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濰坊十笏園

2010.1.24 傍晚離開濟南來到位於濟南與煙台間的濰坊市,一個我過去很陌生,以風爭聞名的都市。選擇來濰坊,因它是旅途的中站,在此歇息一宿,免去抵達煙台已深夜。

隔日一早八點多,我們頂著冷冽的零下低溫,瑟縮著身體,來到十笏園,售票員都還沒上班呢!。

 

 

十笏園始建於明朝,清朝濰坊富紳丁善寶於1885年購得做為私宅,被稱作「丁家花園」。

除了是著名的古園林,也曾經是濰坊市博物舘所在地,豐富的文物陳列,更增添了其人文內涵。

丁善寶是誰呢?他是清咸豐年間濰坊的四大豪紳之一,能詩能文,遊遍大江南北。

 

 

造型特殊的拱門圓窗是園林的細緻表現

 

 

 

 

 

十笏園,坐北向南,青磚灰瓦,主體是磚木結構,總建築面積約二千平方米。因占地狹小,被喻為如「十個板笏」之大而得名。

「笏」為古時大臣上朝拿著的狹長形的手板,多用玉、象牙或竹片製成。因為十笏園面積不太,用十笏來形容其迷你。

 

 

十笏園是中國北方著名的古代袖珍式園林,吸取了中國南北園林建築的精髓,將南方的秀麗精巧與北方的渾厚質樸融合為一。

 

 

濰坊處於南方和北方的交界地,這裡的商人、文人既可南下蘇杭,也可北上京都,所以這裡的園林把南北二地宅園的優點表現得淋漓盡緻。在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濰坊有私人園林32處,清初便有「南蘇州、北濰縣」的說法。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時空變異,私人園林早已沒落,濰坊現在僅存十笏園一個宅院了。

 

 

 

十笏園面積雖小,但設計精巧,在有限的空間裡,盡量呈現自然山水之美,含蓄曲折,引人入勝。

 

 

園中樓台亭榭、假山池塘、客房書齋、曲橋回廊等建築,無不玲瓏精美,緊湊而不擁擠,身臨其境,如在畫中。

不過,冬天來此一片蕭瑟,池水結冰,處處殘雪,門可羅雀。

 

 

 

 

「硯香樓」為十笏園主體建築,明代所建,樓前有月台,圓窗方台,古色古香。樓上門窗外有前廊,設有欄杆。硯香樓是原園主人藏書和讀書之所。

 

 

春雨樓,借用宋詩人陸游詩中名句:「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而為。建於清代,但取未代建築特點,雨天登樓,窗外一望,別有雅趣。

 

 

十笏園雖小,精緻的設計讓人穿梭其間如走迷宮,意趣十足!

 

 

 

 

 

鄭板橋陳列室。鄭燮為江蘇人,為何這裡有他的陳列室呢?原來他在1746年時曾擔任濰坊縣知縣七年,其間濰坊發生百年不遇的大旱,救濟災民是他的一大政績。

 

 

六角門上有「鳶飛魚躍」四字石刻,為唐韓愈為陽山令所書的自勉之作。

 

 

丁善寶的金庫。哇!好多元寶喔!

 

 

丁家私塾,照片中為老師的座位,前頭還有好幾組小朋友的座位。後高懸孔子畫像及論語名句。

 

天氣冷颼颼,參觀園林真是找罪受,冷得直打哆嗦,最後講話牙齒都打架了。匆匆參觀完畢,匆匆離開。

 

 

 

離開十笏園去長途汽車站買票去煙台,回飯店取行李路經一處河流,河水早已凍結,像個超大的溜冰場。

 

 

正在進步中的濰坊,高樓大廈林立。冬天來訪,冷得我沒勁細細品味,連聞名國際的風箏博物館都懶得去參觀。

 

 

看看長途汽車站前這些賣小吃的大嬸把自己裹得像粽子,就知一月的濰坊有多冷。

我在濰坊只參觀了十笏園,停留不到24小時就離開,真的是這裡太空曠,太冷了。冷要冷得有特色,才值得多停留,我的心早已飛向更冷的吉林了!

我們要從煙台搭船橫渡渤海灣到大連,再從大連搭火車北上吉林。

 

 

 

 

冬遊濟南大明湖

2010.1.24 大明湖是泉城濟南三大風景名勝之一,由城內眾泉匯流而成的天然湖泊,面積甚大,久雨不漲,久旱不枯。另二大名勝為趵突泉與千佛山。

大湖湖距離芙蓉街不遠,我從趵突泉一路走到芙蓉街,穿過芙容街就到了。

 

 

大明湖畔垂柳環繞,湖上畫舫穿行,其間點綴著各色亭、台、樓、閣,遠山近水與晴空融為一色,猶如一幅美麗的彩色畫卷。

 

 

大明湖歷史悠久,風光旖旎,眾泉滙流,素有「泉城明珠」之稱。老殘遊記中「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大明湖風光的最佳敘述。

 

 

北魏酈道元編著的「水經注」中稱大明湖為「歷水陂」,唐朝稱為「蓮子湖」。北宋文學家曾鞏稱之為「西湖」、「北湖」。金代文學家元好問在「濟南行記」中稱之「大明湖」,從此沿襲該名稱。

 

 

 

濟南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賦予大明湖豐富的人文景觀,歷代建築碑刻如一顆顆明珠鑲嵌湖上岸邊。

 

 

冬日造訪,湖畔少了柳浪垂蔭,獨留枝條對晴空,蕭瑟中有種堅毅的美。

 

 

