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縣龍潭鄉三洽水地區是我娘家的隔壁村莊,娘家在銅鑼圈,算得上是個平坦的台地,我們習慣稱三洽水地區為「坑底」。因為這裡有直坑、北坑、南坑三條水匯集於此,所以名為「三洽水」,是從龍潭往新埔的溪谷地帶,附近的山小而美,層層疊翠,景色秀麗。這幾年水土保持局把這裡精心打造成富麗農村,除了讓區內生產運輸更為便利之外,景觀優美的青翠茶園和寧靜的環境,更改善了茶農生產和居住的品質。
雖然這個區域在娘家附近,但我也只在十幾年前造訪過一次而已,倒是這兒的地名耳熟能詳,經常聽父母提起過,遊起來特別的親切好感。在一個細雨紛飛的日子,我就穿梭在這鄉野小徑,享受濃濃的故鄉情。
我這次走的是北坑這片山坡地,有大小北坑二條小溪谷。大北坑水勢大,人口多;小北坑水量小,住家少。大北坑的水源頭在大江家屋,有觀光茶園,茶莊、農場、咖啡廳,附近有許多這幾年剛整理的步道,非常適合來此悠閒漫步,飽覽滿眼的翠綠。
住家前方有個指示牌標明為:龍泉步道
青翠寧靜的茶園邊也舖設了石階步道,應該是為了方便遊客親近茶園,像我就不畏雨絲,爬上半坡拍照,跟我有同好的人應該也不少吧!
這裡的土壤為紅土黏土,屬酸性,不適合多數農作物的生長,但由於排水性良好、含豐富礦物質與鐵質,加上氣候溫和多霧、雨量充沛,晨昏常有一層薄霧籠罩。茶葉生長需要濕氣滋潤,茶葉的品質才醇厚,所以這裡是種植茶樹的優良環境。
登高後看到的梯田式茶園是否有不同的視覺呢?
往大江屋復古餐廳的路上,右邊是三水村辦公室,左邊偌大的招牌「西土瓦」很搶眼,經過時我沒想起它的特別處,回家後查資料,才發現原來是甄妮開設的農場。「西土瓦」其是就是把「甄」字拆開來寫,挺特別的,令人印象深刻,下回再訪,我一定要進去參觀。
江家古厝是一幢典型的客家老屋,建於清光緒9年(1883年)。江氏家族係於清道光年間,從廣東梅縣遷徙移墾龍潭三水村,而後逐漸形成以江氏為主的客家聚落,江家大屋亦成為聚落中心,俗稱「大江屋」。
根據江家後代傳述,江家建屋所需的磚、石、木材等物料,均耗費很長的時間與人力準備。由於龍潭高地屬紅質黏土,是燒製磚瓦的好材料,於是江家乃建造磚窯廠自製磚、瓦,所以將江家斗仔磚均較坊間厚實。後來,江家的磚窯廠也供應給鄰近村落,隔壁的三和村「黃家古厝」就是使用江家磚窯廠的磚瓦;不過,江家磚窯廠現今已經消失。
而大屋的地基、牆基、地坪等各式石材,則是在建築江宅前三年,僱工在附近各河床尋覓大石塊,然後搬運回,整平再雕刻,大小石塊總共有1500多塊,工程十分可觀。建築所需之木料,係僱工採自大漢溪附近的巨木,再送木材場裁切成所需尺寸。江家完全遵循自力建屋的傳統。
江家大屋為一進左右雙護龍三合院,位向座東朝西偏南,前低後高,順著谷地的坡度建構。
正廳內埕,堂號:濟陽堂
樸實無華的山牆馬背
竹節窗櫺石窗
美麗的彩繪
江家古厝仍維繫傳統客家民居樸實無華的風貌,目前仍有十餘戶江氏族人居住其中,對老屋的維護不遺餘力,使老屋充滿盎然生機。江家老屋並非官方的古蹟建築,屬江氏祭祀公業,為私人居家宅院,入內拜訪務必請先取得允准。
江家古厝前埕
左外護龍廊門
我非常的喜歡這樣樸實無華的客家三合院,點綴在山林間美麗極了,只可惜現在鄉間越來越少這樣的宅院了。隨著生活型態的改變,江家後人也不再是傳統的務農,在一旁開設起大江屋復古餐廳,結合農業、休閒與老屋,吸引不少的遊客。但是,老屋前停滿了汽車,還是有失美觀。
在江家古厝的下方,有一間設計典雅的餐廳,但在此鄉間,我反倒認為有點突兀。
路邊一棵結實累累的果子引起我的好奇,偷摘了一棵嚐嚐,澀澀的,但有濃郁的芭樂甘味,讓我回味起小時候等待芭樂成熟的滋味。記憶中家裡的芭樂年年結果,但從沒有吃過好吃的芭樂,還未成熟,我們就迫不及待拉下枝枒嚐一口,就是這種香澀的芭樂味。
是芭樂嗎?但葉子比較小,我不確定,誰知道呀?下圖是它整株的樣子。
溪谷田地裡油菜花開,好一幅田園春色!
年假裡,風景點處處是人潮,但在這靜僻的鄉間,難得有車輛經過,只有遠處公雞宏亮的啼叫聲,悠遠地回盪在溪谷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