百多公里回到雷山縣………

路看起來很平,坐起來感覺卻很顛簸。導遊說了一堆這裡路面溫度較高,導致車胎會自然上下跳動云云……..台灣的氣溫不是更高嗎?我就沒遇過這情況,想來還是車子的性能問題吧!

車行過溪谷邊。

經過無數的梯田。

 

駛過吊腳樓。

小溪村前繞。

 


 

我的思緒飛揚在山水間………


山谷裡的小水霸。

多虧防手震功能,車行在山路間,能留下這個美好鏡頭實在太開心了!……..我抓住了剎那的永恒!

 

車子蜿蜒爬升到了大山上,美麗的梯田盡收眼底,我們特別下車拍照。感謝佩珊的單眼相機,讓我們在這如詩如畫的美景中全都變美女。

 

這裡的景緻絕絕無僅有,千里迢迢拔山涉水來到此,我們的這群孩子居然下了車在路邊抓昆蟲,在水溝邊又翻又攪,要走了還捨不得上車,在車門邊分享起自己的戰利品,管它的山川美景還是梯田………..唉!沒辦法,一群都市土包子,一路不是追雞就是抓蟲,忘情於大自然間是肯定的。………..只是,十年二十年後他們再回憶起這段旅程,不知留下的會是什麼?

 

走過小鎮。

 

大自然會對我們下馬威,所以大山的子民懂得崇敬它。

在黔東南的這幾天,完全感受不到貴州的"天無三日晴",每天艷陽高照,中午時間還挺熱的。這樣的天候是不尋常的,據說貴陽已連下了四天的雨,果真回程的河水已較湍急,部份路段開始有坍方現象。

 

七點多山區才開始有了暮色。

 

晚上回到雷山縣城,又回到先前來過的花都酒樓用餐。大陸人普遍還沒有尊重的觀念,在公共場所餐廳還是很多人不顧他人竟自吞雲吐霧,好幾次我們得仰仗領隊或導遊多方溝通,才能有個空氣清新的用餐之地。

上圖這位小姐是餐廳裡的服務人員,她在此工作一個月的工資是人民幣500元,她說老闆還嫌給得太多了。她屬花苗,家住雷公山附近,回家搭巴士要十元車資,我也沒概念多遠。不可思議的是,下車後還要徒步三個小時才到家,只能平均2-3個月回家一次。家中有三個兄弟姐妹,父母供不起她升學,國中畢業後就出來打工了。

要脫貧,離鄉打工是最快速便捷之道,否則,在大家都自給自足山寨裡,永遠都不會有掙錢的機會,唯有離開大山才能找到生命的希望。

黔東南山區裡的有些鄉鎮落後到你無法想像,有的鎮中心這幾年才開出一條能走小車的石子路,鎮上的概念就是幾間簡單的小店座落石子路旁,讓附近的村民能定時來這兒趕集,這是這裡唯一需要金錢交易的地方。有的人幾個月不用與他人有所交易,甚至有的一輩子都不需要,倒也安貧樂道。

這幾年大陸政府開發一些少數民族村寨做為旅遊觀光點,他們有了賺取額外收入的機會,這真是大山裡的人走出來的唯一曙光。但,多數的村寨還是沒有這麼幸運。所以,在大陸經濟掘起的這波中,貴州並沒有分到一杯羹,還是維持著全國最窮的省份的記錄。

 

這是我們在雷山縣住宿的雷山國際大酒店,這是2006年12月才啟用的四星級酒店。

 

這是從酒店窗戶向外眺望的景緻,經過一夜的雨,酒店前這條涓涓細流頓時成了滾滾江水。

飯店前的溪流因下雨溪水瀑漲,聲勢浩大,轟隆隆作響。

我望著窗外不停歇的雨開始擔心行程,這樣的天,即使在這縣城的路上依舊只有偶爾挑擔匆匆趕路的幾個行人,單調得更是令人心煩。

 

2007.7.26 早餐後我們準時8:30出發要趕去鎮遠,司機先到加油站加油,這時從另一位貨車司機口中得知,雷山往凱里的S308省道因為坍方而交通中斷,他從昨夜就開始等了。對旅者而言,這真是最不願遇到的問題,我們被卡在一個山城裡。我不死心地查閱地圖,告訴導遊還有一條小路可以出到凱里附近,能到凱里就安心了。原本貨車司機也打算在白天嘗試這條路,他願意帶我們的車走。幾番聯繫後,發現這條小路也不通,我們真的被困住了。夢想中的鎮遠啊!有够遙遠………

當下與領隊導遊討論後,決定先反回飯店休息,導遊再與公路維護單位連繫何時路能搶通,如果下午4點前能通車我們就趕去鎮遠,否則只好放棄這段行程,估計到鎮遠要拉車約4小時,基於安全考量,我們不希望司機在夜間開車,而且凱里到鎮遠的路也不保證是暢通的。

陷身在山城裡,而且又是資訊不足的大陸,那份不確定與忐忑讓人無奈,我深深體會到台灣的便利與資訊的暢通已讓我們失去等待的耐心。

夥伴們都有同感,幸好是被困在這間四星級的酒店中,而不是荒村野外。回到酒店原來的房間中,咀嚼著潘年英的[黔東南山寨的原始圖像],我開始喜歡上這意外的悠閒,而且就在下著雨的雷公山旁品味著苗家的人文。累了閉目醒了繼續看,能不能去鎮遠,就交由老天爺決定………….

 

一群孩子聚在飯店的房間裡,看電視玩耍,樂著呢!

