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魯閣錐麓古道(三)

 

下午3:05通過3.4k指標,幸好古道在山腰上大致平緩好走,讓我們快馬加鞭趕到斷崖駐在所。

 

3:10抵達「斷崖駐在所」,此地己無駐在所遺跡,只有空曠的平台與解說留給山客憑吊。

1914年「太魯閣事件」之後,日人因強勢軍力進據太魯閣,為鞏固其統治勢力,在太魯閣地區共設置42處警察駐在所,派了四、五百名警察從事撫育和監督的工作;同時在各駐在所設立「蕃童教育所」,由日警負責教授簡單日語。

「斷崖駐在所」即為錐麓古道段道路開鑿後於1915年所設,原名為「東麓分遣所」,1920年改稱「斷崖分遣所」,1922年正式改為「斷崖駐在所」,於1934年廢止。往斷崖駐在所前行約50公尺,有一日本人設立之紀念碑,碑石鐫刻「故花蓮廳巡查班長持館代五郎」,紀念1916年發生的一件重大馘首事件,最初用木柱標示,到了1935年才改為現有的水泥墓碑。

 

 

 

斷崖駐在所前的指標顯示,這裡距離燕子口尚有3.1k。山壁上有一太管處的巡邏箱。

 

古道沿著山壁續行

俯瞰溪谷最遠處是燕子口停車場,真是興奮又奇妙的感覺,那裡就是遊太魯閣時解說員指著錐麓古道的地方,而今天,我居然站在高700多公尺的山崖上往下眺望,居高臨下的喜悅,真是太讚了!

 

 

 

錐麓古道纏繞在高聳的斷崖之上,壁立千仞,巔崖峻谷,驚險指數勘稱世界級。

 

 

穿山而過的中橫公路就在千山萬壑的谷底邊,由高處俯瞰,更能看出當初開路工程之艱鉅與困難。

再次俯瞰中橫公路燕子口

 

 

錐麓古道號稱東亞第一大斷崖路,是日治時期合歡越嶺的一部份,山路幾乎是沿著垂直的峭壁,一鎚一斧地開鑿出來,過程之艱鉅,難以想像。

 

 

立霧溪切穿三角錐山的東南稜,高達1660公尺的錐麓大斷崖便矗立在此,山壁間左右盡是高聳的岩壁,一半深入溪,一半聳入雲霄,景觀雄壯而奇特。

 

 

 

長在山壁上的狗娃花,菊科。

 

走在懸崖峭壁之上,不能貪戀美景,貼心的提醒,讓每個山客安然下山。

 

 

最驚險的錐麓斷崖位於3k處,位於中橫公路燕子口到九曲洞之間,全程大約500米,走在斷崖古道上,中橫公路就時隱時現在山谷間。

 

 

絕壁千仞,視野遼濶!

 

 

路寬60-70公分,驚險又刺激!


 

 

回首來時路,發思古之幽情。真難以想像,當年是如何開鑿出這樣一條天空步道?

 

在最令人驚恐的窄小路段,靠斷崖的一邊太管處加上護欄,增加不少安全感!

 

 

 

錐麓大斷崖有1600多米高,走在光秃秃崖頂步道上,心中的感動溢滿懷,眼前的風光壯麗雄偉,能够走上一遭,絕對會是一輩子難忘的回憶!

 

猿猴難攀、飛鳥難渡的斷崖,由於質地為堅硬的大理石,開鑿雖艱辛,但也不易風化,使得近百年的古道至今路況仍良好。

 

 

錐麓隧道,此段路為錐麓古道最精華的一段。

 

 

回望令人膽戰心驚的錐麓大斷崖

 

 

走過錐麓古道,人生無憾!

 

 

 

 

高山沙參,台灣特有亞種植物,鮮艷的紫藍色花朵,像是一盞盞紫風鈴隨風搖曳,很能吸引人的目光。

3:40走完錐麓斷崖,若不是冬日天黑得早,可以腳步放得更慢來欣賞!

 

 

眺望遠山,快四點的山色已漸昏暗。

 

怱聞谷間猿聲啼,大家快來看!

 

 

鏡頭不够長,無法拍清楚猴群,但是有一隻看得很清楚,在照片中間偏左方。這是我爬山這麼久以來,第一次清楚地看見猴群,真令人興奮!

 

 

 

可以看見布洛彎及巴達岡了!


 

 

4:00開始下坡,真貼心,有枕木階梯。

 

 

4:20距離燕子口還有1.4k,不斷的下坡階梯,走得膝蓋壓力好大,差點受不了!

 

通過巴達岡二號橋


 

巴達岡二號橋跨越百米深的溪谷,由橋上眺望溪谷,鬱鬱葱葱,山嵐氤氳。

 

位於燕子口附近北側峽谷間的巴達岡二號橋,在台8線178k處抬頭仰望可以見著。


 

過了巴達岡二號橋剩1.2k,此時是下午4:25,看著里程數字越來越小,心裡很喜悅,我知道自己一定能在天黑前平安下山,完成挑戰!

 

不知何種植物,有點像菌菇,但又很硬,長在路邊的大樹下。(蛇菰科,海桐生蛇菰)

 

4:35下到巴達岡,距燕子口1k。

 

巴達岡是太魯閣族語「麻竹」的意思,也有「突擊戰地」之意,可見當地民俗植物栽種與地勢上的戰略價值。

傳說中此地早期屬於巴卡奧家族所有,因山崩屋毀,社人遷至巴托蘭(現在之木瓜溪中游)。曾經荒蕪數載無人居住。約一百年前,呂可社人伊旁沙歪行經此地,窺出其為控制內太魯閣地區之太魯閣人到東岸交換漢人之食鹽、彈藥與武器之道路,遂率四戶三十二人在此居留。日治時期,設置招待所、俱樂部宿泊所,供作玻士岸(今富世)與塔比多(今天祥)間的休憩處,除此之外,亦設衛生所、蕃童教育所及警官駐在所,如今三層台地上只尋得警官駐在所的水泥地基與水泥柱等遺跡。

 

 

警官駐在所的水泥地基仍在,只是覆蓋在雜草之下,無限滄桑!

 

當年的駐在所,如今只剩二根水泥門柱供人憑吊!