少了遍生荷蓮,多了碧波水色。

 

悠悠思古情,漫漫遊人心。

 

 

大明湖的誘人,除了美麗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人文景觀外,還有家喻戶曉的「四大怪」。

「久雨不漲」、「久旱不涸」是大明湖的一大優點;「蛇不見」、「蛙不鳴」則是它的生態之詸。

「久雨不漲」是因為大明湖的北面有宋代曾鞏修的北水門,當久雨水漲時,湖水會自然地從水門流出去。

「久旱不涸」是因為濟南的泉水四季常流,不斷補充大明湖的水源,而大明湖底又為質地細密的火成岩,湖水不易滲漏。

「蛇不見」是因為大明湖內水鳥眾多,使蛇類很難生存下去。

只有,「蛙不鳴」之謎,一直困擾著人們。

 

 

據說大明湖裡的青蛙不少,可從來沒聽它們叫過。有時,離大明湖不遠的灣塘稻田裡,蛙聲吵成一片,而湖中的青蛙卻像啞巴似的,寂然無聲。

 

 

大明湖裡的青蛙為啥不會叫呢?在濟南民間有著這樣一個傳說故事:

當年,乾隆爺下江南,路經濟南,住在大明湖邊巡撫衙門裡。

晚上,大明湖的青蛙聒躁盈耳,吵得這位萬歲爺睡不著覺。

於是他便把隨侍大臣叫來,要他傳聖旨下去,不准大明湖的青蛙再叫了。

隨侍大臣只待遵命,大聲向湖中的青蛙宣佈了乾隆爺的聖旨。

畢竟皇帝是金口玉言,連青蛙也不違旨。從此,大明湖的青蛙就再也不敢叫了…..

 

青蛙不敢違旨?掰得够好笑!傳說故事,增添旅遊風采,笑笑就好!

 

 

 

 

 

搭上畫舫遊湖,與古人同享波光潾潾美景。

 

 

冬天遊客稀少,畫舫只有少數遊客獨享。

 

登山湖心鳥上的歷下亭。

 

 

歷下亭,因其南臨歷山(千佛山),故名歷下亭。

 

 

唐代詩人杜甫曾在此與大書法家李邕等歡宴,杜甫即興賦詩「陪李北海宴歷下亭」,其中「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之佳句,為清代大書法家何紹基書所寫,現懸掛於亭前廊門兩側。

 

 

御碑亭內立有乾隆皇帝記遊大明湖詩碑刻

 

 

右邊的歷下亭三字為乾隆皇帝御書,而門上「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楹聯,千百年來成了濟南的驕傲。

 

歷下亭東南側的古柳,枝幹均已枯朽,卻又枯木重生,於枝幹外皮萌生嫩枝,鵝黃柔綠,令人憐惜。根據考證,古柳已逾160歲,柳能長壽如此,實屬罕見。

 

老柳樹幹上有一壽字,不知您看出來沒?

 

 

歷下亭,古樸典雅,紅柱青瓦,八角重檐。亭下四周有木製坐欄,亭內有石桌供遊憩。亭上二層檐下,懸有乾隆皇帝所書歷下亭紅底金字匾額。

 

 

歷下亭西側,紅柱青瓦的蔚藍軒。蔚藍軒西側是寬濶的湖面,若值晴空萬里,天藍藍,水藍藍,湖天一色,故名蔚藍軒。

 

自歷下亭所在的湖心島眺望,水波潾潾。

 

 

自湖心島眺望湖邊的水榭樓閣美景

 

登船離開歷下亭

 

 

大明湖歷史悠久,景色秀美,湖畔名勝古蹟還有鐵公祠、南豐祠、滙波樓、北極廟和遐圓等…….

大明湖四季風光迥異,到濟南值得來此一遊,感受古代文人雅士於此悠遊吟詩作對的雅緻。

 

 

 

 

山東濟南芙蓉美食一條街

2010.1.24 遊畢趵突泉公園,我們徒步前往濟南最有名的美食街,芙蓉街。芙蓉即荷花,是濟南市花,芙蓉街的泉水和街巷均以「芙蓉」為名。

如果把「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作為濟南的真實寫照,那麼「家家泉水、戶戶垂楊」就是芙蓉街及其周圍地區的形象描述。

 

 

 

芙蓉泉是濟南72名泉之一,位於芙蓉街的民宅之中,給人一種「藏在深閨人未識」的神秘感。

 

 

跟台灣的小吃街類似,靠近芙蓉街前就開始有路邊攤賣糖葫蘆、串燒。

 

 

冬天零度低溫裡遇見香味四溢的串燒,令人食指大動。

 

 

忍不住還沒進入芙蓉街就吃起來,裹著濃郁新疆孜然粉香氣的羊肉串,叫人垂涎!

 

 

芙蓉老街,青磚灰瓦,青石板路,老字號林立,三步一小吃。

 

 

 

芙蓉老街現存古建築多為明清時期所建,長不足500米,寬不過4米,到19世紀中葉已成為濟南府繁華毓秀之地。

 

 

 

 

 

冬日的陽光透過充滿寒意的空氣,照耀在古樸的芙蓉老街上,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凡,每個人臉上堆疊著滿意的笑容,除了尋找一份古樸的意趣,也想體驗來自大江南北口味的大會師。

 

 

 

上海臭豆腐、河北驢肉火鍋。吃小毛驢肉?沒試過,不敢試。

 

 

看來驢肉在河北一帶挺風行的


 

很像日式關東煮的涮肚王

 

 

 

好幾種中式漢堡

 

 

熱氣蒸騰的港式煲飯

 

 

各種燒烤

 

老馬家燒烤生意特好,店門前聚集了一堆人等著預約。

 

 

我也去湊熱鬧,他們的燒烤一樣有著香濃的新疆味,香味撲鼻,我吃完一回又買了第二次。

 

 

土家族特有的小吃-醬香餅

 

醬香餅

 

 

 

琳瑯滿目的食材

 

 

琳瑯滿目的小點

 

 

 

 

 

多樣選擇的各式酥餅

 

飲品

 

就連日用雜貨也有

 

還有當街炒起來的炒雞肉

 

 

 

有趣的吹糖

 

 

 

台灣料理在芙蓉街也不能缺席。有各種口味的紅豆餅,而且有二攤吔!
 