 

在酒店用過午餐後,本想到雷山的街上逛逛,沒想到一場突來的大雨又破壞了我們的計劃,導遊決定帶我們到坍方處等。車行十幾二十分鐘後,看到前面已排了長長一排的車龍在等待,此時約莫下午三點。圖中那輛綠色的就是我們的車子。

 

大家就這樣不明究理的在車上等待著,幾十分鐘過去後開始失去耐心,開始下車走動,有人下車透氣,有人找地方方便,小孩子們樂得又開始在路邊翻翻攪攪抓蟲子。

 

我開始沿著車龍往前行,想看看那個阻礙我們前行的坍方點。有點無聊的我開始拿起相機記錄此刻,我發現等待變得不無聊了,我開始搜尋著這裡變化,開始思考著如何記錄……….

來時清澈無比的丹江河此刻已成濤濤溪水,淹沒了兩岸低潌地區的稻田及玉米田。

當地村民紛紛拿起大網到河裡撈魚,加菜。

這位大爺穿著鬆垮垮的三角內褲就在河邊撈魚,黟伴笑我這個鏡頭也拍,我倒認為挺有趣的。
 

終於在我走了約莫一公里後,來到了坍塌處,一小片的山坡整個土石滑下將道路掩埋掉,坍方處二邊聚集了等待的人潮及車陣,等待著唯一的一台挖土機清理土石。

已看不出路基,一台挖土機要挖到何時?

導遊說,這裡不同路段包給不同的人養護,這裡現在能有一台挖土機已經很不錯,前二年只有一台小小的小山貓。大概等的車輛實在太多了,快六點時,來了另一台的挖土機,這時,所有圍觀的人都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所有的眼神與希望都聚集在那二台挖土機。

大家屏息以待,看著挖土機前進後退,一鏟一鏟地將土石倒入河裡,鏟了一鏟土石又自山壁滑下一些,就這樣來來回回地又鏟又倒的進行著………….

二台挖土機果然比較快,一個多鐘頭後路基出現了,幸好沒坍掉。

大家期待著最後的清理,希望看到路通的那一刻。

夜暮緩緩拉下,工頭及警察催促大家回車上,路,馬上就通了。

八點整,我們的車小心翼翼地駛過坍塌點,那一刻既興奮又緊張。當車子平安通過後,全車都開心地鼓掌歡呼。

不能去鎮遠當然很遺憾,就留給自己一個想再來貴州的憧景吧!經過這一天,我學會等待……….

今夜,我們回到黔東南最現代化的都市-凱里,見到城區大十字的繁華,彷如大夢初醒………

 

 

 

 

 

 

貴州行腳(十一) — 大塘短苗寨 — 舉世無雙的水上糧倉

 

2007.7.25  在黔東南大山深處,有一支服飾特别古老而時尚的苗族,在五百年前他門就已經穿著超短的裙子。特别是姑娘、婦女,無論春夏秋冬,她們都穿著僅有十多公分長的短裙。由於服飾的明顯特徵,在苗族的分支中人們稱他們為短裙苗”。據說,短裙苗短裙在歷史上與方便勞動有關,如今卻成為當地開發旅遊的寶貴資源。

貴州省雷山縣大塘鄉新穚村有座被建築專家譽為"罕見的建築風格,舉世無雙"的水上糧倉,古樸的建築、精妙的設計使人為之著迷。糧倉建於水塘上,具有防火、防鼠、防蟲蟻三大功用。

 

新穚村入口位於省道S308路邊,距離雷山縣城不過才13公里。

馬路對面的風雨橋。

一入寨門便看到路邊有人在採摘新鮮的胡椒子,我旅行時喜歡認識各地的香料,於是要了一顆咬下去……..嗯…挺辣的!

 

短裙曲的頭上的銀飾非常繁複細緻。

短裙苗擁有世界上超短超性感的迷你裙,這身打扮屬於他們的盛裝,通常在節日或表演的時候才穿。這樣看不出她的裙子有多短,其實,她裡面穿的才是百褶超短裙,前遮短襟,後遮長襟,綁腿,身上掛滿銀飾,頭戴銀冠,走起路來叮叮噹噹響,跳起舞來不用音樂也很有節奏。她的超短裙展現在跳舞時才能顯現出其嫵媚,看照片是看不出來的。

 

現在有的年輕女孩不好意思露大腿,裡面會再穿一條長褲。這樣好像就失去了一點傳統的味道!

他們的上衣十分艷麗,多為手工刺繡加上銀飾點綴其間,圖案非常豐富,苗家女子每人一生中都會為自己縫製這麼一件盛裝。


 

這是一個可以做大形表演的廣場。

 

廣場旁的小店。

現在我們要去參觀水上糧倉嘍!經過的地方一樓都養著牲畜,不時吹來陣陣令人不舒服的糞便臭味。

 

這就是奇特而罕見的短裙苗特殊建築--水上糧倉。通常一戶一座屬於自家的糧倉。

 

始建於百年前的水上糧倉位於寨子中央的低窪處,整齊地排列在水塘上,可防火、防鼠、防蟲蟻,至今仍在使用中。照片中看起比較沒水是因為最近滋生蚊蟲,暫時把水放掉。糧倉用青石塊墊基腳,六個木柱置於石墩上,上頭以青瓦或杉木皮蓋頂。

短裙苗另有便裝,平日是不做這樣的打扮的,沒節慶時為遊客做這樣的裝扮是要收費的,這二位少女收費後很敬業地陪我們去看水上糧倉,我們還到其中一位家裡去上廁所。

我們特別問明有沒有比較乾淨有門的廁所,她就帶我們到她家去。她們家不大,但真很乾淨,要脫鞋子的哦!樓上的起居室有美人靠,典型的苗族吊腳樓建築。但是廁所的乾淨度認知與我們就有一些差距,廁所位在豬圈旁小小昏暗的一個空間,進去前最好先深呼吸,進去吐完氣最好憋住。對我而言其實還好,小時家裡的廁所也在豬圈旁,有異味在所難免,但印象中好像沒那麼另人難以忍受,還是我已習慣舒適的洗手間?忘記了曾經有過的感受?