 

合歡越嶺古道

1914年,日人因太魯戰役闢築了「合歡越」,由花蓮太魯閣到南投霧社是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的古道主線。日人為強力治理太魯閣族人,鞏固駐防,將古道整修為理蕃道路,全長約70km,沿途每四公里設警察駐在所:1933年,原住民稍示順化後,進一步為發展觀光將之修築為「合歡越聯絡道路」,全程步行約需四天,是當時台灣熱門的登山健行步道。

縱觀歷史,日人雖為戰爭、統治及登山健行的需求,無情動用原住民數次血淚修築,卻也造就了合歡越道路路況保存最完整、景色最壯麗的錐麓古道段。

 

 

 

整樹結滿紅冬冬小果子的玉山假沙梨

 

 

5:10下到跨越立霧溪谷的錐麓吊橋,回到燕子口,圓滿完成全程10.3公里的錐麓古道行。

 

 

回到燕子口,天色已昏暗,走了將近七小時,身體雖已疲累,但內心卻感動滿懷,在一波波寒流來襲的這段期間,擁有好天氣走完錐麓古道,真是感恩!也感謝同遊的好夥伴們,大家共織這段驚險又美麗的回憶,我想我們都將永難忘懷!

取車後回花連市區,還沒離開太魯閣,天空已開始飄雨,回到花蓮市區,下了一夜的滂沱大雨,我不得不再次說感恩,幸運之神總是眷戀著我們。

 

前面行程請閱讀:

太魯閣長春祠

探訪太魯閣西拉岸部落遺址

雲飛深處的早晨

雄偉壯觀的太魯閣峽谷

太魯閣錐麓古道(一)

太魯閣錐麓古道(二)

 

太魯閣錐麓古道(二)

 

高繞300公尺高的大崩坡後,我們急降回到山腰上的步道,繼續10.3公里的錐麓古道行。

 

之後的這段路視野非常好,立霧溪谷和中橫公路就在腳下,500公尺的落差讓溪谷和道路變得像羊腸小徑般。

古道的一邊是嶙峋的山壁,一邊是萬丈深淵。人在古道上,是如此的微不足道。

 

步道邊上突然傳出陣陣腐屍的惡臭,往靠山邊的叢林中一瞧,一隻被陷阱困住死亡多時的山羊或山羌。好可憐的小動物,死前不知歷經多久的掙扎,死後四腳朝天。

 

 

 

全程10.3公里的路程有點長,比較沒視野或平坦路段就要加快步伐趕路,遇到視野好的路段才能放慢腳步賞景拍照。

 

 

路邊偶爾有艷紅的山楓在招手,這樣美麗的邂逅絕不能錯過!

 

 

路邊每200公尺就有一個里程標示,告知你現在的位置,實在很貼心!從出發到這裡,我們走不到三公里,已花去二個多小時,而且已經是中午,有點時間壓力。

 

山腳下中橫公路上的車輛小如螞蟻

 

在這嶙峋峭壁上,不知如何架設鐵橋,真的好感恩,讓我們可以安然通過賞美景!

 

 

又是一個峰迴路轉處

 

眼前的莽莽大山與峽谷,身歷其境更能感受其壯濶。

 

 

走在雲飛深處的步道上,觀賞大自然美景,享受自我內在的心靈對語,無限奔放與暢快!

 

 

踩著滿地的楓紅,只可惜太匆匆!

 

 

時間已是下午1:10,距離預定的午餐地-錐麓駐在所還有0.4k,得加緊腳步。

 

1:20到達錐麓駐在所,遇到今天見到的另一組人馬。原本納悶為何一路未見其他人影,原來太管處規定,所有的山客都自慈母橋進燕子口出,我們已是最後一組人了!

昔日合歡越嶺古道沿途每4公里設置警察駐在所,就近管理鄰近部落及行旅安全。錐麓古道沿線密集設有4個警察駐在所,即巴達岡、斷崖、錐麓、合流。1914年設立的錐麓駐在所是其中的一個,主要目的是維護旅客安全及道路的暢通。此處位於海拔760公尺,此地向西展望極佳,可遠眺合歡群峰、畢祿山一帶。

錐麓駐在所遺址目前無任何遺跡,只剩這個展望極佳的平台供山客休憩。我們在這裡停留約40分鐘午餐後續行。

 

 

 

 

錐麓駐在所前的美景

 

錐麓駐在所遺址邊一棵高大的無患子樹,葉子綠中帶黃,甚是美麗!

 

 

我們就在黃綠相間的無患子樹下伴著美景午餐,一鍋熱騰騰的水拌入紅糖,是補充能量最佳的飲品;再一鍋香味四溢的薑母鴨麵,補充體力迎接後續行程。在這高山上歇腳補充體力真幸福,感謝壯丁的勞苦為我們背食物,這份溫情永難忘,人與人間的互動,在這大山裡最真切溫馨!

 

 

吃完這碗熱騰騰的麵,還有5.6k路程要努力!

 

 

錐麓駐在所旁邊有不少咬人貓

 

 

過錐麓駐在所後遇到的第一座鐵橋

 

 

這段路很平緩,我們走得好急,深怕經過錐麓斷崖時天已黑賞不到美景。

再過一座鐵橋

 

 

再度進入斷崖區,古道就開鑿在垂直的山壁上,走起來驚險刺激!

 

 

峽谷裡的公路隧道變得好渺小,不仔細瞧還看不到。

 

這是一條環繞在高山上的天空步道,走在上頭可以領略居高臨下的壯濶。

 

 

 

驚險的峭壁真令人害怕,看著看著懸崖,一度我以為我暈眩,趕緊抓住古道邊的鋼繩往前走,不敢再盯著峽谷看。

 

 

古道就是這麼窄窄地開鑿在高高的山腰上,一個人通過剛剛好,若要閃身一定要抓緊山壁上的鋼繩,否則下去就是500m深。

 

 

回頭再看,嚇人啊!膽小者及有懼高症者請勿嚐試!

 

 

 

古道雖難行,但伴著美景,踩著黃金般的落葉,讓人擁有好心情!


 

又挑戰過一處斷崖,迎接我們的是楓紅。好美呀!趕快來拍照!

 

 

 

 

醉紅的楓令人心醉

 

 

 

我陶醉在這片片楓紅裡,好喜悅啊!


 

踩著滿地飄零的落楓,帶著微笑,快樂就在這高山古道裡!

