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我的晨遊路線有即時回頭,才沒錯過網上熱烈推薦的張氏家廟!
塔下村居住的是張氏客家人,他們的祖先真有眼光,來到這山明水秀之地聚族而居,幾百年來勤勉團結,在這莾莾大山中開創了最美麗的家園!
路標旁矗立著一座大圓樓,樓名「順昌樓」,是張氏第17世子孫在1927年所改建的,樓高四層,每層46間房,雙環,內環一層,算得上大型土樓。
順昌樓的內部。因為時間有限,必須找尋德遠堂,只拍了幾張照,沒有去叨擾樓內的人。
順昌樓的鐵門環
順昌樓的夯土牆,可以清楚看見摻雜有竹片及小石塊
順著順昌樓邊的小徑往前走,往右上了一個十幾階的短斜坡後豁然開朗,左邊就是上圖的餘和樓,右邊就是德遠堂!
見到德遠堂我欣喜無比,總算看到背包客強力推薦的地方!
德遠堂位於福建省南靖縣書洋鎮塔下村,是張氏家廟,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於明末清初,座落在村莊東南的山坡上,座北朝南,二進建築,古樸典雅,背靠綠蔭,面向溪流。
尤為壯觀的是,在正殿前面半圓池塘兩邊的草地上,聳立高過 十米 的二十三枝石龍旗杆。石龍旗杆皆石雕,造形獨特,工藝精湛。其結構分為基座和主體旗身二大部份。
石龍旗是張氏族人為光宗耀祖對本家族有學術、官銜的知名人士樹立的。改革開放後,張氏族人對樹石龍旗的觀念有所更新,對造福桑梓的海外赤子以及百歲老壽星也樹石龍旗紀念,借以激發人們努力向上,以期對促進家族文明進步產生積極影響。
藍天下直指天際的石龍旗
石龍旗的頂端有的雕成筆尖,有的則雕成坐獅形
石龍旗杆的基座有方形、六角形或八角形,高出地面 一米 多,主體旗杆約9米 長。下段石寬約30公分 ,刻有樹立的年代、學位、輩份、姓名、官銜。上段為圓柱形,雕刻有蟠龍纏柱,頂端有的雕成筆尖,有的則雕成坐獅形。
石龍旗上段的蟠龍纏柱
石龍旗下段雕刻著:咸豐伍年乙卯科鄉薦中式明經進士第一名十六代孫張逢甲
這是近期對百歲老壽星也樹石龍旗紀念
張氏家廟前的半月池塘
前有半月池,後有蓊鬱的山丘,真可謂是風水寶地,世世代代庇蔭著塔下的張氏客家人!
雕樑畫棟
古樸典雅
連小天井的圖案都精心排列
上圖為祠堂內的神轎。牆上展示著許多達官政要造訪德遠堂的照片,以及介紹功成名就的張氏子孫。
我順著左邊的草坡往上爬,企圖找到一個最佳的拍照視野。
不是只有我這麼瘋狂,看來許多人都有冒險的精神,順著前人爬過的路就對了。
背光下很難找到滿意的鏡頭,我只能把此景深深映入腦海。
德遠堂全景
呵!我們可真早呀!右邊的先生是旁邊餘和樓的人,熱情地邀我們一起吃早餐,我們說了裕德樓有幫我們準備,他端著飯碗出來與老媽聊天,連青草藥也能聊,二人聊起了地上的乳仔草,我則忙著拍照,沒去留意他們談話的內容。
這樣的漫遊村落很令人開心吔!隨興又自然,你永遠不知下一分鐘會遇到什麼樣的故事來豐富你的旅程!
看到照片裡的那一串解說牌嗎?拜現代科技之賜,沒時間在現場看完就拍回家細嚼慢嚥,真幸福唷!
這個看板的內容故事有助於了解塔下村,我將它節錄下來,幫去過塔下的朋友更了解這裡:(我打字時突然發現這個介紹內容居然是正體字,不是簡體的吔!奇喔!)
塔下村的歷史沿革:
塔下村張氏家族是中原南遷的客家人,明清時期,塔下村隸屬南靖縣居仁裏梅壠總塔下村,民國初期屬南靖縣三團區。民國十五年 農曆七月二十四日 軍閥張毅在塔下打、砸、搶、燒,製造了震驚全縣的“七.二四”慘案,幾乎使全村毀於一旦。
民國三十年以後劃歸梅江鄉塔下保。1949年後屬第五區曲江鄉。1958年曲江鄉和書洋鄉合併,成立書洋人民公社,塔下村編為塔下大隊。1984年改為塔下村委會(含塔下、大壩兩個自然村)。1989年書洋公社改為書洋鄉,後又改為鎮,塔下村隸屬書洋鎮。
塔下村素以自然的居住環境優美,蘊含深厚人文氣象,英才輩出,聞名海內外。塔下村張氏開基祖系南宋入閩張化孫傳下的第十代裔張小一郎妣華氏,於明朝宣德元年(1426年)從永定金沙遷入,至今已有580多年歷史,繁衍二十三代。
當時閩西南一帶山高林密,盜匪猛獸時有出沒,民系之間和村落之間的爭鬥也時有發生。於是,張姓族人沿著溝谷兩旁,建造了一座座形態各異的土樓民居。清末後,由於地理環境所限,塔下人在沿溪兩岸的空地上,又建起了一座座單院式土木、磚木結構的吊腳樓,形成大樓帶小樓,高低錯落布局的奇妙景觀。樓前屋後鋪就的卵石小徑迂迴曲折,猶如迷宮一般,被幾百年先人們的足跡磨得圓潤,細雨輕烟,閃出柔和的光澤。
塔下村這條奔流不息的溪流,建國前從村頭到村尾祇有三座木橋。若遇山洪暴發,木橋被衝毀,祇相隔30多米寬的兩岸人便中斷過往。後來在熱愛家鄉的僑胞資助下,建造了11座風格各異的石拱、鋼筋水泥橋,有的橋上還建有小亭,古樸悠閒,小橋流水、土樓人家,把塔下村裝點得分外妖嬈。
清乾隆年間,塔下張氏子孫逐漸向外遷徙,主要遷居地有泰國、新加坡、緬甸、印尼、等,後多數遷往台灣。現塔下村張氏旅居台灣、香港、澳門及東南亞國家已發展有數萬餘人,在國內約有四千餘人。
參觀完張氏家廟,想當然爾的從另一頭的小徑回裕德樓,途中發現這對小兄弟坐在階梯上吃早飯,他們叫他們的阿婆為「阿ㄇㄚˊ」,我老媽說她的養母家也是如此叫阿婆的。深入去訪查,語言的使用與發展有趣哦!
離開張氏家廟不用三分鐘就回到裕德樓附近的小溪邊,真近呀!可我卻多走了許多路,多聽了許多故事!
快8點了,溪邊的光影縮短了,要趕快回去裕德樓吃早餐!
塔下村是福建的山中江南,比起江南水鄉更有一份恬靜感,晨遊這裡,沒有喧囂,炊煙和著淡淡的飯菜香,你會覺得此刻的富足美好只屬於你!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