 

台灣的滷肉飯、便當

 

台灣臭豆腐,跟大陸臭豆腐不同味。

 

 

台灣有這味嗎?我不清楚。在大陸,目前招牌掛上台灣二字就新奇。


 

山東人果然人高馬大,芙蓉街上的帥哥個個高大英挺。

 

  

濟南的街名,落落長,對我來說挺有趣的。

 

 

用復古的機車當宣傳車,挺特別的。

 

 

20世紀後的濟南歷經滄桑,城池面貌全非。近20年來,高樓拔地而起,現代化迅速。芙蓉街一帶是濟南古城的老商業街,週邊也迅速崛起。

進入芙蓉老街就如翻開一頁塵封的歷史,雖鉛華落盡,百年前的繁盛仍在,流蕩在尋常巷陌間的風韻會叫人迷醉。

 

 

猶記得在此與一群濟南人一起搶公車的恐怖情景,週末假日的下午四點鐘,人潮洶湧,若不是狠一點跟著公車跑再擠上車,可能等幾個鐘頭也上不了車。

繁華與進步正襲捲中國,太正經八百是搶不到立足之地的。要知,猛龍已醒…….

 

 

 

 

泉城濟南趵突泉公園

濟南,位於濟水之南,山東省省會,素有「泉城」美譽。

全市遍佈700多處天然湧泉,單就古城區2.6平方公里內,就分佈有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龍潭等4大泉群,136處泉水。

眾泉最後匯流到風景秀麗的大明湖,構成濟南獨特的泉水景觀。

 

 

2010.1.24 早晨我來到趵突泉公園,門票RMB40元。趵突泉是濟南72名泉之首,清朝乾隆皇帝被趵突泉的美麗所感染,禦筆親封「天下第一泉」。

 

 

 

 

公園內最有名的就是李清照紀念堂,這是她的故居之一。門口的「李清照紀念堂」為1959年郭沫若所題寫。


 

 

 

李清照紀念堂是典型的宋代建築,始建於1959年,1999年進行較大規模的擴建整修。正廳的「漱玉堂」三字亦為郭沫若所題寫。

 

 

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濟南人,宋朝杰出女詞人,她絕世的文采讓人低迴沉思不已,最令大家熟悉的是「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內部從圖、文、像、書等不同層面展示李清照偉大的成就及她豐富的一生。

 

 

位於李清照紀念堂門口的「漱玉泉」。「漱玉」一詞由「漱石枕流」一詞演化而來,相傳李清照曾經在此掬水梳洗、構思詞章,其作品「漱玉集」即以此泉命名。

「漱石枕流」有點看不懂吔! 原來是古人弄錯了,將錯就錯,原意應該是「枕石漱流」,以山石為枕,以溪流漱口,這樣就明白嘍!

 

 

漱玉泉四週圍以漢白玉欄杆,長方形,南側為溢水口,泉水從池底冒出,形成串串水泡,在水面破裂,如同漱玉。

 

 

龜石,元代散曲家張養浩別墅,云庄中之遺石。石高約4米,重約8噸,具有秀、瘦、透、漏,為濟南第一名石。

 

 

冬天的濟南氣溫約在個位數到零度,氣溫雖低,但不至於嚴寒,清冷的空氣舒暢宜人,清新無比。

 

 

 

 

公園裡遊人如織,很難拍到清爽的畫面。

 

 

趵突泉前更是擠滿爭相拍照的人潮

 

 

所謂趵突,即跳躍奔突的意思,反映了趵突泉三窟迸發,噴湧不息的特點。

 

 

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出京時帶的是北京玉泉水,到濟南品嘗了趵突泉水後,便立刻改帶趵突泉水,並封趵突泉為「天下第一泉」。

 

 

前方有三個水花的就是趵突泉的泉眼,冬天出水量較小。

 

 

趵突泉四週都是名人書畫石碑,古蘊濃郁。

 

 

 

 

四週有扶欄可憑欄俯看池內三泉噴湧的奇景,也有亭臺樓閣可以品茗觀泉,愜意宜人。

 

 

 

趵突泉附近散布著金線泉、漱玉泉、洗鉢泉、柳絮泉、皇華泉、杜康泉,白龍泉等三十多個名泉,構成了趵突泉泉群。

 

 

喝一口杜康泉,冷冽清涼,甘醇甜美。

 

 

萬竹園是結合王府、庭園、四合院式的建築群,是趵突泉公園的園內園,溪流、池泉與院落建築動靜相映,形成院院相通,流水瀠洄的景觀,樓、臺、亭、閣,參差錯落,結構緊湊,布局講究。

 

 

 

 

趵突泉公園中小泉眾多,水泡如泄珠璣,有的簇簇,有的串串,飄飄悠悠。

 

 

近水樓臺,與池相映,美不勝收。

 

 

小橋回波,亭榭探水,曲廊蜿蜒。

 

 

遊人憑欄俯瞰,盡得水趣。

 

 

我陶醉在趵突泉公園冬日的水榭美景中………

 

 

 

 

 

 

 

城西泉上最關情

 

 

歷下靈泉永相思

 

 

 

 

出了趵突泉公園,前方就是泉城公園,一個集植物科研、科普和休閒娛樂為一體的多功能城市綜合性公園。

 

代表山東的「一山、一水、一聖人」,我已遊過泰山,拜訪過聖人孔子的故居曲阜,又來到濟南泉城,此行山東的精華都走過了,真好!