我們從這個門進去沿著山坡往上參觀村寨。

 

一群苗家的婆婆媽媽就坐在小徑邊邊聊天邊繡花或織小魚網,小孩則在一旁玩耍,我們的小朋友則拿出從台灣帶去的鉛筆送給小朋友,不知婆婆會不會寫字,她也要了二枝。

我們一群人也加入了閒聊的行列。

在貴陽時導遊就交待,旅遊途中若有人問:你們打哪兒來?

我們就要回答:我從福建來。

但是一路面對這些純樸的苗族侗族朋友,我覺得我們很虛假,這樣欺騙式的回答很可恥,我很不希望他們問我,因為這個回答對我來說太困難了。為了保護自己又不得不撤點謊,有一次我為了讓自己好過一點居然改口說:我從香港來。其實,這樣的回答並沒有減輕我的罪惡感。

我怎可用虛假去換他人的真情?走在黔東南,難道我不能真誠一點嗎?

她們的髮型是不是很唐朝?她們把頭髮盤成一個大髻在頭頂上,再用大木梳或髮簪固定住,和國畫中唐朝的仕女髮型非常相似。

 

 

 

注意到沒?她們的耳環全都一個樣式,銀色黑線條螺旋紋,有如一顆大扭扣掛在耳朵上,應該挺重的,我發現好幾位的耳洞都很大,照片中這位也是。

 

這個村寨的環境衛生管理責任劃分告示排就立在小徑旁,除了責任區域分配,上面註明:原則上每天清掃一次,三到五天大掃一次,否則按村級整勝治亂處罰條約進行處罰。

我們順著小徑隨意在村寨中走動,享受悠閒,享受驚奇,享受著這山中村寨的美好………

 

這戶人家都不在,門口隨意堆放著一些大[黃]瓜,真的是黃色的吔!是我少見多怪嗎?我第一次看到這種大黃瓜。

沒人在家,一樓裡面漆黑一片,我好奇地從未關的窗伸進相機拍下它。

 

這位小妹妹也是見過世面的小孩,我拿著相機朝向她,她就馬上擺出要給我照的pose。

我從半山腰眺望過去,中間有幾棟鋼筋水泥樓房的地方就是來時的公路,公路繞著溪流,村寨就聚集於溪流的二側。怎樣我都難以忘懷黔東南吊腳樓鑲嵌在大自然中的安逸詳和,這樣的畫面,將一直長駐我心中………….

 

參觀完村寨已是七點多,天還未黑。這裡與台灣應該有一個小時的時差距離,但因全中國統一時區,故天黑得晚。看著下田婦女挑擔歸來,兒童在村中嬉戲,不忍催促同行的孩子離開,他們難得能融入這樣一個真切自然的美好地方,享受著嬉鬧追逐。在同伴的吆喝離開聲中,我看到我們同行的一個孩子,以羡慕期盼的眼神看著當地幾個小孩撫摸著雞玩樂不願離去,我馬上請他們借這個孩子摸幾下,我們的這位小朋友開心地摸摸雞,露出滿意的笑容離開…….

 

 

 

 

貴州行腳(十) — 大利侗寨 — 讓人難以遺忘的桃花源

2007.7.25  前往大利侗寨的路上,我的心實在忐忑不安……….

 

左邊的是S308省道,右邊的叉路就是通往大利侗寨的路。

 

車行在碎石子路上蹦蹦跳跳的,一會兒就爬到大山頂。唉!奇怪了!侗家村寨不都是在水邊嗎?怎可能在這大山頂,師傅要帶我們去哪裡啊?正在糊疑的時候,車子蜿蜒過山頭開始下坡,路越來越小,越來越曲折,小到你會懷疑30人座的巴士能走嗎?路邊林木茂密,一邊是山壁,一邊是山谷,坐得我膽戰心驚,開始向領隊導遊打探有沒有走錯路,天啊!原來司機導遊領隊沒人來過這裡,對還不對啊?我們居然身處貴州這不知名的大山裡………..此時我開始屏氣凝神,擔心了起來……….一會兒,對向居然來了一輛小車,天啊!怎麼辦啊?……..真是感謝我們的師傅,倒車,停車,讓路,駕車技術高超,安然過關,真是嚇死人了。

 

當我正擔心同行夥伴可能要K我為何安排這裡的時候,山林間隱約看到谷地有一些青瓦錯落其間……..真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真是不容易,5公里的山路坐得我恍如一小時那麼長。

 

這裡就是人煙罕至的大利侗寨,位於貴州省榕江縣裁麻鄉,全村二百多户,一千多人,一個山青水秀,風光明媚的侗族村寨。青山郭外斜,綠水繞阡陌,風雨橋上聽風雨,石板路旁覓舊踪,群鴨戲碧水,人在畫中遊。老人坐卧風雨橋,頑童成群嬉戲。這裡古樸、清新,能讓人不費吹灰之力喚醒對歷史、對自然的一切美好想像。

 

我們的巴士就停在這個風雨橋前,我們是一群誤闖桃花源的過客,打亂了村寨緩慢而寧靜的步調,所有風雨橋上的老人和小孩都瞪大了眼看著我們,掀起了一陣小小的騷動。我想,可能從來沒有一部巴士就這樣囂張地闖入他們的地盤,此時,我們彼此都有點意外…………

我們用糖果與村民打招呼,不管老人還是小孩。

 


2001年大陸才發現這棟四合院與吊腳樓融為一體的古建築,建於清道光期間,已有約180年歷史。 

四合院為中國北方的傳統建築,由四面獨立的房舍組構而成。而杆欄式吊腳樓則是中國西南少數民族侗族建築的主流。 將四合院與吊腳樓合為一體的建築,曾引起建築學界相當的震撼。

這座全杉木結構三層的吊腳樓,為青瓦屋頂,面寬十四公尺,樓板面積近兩百坪,相當龐大。樓院與四合院組合相當,中有天井,三樓迴廊相當壯觀,當地稱為走馬轉閣樓,沿廊憑眺,侗寨風光盡收眼底。這座古宅目前住著四戶楊姓人家。

我們事前功課做得不够,沒能入宅參觀甚是可惜,上車後才發現這棟宅第其歷史與建築上之特殊。懊惱沒用,下回要多努力。

 

 

這難道不是[群鴨戲碧水,我在畫中遊]嗎?