 

 

剩下最後的3.4k了!最精華的錐麓大斷崖還沒到呢!請繼續分享太魯閣錐麓古道(三) 唷!

 

 

前面行程請閱讀:

太魯閣長春祠

探訪太魯閣西拉岸部落遺址

雲飛深處的早晨

雄偉壯觀的太魯閣峽谷

太魯閣錐麓古道(一)

 

 

太魯閣錐麓古道(一)

太魯閣國家公園內的「錐麓古道」,是「合歡越嶺古道」主線保存最完整的路段,於1915年完工。以前每次來太魯閣旅遊,解說員都指著高高的斷崖說:那裡就是「ㄓㄨㄟ ㄌㄨˋ古道」!我一直以為是「追鹿古道」,與原住民打獵有關。如今終於搞懂了!「錐麓」意即三角錐山山麓的意思。

「錐麓古道」長年封閉整修,2009年終於開放,2010年元旦假期最令我期待的就是能來走這條位於斷崖峭壁上的驚險古道。

「錐麓古道」從燕子口到慈母橋,全程約10.3公里,步行單程約7小時。斷崖路段介於海拔750-780公尺之間,距離立霧溪谷垂直高度約500公尺,路面最窄處約僅有60-70公分寬,從上俯瞰太魯閣峽谷壯觀而驚險。

我們把一輛車停在距燕子口比較近的地方,另一台車停在慈母橋,我們自慈母橋起程。

 

 

 

「錐麓古道」的登山口在慈母亭旁邊,有個高及腰部的矮門,無專人管理,門上有「禁止進入,遊客止步,需入園申請許可。」的告示。

 

 

慈母亭旁除了有錐麓古道簡介,還有很重要的管制規定。要進入錐麓古道必需提出申請,步道有人數承載量限制,平日48人,例假日72人。

 

 

一出發就爬坡,來個下馬威。爬至高處回望慈母橋。

 

 

步道沿著立霧溪的支流-荖西溪前行,先上行再下切至溪谷。

 

下切至荖西溪溪谷,指標是10.2k,全程10.3k。我們此行逆著指標走,看著數字逐漸變小,有一種挑戰與征服的喜悅!


 

 

錐麓古道全程無水源,我們在溪谷裝水,中午煮食午餐用。感謝此行的三位男士辛苦為我們背負食物及飲用水,女生們只管背著自己的相機輕裝行走。

 

 

裝過水後離開溪谷,開始翻越大石頭上行。

每隔一小段路程,太管處都貼心地設有指標。此地距離慈母橋0.4k,往錐麓駐在所4.3k。

 

 

 

左邊的是台灣馬蘭,台灣原生種。右邊的是森氏菊,台灣原生植物,也是高海拔石灰岩山區的菊科開花植物。

 

 

出發後0.5k開始,連續一公里的之字型急升坡,爬得氣喘噓噓,汗如雨下,衣服脫得只剩一件短袖。

 

急升坡中有一段經過一個短短的山洞


 

山洞出口

 

 

出了山洞後有一小段平坦繞山腰的路可以喘一口氣,前方還有艷紅的楓葉令人驚喜!

 

 

 

這段平坦路只有7-8分鐘路程

 

 

又要爬坡了,幸好接下來只剩5分鐘急升坡。

 

之字型的急升坡走完後,就是緩坡了,坡度很平緩,走起來不累,很舒適宜人!

 

 

看我拍山壁上綠如毯的青苔,夥伴們也相繼停下來欣賞拍照。

路邊美如祥雲的菌菇


 

 

這段將近30分鐘路程都是走在平緩的步道上,步道兩邊植被豐富,林蔭森林,比一般的登山步道都好走。

 

 

 

路邊還有艷麗的楓紅來相伴,這色澤我完全沒修過,有够紅吧!

 

我們一路踩著落葉小徑前行,看著路邊的里程指標一直在減少,心情越來越輕鬆愉快!

 

 

出發一小時20分鐘後,終於到達第一個驚險路段,探頭出去可以看到立霧溪谷。

 

 

步道沿著山壁前行,路寬只有60-70公分,只能一個人通過,膽小的人可以扶著旁邊的繩索前行。

 

 

這段路的視野展望良好,遠眺畢祿山、羊頭山。

 

 

 

近看萬壑深淵的立霧溪峽谷與色彩繽紛的山坡

 

賞美景、吃點心


 

嘴巴鼓鼓的,吃什麼呢?是我滷的豬皮啦!滷過的豬皮冰得QQ的,很像蒟蒻乾,爬山累了吃一塊,補充體力又補充膠質唷!

 

 

山壁上的低矮植物,綠色的很像卷柏,但我不確定。

 

 

看著雲霧繚繞的遠山與壯濶的立霧溪谷,真叫人心曠神怡!

 

色彩如此斑斕的山景,在台灣難得一見,令人眼睛為之一亮。

 

 

山壁上的野花 – 台灣馬蘭

 

 

古道繞過一個又一個山腰,峰迴路轉又是一處驚喜在眼前!

 

 

這是一條走在雲端的天空步道,眼前的雄偉壯麗,令人驚嘆!

 

 

行走在萬仞絕壁的懸崖上,要膽大心細,否則下去就是500公尺深!

 

俯瞰500公尺深的立霧溪谷,還有不甚明顯的中橫公路。

 

 

這段驚險的步道在慈母橋上來約3k處,有十幾分鐘的路程視野非常棒!

 

 

斷崖邊的低矮柏樹。謝謝八股帥哥告知,是台灣刺柏。

 

 

山高谷深的壯濶美景,只有親臨才能感受它的瑰麗與艱險!

 

 

沿途太管處都有這樣貼心的告示

 

 

 

這是什麼花呀?在太魯閣看到好幾次,我怎麼查都查不到,誰可以告訴我?