 

 

 

「一山、一水、一聖人」相關行程:

登東嶽泰山(一)紅門至斗母宮

登東嶽泰山(二)斗母宮至中天門

登東嶽泰山(三)中天門至十八盤

登東嶽泰山(三)中天門至十八盤

登東嶽泰山(五)南天門 至玉皇頂

登東嶽泰山(六)賞日出後下山

世界文化遺產 — 山東曲阜孔府

世界文化遺產 — 山東曲阜孔廟

世界文化遺產 — 山東曲阜孔林

古今交錯的山東曲阜

 

 

 

 

 

古今交錯的山東曲阜

曲阜古城牆,圍住二千年厚實的儒家文化。

一個曾經人們見面打恭作揖、滿口之乎也者的地方。

 

 

復舊的明城牆總長4.8公里,把曲阜古城環抱著,孔府、孔廟都在牆裡面

 

 

不是觀光點附近的古城內,舊得好像時光停在幾百年前。

 

 

位於孔府、孔廟附近的鼓樓北街,仿古興建,外觀古舊,賣的卻是時尚,讓人時空錯亂。

 

 

我在曲阜,就住鼓樓北街上的天泰賓館。

 

 

晚上就走進鼓樓北街的巷弄裡逛夜市,全中國,包括台灣,夜市的感覺很相同。

 

 

鼓樓就在我住的賓館前,過鼓樓就是孔府入口,孔府旁邊是孔廟,很方便!

歡迎參觀:世界文化遺產 — 山東曲阜孔府 世界文化遺產 — 山東曲阜孔廟

 

 

曲阜到處都是這種仿古馬車,馬車汽車並行街上,古今交錯。

 

 

曲阜城內的房舍均仿古建築,不得高於二層樓。對於傳統文化的保存,有時候需要強硬的政策。


 

 

 

我喜歡在曲阜的感覺,人都有氣質了起來!

 

 

電線桿上掛的都是論語名句,如果台北也掛,最後每個人應該都可以論語朗朗上口。

 

 

離開曲阜前,特地利用空檔來看看論語碑苑。

 

 

論語碑苑是一座以論語為表現內容,集山水、園林、水榭、石刻、書法為一體的地方。只可惜開放時間只到下午3點,我們晚了半小時到,無縁進入。

 

 

論語碑苑前寬敞現代的柏油路,卻有著古老文化的色調。

 

 

論語碑苑對面是孔子研究院,是集博物展覽、文獻收藏、學術研究、信息交流和人才培訓於一體的儒學研究機構。

 

 

進入孔子研究院後的景觀

 

 

果然超級現代,兩旁是用現代的印刷與玻璃框展示論語各篇內容。如果在古代,一定是用石刻。石刻可以保存千百年,可以展現工藝、書法之美;現代的看板,能為後世留下多深厚長遠的文化內涵?

 

 

 

孔子研究院裡現代化的仿古建築

 

 

這個年代的建築,能留下多少文化給後世?也或許是這個時代的風格?

 

曲阜汽車站賣的曲阜特產。有各種飴,原來飴是曲阜特產。

 

 

各種孔家酒

 

 

各種薄煎餅

什麼都沒買,背包客只淺嚐孔府家酒,帶走美麗的回憶!

 

 

2010.1.22~23 一個蕭瑟的冬天,把曲阜留在深遠厚重的儒家文化氛圍裡。我沉浸在古老的文化氣質二天,帶不動豐厚的內涵,卻在內心深處拉進與孔孟文化的距離。

 

 

相關行程:

世界文化遺產 — 山東曲阜孔府

世界文化遺產 — 山東曲阜孔廟

世界文化遺產 — 山東曲阜孔林

山東曲阜周公廟

山東曲阜顏廟

 

 

 

山東曲阜顏廟

 

顏廟即復聖廟,位於山東曲阜城北,陋巷街口,是祭祀孔子得意門生顏回的廟宇。

 

 

顏回,字子淵,以德行出眾著稱。孔子對顏回非常賞識,論語多處記載孔子對顏回的稱讚,如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等。

顏回被推崇為家貧好學的典型代表,但他有才無壽,年二十九,髮盡白」,三十一歲就英年早逝,孔子非常難過,發出「天喪予?」這樣的感嘆!

自漢代起,顏淵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此後歷代不斷追加謚號。唐太宗尊顏回為先師,唐玄宗追封為「兖公」,宋真宗加封為「兖國公」,元文宗加封「兖國復聖公」,明嘉靖尊為「復聖」

 

 

 

顏廟大門為「復聖門」,修建於1507年,後加以重修。
 

進入大門後,青磚甬道夾於柏槐林間。

 

古陋巷早已隨著歷史變遷消失無踪,只剩陋巷故址石碑。

 

 

但陋巷古井依舊,成為此地歷史永恒的記憶坐標。

走進陋巷井,心裡不由響起那句千載盤旋的名句「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哇!顏回飲的就是這口井裡的水吔!

