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湖老噟尖、翠湖、內溝山環形走一圈

原本想開車到翠湖爬山,因為我路不熟,GPS導航裡有翠湖公園,設定好後,沒想到真的把我帶到大湖山莊旁的翠湖公園,不是我要去的翠湖。

只好停車路邊求救兵,依指示再往東湖開,我以為這下走對了,我又不是沒到過翠湖。最後,我還是錯了,來到內溝溪生態園區這裡,就只好從真武山親山步道去翠湖了。

看別人開車我都以為路很容易找,輪到自己開車才發現,即使走過好幾次,不熟的地方還是會走錯。凡事還是要有親自操作的機會,比較容易熟練。所以,千萬別為孩子做太多事,留給他成長學習的機會。


 

 

從真武山親山步道走到油桐嶺,接上內溝山親山步道,我們順時鐘方向繞行,往老鷹尖方向走。

「哇!教官!你身後有一大叢守城滿山紅!」

 

 

「咦!真的哩!」看教官笑得多開心,在山裡與花草相遇是我們共同的喜悅。

 

 

 

守城滿山紅,杜鵑花科。更多的介紹請參照:雲霧飄渺的新山夢湖行(上)

 

 

 

 

 

第一次與守城滿山紅如此貼近,它就長在山徑邊,有人還用白膠在樹幹上寫下:「稀有植物,請勿攀折」之類的字樣。這樣的提示是好或不好不知道,愛惜珍稀植物的觀念要自愛鄉土的教育做起,從小貼近自然能養成好的習慣,愛鄉土就會珍愛環境,自然生態與人文就都能兼顧了。可惜我們的教育一直以分數競賽為主,孩子們接觸大自然的機會太匱乏。

 

 

山徑邊長在落葉堆裡的東西,不知是啥,像是菇或寄生植物,也像插了幾柱香。

感謝植物達人告知!太不可思議了,居然這是一種腐生蘭,叫赤箭(也叫天麻)。天麻是一種中藥材,是取赤箭的乾燥塊莖。我又拍到寶了!

 

 

會結像小杮子的樹,待查。(有像俄氏杮,還要再觀察確認。)

 

青斑鳳蝶與澤蘭

 

 

內湖一帶的山徑縱橫交錯,植被豐富,是遠離塵囂,尋幽訪花的好去處。

 

 

 

爬上老鷹尖山頭,小小一塊園地好幾種植物都開花,令我目不暇給。上圖是我最近剛認得的花,應該是夾竹桃科的細梗絡石吧!

 

我還不太會分辨這是哪種莢蒾,一簇簇的白花很吸引人,但有的很臭,臭到十幾公尺遠都聞得到,這棵就是。(呂宋莢蒾)

 

 

又叫裡白忍冬的紅星金銀花,以前鄉下到處都是,又香又美麗,是我的好玩伴,上學總愛採幾枝插在教室裡。

 

 

今春真忙碌,來不及賞到串串白鈴噹的馬醉木花,它就結果啦!

 

地膽草,我一點也不喜歡他,以前鄉下的土路上一大堆,刺刺的,感覺像是很陽剛的臭男生! 一天到晚總喜歡欺負小女生,走在路上我都得對他閃閃躲躲。

 

 

賴桑是今日爬山的新朋友,遠從新埔來跟我們一起共享山林,希望他不介意我們一路拈花又惹草!

 

 

左右二株線柱蘭的花不太一樣,竹林邊不難見到,左邊的花梗很常,花序比較細,與右邊的不太相同,不知是不是兩種不同的線柱蘭?(都是芳線柱蘭)

 

非假日來山裡的人少,一路清幽怡人,享受悠閒,享受鳥語花香。

 


 

山中春意濃,花草樹木競相綻放花朵向我打招呼,我來不及認得他們,只好先拍照,記下他們的容顏,有空再慢慢查吧!