 

我們沿著溪邊的石板古道前行參觀村寨,據資料上說古道有異常精美的石雕,聞名遐邇,建於清乾隆年間。沒人導覽真是美中不足,腳踏歷史匆匆行過而不自知,可見事前的資料準備很重要。

 

婦女在溪流裡洗衣,小孩則忙著抓魚蝦,悠然自得。

 

河對岸的婦女在禾埕晒稻穀。

 

大利侗寨就建在溪谷的兩側,五座風雨橋連接兩岸村寨。

這是稻田旁的水上糧倉,建在水上可避免萬一火災發生時,仍能保住糧食。我真是佩服工匠的工藝,在爛泥裡如何堆砌基座建造糧倉?

 

侗族人的客廳一般都很簡樸,但他們都會在家裡掛一張毛澤東的像,就如照片中左邊的一樣。

 

我在肇興侗寨買的提籃這會兒裝滿了糖果,一路請這裡的小朋友吃糖。

 

一會兒,剛剛請他們吃糖的六歲小朋友背著二歲的弟弟跟了上來,嘴裡還含著糖呢!

請阿嬤吃糖,順便幫她照張相。阿嬤揮舞著手說:[沒梳頭,不漂亮!]愛美的阿嬤因為看電視學會了一點普通話。

阿嬤終於點頭照相了,旁邊的是她的孫子。

聽到有人要幫他們照相,一下來了一堆天真無邪的孩子爭先恐後。
 

這位爸爸也湊過來參一腳。我想,他們都沒有太多機會照相,我喜歡留下他們期盼的眼神。
 

 

 

這是一家柑仔店,又小又暗。我們給的糖裡頭可沒賣哦!

聽到有糖吃,一下子跑來一大群孩子。

 

在一旁靜靜坐著的害羞小女孩,我們給糖她沒有伸手來接,清秀的臉龐特別惹人愛憐,我很喜歡她,特別為她拍張特寫。

暑假中,這兒的孩子其實很幸福,徜徉在山水間與花鳥蟲魚為伴。

 

 

 

村寨古木參天,高聳的古楠木多達400多株。

有侗族村寨一定有鼓樓,是村民休憩的好場所。

 

這位小男生一路跟隨著我們,他的話不多。就算講了,他的普通話我也聽不太懂,我只問出他唸一年級。不過,他應該都懂我在問什麼,他都用指的幫我帶路。


走下石階想找洗手間,看到一間小豬圈,依我的直覺判斷,豬圈旁應該有廁所,果然有一個鎖住了門的空間,打開一看,雖簡陋卻還算乾淨,最重要的,是有門的吔!裡面掛著一袋裁成B5大小的舊報紙,我想,他們就是用這個來擦屁屁。

在沒有衛生紙的年代,其實人們是用竹籤擦屁屁的,超不舒服又不够衛生,但別無選擇,每次都要擔心竹籤割傷屁屁。後來有了粗粗的草紙,好一些,我在肇興的街上看到店家在賣灰灰粗粗的草紙,突然讓我憶起小學時沒有衛生紙的年代。(我年紀不大哦!是童年鄉居的歲月豐富了我的人生體驗罷了!)

廁所旁小豬圈裡的小黑豬,好健美哦!

下田歸來的老人。

 

再往下走來到一戶人家門前,想進去與主人打個招呼。

一群女孩在看電視,他們平日住宿榕江縣城裡唸高中,暑假才回到村寨裡。

這位侗族小姑娘叫楊丹,唸高一,我靈機一動,請她留個地址,我想把在村寨裡照的照片都沖洗出來寄到村寨,請她轉送給這裡的每個人。我把數位相機的螢幕湊前給她看,問她認不認得這些人,她看著照片指給我看誰住這裡誰住那裡,村寨裡的每一個人她都認得。

他們家的地址很有趣,可能是這個村寨裡的人每人都認得彼此,地址是不需要號碼的。

 

不只小朋友愛吃糖,大人也想品嚐外面世界的東西。

這位媽媽剛帶著孩子下田回來。

(我只顧沉浸在這片美景中,不一會兒便與夥伴們打散了。感謝佳玉提供這段巧遇母子三人的經歷豐富我的部落格。)

路上走著,遇到帶著孩子做農事的婦女,送了孩子們文具後問路,就慢慢聊開了,她很好奇我們一群人為何會來這裡?

我解釋大利侗寨是很有名的,所以想來參觀!幫他們照張相,因為他們真的很和善,願意讓我們參觀他們的家。

 

路上經過正在整修的房舍,她解釋那是他哥哥的家。

 

大夥就陸續的進門了。照片中的大門外,有一小廣場曬滿了金黃耀眼稻穀,婦人講講話就會過去翻攪一下,很抱歉,不在此相片中。倒是大門旁左邊的小門,是廚房的入口。

 

進大門後的客廳,窗明几淨,陳設也很摩登,看著女主人傳統的髮髻與衣著,有點古今交錯的驚訝。

 

同行的小女孩,非常著迷當地婦女的梳頭方式,請她示範如何才能梳得起來,女主人非常大方的拿著梳子與假髮幫我們精心的裝扮。

 

廚房裡有兩個灶,一個是婆婆的,一個是女主人的。非常佩服侗族的婦女能夠駕馭傳統廚房的爐灶。

 

注意到了嗎?年輕女主人的爐灶是改良過的,有貼瓷磚!