感謝格友福欣告知,這是台灣原生種的台灣馬蘭,生長於海拔高1150-3000米的地區,多生長在山坡草地,花期在10月左右,是枯葉蝶的食草。


 

接下來的這段路是個大崩坡,我們要爬上300公尺高的急升山壁,再急降回到山腰上的步道,驚險又刺激,幸好有繩索輔助,但土石鬆動,人與人間要保持距離,步步為營,否則一不小心會被前面人踩鬆滾落的石頭砸傷。安全第一,我收起相機,完全不敢再拍照。

 

山高路又長,後續行程請閱讀:

太魯閣錐麓古道(二)

太魯閣錐麓古道(三)

 

 

前面行程請閱讀:

太魯閣長春祠

探訪太魯閣西拉岸部落遺址

雲飛深處的早晨

雄偉壯觀的太魯閣峽谷

 

 

雄偉壯觀的太魯閣峽谷

放慢腳步,才能看到太魯閣的美!二十幾年前參加救國團中橫健行隊,由梨山走到太魯閣,對於太魯閣峽谷的瑰麗永難忘懷,因為透過雙腳行走,慢慢品味,才能看到最細緻與深層的美!

 

相隔二十幾年再度徒步其中的幾小段,感動依然不變!要欣賞太魯閣的美景,應該走進它!

從西拉岸下山後,我沿著中橫公路往寧安橋走,享受身處壯濶山川峽谷的感動!


 

跨越立霧溪的寧安橋

 

立霧溪兩側高山聳立,山勢險峻,形成獨特的峽谷風光。

 

白色大理岩舖砌而成的立霧溪河谷,溪水清澈,風景怡人!

據說寧安橋下有一不動明王廟,我們經過時剛好有一群進香客正要離開。

 

 

寧安橋有新舊橋之分,左邊的是舊的吊橋,目前只供行人通過;右邊的是新的斜張式水泥橋,供車輛通過。

 

寧安橋舊橋

 

 

燕子口段的立霧溪切割侵蝕更明顯

 

 

 

大理岩層經過溪水不斷切割,造就了美麗的太魯閣峽谷,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嘆為觀止。

 

 

 

當年能在在這絕壁深壑中能修築出東西橫貫公路,真是艱鉅的工程,真要感恩那些參與的無名英雄,才有今日的便利。

 

 

 

走在這段路上細細品味,才能體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才能感受到它的雄偉壯觀!

 

 

 

 

 

 

 

 

前面行程請閱讀:

太魯閣長春祠

探訪太魯閣西拉岸部落遺址

雲飛深處的早晨

 

後面行程請閱讀:

太魯閣錐麓古道(一)

太魯閣錐麓古道(二)

太魯閣錐麓古道(三)

 

 

雲飛深處的早晨

 

這一夜,我們住在海拔約500m高的西拉岸平台上,平台四周被高山環繞,萬籟俱寂。除了我們這幾位山友的笑語,就只有蟲兒的奏鳴曲。山中的夜晚,有著遠離凡塵的放鬆和寧靜,在這裡,我們都得到返樸歸真的樂趣。

山上夜晚氣溫大約11-12度,並不是太冷,但是我的睡袋有點不敵山中寒氣,偶爾翻身會被背後的一股涼意趨走睡意,幾度起身走出戶外,下半夜起雲開霧散,皎潔的月光輕撒,照得大地光亮無比。

清晨5點多,夥伴們相繼起床梳洗,大家都不願錯過山中最美麗的黎明。感謝年輕的壯丁,一聽到大哥的叫喚,馬上起身煮食熱騰騰的稀飯,讓大家在清晨冷冽的空氣中得到溫暖。

 

 

冬日早上6點的天空才濛濛亮,月兒還高掛山頭,我已迫不及待拿出相機到外頭拍照。

 

 

 

這麼美的晨光序曲與雲霧變化,沒有腳架真懊惱!

 

只好發揮自己的創意啦!靈機一動找到一塊視野好的大石頭支撐,把相機穩穩地放在大石上。呵呵!我拍出來的美景還不賴吧!


 

 

 

 

6點半的東方看不見日出,厚厚一層低矮的雲。但,曙光自雲層上方照射出來,把西邊的山頭及雲照出一片美麗的霞光。

 

 

美麗的朝霞讓山顯得更沉穩

 

沉穩的山襯托出朝霞的迷人

 

  
 

高山的霞光魅力無窮,分分秒秒都在轉變,我留下每一刻的美景。

 

 

 

 

在沁涼清新的空氣裡,聽著悅耳的鳥鳴,賞著旭日爬上山頭的天光雲影,真是人生一大享受!

 

 

 

 

真是美極了!我的感動與激情溢滿懷。

 

 

 

人要懂得與學會沉醉在山裡,真是美麗又浪漫的享受。

 

 

 

 

原本說好6:30要下山,但山上的景緻太秀麗,朝霞的魅力叫人迷惘,直到7點多了,大家還不捨得離去。

 

 

真的該起程下山了,下山後還有10.3km的錐麓古道行程呢!

 

昨天上山時賞的是雲霧飄渺的朦朧美景,今天下山老天再賜給我藍天白雲的清新,可以看到西拉岸不同的樣貌,真是幸運與感恩!

 

 

 

下山前,再拍幾張美景,留下永恒而美麗的回憶!

 

我永遠不會忘記,夥伴在來花蓮的火車上指著太魯閣方向雲霧繚繞的山說:雲朵飄飄的那地方,就是我們要去的西拉岸!

好一個雲的故鄉,我永遠不會忘記雲飛深處的西拉岸!

 

 

依依不捨

 

 

下到山腰,驚見東方雲霧不再厚重,曙光自雲層穿透出來,淡淡的金光照在山邊、照在海上,心情更加喜悅與開心,今天一定有好天氣走錐麓古道!

遠眺金色的陽光照射在太平洋上

 

 

楓情萬種,楓永遠是山最美的搭檔!

 

下山的路,大家走得比較匆忙,深拍耽擱了進入錐麓古道的時間。我還是不改手持相機東張西望,落在隊伍最後為大家留下美麗的鏡頭。

 

 

 

 

最後半個多小時的下山路,一路有藍天白雲與青山綠水的美景相伴,走起來心情無限舒暢!
 

