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等賞景觀茶園

 

每次回娘家都不太敢在中餐前到達,怕叨擾弟媳及媽媽,元旦與老妹約好請媽媽一起到「壹等賞景觀茶園」用餐。「壹等賞觀景茶園」就在娘家附近,主人徐福鉅是妹妹的小學同學,我們家的堂姑嫁入他們徐家;這裡與我們有著深厚的關聯,但我還未去用過餐,知道這裡的訊息還是因為格友的文章。

 

茶園主人的曾祖父曾因種植、製作的茶葉獲得日本官方舉辦之全台灣茶葉比賽「特等獎」,日語稱為「一等賞」。他自己則於民國八十七年也贏得茶葉比賽的「特等獎」,與其曾祖父得獎記錄,恰巧相隔一甲子。為了讓茶園發揮更大的經濟效益,他將茶園轉型為景觀餐廳的經營模式,也成就了休閒觀光的精緻農業典範。

 

我們都同樣走過放學回家就要換下制服協助採茶的年代,如今,我的娘家無人傳承種茶,部份的茶園與財團一起開發為建地,弟弟們步入科技業工廠,養育我們成長的農業走到盡頭,我們選擇離棄,「壹等賞景觀茶園」主人選擇改變。這樣的結局有點無奈,有點感嘆!但我給予「壹等賞景觀茶園」深深的祝福!希望他除了轉型成功,也能堅持留住茶園!

 

 

壹等賞觀景茶園
地址:桃園縣龍潭鄉高原村中原路二段1709358
服務預約電話:03-4116778 03-4116700
營業時間:上午11至晚上930(每週二公休)

 

 

主人家掛滿了製茶比賽得獎的匾額

 

餐廳位於茶園的中間,有點日式風的建築不失現代感,大片的景觀窗,明亮舒適。這麼鄉下的餐廳,用餐的客人真不少,停車場裡停滿車子。據說餐廳遠近馳名,許多人都慕名而來,訂餐需事先預約。
 

除了餐廳建築規劃的用心,庭園計設也下過功夫。前院有個造型魚池,裡頭養了許多錦鯉供人餵魚及觀賞。

 

植栽也很講究唷!豐富而多樣,四季都可展現不同的風貌。其中有幾棵楓葉正紅的楓樹,還是從我娘家情商讓購的呢!

 

 

 

冬日的陽光暖烘烘的,餐後坐在花木扶疏的樹蔭下,可以享有一下午的悠閒!

 

餐廳的建築很有味道吧!想都沒想過會在我們這樣的鄉下地方。

 

很日式風的庭院設計

 

連小角落也有主人的巧思

 

這樣的光影很美吧!是不是很具現代感?

 

等餐的時間,我們就溜進旁邊的植栽區拍照兼玩耍。

 

這棵楓樹配上日式風的餐廳真有味道,尤其在冬陽的襯托下。

 

我與老妹家的蘿蔔頭都長大了,個個都成了青春美少男或美少女!

 

呵呵!這就是我家的公主與少爺啦!每一個都在愛美與死要錢的年紀!

 

這裡的消費不便宜,價格可是台北等級的唷!菜還不錯吃,雖然在客家莊內,但不是客家菜,因為照片拍得不理想,無法跟大家分享,有興趣的人網路搜尋一下就有嘍!可能是我們過午才用餐,除了把菜都吃光光,還點了二桶茶油拌飯,可見還不錯吧!

歡迎大家有機會光臨我生長的地方,桃園縣龍潭鄉銅鑼圈台地,品味一下茶園轉型的休閒餐廳!如果想參觀採茶,一年有四到五次機會,從清明節過後開始的半年期間是茶葉生長及採收的時間。

 

 

回娘家的驛站 — 大溪

 

 

2009年元旦,早上睜開雙眼看見窗外的藍天,一掃前幾日因為陰冷天氣帶來的鬱悶。因為連休四天,與老妹約好,天氣好就回鄉下娘家。我們這一家人向來晚起又愛拖拉,出門時已十點多。市區的道路車輛不多,交通順暢;但一上北二高就慘了,時速慢,走走停停;車行過樹林收費站我就無法忍受這樣的速度,趕快叫老爺子下三鶯交流道改走台三線。

我們的目的地是龍潭,途經大溪時,老爺子繞進大溪老街要我去買豆干,於是,大溪成了我們這趟塞車行的驛站,停車小歇兼採買。台三線沿途都是風景點,如果有閒情逸緻慢慢遊,可以來趟台三線人文之旅,保證豐富。

元旦的大溪老街遊客不少,但今日的我們只來當過客,得匆匆採購後隨即離去。

 

這裡對我而言再熟悉也不過了,往來台北與娘家的時候,總把這裡當作歇腳站,停車逛逛,買點特產。

試喝了這攤的楊桃汁,還不錯喝,大罐的一罐300元,老闆說:妳要的話算妳二罐500元!又是貪,馬上掏錢買二罐!

 

 

基隆情人湖公園

基隆情人湖公園位於大武崙山山腰上,湖四周林木濃密,清靜幽雅,在林間的情人步道漫步,可享受天然的森林浴。


聽說情人湖上的情人橋有某種魔力,情人到此一遊,攜手走過情人湖,就會有好的婚姻。呵!如果老爺肯賞臉陪我來,不知是不是有效?

 

情人湖入口處的日製蒸汽火車頭(1942年製),為台灣早期行駛的蒸汽火車頭。


情人湖邊的步道可以延伸至山嶺上,爬到高處可以遠眺基隆嶼。

也可以看到大武崙漁港

循著環山步道爬上更高處眺望,海天一色,藍得很迷人!

城堡造型的瞭望台,登高可以眺望更遠唷!

山下的情人湖清晰可見,看起來像個骨頭狀。

拾級登上更高,城堡瞭望台已被抛得遠遠的。

連綿的青山在斜陽下深邃寧靜

延伸向海面的野柳岬就在遠方

由石階登上最高點,就是大武崙砲台。基隆為北台灣重要的港口及軍事要塞,大武崙為西側重要據點,自清朝至日治時期陸續建了許多座砲台。

參觀時,我發現所有的解說牌只針對各處遺跡的原功能詳細說明,但對於建造的年代或背景均未交待。回來查資料後才發現,原來建造年代本就不詳。但是,至少這兒在1840年的中英鴉片戰爭及1884年的中法戰爭,清廷均曾派員駐防,應該略作敘述,免得參觀者看得一頭霧水。

從其遺跡的建築特色來看,比較像日治時期的產物。上圖為營房的遺跡。

上圖的營房是挖山洞所建。整個大武崙砲台就躲在蓊蓊鬱鬱的林木間,居高臨下,可以監控往來船艦,足見其重要性。

 

 

大武崙砲台藏匿於蒼鬱的森林間,如今已無當年的軍事用途,只供遊客來此參觀與憑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