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

 

 

歸仁門,元始建時為顏廟大門,現在為二門。此門及兩側掖門是根據論語顏淵問仁」命名。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過歸仁門後,甬道兩側是明代碑亭。

 

 

明代碑亭

 

 

明代碑亭

 

碑亭後是仰聖門」,始建於元代,當時叫神門」,1507年(明正德)改稱仰聖門」,現為顏廟第三門。仰聖取自史記高山仰止」之意境,提醒人們此門是莊嚴肅穆的禮儀之門,步入時應心懷崇敬。

 

進入仰聖門後的景觀

 

 

古柏林立,悠悠思古情。

 

 

樂亭,宋代位於陋巷井側,1507年遷於此,據孔子稱讚顏淵「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命名。

 

 

樂亭之北是顏廟的主體建築復聖殿」。始建於元代,明正德重建,殿高17.48米,寬31.22米,深17.01米,周圍回廊擎檐,均用石柱。

 

 

復聖殿前的古柏,看來像是枯死。

 

 

顏淵塑像和牌位,上有一乾隆御筆的粹然體聖匾額,讚譽顏回思想純潔,品德高尚。

復聖殿前雕著蟠龍的石柱

 

 

 

石碑與龜趺

 

 

空谷幽蘭,無人而芳;聖賢風範,萬古永存!

 

 

相關行程:

世界文化遺產 — 山東曲阜孔府

世界文化遺產 — 山東曲阜孔廟

世界文化遺產 — 山東曲阜孔林

山東曲阜周公廟

 

 

 

 

 

山東曲阜周公廟

曲阜城東北有座歷史上著名的古廟,就是祭祀西周初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周公的廟宇,周公廟。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之第四子,他輔佐武王伐紂,曾二次東征,並為西周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後世帝王曾封周公為元聖」,故周公廟又稱元聖廟」。

周公廟歷經宋、金、元、明、清歷代6次增修擴建,形成了現在的規模,總面積28000平方米,四周紅牆環繞,內分四進院落,有殿、堂、廄、亭、門、坊57間,歷代古碑30餘幢,有檜、柏、楷等古樹名木交織庇蔭,蔚然壯觀。

 

雖然在歷史上周公有其豐功偉績,2010.1.23我們到訪的時候,周公廟還未整修,並非曲阜發展觀光的重點,免門票。但看到周公廟破舊地被人遺忘在一旁,實在令人不勝唏噓,講究禮教的周公若地下有知,相信他一定搖頭嘆息!

周公廟大門前聚集了幾位瑟縮的老人,人與建築一樣的滄桑!

輦(ㄋㄧㄢˇ)路,皇帝座車走的路。

 


 

周公廟的大門,欞星門。

 

 

欞星門為灰瓦覆蓋下的四層斗拱牌樓式木坊

 

 

欞星門」內的第一進院落,正中有南北甬道直達二門。

 


 

門內左右各立石坊一座,東坊額刻經天緯地」,讚揚周公能以天地為法度,經管天下,撥亂反正。

 

 

西坊額刻制禮作樂」,讚頌周公制定了治理國家的禮樂典章制度,為歷代封建王朝以德禮制國奠定了基礎。

 

 

 

承德門」是周公廟的第二道大門,門內為第二進院落。

 

 

甬道東側建有碑亭,內立清康熙26年玄燁祭周公廟的巨碑一幢,雕鏤技法嚴謹精細,盤龍回旋飛舞,龜趺昂首怒目,神態生動。

 

 

達孝門」有一塊殘碑,上半截已被破壞,下半截記載著文化大革命對古蹟的破壞。

 

原石碑是中國國務院於1961年立於曲阜周公廟前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標誌碑,石碑上隸書刻魯國故城」,文化大革命時被砸毀,後移入周公廟,又重立此碑。

 

 

 

過了達孝門,是周公廟的第三進院落,也是周公廟的中心院落。

 

 

牆上的石刻、石碑,毀於文革。

 

 

 

 

殘破的石刻

 

 

元聖殿是周公廟的中心建築

 


 

元聖殿內的周公像,上懸明德勤施匾額。

 

 

周公廟四周圍有紅牆

 

相較於三孔的人聲鼎沸,周公廟可謂門可羅雀,我們到訪期間並沒有其他遊客,冷冷清清,很快就參觀完畢。

 

 

 

相關行程:

世界文化遺產 — 山東曲阜孔府

世界文化遺產 — 山東曲阜孔廟

世界文化遺產 — 山東曲阜孔林

山東曲阜顏廟

 

 

 

 

世界文化遺產 — 山東曲阜孔林

位於山東曲阜的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專用墓地,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久,面積最大的墓園,已經延續了2340多年。歷代以來,隨著孔子的地位提升,孔林的規模也日益擴大,不斷地重修、增建至今,面積已達2平方公里。

 

 

 

孔林神道長達1266米,檜柏蒼翠,夾道林立。

 

 

歷經風霜的枝幹,蒼勁有力,彷如龍爪,多為宋、元時期所植。

長長的神道


 

神道二旁已經很商業化,店舖林立,叫賣聲不絕於耳,失去了長長神道讓人醞釀恭敬之心的用意。

 

 

神道的盡頭是至聖林」木構牌坊,這是孔林的大門。

 

 

如果腳力比較差,進了孔林大門可以選擇搭電瓶車遊覽,每人10元,只要20分鐘即可遊完。

 

我選擇用走的,又是一段長長的一段路。

 

 