 

9點下到登山口,回到台8線上。我們還要趕赴另一個最令人期待的行程-錐麓古道。

 

 

前面行程請閱讀:

太魯閣長春祠

探訪太魯閣西拉岸部落遺址

 

 

後面行程請閱讀:

雄偉壯觀的太魯閣峽谷

太魯閣錐麓古道(一)

太魯閣錐麓古道(二)

太魯閣錐麓古道(三)

 

 

 

探訪太魯閣西拉岸部落遺址

 

西拉岸部落的入口就在中橫公路邊,過185km處不遠,一個不明顯、且容易被錯過的地方。

 

太魯閣族西拉岸部落位於長春祠對岸的山頂平台上,因為已遷村30年,步道平時人煙罕至,山徑路跡經過歲月的摧殘,早已斑駁破碎,從殘破的駁坎可以領略物換星移的滄桑。

 

山徑順著殘破的石階拾級而上,爬升十幾公尺後,有個房舍遺跡平台。過此遺跡後,一路仍有斷續的駁坎,及放棄採收的山蘇。經過這二塊大石圍起的窄道,夥伴說這是進入部落的山門。

山路邊的紅果薹,結著紅色的穗,非常醒目。

紅果薹,別稱山稗子、漿果薹草、紅稗、土稗子、山高梁。是野生動物的糧食,也是山豬與獵人作生命搏鬥的精力菜。


 

 

我們沿著45度陡直的山徑爬升,遠方的寧安橋不久就被我們抛在腳下。

 

 

冬天的山色上了彩妝,繽紛迷人,是一路最耀眼的視覺享受。

 

山路旁的大頭艾納香熱情地綻放,我把它們介紹給夥伴。

 

踩著鬆動的土石與滿地的落葉往上爬,每個步履都得戰戰兢兢、小心翼翼。

 

山路雖崎嶇,但路上隨時有大自然給我們的驚喜,在大家的驚呼與讚嘆聲中,所有的汗水都化為喜悅,回盪在山間。

 

 

艷紅的山楓矗立在山徑邊,用熱情向我們呼喚招手,我們也歡欣熱情回報,用鏡頭留下它今冬最美麗的容顏
 

 

 

早先夥伴來探勘,就說山徑邊有一神奇的洞穴終年吹出涼風,引起我們的好奇,大家有備而來,人手一隻手電筒,打算入內探勘

洞穴距離登山口約一小時路程的山徑邊,入口非常小,約只一個人的身體直徑大,而且是往下延伸,我必須先趴下,讓腳先入洞,再側身緩緩往洞裡挪。

 

 

 

好幾度我差點卡在洞口動彈不得,幸好洞內外的夥伴不斷的指揮,我才得以脫身。

 

 

洞口雖小,洞內的空間不小,可容納好幾人,還可以站起來,我們同時間就進了6人。洞內涼風徐徐,岩壁雪白,看起來有點像鐘乳石洞或大理石岩洞。

我們只進到洞內五或六公尺深,再往裡面又分岔為二條不大的洞穴,究竟有多深,看不出來。洞穴裡壓迫感大,我們沒敢再往裡頭探險。

 

我們這群山友帶著童稚與好奇,用笑聲塞滿了整個洞穴。今日的探險,永遠值得回憶!

 

離開洞穴前行,可眺望對山的長春祠。

還可眺望山背後的新城與太平洋,如果天氣晴朗,一定可以看到湛藍的海洋。

 

過洞穴前行十來分鐘,有一木梯棧道供攀登。

 

 

山上雖已無人居住,偶然還會有原住民上山,路徑雖殘破,但仍有人在維護。

 

 

終於接近桂竹林了,隨著登高,視野展望更佳。

再次眺望長春祠與立霧溪谷

 

 

用長鏡頭對準長春祠

 

 

通過桂竹林,兩旁是翠綠的蕨類植物。

 

上到檳榔園後就是平台了

 

第一間廢棄的民宅就在過了檳榔園之後,房舍尚未倒塌,在幾乎整個沒入荒煙蔓草中。


 

整個西拉岸是個山頂平台,視野開濶,全盛時期有30幾戶人家,30幾年前遷村後,陸續還有人上山種植,直到六、七年前才放棄耕種,如今到處雜草叢生。

 

大片廢棄的菜園,豆棚架依然整齊排列著。

 

 

不遠的前方,可以看到整個部落僅存的西拉岸教會聚會所。

眺望天祥方向,層疊的山巒雲霧繚繞。

 

 

 

披上一層薄紗的山巒,更有層次美,美得令人忘憂陶醉!

功成身退的挖土機,爬滿了藤蔓。

 

 

西拉岸部落,只剩荒煙蔓草中殘存的一點房舍遺跡供人憑弔。

 

 

還有不知名的野花,依舊年年盛開!

 

 

走在雜草叢生的路徑上,我們一路追念過往部落在此曾經的生活。

 

我們在下午4:00抵達西拉岸聚會所,這裡已無人居住,這天也沒有原住民上山來。今夜,這裡屬於愛山人的五星渡假中心。


 

 

聚會所裡沒有電,但有山泉水。裡頭有廚房、浴室、抽水馬桶、大通舖、桌椅……,整理得還算整齊乾淨,也有瓦斯爐、瓦斯桶、電視、洗衣機、發電機……,偶爾還有原住民回到這裡,而且太管處也在這裡辦教育活動。

 

 

 

 

西拉岸聚會所前的美景
 

 

 

因為久無人開墾,整個西拉岸平台長滿了波葉山螞蝗。波葉山螞蝗的莢果表面長滿了鉤狀毛,當有動物擦身而過時,便附著上去,傳播到各處。

 

 

走過草叢,我們每個人的褲腳都黏了不少波葉山螞蝗的小莢果,黏得又緊又牢,花了不少時間才清除掉,用它來做魔鬼氈一定最牢靠。

看到沒?這裡頭還有一台農機車,與其他大型物品一樣,都是早期使用流籠吊上來的。

 

 

天黑了!點上DIY煤油燈,享受摩登原始人的生活。

 

 

 

地方雖簡陃,但燈光柔、氣氛佳,我們有香煎鹹豬肉、薑母鴨、香腸,還有美酒配花生。寧靜的山中,只有我們的笑語伴蟲鳴。

人生難得幾回深入山林享受無甲子的生活,管他的孩子功課與便當,吃飽了把光線不佳當做最好的理由,沒有熱水洗澡也是事實,不用收拾洗碗筷,刷個牙、洗把臉,悠哉地攤開睡袋鑽進去。哈哈!真是太爽快了!我不用當老媽子,這樣的山中歲月多逍遙!