(感謝老山胞前輩的指導,讓我很快查到這株茜草樹,別名龍蝦,中低海拔闊葉林中的常綠喬木。)

 

老鷹尖南峰是另一個置高點,登高遠眺,視野遼闊。

 

 

遠處層層山巒起伏,五指山、新山歷歷在目。近處眼前的桃金孃正含苞,露出粉紅花瓣難掩羞澀。

 

 

這裡也有不少大葉越橘提燈來相見

 

 

奧氏虎皮楠,常綠小喬木,生長於全台低至中海拔闊葉林中,他的花朵很奇特,應該用微距鏡頭拍下來!


 

我在山徑上常見在成群它的幼株,葉縁的線條很優美,色澤很清新,長大後的葉縁跟小時候有些不同,令我很好奇。(感謝植物達人解惑,這是奧氏虎皮楠。)

 

 

長花厚殼樹

 

走過老鷹尖南峰,山徑開始下切。

 

 

終於抵達半掩在山林裡的翠湖

 

 

翠湖的名字優美,可是湖水渾濁,淤積嚴重。

 

 

繞行翠湖一週,續登內溝山。這段山徑陡直爬升,爬得氣喘噓噓,汗流浹背。

 

 

登上稜線俯瞰翠湖,隱匿在青山綠樹間。

 

 

續行,來到內溝山。內溝山,海拔137米,又名大尖坪山,位於汐止與內湖交界處,林相豐富。

 

 

 

因為氣候因素使中高海拔植物的生理現象朝北方低海拔地區下降稱為北降現象,難怪這裡可以看到台灣馬醉木、金毛杜鵑、守城滿山紅、大葉越橘等。

 

 

 

大葉越橘開得真熱鬧,有如樹上掛滿聖誕燈飾。

 

 

內湖一帶的山勢不高,但地形變化多端,可以享受幽靜的步道,也享有攀岩的樂趣。

 

 

偶爾需要拉繩索輔助

 

平實的路線中有點小小的挑戰,讓走在這裡隨時有柳暗花明的喜悅。

 

我們邊走邊賞花,繞行一圈大約三個多小時,回到油桐嶺,循真武山親山步道回到停車地。午後的登山,心情豐富愉悅!

 

 

相關行程:晨遊汐止內溝山自然步道與翠湖

 

 

 

黑眼鄧伯花

從三峽插角到東眼山的北113公路旁,一叢叢開著鮮橘黃色花的爬藤植物引起我的好奇。

 

 

有沒有見過它,不記得,但確定的是,我不知道它的名字。

 

 

回來後沒有即刻查,睡前才想起,翻了幾頁圖鑑,不敵瞌睡蟲的騷擾,進入夢鄉。夢裡一直糾纏著二種花名,一種叫大鄧伯花,另一種叫小鄧伯花。醒來自己很清楚,不會是大鄧伯花,會不會真的叫小鄧伯花呢?

真有趣!做夢還當真!一查之下,還真的跟鄧伯花有關,它叫黑眼鄧伯花。晚上沒睡好,所以有黑眼圈嗎?特別的名字讓人不容易忘掉她!

 

 

 

大鄧伯花

 

 

黑眼鄧伯花,又叫翼柄鄧伯花,爵床科,鄧伯花屬。原產地在熱帶西非,1910年才引入台灣觀賞用,因氣候適合,已馴化成野生狀態,在台灣中部、東部、南部低海拔山坡常見。

 

 

多年生蔓性草本,莖多分枝,蔓纖細,綠色,表面有白色細毛絨,能攀附他物或匍匐地面生長。

 

 

葉有長柄,具狹翼,葉片菱狀心形或箭頭形,長3.5~7.5公分,寬1.5~3公分,基部心形耳垂狀或截形,先端尖或尾尖,葉縁全縁或有不規則淺裂。

 

花單出腋生,具長梗。苞葉大形,2枚。花萼小形,隱藏苞葉內。花冠漏斗狀,橙色或黃白色,中央喉部黑紫色,色彩金黃明艷,花冠5裂,平展,裂片卵圓形,波縁或全縁。雄蕊4枚。子房球形,柱頭2枚。春末至秋季開花。

 

 

 

 

 

路邊爬滿了黑眼鄧伯花

 

 

過了大板根前行不遠右轉東眼橋,就是北113公路,道路寬敞車少,蜿蜒在山巒疊翠中,舒適宜人。不過,這條路可無法通往東眼山,繞完這幾個髮夾彎就上到路的盡頭。若要到東眼山,只能步行。2010.4.3 今天天氣不佳,純粹車覽賞花。

 

 

 

串串紫藤迎春風

紫藤,花朵美麗,色澤優雅。

 

 

掛起串串的浪漫,叫路過的人心醉!