路旁蒼勁挺拔的古柏

 

二林門,一座城堡式的建築,又稱觀樓」。從這裡起,四周築牆,牆高4米,周長達7000餘米。

 

 

 

 

林牆內有一河,即著名的聖水,洙水河。我到訪的時間是2010.1.23 ,零下的氣溫讓河水凍結了。

 

 

通過洙水河上的洙水橋

 

洙水橋北不遠處是享殿」,是祭孔時擺香壇的地方。

 

 

 

殿前的文豹和角端等石獸

享殿前的翁仲、望柱。

 

 

子貢親手栽植的楷樹遺跡

 

 

孔子墓前東側有三亭,是宋真宗、清聖祖和清高宗來此祭孔時停留之處,叫做駐蹕亭」。

 

沂國述聖公」是孔子的孫子孔伋,他的墓在孔子墓的前方。

 

泗水侯」是孔子的兒子孔鯉,他的墓在孔子墓的東邊。


 

大成至聖文宣王」墓即為孔子之墓,封土高6公尺,看似一隆起的馬背,俗稱馬封」,是一種特殊尊貴的築墓形式。

孔子墓東是其子孔鯉之墓,南邊為其孫孔伋之墓,此種墓地佈局在古代稱之為攜子抱孫」。

 

 

仔細看孔子之墓碑上有裂紋,這是文化大革命遭破壞的痕跡。文化大革命時,紅衛兵將第七十六代衍聖公掘墳開棺,暴屍於野,以至於第七十七代衍聖公孔德成先生(在台灣)發誓不再踏入大陸一步!

 

 

子貢廬墓處

孔子死後,弟子們為孔子守墓三年,唯有子貢哀思未盡,又再守孝三年。後人為紀念此事,建屋三間,立碑一座,題為子貢廬墓處」。

 

子貢廬墓處就在孔子墓的旁邊

 

 

遠代諸墓望祭之壇

此為祭祀孔氏遠代各支宗親及孔氏無嗣諸墓的地方。祭壇始設年代不詳,壇前有明永樂21年立林中無嗣宗親神主碑」。壇前遠代諸墓望祭之壇碑」當為清康熙23年(1684年)所立。

 

 

孔林中古木參天,濃蔭蔽日。孔林內有柏、檜、柞、榆等名貴古木數十種,共二萬餘株。

 

萬木掩映的孔林中,碑石如林,石儀成群,除一批著名的漢碑移入孔廟外,林內尚有明清書法名家親筆題寫的墓碑,因此,孔林又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碑林。

 

 

 

 

在山東,處處都有攤子在賣這種紅肉綠皮的蘿蔔,就像我們這兒賣西瓜一樣普遍。他們不斷吆喝要我們買,大娘說跟梨子一樣脆一樣好吃,我要了一小塊試吃,就跟白蘿蔔差不多,比較紮實不辛辣,不過,我不習慣生啃蘿蔔,還是看看就好。

 

相關行程:

世界文化遺產 — 山東曲阜孔府

世界文化遺產 — 山東曲阜孔廟

 

 

 

 

世界文化遺產 — 山東曲阜孔廟

2010.1.23 我在山東曲阜先參觀過孔府後,順著旁邊的巷道來到孔廟入口。

孔廟是祭祠春秋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的廟宇。孔子殁後,魯哀公將他的三間故宅改為廟。東漢末的公元153年開始由朝廷為孔子建廟,以後歷代帝王不斷對孔廟進行修建和擴建,至明中葉擴展成現在的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

孔廟於1994年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其建築仿皇宮之制,前後九進落院,貫穿於南北中軸線上,南北長1.3公里,占地327.5畝。

 

這裡是正南門,古時只有皇帝及欽差大臣來曲阜祭孔,才打開此門。厚重的城門上的「萬仭宮牆」四字是清乾隆皇帝所書,城牆前面環繞著護城河。

 

仰聖門

 

明嘉靖年間所建的「金聲玉振坊」,是進孔廟的起點,坊名來自於孟子對孔子的評價:「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以象徵孔子思想集古聖先賢之大成,如同奏樂,以金鍾發聲,以玉磬收韻,集眾音之大成一樣。

 

 

「欞星門」是孔廟的大門。古代傳說欞星是天上的文星,以此命名萬有國家人才輩出之意,因此古代帝王祭天時,首先祭欞星,祭祀孔子規格也如同祭天。欞星門建於清乾隆年間。

 

 

「太和元氣」是贊譽孔子的學術思想如同太空天體,循環往復,永恒長存。建於明嘉靖年間,三間四柱石坊。

 

 

至聖廟坊,明代建築,漢白玉三間四柱坊,原名「宣聖廟坊」,清雍正七年為今名。

 

聖時門,形同城門,有三間門洞,前後石陛禦道有明代的浮雕二龍戲珠,圖中的遊龍翻江倒海,噴雲吐霧,氣勢不凡。聖時門建於明代,檐斗拱,頂為綠琉璃瓦。現在是孔廟的售票口。

 

 

孔廟現存的建築群絕大部分是明、清二代完成的,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三大古建築群(故宮、避暑山莊)之一。

孔廟的建築群貫穿在南北的一條中軸線上。中路從金聲玉振坊起,由南向北依次要穿越欞星門、太和元氣坊、聖時門、璧水橋。進大中門後,再經奎文閣、十三碑亭、大成門、杏壇、大成殿、寢殿到最後的聖跡殿。

 

 

璧水橋,一水橫穿,三橋縱跨,環水有玲瓏石欄雕刻,因水壅繞如璧,故名「璧水」,橋因水而名,故日「璧水橋」,建於1445年。

 