 

 

前段行程請閱讀:太魯閣長春祠

 

 

後段行程請閱讀:

雲飛深處的早晨

雄偉壯觀的太魯閣峽谷

太魯閣錐麓古道(一)

太魯閣錐麓古道(二)

太魯閣錐麓古道(三)

 

 

太魯閣長春祠

2010跨年,外頭101煙火秀的炮聲隆隆,人聲鼎沸,歡欣鼓舞,我沒有出去湊熱鬧,但我內心依然歡樂沸騰。我在期待著元旦一早往花蓮出發,探訪西拉岸部落及錐麓古道。

元旦早上6:50在捷運市府站搭首都客運往羅東,羅東下車後接8:12開往花蓮的區間車,9:30我人已在花蓮新城站。這是快速抵達花蓮的一種方式,不用事先買票,也不愁沒座位。

 

山友們約定在新城站集合,並補給食物。中午來到太魯閣國家公園內的長春祠,就著山川美景煮食午餐,內心喜悅無比,來過許多次長春祠,第一次如此悠閒。

 

長春祠


 

長春祠全景

二位美女如此開心,在拍什麼呢?

 

 

原來是雲霧繚繞的山景讓美女們心花怒放!

 

餐後,我們去逛長春祠。以往來此,只在停車場這頭休息拍照,很少走過對岸去看。

 

 

要到長春祠,先要走過長春橋。自從中橫公路開通新的隧道後,長春橋已不是必經之路,雖然清幽不少,但也失去過往走中橫的味道。

 

  

長春橋下碧綠的溪水與紋理多變的岩石

 

長春橋左側的立霧溪谷

 

 

過長春橋由右邊下階梯,即可到達觀音洞,由觀音洞往外看,彷如美麗的山水畫框。

 

 

觀音洞裡的觀音像

 

 

由觀音洞旁太魯長春山洞往前穿越,即可到達長春祠。

 

往長春祠的步道時而進入黑暗的山洞,時而豁然開朗。

 

 

由長春祠步道往停車場及長春橋方向看

 

步道牆上的東西橫貫公路長春祠碑記,紀念民國40年代為開鑿公路捐軀,勞苦功高的榮民。


 

我們自停車場往長春祠方向看,最左側的一道清泉,便是由照片中左側的山洞裡流出的。

 

 

清澈的山泉嘩啦啦地自山洞裡流出,源源不絕。

 

 

自步道觀看立霧溪河谷

 

 

長春祠建於民國47年,為奉祀因闢建中橫公路施工過程中不幸因公殉職的榮民靈位。

 

長春祠旁的澄思小瀑。來此寧靜清幽之地,的確可以澄靜一個人紛擾雜亂的思緒。

 

 

長春祠旁的涼亭

 

由涼亭前眺望

 

 

長春祠的建築採中國古典唐代亭台樓閣風格,並依附近地勢嵌入山壁間,精巧莊嚴。清新的泉水自山壁湧出,形成一道飛瀑直瀉而下,終年不歇,形成「長春飛瀑」,為中橫公路上的一處盛景。

長春祠週圍有一之字形的徒急步道,我沒走過,據說上去更能領略立霧溪的峽谷及曲流風光。

我們只到長春祠走走,便循原步道返回停車場,準備往西拉岸部落前行。

 

 

往西拉岸部落的入口大約在離長春祠約一公里的地方,我們把車停在長春祠,沿著中橫公路前行,回望長春祠,寧靜地鑲嵌在山巒間。

 

 

走在二山萬仞絕壁相夾的中橫公路上,更能領略山的壯濶與不可侵犯。

 

立霧溪河道被大自然的力量雕琢成精彩絕倫的佳作

 

往西拉岸部落的入口快到了,這個已經遷村30年的山頂部落是何樣貌呢?我今夜要留在山上,當個摩登原始人,享受一下回歸自然的生活。

 

欲知後續行程,敬請繼續閱讀:

探訪太魯閣西拉岸部落遺址

雲飛深處的早晨

雄偉壯觀的太魯閣峽谷

太魯閣錐麓古道(一)

太魯閣錐麓古道(二)

太魯閣錐麓古道(三)

 

 

最具體能挑戰的攀登東眼山區之行

2009.12.27  我們今日循北114縣道,經三峽大板根,來到八仙橋,右轉進入水車寮產業道路,直上到約7-800公尺高。夥伴說,他帶我們來這裡探勘,看看由這兒進北插天山會不會比較近。我心想:北插天山標高1700多米,車已將我們送到大約800米,應該離山頂近多了吧!

 

這個路口有個往東眼山的指標,我們擬抄近路到達東滿步道上北插天山的登山口。


 

台北天氣陰霾,越往山區走,天氣越好,起程時雲開霧散,露出藍藍的晴空,真叫人欣喜!

但一出師就不利,誤闖人家捕鳥的禁地。原先我還以為眼前起霧,怎麼有薄薄一層白色的朦朧感,定睛一看,哇!原來是一大張細網,旁邊還掛了幾個鳥籠當餌,擬用牠們美妙的歌聲來誘捕同類的鳥。

 

籠中有二三種鳥,其中我只認得頭戴船形帽的冠羽畫眉,籠子很小,鳥兒在裡頭不斷地又叫又跳,看來真不忍,希望牠別叫:吐米酒,希望牠改叫:你們別來!

 

回到正途,遇上一群也要上東眼山的老大哥。

 

才走一會兒就是上山路,山路隱匿在林間,有點挑戰的坡度,很快地就想把身上的羽絨背心脫掉。

 

陽光輕撒林間,步伐也在呼吸順暢後輕快了起來,在冬日裡登山流汗是一種通體的舒暢感。


 

爬不到半小時,脫到只剩一件短袖。此時野外的氣溫大約十來度,空氣清新沁涼,穿著短袖,流著汗,真是無比舒暢!

 

山路上滿地都是八角,抬頭一看,哇!八角長在樹上,我第一次看到吔!好興奮喔!

就在此時,夥伴突然發現他在脫外衣時,掉了一個包包,急忙趕回頭去找。我們剩下的人就在山路上拍八角,採八角,採得興高采烈!