 

回到入口風雨橋要離開前,這個一路跟隨著我木訥不多話的小男孩終於露出了笑容,他指我看那個正在晒稻穀的老人,我意會過來了,原來那是他的奶奶。

我問他:想跟奶奶一起照相是嗎?

他開心地點點頭後,馬上去拉奶奶。

我為這對祖孫照了三張照片,也許,在過去的日子裡,他們少有照相的機會,每次我照完,他們都要求看相機螢幕上的成果,然後便露出歡喜滿意的笑容。這個一路跟隨我的小男孩可能聽道我先前跟村裡的大姐姐說要把照片寄過來,所以才一路跟著,為的是與奶奶有一張合照。

 

照完相後就要揮手道別,我拍拍小男孩的肩要他用功讀書,再送他一包糖果。他不再酷酷的,微笑著不斷揮手向我們說再見!

 

我很開心自己能為他們照相,帶給他們快樂,但也有一些的心酸與感慨,人生的境遇,大不相同,說不上來…………我更確信的是,我們該知福惜福。

 

離別的時刻來了,女主人的眼神流露著依依不捨。我們在她家前後,玩耍餵雞吃果子抓蟲子,喧鬧近一小時,老人家還送了同行孩子一個手編的蛐蛐籠做紀念,。正值中午,女主人說請我們留下來用餐,但因我們的行程已定,婉謝她的美意,她還是不斷的告訴我們下次一定再來看他們,熱情邀約下次一定要與他們一起吃飯。臨上車前,回頭一瞥,他們還在原地目送我們離去。

 

貴州省榕江縣栽麻鄉大利村,一個山明水秀的桃花源,人間仙境。我不知道自己會不會有機會再來造訪,但我會一直誠心地祝福他們……….

 

 

 

貴州行腳(九) – 德鳳古城翹街 — 明清古建築風采

 

2007.7.24   傍晚時分,我們來到位於貴州最東南邊的文化名城德鳳鎮,這裡是黎平縣的政治文化經濟交通,及黎平侗鄉文化的旅遊中心,也是聯繫湘桂二地必經之地,一年多前這裡興建了機場,縣城有了現代化城市的雛形。居住著侗瑤等民族3萬多人。歷經顛沛與滄桑,造就了德鳳鎮悠遠而古色古香的歷史。

 

德鳳古城翹街,當地人習慣把它叫做東門街。街兩頭高,中間低,形狀有如翹起的木扁擔,所以稱稱“翹街”。遠遠望去,一排排風火牆,一座座四合院,鱗次櫛比,錯落有致。風火牆上翼角飛翹,牆上的彩繪精美細膩,門窗裝飾圖案古樸,街面舖設石條和卵石。

(註:為保護木板不受雨淋,大多房檐外伸,並在露出山牆的橫梁兩端頂上裙板,稱為“風火牆”。)

 

 

 

 

 

向翹街深處走去,從這些遺留下來的青瓦翹檐明清古建築中,我可感覺到它的滄桑,那舖著青石板的深幽小巷,透露出一種久遠凝重的古老氣息。

 

 

 

幽幽的古街道中很突兀地出現現代化的機器刺繡,誇張地無限制地複製著古老的圖騰,這不是在藐視文化嗎?

 

 

當地人悠閒地在街邊下超大的木製象棋,大家都好奇地在旁圍觀。

 

 

翹街的小街小巷很多,古色古香,保存了獨具特色的明清建築風采。

 

 

 

 

兩湖會館始建於1797年,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黎平原隸屬湖廣,後屬貴州,明永樂11年設府,古時為商賈雲集之地,繁華一時。為使雲遊之客商能有交流棲身之處,所以興建兩湖會館。資料上說這裡保存有清嘉慶時至民國的匾額,可是我們進去只看到一遍殘破,年久失修之貌,很是失望。

 

 

1934年12月14日紅軍在長征途中攻下黎平城,18日中共黨中央在這裡召開政治局會議,史稱:黎平會議。這裡就是黎平會議會址。這裡對中國共產黨有其歷史意義,與遵義同屬熱門的紅色旅遊路線。

    

著名的黎平會議會址。


 

 

 

古舊的雜貨舖。

古舊的路邊攤。

古舊的理髮店。

小小的黃昏市集,自家種多餘的菜就挑到這兒賣,沒有吆喝,隨緣啦!

 

這兒是古街的街尾,可以明顯看出兩頭高高翹起的樣子。

老街底一家幼兒園的門口,前頭擺了一些零食玩具,數量非常之少。

在黔東南走了很多天後,終於在翹街裡看到有一戶人家客廳裡有notebook,螢幕上是遊戲,我們的小朋友好像見到多年老友般,圍在人家門口不想離去。

他們無法對古舊的東西或事物產生情感是正常的,但我期望透過不斷的接觸與分享,他們能漸漸體會先民的生活智慧,進而對歷史人文產生情感。


 

古城牆已殘破,但古城門依舊矗立著。

 

超順口超好喝的貴州茅台啤酒。

說到貴州除了"黔驢技窮""地無三里平"外,一定會想到茅台酒。茅台酒產於貴州仁懷赤水河畔的茅台鎮,常出現於大陸國宴上,且常作為大陸官方送禮之名酒,故有"國酒"之稱。我對酒沒研究,聽導遊說,正宗的茅台酒酒精53度,高梁小麥一比一,必需瓶身要有"貴州茅台酒"這五個字及"飛仙"圖案。

 

 

貴州行腳(八) — 堂安侗族生態博物館 — 自然與文化遺產就在生活裡的一個地方

 

絕大部份人看到堂安侗族生態博物館這個行程時,一定會產生一個刻板的印象,以為博物館就是一個室內的陳設與展覽,但來到堂安,顛覆你我傳統刻板的觀念。請您看完我的介紹就會明瞭……….