弘道門,孔廟的第三道大門。始建於明洪武十年 (1377年),是當時的孔廟大門。

 

穿過弘道門後的景緻

 

 

「大中門」是第四道大門,始建於金大定年間,宋以前是孔廟的第一道大門,後經明弘治時擴建,今門係清代所建。

 

 

 

五間三門,原名「中和門」,後改為「大中門」,清乾隆皇帝御書門匾。

 

 

 

同文門,孔廟的第五道大門,始建於北宋初期,係當時孔廟的大門。清初名「參同門」,雍正八年世宗欽命為「同文門」,乾隆題寫門匾。

有沒有發現,幾乎每個朝代比較盛時的皇帝都擴建孔廟,留下自己的政績,孔廟大門也不斷往外擴,長長的神道,讓人們以恭敬與虔誠的心走進孔廟。

 

 

金碑亭,為孔廟中最早的古建築。

 

 

成化碑,明憲宗御製重修孔廟碑。明成化四年(1468年)立。碑高6.2米。龜趺高1.25米。碑文為憲宗朱見深御製,字楷書,書體嚴謹,端莊。為世人所稱道,是明代名碑之一。

奎文閣,始建於宋天禧二年(1018年),始名「藏書樓」。金章宗在明昌二年擴建時改名「奎文閣」,清乾隆皇帝重新題匾額。


 

十三碑亭與古柏

 

 

孔廟裡處處古柏林立,歷經歲月風霜,依舊挺蒼勁挺拔。

 

孔廟中的碑林,規模僅次於西安碑林。

 

蒼勁的古柏與古建築,一起走過悠悠歷史長河。

 

 

十三碑亭


 

注意看屋檐!一個飛檐直插另一個飛檐的心窩,另一飛檐又橫刺別的飛檐的肩夾,亳不示弱,這是「勾心」!

 

 

檐與檐緊咬,像雄雞相對啄互不相讓,這便是「鬥角」!

 

 

 

勾心鬥角,縁自唐代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勾心鬥角」。是形容建築的結構錯綜精密,工匠們充分利用傳統「勾心、斗角」的建築手法,巧妙地解決建築結構空間的問題。發展到現在,被比喻為人與人間各用心機明爭暗鬥。

大家到孔廟都必看的,十三碑亭的「勾心、斗角」建築手法。

 

 

大成門在十三碑亭北,五門並列,居中一門名「大成門」。大成,是孟子對孔子的評價,贊頌孔子達到了「集古聖先賢之大成」的至高境界。

 

 

位於大成門內石階東側的「先師手植檜」,古檜挺拔高聳,樹冠如蓋。據記載,古檜原為孔子親手所植,幾經枯榮毀於火災。今存檜樹為清雍正十年(1732年)於古樹桩下復生的新枝長成的。樹東有明人楊光訓先師手植檜刻文石碑。先師手植檜被人們視為孔子思想和孔子後裔興衰的象徵,倍受敬仰。

 

 

杏壇,相傳是孔子講學的地方,孔子在此向72弟子傳授「六藝」。

大成殿,孔廟內宮殿式主體建築,也是孔廟的核心。唐代稱「文宣殿」,為五間。宋天禧五年(1021年)大修時,移現址並擴為七間。宋崇寧三年,徽宗趙售取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語義,下詔更名為「大成殿」,清雍正二年重建,九脊重檐,黃瓦覆頂,多式斗,雕樑畫棟,斗八藻井飾以金龍和璽彩圖,雙重飛檐正中豎匾上刻清雍皇帝御書「大成殿」三個貼金大字。殿高24.8米,座落在2.1米高的殿基上,為全廟最高建築,也是中國三大古殿之一。

 

 

檐柱,是曲阜建築的一個特點,而大成殿的石檐柱有代表性。殿周28根獨石雕成的擎檐柱高達6米,直徑0.8米,下飾蓮花柱礎。左、右、後檐下18根石柱,皆為八菱形水磨淺雕團龍,每柱雕龍72條。前檐10柱,為深浮雕雙龍戲珠,襯以波濤,綴以山石。10根龍柱兩兩相對,造型精美,雕刻剔透,為域內罕見。

據說,清乾隆皇帝來曲阜祭孔時,石柱均用紅綾包裹,不敢讓皇帝看到,恐怕皇帝會因其超過皇宮而怪罪。

 

 

東廡是大成殿的左廂房,是奉祀孔子重要弟子與宣揚儒家思想有成之先儒的地方。

 

 

崇聖祠,始建於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當時為家廟。清雍正元年(1723年),追封孔子上五代祖先皆為王爵,更名為「崇聖祠」,祭祀孔子上五代祖先。

 

 

詩禮堂是紀念孔子教兒子孔鯉學詩禮的地方。

有一次,孔子站在庭院裡見兒子孔鯉從身邊走過,問:「你學詩了沒有?」孔鯉回答說沒有。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即不學習「詩經」是無法同人交談的。於是,孔鯉回去後認真地學習「詩經」。

隔了一段時間,孔子又問孔鯉:「你學禮了沒有?」孔鯉回答說還沒有。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即不學禮是難於立身做人的。孔鯉又認真地學習「禮記」。

孔子教子學詩學禮的故事,歷來被傳為美談,其後裔自稱「詩禮世家」。

 

詩禮堂內景

 

 

乾隆皇帝親自題詩讚頌

 

 

孔子的畫像,據說孔子長得其貌不揚,我們看到的孔子像大多是美化後的樣子。

 