 

我們採了一大包,以為回家可以滷肉,一人分一點帶回家。幸好回到家有查資料,哇!不得了!這不是我們食用的八角吔!這是台灣八角,又稱為紅花八角,二者的蓇葖果非常相似,可是卻有毒,不能食用。

 

 

 

左邊的是我採的台灣八角果實,右邊的是烹調香料八角,又名為八角茴香。

八角的乾燥果實,常由8個(少數有6-13個)蓇葖集成聚合果,呈放射狀排列,中軸下有一鉤狀彎曲的果柄,味微甜,有特殊香氣,無毒。

台灣八角果實較小,一般有10-13個蓇葖果,每個蓇葖一般長約7-10mm,其尖端呈向上彎曲的鳥喙狀,果柄多垂直且常脫落。

哇!山上的東西不能亂亂吃啊!還是要經過專家指導或求證過才可使用,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長葉木薑子的葉脈上長了像杯子一樣的東西,應該是某種蟲癭吧!

 

森林是座大寶庫,令人驚喜不斷,我喜歡在裡頭東張西望、尋尋覓覓。

 

 

碗蕨科的稀子蕨,生長在台灣中海拔山區。一般的蕨類植物都是利用孢子繁殖,稀子蕨除了用孢子繁殖之外,還會在葉軸上長出拳頭狀的不定芽進行繁殖。這些不定芽除了具備繁衍後代的功能外,還可以當野外求生的食物來源哦!有些原住民會採了烤食,據說味道很像粟子呢!

 

 

細莖鶴頂蘭,花期快落幕了,今天看到不少植株,但就這一株還盛開。

 

又跟這群老大哥相會了,他們人手一枝特別的柺杖,令人印象深刻。相逢在山中自是有縁,祝大家身體健康!


 

因為等待夥伴回頭取包包,走得比較慢,花了將近一個半小時到達稜線。

稜線上的岔路點,各路人馬在此會合,一時間山林裡喧騰如鬧市。

 

岔路點的右邊往鄭白山莊,前行往東滿步道及北插天山。

 

 

我們往岔路點的右邊走,一會兒便是直下的陡坡,大約有45度,沒有繩索輔助,地下是掉滿落葉的泥石路,滑溜不已,完全要靠雙手不斷交換扶著樹枝才能順利前行。

 

這樣的陡下山路不是只有一小段,下完一段長長的徒坡,好不容走幾步平坦的山路,又是另一個小山頭的下坡。就這樣下過一個又一個的陡坡,下了將近二個小時,雙膝都開始抗議了。

 

 

一路我都收起相機不再拍照,不能開玩笑啊!這麼陡的下坡路,還是安全第一啦!

中途休息時,遇見一棵不知是開紅花還是結紅果的樹,小小的紅果,有點像小蓮霧。

(2010.2.7補充:這棵很可能是衛矛科的大丁黃,俗名:疏花衛矛。蒴果紫紅色,倒卵形,種皮橙紅色。分布於台灣中低海拔闊葉林。)

 

 

夥伴說,把我們帶到7-800公尺開始登北插天山,我想會比較快,不用爬太高。這下可好,又把我們帶回到200公尺,不是還有1500公尺嗎?我距離北插天山越來越遙遠了啦!

最後來到一個可以聽到溪澗嘩啦啦水聲的地方,原來再下去就是鄭白山莊了呀!我們走錯路了啦!一看山路,又是長長的陡下坡,沒力氣再往下走了,車子還在800公尺高的地方呢!而且已經過了午餐時間許久,我們決定就此回頭。

回頭路要爬先前陡下的坡,腳上好像綁了塊石頭,有够沉重啊!爬得我氣喘如牛,上氣不接下氣,真的快不行了!

 

不是只有我不行啦!大家都餓昏了啊!已經1:00了。找個平坦的山頭,煮一鍋麵,還有三峽的農家青菜哦!沒水怎洗?倒個300CC水在鍋裡,隨便把泥沖乾淨就好。走了將近4個小時,在山林中有熱騰騰的麵加蔬菜,幸福到不行哩! 管他乾不乾淨!

 

補充過體力走起來就是不一樣,調整好呼吸,上坡路爬起來順暢多了。20分鐘後來到通往雙溪山的岔路口,想到還有至少一個多小時的45度山坡要爬,累癱了!

此時天氣也起了變化,山區開始起霧,天暗了下來。考慮由雙溪山繞出去,才走不久,發現又要下溪谷,可是我們的車子在山上,當下決定還是乖乖循原路爬回去吧!

一路爬,我嘴裡還是要碎碎唸一下。今天真的叫爬山,四肢並用,從800公尺上到1200公尺,再下到200公尺,再爬回1200公尺,再下到800公尺。一天當中上上又下下,沒有3分鐘是平坦的路。

 

這一天從早上9:10開始出發,回到停車處已是下午4:20左右。中間只有半個多鐘頭休息吃飯,上上下下走了將近七個小時,都是陡坡,沒有達成目標,沒有視覺展望,也沒有太多驚喜,我像一隻誤闖叢林的兔子,在山林裡遊蕩…………… 話雖如此說,但心中依然喜樂,因為肢體活動後的暢快,也是一種釋放。

 

車子開到山下開始下雨,而且雨勢越來越大,我不禁心喜,自己是多麼的幸運!

 

 

宜蘭礁溪林美石磐步道健行與湯圍溝公園泡腳之旅

雪山隧道的通車,讓台北宜蘭間的距離變得好近。我們早上8:40自捷運市府站搭首都客運往宜蘭羅東經礁溪的車,抵達礁溪才9:30,宜蘭的山友開車來接我們,十幾分鐘後已到達五峰旗風景區附近得子口溪河床。停好車,我們自此開始健行,目的地是林美石磐步道。

2009.12.26又是一波冷氣團來襲,但沒有上一波的寒氣與水氣,礁溪無雨,只有山嵐繚繞與濃濃的濕氣。我們越過得子口溪後右行,循著寬濶的泥土碎石路往前走。路旁草木茂密,雨後濕潤翠綠。從這裡可以眺望對山的五峰旗瀑布,宛如一條細長的白絹絲懸掛於山間。

 

約走了15分鐘後,先經過一間土地公,再前行一會兒,到了照片中的岔路,右邊通往月眉坑瀑布,左邊是我們的目標,石磐步道。

 

這條路是很棒的健行路線,除了前段,感覺不到坡度,老少咸宜。


 

沿路植被豐富茂盛,冷清草、蕨類植物綠油油。

 

 

路邊不時出現山豬覓食扒過的痕跡


 

偶爾會出現樹齡很老的蓮霧樹,還有高大的麻竹,可見這一帶也是早期先民墾拓種植的區域。

 

 

濶葉樓梯草,它的葉子比冷清草來得大,二種植物很容易被混淆。

 

針刺草,又名大本抱壁蟑螂,具藥用途。

一路拍花又拍草,還要採集幾株羊奶頭當午餐的湯頭,走走停停,遊山玩水,好不愜意!