 

貴州省黎平縣肇興鄉堂安寨在1999年底被正式命名為侗族生態博物館,這座博物館也是中國與挪威合作建設與保護的4座生態博物館之一。堂安侗寨位於距黎平縣城75公里處的肇興鄉一座大山的半山腰上,四面環山,梯田層疊,民居依山就勢,井然有序。寨子裡現有180多戶人家,近800人口。在已有700多年建寨歷史的堂安寨,鼓樓、戲臺、吊腳樓、石板路、古瓢井以及服飾等,至今仍保持著原汁原味、古樸濃郁的侗族風情特色。世界著名的挪威生態博物館學家約翰.傑斯特龍稱這裡為“人類返璞歸真”的範例。

 

在台灣,我們了解的生態僅止於動植物昆蟲生態。在貴州,我了解到人文也是生態的一環。生態博物館是另一種新理念、新模式,與靜態的特定建築的傳統博物館相比,突出強調保護和保存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原生性

 

 

 

2007.7.24 早上,我們來到了這個坐落在半山腰上的小村寨,舉目四望一片蓊蓊鬱鬱,山巒疊翠,層層疊疊的梯田就在腳下,視野隨著這片美好的大地無限延伸,我又來到另一個桃花源。

 

 

 

若能成為此地一個安貧樂道的莊稼人,悠遊於美好的青山綠水間,何嘗不是人生一大享受?

 

圖中間是梯田間小溪上的一座風雨橋。風雨橋是侗寨的標誌之一,它不僅便利行人通過,而且可供行人小憩、避雨、會友和觀賞侗寨風景,整個建築為全木結構,我喜歡它鑲嵌在這片大地上一點也不突兀。

 

 

要入寨嘍!

侗族苗族通常在入寨前都有一個類似這樣的寨門。


 

進了寨門,成片的侗族吊腳樓呈現在眼前。吊腳樓是一種充分考慮地勢因素的建築,貴州多山,素有“地無三尺平”之稱,對于建築很不利。侗族人便因地制宜,建房時把大根的木柱插入岩石中,再在上面鋪上木板居住。房底是空的,便于通風防潮,既擴大了使用面積,又很適合當地潮濕多雨的氣候,可謂一舉兩得。吊腳樓一般是兩層或三層木結構房,多取材于當地盛產的杉木,木質堅硬,銜接處使用木榫,不用鐵釘,非常牢固,不少木頭的顏色都已變得青黑,看得出很有些年頭了。

 

 

剛從田裡割完蕃薯藤回家的老婦。

 

在肇興,旅行社為我們安排一位侗族青年做導覽,這位24歲的青年高中畢業,曾經在西藏當過武警,在西藏工作雖有不錯的收入,但長期待在高原地區對健康是一大傷害,於是他回家接受培訓,擔任導遊。

隨著到肇興的中外旅遊者絡繹不絕,從事旅遊相關行業是此地年青人最大的出路。旅遊業成為肇興農民打開致富之門的“金鑰匙”! 在這個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留鄉不需高學歷,所以這位年青人唸到高中就放棄升學。

一路走來我們可以看到,農業社會其實保留了很多人類生活的智慧,舉凡種植、農耕、織布、染布、竹編、建築………,這些傳統文化都值得保存與傳承,如何讓這些工藝技術不讓工業化的浪潮所淹沒?這些人類共同的資產,是需要人類全體共同來努力的。其實我還挺感佩挪威政府,不分種族,大老遠跑到中國西南山區協助建設保存這片人類的生態文化園。我想,這裡的教育規劃應該要不同於其他地方,如果能朝技職方向努力,對當地的文化傳承及生活都會有很大的助益。

 

 

 

石板路旁的水小溝僅容得下一隻鴨子游水,卻清澈無比。孩子們看到鴨子在這樣一條小水溝裡游泳,興奮得追著看。

 

 

 

這邊掛個牌子表示這兒有學校,我怎麼都看不出是學校的樣子。

 

 

我們通常買西瓜都是買一顆或大半顆,但這兒的人很惜福,是一小片一小片的賣。

 

鼓樓是侗寨的標志之一,是侗族村寨人們聚會、議事、娛樂活動的場所。其整個建築為全木結構,沒有一釘一鉚。

 

 

 

這一路我看到許多小朋友小小年紀就懂得協助家務,想起自己也是因為小時候有做不完的家事,才練就今日對生活的駕輕就熟與正確的認知。其實,從小協助家務是學習生活的開始,但我們都市的生活方式剝奪了孩子學習長大的機會。

 

 

這股泉水清澈甘甜,我們在這兒短暫停留十分鐘就見到很多村民都來這兒挑水。

 

通往斜坡上吊腳樓的石板路。

 

這是侗族人祭薩的地方。

祭祀莎歲,也叫"薩瑪節"。侗語"薩"是祖母,"瑪"是大,"薩瑪"即是大祖母的意思。相傳在母系氏族階段,侗族有一位叫"莎歲"的女英雄,她在抵禦外敵入侵的戰鬥中屢建奇功,族人對她崇拜無比,她不幸犧牲後,族人為紀念她,將其奉為能給侗族同胞帶來平安和幸福的神靈,尊稱她為"薩瑪"。

 

 

 

 

 

 

 

 

 

 

 

 

貴州行腳(七) — 肇興侗寨 — 中國最美的鄉村古鎮

 

2007.7.23  下午參觀完岜沙苗寨後,我們的車子再度沿著都柳江前行,兩岸依然是起伏層疊的山巒和葱鬱的杉木林,山林間不時可以看到吊腳樓村寨。當進入省道202公路後,終於來到我們想像中的貴州道路,路面是沒有舖柏油的碎石子土路,凹凸不平,坐在避震系統不佳的車子裡,就好像騎馬一樣,常常會震得你屁股跳離椅子。車子走過的地方,塵土飛揚,黃沙滾滾。幸好這段路約莫70公里,我們就這樣一路巔啊巔的,來到一個美麗的地方--肇興,中國最美的鄉村古鎮。