 

為她記錄今春最美麗的容顏,封存在心底!

 

 

讓紫色的幸福,迴盪在心!


 

春天遇見紫藤,嘴角揚起淺淺的微笑!

 

只因曾經燦爛,無怨無悔!

 

 

 

 

 

紫藤,豆科,紫藤屬。台灣於1930年代引進,庭園觀賞植物。

 

 

淡紫色小花成串垂下,如成群小蝴蝶翩然而降,甚是美麗。

 

 

 

 

 

 

 

鼠麴草與清明粿(艾粄)

鼠麴草是春天大自然的恩賜,鮮嫩的植株是做艾粄的最佳材料,也是我童年賺外快的來源之一。春天與它在郊野相遇,總叫我墜入甜美的回憶裡!

 

鼠麴草又叫清明草,因為清明節用來祭祖的暗綠色清明粿就是用鼠麴草做的。閩南話把這種清明粿叫草仔粿,客語叫艾粄。

鼠麴草是一年生的草本植物,莖高約十幾到三、四十公分,全身披著白色的柔毛,主要生長於平地及低海拔地區。三月初多留意,便可在菜園邊、茶園裡或淺山坡上發現它們的踪影。

每當爬山遇見一大族群叢生,我內心總是澎湃不已,童年採鼠麴草賺外快的感覺快速湧上,興奮莫名,忍不住想採。

在民國五、六十年代,一包王子麵才二塊錢,採一斤鼠麴草可以賣十幾元,能不叫孩子們興奮嗎?就算採了不去市場賣,那個沒有零食或點心的年代,做成艾粄吃在嘴裡的感覺,也幸福到不行。

童年的記憶,總在每次遇到熟悉的植物、味道、場景…….時,一一浮現,我的兒童分身經常在郊野被挑起。

 


 

鼠麴草金黃色的花富麗而浪漫,為春天增添青春氣息。

 

 

有天爬山,終於忍不住手養,這裡的鼠麴草太肥美了,不採實在有點暴殄天物,於是動手採了起來。採摘鼠麴草的心雀躍不已,彷彿時光倒轉,回到童年。就這樣,採回三大盆鼠麴草,够我儲存起來做好幾次艾粄。

 

 

採回的鼠麴草要挑過,有時候不免採到雜草。挑後洗淨,放入沸水中,加入少許小蘇答粉,除可保持鼠麴草的青綠外,也比較容易煮爛。大約煮十幾分鐘,撈起放入冷水中,過二三次冷水,讓鼠麴草冷卻。

冷卻後的鼠麴草隨意捏成球型放入冰箱冷凍,要使用時才拿出來退冰,可以在沒有鼠麴草的季節也有材料做艾粄。

 

圖中這團是我要做艾粄了,拿出二小團冰涷的鼠麴草,放在鉆板上剁得碎碎的,刴的同時要擠去汁液,相同的動作要做好幾次,直到鼠麴草的纖維變得又短又細。

 

 

粿粉材料:糯米5斤(或加入1/5蓬來米)泡水3-4小時,磨成米漿,壓乾。

把粿粉捏碎放入盆子裡,同時做二個[粄母]下鍋煮。粿粉捏碎後放入糖,讓粄皮有甜度即可,不用太甜。

 

 

接著將鼠麴草撕成小塊放入

 

 

[粄母]浮起水面後,先撈一個與一半材料一起搓,等大致均勻成團後,另一半再加另一個[粄母]一起搓。

 