 

九節木,不是九節茶唷!

 

遠遠傳來一堆人嘰嘰喳喳的聲音,就知林美石磐步道入口到了!

我們就是由中間那條小徑進入的,沒經過管理入口。

大頭艾納香,是低海拔山區常見的野花。

 

林美石磐步道不知何時已舖上碎石子,非常好走。

 

刺莓,別名虎婆刺、刺波,是低海拔最常見的懸鉤子屬植物之一。

淙淙的水聲伴著步道前行,吸收著芬多精,享受天然的氧吧,是大眾化的健行路線。

 

步道沿著得子口溪而建,有許多大小瀑布,流水潺潺,潔淨清澈。

 

 

來這兒的遊客不少,我們還遇到一隊香港來台的遊客。

 

 

步道下切到溪谷邊,更能親近水源。

步道沿著溪谷前行,旁邊植被豐富,流水潺潺,可以慢行,享受大自然蟲鳴、鳥叫與水聲,令人心曠神怡。

 

 

步道中途有一段棧道陡上

 

由棧道中間的觀景台往下看

 

上了棧道前行一會兒,到達石磐瀑布。

 

石磐瀑布上游的水源地

 

 

我們在水源地的溪水邊,覓得一處無人之地,享受我們的美酒與羊奶頭雞湯,徜徉山水,暢談登山旅遊,逍遙又自在。

 

 

 

水源地邊的馬藍開得鮮艷美麗,看得我心花朵朵開!

 

林美石磐步道繞一圈是1.7公里,是一條老少咸宜的大眾化路線。午餐後,我們帶著微醺,順著步道繞回步道入口,再循原路回停車處。回程不再拍花草,才花一個多小時,3點就上車回家了。

 

山友把我們載到礁溪湯圍溝溫泉公園,我們打算來泡腳,靠賞走了將近五個小時的雙腳。

 

 

 

天氣有點冷,來免費泡腳的人還不少,男女老少都有,坐在我們旁邊的先生也是從台北來的。大池的水溫不够熱,泡起來只有溫溫的感覺,小池的水溫比較燙腳,但靜靜地放入腳,不要去攪動水,很快腳就適應了。看到沒?泡了將近30分鐘,我們把腳泡得紅通通的。

 

 

這麼多人一起免費泡腳聊天,真是冬天裡最暖洋洋的享受。如果覺得泡腳不過癮,公園另有大眾溫泉池可以泡湯,收費便宜,不失為廉價的休閒。

 

 

泡過腳,旁邊還有人做按摩服務。當然,肚子餓了也有小吃攤。

 

從台北搭首都客運不用一小時就到礁溪了,我們見到有一些歐巴桑,拉個菜藍就到礁溪泡湯及逛菜市場,然後再身心收穫滿滿而回。交通建設把距離拉近了,台北宜蘭一日生活圈已不是夢!

 

 

 

寒風中登新店直潭山慶冬至

2009.12.20我們沿著新店四分子產業道路上到道教長春觀,把車停在此處,目的地是爬直潭山。

 

繞從長春觀前左側前行,有一登山指示牌,從這裡起登。

 

 

天氣冷颼颼,山區濕氣重,空氣冷冽無比,但是,爬山能很快趨走寒意。

前段路先繞經竹林及山腰,之後接上稜線。

 

我們不是只在稜線上輕鬆行,而是一會兒走在平坦的林間,一會兒爬坡上行。

 

走了將近一個鐘頭,來到一片茶園。天啊!這大山上有茶園,還有人耕作採收,附近應該有別條近路開車上山吧?不然怎麼把茶背下山?

 

茶園邊不知名的蔓藤野花,待查。(厚葉鐵線蓮,毛茛科。)

 

過茶園後的山路邊有先民開墾的駁坎遺跡,往直潭山的路徑與指標很明顯。

 

上山的路很濕滑,幸好有許多牢牢的小樹與樹根可以抓。

 

走了2.1公里上山路,冷颼颼的天候裡也已汗水淋漓,不得不脫去外套。加油!我們只剩0.8公里。

登山路條是爬山人的指引,許多團隊習慣在重要路口掛上屬於自己獨特的路條,只是,掛得這麼多倒是不常見。

 

山路邊綻放的細莖鶴頂蘭

 

最後一二百公尺又陡又濕滑,拿出棉手套,又是抓繩索,又是抓草木,而且要等前一位夥伴先上一段後再跟上,否則有可能被前面人腳步帶起的爛泥巴濺到。這段路爬得戰戰兢兢,小心翼翼。

 

終於快上到山頂,這裡有個岔路,左側可通往暗寶劍山,右邊有翡翠水庫水庫的洩洪中繼站,基點就在裡頭。

 

直潭山的基點與中繼站

 

直潭山座落在台北縣新店市屈尺地區的新店溪附近,山頂西北方眺望花園新城社區近在咫尺,主稜為雪山北北稜,南與大桶山、羅宏諸山抗禮,西與熊空山、獅子山相望,這一串有數條長度不同的連登路線,其中包括直潭山列大縱走,全程連稜走須跨過七座山頭,如中嶺山、雞心尖、暗寶劍山、赤腳蘭山、石碇後山等,足足超過25公里,但由於路途遠且起伏甚大,想要挑戰的人可要先把腳力練好。

 

直潭山,海拔728公尺,二等三角點。
 

我們11:50才從直潭山頂下山,由於山路濕滑,直到2:00才回到長春觀,煮食我們今日的午餐。

由於冬至將來臨,我特地準備了風味十足的客家湯圓造福山友。高湯、香料、湯圓事先備妥,路上買了三斤茼蒿,下了山馬上洗菜、煮開水、煮高湯,燙了湯圓與茼蒿,一鍋道地的客家湯圓馬上可以溫暖每個人的心窩。

 

在7度的山上,一大鍋鹹湯圓吃到見鍋底,每個人心裡都暖洋洋的。今天的直潭山雖冷,但卻有我們攜手爬山與共享冬至湯圓的溫情,是一次難忘的爬山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