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東之旅(一) — 布洛灣太魯閣風情

 

2007.8.5 早上9:25我們從台北搭上1079次自強號,在火車上聊聊暑假生活,看看沿途風光,火車沿著東北角海岸帶著我們隆隆前行,約莫11:50就到了花蓮。

 

只不過二個多鐘頭,我不禁要問,為什麼還要蓋蘇花高速公路?花蓮的美好在於她潔淨的自然風光,辜且不論建造時對環境的衝擊,一旦高速公路建成後,大批的人潮進入花蓮,同時也將帶入大量的污染,花蓮還會是我們的後山花園嗎?我們的後花園只需要一條走不膩的幽幽小徑,讓人隨時想去,甚而流連,沒有人會笨到在自家美麗的後山開一條大路,我怎麼都無法認同………..

 

 

參觀慈濟靜思堂及精舍。

 

晚上我們住在太魯閣國家公園內的布洛灣山月村,立霧溪畔的叉路蜿蜒上行即可抵達,這個五星級的住宿點就在一個河階平台上,四週被青翠的高山擁抱著,像是一個遺世獨立的世外桃源。

我們住的是獨棟雙拼的小木屋,前頭有一個大大的廣場,後面是一片原始山林,晚上就伴著蟲蟲的合奏曲入眠。

 

這個飯店的特色是員工全用太魯閣族人,晚餐過後,原本是烤山豬肉的或準備餐點的太魯閣族青年,一下搖身為舞者或歌手,盡情地展現原住民豪邁的歌舞。由於我們來的時候是暑假期間,一些小朋友也來參與演出,山月村的村長(管理者)為孩子們準備了一個捐獻竹籠,讓來此觀賞演出的房客自由樂捐,再從捐款中撥一小部份作為孩子們的零用錢,其餘的則成為太魯閣族孩子們的急難救助基金。

 

我欣賞經營者這樣的方式,不只可以傳承少數民族的文化,也給他們樂於保存自己文化的信心,讓這些勢微者有就業機會與展現自己的舞台。更有趣的是這位村長在節目進行到一半時,自己下去主持,也跟著大夥兒又唱又跳,盡情歡樂,我想,他才是這裡最大的收穫者。


 

最左邊那位就是快樂的山月村村長。

這個就是收授捐款用的小竹籠。

 

 

清晨的山月村有都市沒有的清新與寧靜,我捨不得不看這麼美好的景色,一早就起來拍照了。這幾間就是我們晚上住的小木屋,除了有濃濃的原住民風格,還有一點日本懷舊味道。

小木屋後面有一條小步道,走一圈最多不超過半小時,就在蓊蓊鬱鬱的林木間,保持著最原始的生態原貌,清晨漫步於此無限舒暢,可以盡情享受最美好的空氣。

 

這是原住民的雙肩背包哦!跟我在貴陽街上看到的具有相同的功能,這麼環保的背簍工藝已快失傳,年輕人都不會編了,山月村至少提供了一個舞台,讓太魯閣族人願意再度學習傳統的技藝。不只是竹編,還有木雕,飯店裡所有的木雕都是出自於太魯閣族員工之手哦!

 

在布洛灣的山月村,我很開心看到一個傳統與現代並存,幫助弱勢找到生命出口的範例,這是我此行住宿於此的最大收穫。

 

山月村不適合來去匆匆的過客,最好能在這裡耗上整天,帶一杯咖啡一本書,享受一下山居的靜謐與安詳,讓身心靈充分的放鬆。

 

這是我們中午吃的達基力風味餐的飯,木桶裝著拌有小米的飯,好香好好吃,尤其是我後來把剩飯捏成飯糰,被小朋友搶食一空。

 

什麼是達基力呢?我特別上網查了一下。原來,達基力就是太魯閣族在立霧溪北岸建立的部落,太平洋戰役後,改名為崇德。自國小退休的郭文貴老師,為了讓後人對太魯閣族有更深的了解,以木雕、石雕來紀錄族人的歷史故事。來到這裡除了用餐,還可以欣賞郭老師工作室的作品,由於先前沒做功課,我只到此吃了一頓難忘的餐,真是有點可惜。

 

 

達基力風味餐廳裡有二叢很特別的竹子,居然竹筍是從竹節長出來的,非常特別,問了老闆,他也不知其名?

 

 

 

在〈花東之旅(一) — 布洛灣太魯閣風情〉中有 6 則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