搓到所有材料都均勻,粿團的顏色變為草綠色才算完成。

 

 

全部材料搓均勻的粿團,做為外皮用。

 

內餡材料有:1. 菜脯米,炒法請參照炒菜脯丁 — 好吃的粽子內饀 這篇。2. 紅豆餡:一斤紅豆煮爛,撈起放入炒菜鍋中,依喜好甜度加入適量的二號砂糖(大約10茶匙),邊壓邊炒,炒至水份適中可以捏成球形,待冷卻,捏成如乒乓球大備用。

其他材料:香蕉葉(墊粿用的)、花生油(包好抹在粄與葉子的接觸面,防沾黏,也增加香氣。)

 

 

包艾粄不難,取一小塊搓好的粿團,捏出一個可以裝餡的碗狀,裝入內餡,收口捏圓,底部抹油,墊上香蕉葉,完成。(做法可參照:客家菜包 — 飄著淡淡的柚葉清香 這篇)

 

 

做好後,等蒸籠水開,放入以中火蒸40分鐘,蒸的過程每五分鐘要掀一次鍋蓋,以免因鍋內壓力過大蒸出來的粄都變形了。

 

完全循傳統方法做的清明粿,香Q好吃,真材實料,外面幾乎買不到。只是做一次耗費不少時間,我並不常做。

清明假期將至,外頭細雨紛飛,讓慎終追遠的日子,多了幾分愁滋味。謹此分享我親手做的清明粿以應景,先別流口水,以後有縁一定請大家品嚐啦!

 

 

山花爛漫的菜公坑山

三月裡,想要拜訪春天的那顆雀躍的心,就如同山野裡不斷冒出的新芽,蠢蠢欲動,只要有機會,我就想往郊外尋花搜奇去。

2010.3.28   陽明山國家公園內豐富的植物就像一個超大的吸盤,吸引著來我到菜公坑山,期待著今天美麗的邂逅。

 

 

登山口一株艷紅的金毛杜鵑正綻放,像是多情女子熱情在揮手。

 

 

烏皮九芎則像是青春美少男,含蓄地站在一邊觀看。

 

 

從登山口起程後,我們沒有左上登山,而是決定直行先下山至菜公坑瀑布。

 

 

才下山不久,我就見到萎蕤(ㄖㄨㄟˊ)搖著一串白中帶綠的鈴噹歡迎我。真高興認識妳,我常在圖鑑上看到妳,初次見面真開心!

這段原始的山徑少有人走,地面溼滑,走起來步步為營。但,原始溼潤卻給了植物最佳的生長環境,我認真地觀察,深怕引頸翹望的美麗花兒錯過我的關愛。

 

 

大花羊耳蒜正含苞,四月初應該是她的日子。

 

萎蕤,百合科,別名玉竹、馬兒花、句隱草,多年生草本。不開花時,葉片看起來和竹葉沒啥差別。通常在北部山區腐植土較為豐厚的林下、林縁較常見。


 

 

從葉腋伸出串串長筒下垂的花朵,花冠頂端淺淺開裂。開過淡雅清爽的花朵後,萎蕤的地上部份會漸漸枯萎,只留下地下莖過冬。

 

超級幸運!前一天在三峽熊空山拍到纖花根節蘭,今天又在菜公坑山遇見她,真是有縁!我覺得我跟她之間好像有個接收器,不管她隱身何處,總會被我遇見。

 

纖花根節蘭的花雖細小稀疏,但姿態優美,有如舞動中的仙子般迷人!

原始的山徑除了我們幾個山客,只有啁啾鳥叫聲,清幽寧靜。

 

 

山徑邊不知名的植物,它的葉子真奇特,中間葉脈是白色的。

感謝Hsu福欣告知,真的是鳥嘴蘭吔!花期在秋天,期待秋天與她的花喜相逢!