 

肇興侗寨位于貴州省黎平縣南部,已有近2000年歷史,現有800餘戶,4000多人。民族風情濃厚,歷來被稱為[侗鄉第一寨]。寨子依山傍水,小河在寨中緩緩流過,沿河排列著侗族杆欄式吊腳樓,寨中街巷縱橫,木樓鱗次櫛比。

 

 

這是我此行最喜歡的住宿點--肇興賓館,雖是只有三星級,但這是一間以侗族文化為主題的酒店,我們就住在它的貴賓部。我們下車後,要沿著河邊走好幾百公尺的小徑才能到達住宿的貴賓部,所以,大件行李是不可能自行拖進去的。

我之所以喜歡是因為這間賓館在此一點也不突兀,它的外觀看起來與當地的吊腳樓相契合,全棟都是以杉木建造的,應該是取自當地的建材,雖然賓館很新,但一點都沒有新木料嗆人的味道。

 

我住在貴賓部的三樓,視野絕佳,上圖是我的房門口。

 

 

上圖是我與小兒住的雙人房,內裝雖普通,但舒適宜人。最重要的,住在此地擁有六星級以上的空氣與山水,也擁有六星級的視野享受。看了下面這張照片,我想,沒有人會否決我的說法。

 

 

這幾張俯瞰村寨的照片是從我住宿的走廊拍的,是不是很美?很寧靜?很祥和?

這裡遊客不多,但比起我一路造訪的村寨,這裡算是最有商業氣息的,有市集,有商店,但他們純樸得不會主動向你招攬生意。會來此地的團體很少,大部份是歐美遊客及一些背包客。走在村寨裡,當我看到coffee這個字的時候,有點回到過去,咒語又突然被解碼回到現實的震懾,一時間有點時空錯亂,回不過神的奇妙感覺。

我深深的喜愛這裡,真恨為何在榕江住二晚,而不是在肇興。如果有朋友想要走這條路線,我要強烈建議,多留點時間品味肇興。其實,因為這裡接近廣西,也可以從桂林玩過來哦!另外,黎平縣這二年有了機場,也可以選擇飛到黎平再走訪黎從榕三縣。

 

 

 

這裡基本上沒有所謂市場的場所,路邊大家聚在一起就成一個小市集,這裡的農產品與台灣鄉下阿嬤種的差不多。我就喜歡這樣不揠苗助長下的產物,沒有過多的施肥與包裝,原汁原味,好濃郁的風味,好簡單的富足………..

 

 

我也愛死了這些竹編的各種籃子或簍子,好後悔沒多帶幾個回台灣。

我買了個下圖中最右下方的那種提籃,當地人外出提飯的。這兒有好幾家在賣,普通大小,新的一個人民幣20元。我挑來挑去覺得缺少一點古味,後來看到一戶人家裡掛了一只超有味兒的,進去央求人家賣我,當地人捨不得,他說他很難再買到這麼好的手工藝了。後來到了一個店家,我嫌他這個不够味那個工不好,他索性將家裡用的拿出來給我看,裡頭還黏著米飯呢!好吧!就這個了!人民幣25元,付了錢還躊躇了一下。後來到了青岩古鎮這個漢人的地方,一個賣古藝品的店老闆誇我這個藍子買得好,應該要好幾十塊錢,這下我明白我買對了。

下圖最上頭的那個叫蛐蛐籠,其實就是裝蟋蟀的小簍子,其工藝非常細緻,一個人民幣十元。隨行的孩子每位都選購了一個,一路上就用這個抓蟲裝蟲,開心得不得了。

下圖最右上的是蝦籠,用來抓蝦子的。隔壁的是鐮刀鞘。上圖有鳥籠,有雞籠,有菜籃……..幾乎所有日常需要的容器都可以用竹子編出來,這些工藝的傳承我有點耽憂,真希望能永永遠遠的保存下去。

雖然工業生產的塑膠容器迅速又便宜又好用,但終究成為地球上的一大負擔。這些竹編容器古樸又自然,壞了回歸大地,一點不留痕跡,享受現代化生活一樣可以用它。如果大家能反思塑膠對環境的傷害,回過頭來使用這些環保器皿,將是對地球環境生態的一大貢獻。

 

 

 

這就是我買的用過的竹籃。

 

 

上圖為藍靛染料植物:馬藍。爵床科植物,被認為原產於印度北方盛產紅茶的阿薩姆地區;中國分布於亞熱帶的華南地區,自浙江省南部至福建、廣東、廣西、江西、貴州、雲南、海南等地。台灣北部栽種的馬藍又稱「大青」、「山青」或「山藍」。這張圖我拍攝自芭沙苗寨。

 

 

在肇興侗寨裡,每走幾步路就可以看到當地人家門口擺放著一個大大裝著藍染原料的木桶。

 

 

 

侗族人擅長紡織、刺繡。他們自紡自染的"侗布"是侗家男女最喜愛的衣料。"侗布"就是用織好的布經藍靛等染液反覆浸染、蒸曬、槌打而成。由於製作工藝複雜,"侗布"非常珍貴,侗族人除了自己用外,還作為贈送客人的最佳禮品。上圖的二位婦女就是在槌打侗布。下圖為晾曬侗布。

 

 

 

肇興侗寨裡的每一個地方都可以看到先民的智慧與用心,每一條小經的地面都如照片中一樣,用小石頭拼貼出各種圖案,十足的藝術。現代人用磁磚馬賽克拼貼圖案不算什麼,那是機械化的產物,大小如一,容易施作。但是,肇興侗寨的先民可就厲害啦!用石頭拼貼出這些圖案真是不簡單,難怪這是一個有2000年歷史的地方。我看了只能說佩服加感動!