詩禮堂院內有一株唐槐和二棵銀杏樹,雖歷經千載,仍枝葉茂密,尤其偏西那株雌銀杏,據說至今仍結實累累,孔府宴上一道名菜「詩禮銀杏」即來源於此。

 

 

孔宅故井位於詩禮堂後,因是孔子當年用的水井,所以歷來被稱作「聖水」。

 

 

清乾隆皇帝祭孔時曾勺水拜師,在井西側建「飲水拜師」的涼亭,內立「故宅井贊」碑一塊。

 

 

參觀完孔廟,出口在十三碑亭旁,出去就是孔府大門口。

 

 

 

 

世界文化遺產 — 山東曲阜孔府

(孔府旁的鼓樓)

 

2010.1.23 我來到有五千年歷史的東方聖城-山東曲阜。

曲阜的孔府、孔廟、孔林,統稱三孔,是中國歷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徵,以豐厚的文化積澱、悠久歷史、宏大規模、豐富文化珍藏,以及科學藝術價值著稱。

 

 

我們就住宿在孔府旁的鼓樓前,跨過馬路走進這條巷道就到孔府大門,而孔府隔壁就是孔廟,住這裡真是方便!

路旁這些仿古馬車是載觀光客的,想要體驗孔子坐馬車周遊列國,可以考慮搭乘。

 

 

孔府又稱衍公府,位於曲阜孔廟東側,有天下第一家之稱,是孔子嫡系子孫長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國封建社會官衙與內宅合一的典型建築。

孔子死後,子孫後代世代居廟旁守廟看管孔子遺物,到北宋末期,孔氏後裔住宅已擴大到數十間,到金代,孔子後裔一直是住在孔廟東邊。

隨著孔子後世官位的升遷和封爵的提高,孔府建築面積不斷擴大,至宋、明、清達到現在的規模。

現在孔府占地約7.4公頃,有古建築480間,分前後九進院落,中、東、西三路布局。

 

註:孔府又稱衍聖公府,當地俗稱“公府”,是在1055年正式建造的。當時宋仁宗下令將孔子四十六代嫡孫孔宗願的封號由“文宣公“改為“衍聖公”,並正式建府,世代襲封。孔子嫡孫受帝王賜封是從漢高祖開始的。漢高祖劉邦封孔子九世孫孔騰為“奉祀君”,漢元帝初年封孔子十三世孫孔霸為“關內侯”,北周靜帝又封孔子三十一代孔長孫為“鄒國公”。歷代帝王對孔子嫡孫的賜封晉爵,由“君”到“侯”又到“公”,不斷提高。住處也不稱“宅”而稱“府”。從宋仁宗開始賜封“衍聖公”以後,這個封號經歷了宋、金、元、明、清、民國,從四十六代傳到七十七代,世代承襲,延續了三十一代,歷時近千年。

歷代帝王中曾出巡到孔廟的有:漢高祖、漢明帝、漢章帝、漢安帝、魏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周太祖、宋真宗、清聖祖、清高宗等,共十一個皇帝十九次出巡來過這裡,這也是歷史上所有的貴族之家都沒有得到過的皇帝的“寵幸”。乾隆皇帝八次來曲阜,還將皇后生的公主嫁到孔府,即七十二代衍聖公孔憲培夫人。到七十六代衍聖公孔令貽時,慈禧特許他在紫禁城騎馬、賞戴雙眼花翎、賞穿月素貂褂。

 

 

上圖是孔府大門,匾書聖府二字,門上對聯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其中字少上面一點,寓富貴無頭字一豎則通到上面的立字,寓文章通天

 

 

 

這是重光門,又稱儀門,四柱回樑,懸山肩挑,前後重花蕾各四朵,所以又稱垂花門。明代建築,只有在迎接聖旨,重大盛典才在禮炮聲中打開。

 

大堂是衍聖公迎接聖旨,處理重大公務之處。上懸清順治皇帝御賜管理孔氏族人匾額,中設暖閣和公案,兩旁設卤部儀仗。

大堂東西兩側為六廳,東廂知印廳、典籍廳、管勾廳、西廂掌書廳、司樂廳、百戶廳,是衍聖公屬下的主要辦事機構,類似於朝廷六部,各廳職官秩視四至七品不等。

 

 

 

大堂內景與大堂內象徵一品爵位的儀仗

 

 

 

 

與大堂、二堂相連,呈工字型的穿廳及閣老凳。閣老凳傳說為明代奸相嚴嵩在聽說皇帝將要對其治罪時,托衍聖公代為求情時,坐候之物。

 

 

三堂庭院內的太湖石

 

 

這個叫石流,內宅門西側院牆嵌放石雕流水槽,挑水夫將水由此倒入,隔牆流進宅內水池,供衍聖公及眷屬使用。

石流,以前我小時候家裡也有!

 

 

前上房,是孔府接待至親和近支族人的客廳,也是本府舉行婚喪嫁娶儀式的地方。

 

 

前上房前面的照壁上的獸叫(貪),像麒麟又不像麒麟,想象中的貪婪之獸,它擁有所有寶物,還想去吃太陽。這幅畫在內宅門裡牆上,為出內宅必走之路,用以告誡府人,不要貪贓枉法。

後堂樓院是孔德成的住宅。為七間二層台樓,東西兩側各有五間二層配樓。

 

 

後堂樓內景

 

後堂樓院兩側的配樓

 

 

 

來去逛後花園嘍!

 

 

後花園一景

 

五柏抱槐

 

 

孔府特產

 

西路北花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