 


 

山徑下切到溪谷邊,接上菜公坑古道,可以通往三芝地區,幾個禮拜前曾從三芝方向來過,今日則走右邊,順著大水管前進到瀑布。

 

 

右邊的呂先生是我們在陽明山上臨時撿到的夥伴,退休的他每天背著相機一個人遊山玩水拍照,聽說我們要來菜公坑山,便加入我們的行列。

 

 

瀑布的水量少得可憐,因為水被二支大水管引走了。我們在瀑布前歇息、午餐,餐後循原路回到登山口,不到下午3點。

 

我們決定繼續由登山口進入後的左邊步道上山

 

 

我愛這裡的山徑,綠色的青苔爬滿石階,多了幾分古意幽情。

 

 

路邊的紫花蓳菜

 

路邊有好幾種蓳菜,真難以分辨!原來我覺得自己能認得蓳菜就不錯了,沒想到蓳菜還這麼多兄弟姐妹冒出來,要一一辨識它們的差別,還真得用心觀察。

 

 

傅氏唐松草,它的花像個小毛球,可愛極了。

 

 

傅氏唐松草的葉子跟鐵線蕨有幾分相似

 

 

紫花蓳菜和台北蓳菜夾雜生長

 

一路享受鳥語花香,期待著與花仙子的美麗邂逅,好不愜意!

 


 

春天裡,不只小草開花,大樹也開花,競相綻放比熱鬧。這棵昆蘭樹是三疊紀的孑遺植物,也是陽明山區特有植物,嫩綠色的新葉與花苞正探頭出來,神采奕奕。

 

 

豬腳楠也不惶多讓,吐露新綠的花與葉較勁一番。

 

眺望位於七星山、大屯山、竹子山等三火山間的小觀音山,其流出的熔岩流漫流入海,形成麟山鼻和富貴角兩個岬角,狀似仙女舞衣的長裾,因而有觀音火山或小觀音火山之稱,具有大屯火山群中最大的火山口,大致呈圓形,俗稱大凹崁。

 

 

我在步道上努力的比對,試圖找出何者是金毛杜鵑,何者是唐杜鵑,有點困難,至今還無法確定自己的判斷正確與否。像這棵,花朵、葉子都明顯較小,花色比較橙紅,不知是不是唐杜鵑?

(猜半天猜錯了,這二張照片是金毛杜鵑,謝謝格友cleyera幫忙確認。)

 

 

 

步道兩旁豐富的植物讓人目不暇給,我在自然寶庫裡東張西望,喜悅探索。

 

地上的紅星杜鵑落花


 

從落花找到位於步道旁叢林中的紅星杜鵑,看來許多愛好者都來探訪過,地上許多踩踏過的足跡。期待大家來此只用眼睛欣賞,或用相機留下美麗的鏡頭就好,沒有過多的干擾,明年,她依然會亮麗登場。

 

 

 

紅星杜鵑

我好像走在百花大道一般,一路各種花草熱情迎接,路邊的蓳菜開滿邊坡,熱鬧到讓人會大聲歡呼!

 

 

 

再次與紅星杜鵑相遇


 

步道最高點在反經石,據說這是一塊帶有磁性的大礦石,會讓指北針錯亂。

 

由反經石往北眺望,三芝、石門歷歷在目。

 

 

往南下山,路邊長滿了匐蓳菜,小一號的白花舖在綠草地上,清新美麗。

 

 

原來是如意草,別稱匐蓳菜,多年生草本,走莖直立或斜上,葉子是可愛的心形。感謝格友cleyeraHsu的告知與分享!有達人們的協助,期待很快將蓳菜家族搞清楚。

 

 

回到百拉卡公路,路邊花圃中的南國小薊正監盛開。南國小薊別稱南國薊、小薊,多年生草本植物,雖然全株都有刺,其淡紫色的花卻大而鮮艷,很容易吸引人目光。

 

百拉卡公路邊的領角鴞穿越道標示。

山林原本是動物鳥類的家,人們基於各種因素的需求開發,把他們的家園搞得支離破碎,生態廊道的設立,只能說是彌補。不過度開發,把山還給動植物,留給後代子孫永續豐富的自然環境,是我們要不斷努力與思考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