 

不止是小徑的地面用大小均勻的小石頭拼貼,仔細看清楚!河邊坡坎也是用一顆顆石頭整齊紮實地砌成的哦!

 


 

 

上圖這位小女孩看到我手持相機馬上笑咪咪地走出門外,我示意要幫她照相,她馬上擺出一個很專業的pose給我拍,有別於其他孩子的害羞。她告訴我她就讀糼兒園大班,相信是環境不錯而且見過世面的孩子。

 

這是一個可以夜不閉戶的桃花源,當然孩子可以自由在門口玩耍,快樂無比。

 

這裡人飲用的是山泉水,每隔一小段距離就會有這樣可以取水的地方,水質清澈。

寨中到處是這樣的街巷縱橫交錯,看到地上的舖面嗎?有沒有為人類的智慧與用心生活的態度所感動?

傍晚時分,這位婦女就在宅子旁用大鍋煮起豬菜。別人可能看不懂她在做啥,小時家裡養過豬的我一看便明白,而且還有幾分的回想與懷舊。

房子的牆上掛著"泰山石敢當"幾個字,原來侗族人也相信石敢當具納福、驅風、辟邪、止煞、防水、消災的功能。

青山綠水好風光,好一個人間天堂。

 

 

侗族村寨多建於山麓或溪流河畔,所以凡侗族人聚居地區,有河必有橋,橋上有廊和亭,能擋風遮雨、供人畜通行,故稱為「風雨橋」。「風雨橋」是漢人的稱呼,侗家人稱之為「花橋」。橋樑對於侗族人溝通村寨之間的聯繫,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整座橋樑不費一釘一鉚,完全運用力學原理以杉木穿榫建成,結構嚴謹,佈局精湛。

肇興侗寨共有4座建築獨特的花橋跨越在穿寨的溪流間。

 

風雨橋不僅提供交通上的便利,也讓村民門有個休憩聊天的場所。

 

 

 

這裡就是肇興侗寨唯一一條主要且能行車的街道。

此在地,大街上牽著牛悠然而過,一點也不希奇。

 

 

這是大街上唯一的一間碾米店,在上方的漏斗中倒入稻穀,下頭就分離出白米與米糠。

 

肇興侗寨裡有五座鼓樓,分屬五個大姓。依照儒家觀點依次被命名為仁團、義團、禮團、智團、信團。鼓樓是侗族聚會議事的地方。每座鼓樓都有相應的戲台和花橋,顯示出侗族村寨的特徵,集自然風光、歷史文化與民族風情于一體。
 

 小朋友隨意在大街邊上就可以玩起彈珠來。
 

我原本要照這些正在玩泥巴的小男孩,但他們一看到相機,馬上湊過來擺好pose。

按下快門後又來了一個,再照一張。再按下快門,又有一個沒入鏡。
 

 

哇!大家排排站好哦!要照嘍!這下總算全都到齊入鏡了!

 

夜暮低垂時分,寨子顯得更寧靜祥和了。

 

肇興的夏夜一片安謐,檐廊上高掛著紅燈籠,只有後山的蟲蟲們,高興地演唱著奏鳴曲。

 

 

我無法讓自己錯過清晨的肇興,早上6:00準時走出門外,看著當地人在河邊梳洗,聽著雞啼聲此起彼落,鳥兒在枝頭歡唱,不時夾雜著幾聲狗咈,遠處炊煙裊裊,空氣中散發著米飯和著炭的香氣……….我坐在檐廊下,盡情地呼吸,盡情地享受,努力地想把這一刻的美好留住………..

 

 

 

貴州處處山青水秀,我想是因為這兒沒有現代化的入侵污染。這裡河水不深,卻可清澈,人們在河裡洗滌撈魚。

 

 

陶淵明桃花源記……..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若說這裡就是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一點也不為過,因為侗族人懂得對大自然存在著一種非常謙恭的姿態,對自然界的一樹一石,山川大地,比我們多了好幾分的崇敬。這樣的原生態生活結構,是不是更值得我們效法與省思?

 

 

 

 

 

 

 

你聽過侗族大歌嗎?多聲部,沒有伴奏,沒有指揮,還可以模仿自然界的蟲鳴鳥叫或高山流水的聲音,那天籟之音豈只是繞樑三日?當地人老老少少都能唱,舉凡談情說愛,婚喪嫁娶,節慶祭祀……人生中所有大小事好像都能用歌聲來解決處理。

侗族人視歌為寶,認為歌就是知識,就是文化,誰掌握的歌多,誰就是有知識的人。在侗族地區,歌師是被社會所公認的最有知識、最懂道理的人,因而很受侗人的尊重。

侗族大歌是最具特色的中國民間音樂藝術之一,也是國際民間音樂藝術中不可多得的一顆璀璨明珠。侗族大歌中的複調式多聲部合唱,中外民間音樂罕見,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值和欣賞價值。侗族大歌不僅僅是一種音樂藝術,而且是了解侗族的社會结構、婚戀關係、文化傳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會史、思想史、教育史、婚姻史等多方面的研究價值。

請您欣賞下面這段侗族大歌的表演:

 

 

 

 

 

最後,我們全體受邀上台同樂。

 

超大的蘆笙。

 

 

不只在肇興,即使在貴陽市的熱鬧市區,我一樣看到人們拎著剛買的雞逛大街。

大叔大嬸帶著自己養的小豬仔來趕市集。

一根擔子挑起二隻小豬仔,小豬仔就裝在自編的竹簍裡,大部份的台灣人可能都沒看過。

 

侗族原生態文化會不會在現代旅遊的衝擊下而消失呢?當我走過以後,我相信原生態文化有其強大的一股魅力,相信人們能感知其文化的震撼,我想它不會消失,而且有可能教化遊客,讓所有外來者知道什麼樣的生活才是最好的,我們應該把它變成永恒的範本留下……..永遠是中國最美的鄉村古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