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耳茶壺山標高580公尺,位於台北縣瑞芳鎮金瓜石,茶壺山因由遠處望去很像一個沒有壺耳的茶壺,因而得名。請您仔細端詳,是不是很像?

我們把車停在勸濟堂停車場,循後方礦道往上爬,地上是舖著花崗石的石階,只可惜材料雖高級,粗糙的施工品質卻導致花崗石破損或脫落,真是可惜!

爬「無耳茶壺山」可以選擇爬階梯,或是走柏油路。

我們順著階梯慢慢往上爬,一路芒花搖曳,感受到濃濃深秋的蕭瑟與蒼茫。爬階階雖辛苦,但登高回首眺望山下的美景,遼濶的視野令人心情無比舒暢!

途中見到的舊採金坑口。金瓜石百年來歷經金礦開採的興衰與世代交替,如今雖繁華落盡,仍留下幾許悽美與純真供人憑弔。山城承載著滿滿的老故事,正等待著向你我訴說。

自坑口眺望金瓜石

登高遠眺,陰陽海、基隆山,還有羊腸般盤旋而上的公路,全都遠抛在腳下。

無耳茶壺山與對面的「基隆山」遙遙相對,無耳茶壺山是金瓜石的地標,因周邊視野良好,展望遼闊,登高可以俯視整個東北角海岸線,遠眺太平洋與腳底下的金瓜石聚落、台二線公路,山海美景一覽無遺。

這裡是柏油路的終點,若要偷懶,也可以開車至此再開始攀登。

登山口旁有個登山解說牌,我怎麼看就是不懂他的路程說明,從這裡去怎麼會先到半平山再到無耳茶壺山呢?我明明就在無耳茶壺山腳了呀?
走完半平山後我才發現,原來是解說牌戲弄人啦!半平山登山口也有個相同的解說牌,從那裡看就對了。製作者太不用心了,只改了現在位置,沒改路程說明,會害死一堆人!

照片中山壁上有二個已封閉的坑道入口
金瓜石地區的礦體在歷經近一世紀的經營,地下坑道交錯縱橫,總長度達600餘公里!除了坑道的長度驚人外,金瓜石部份坑道的深度並已達海平面下132公尺。目前這些礦道均已封閉,由於年久失修,處處具有落磐的危險。坑內巷道分岔甚多,仿若一座地下迷宮,不熟悉者進入坑內非常容易迷路。
此外,礦坑內除了有水平巷道外,還經常有用來傾倒礦石或吊運材料的垂直豎井,這些豎井深度可達數十公尺,並且常常就位在主通道旁,若不慎失足,性命恐將難保。因此,千萬別為了好奇而進入坑內,那是非常危險的事。

無耳茶壺山本身是一個礦體,組成礦體的岩石主要為矽化岩和頁岩,臺金公司通常稱之為獅子岩礦體,由地表往下可延伸達200多公尺。

角礫岩化作用
高溫的熱水在此地區也形成許多的角礫岩構造以及角礫岩礦筒。它是由高溫高壓熱水在地底下將岩石爆破,形成岩石具有破碎的構造。這種角礫岩的破碎構造在沉積岩內較常見到。
角礫岩筒之角礫成份以黑色頁岩為主,其次為白色砂岩及由深部帶來之安山岩角礫,在牛伏地區並有少數黑色或黃色之沉積石髓角礫。

來這裡爬山,除了可以擁有絕佳的視野享受,還可以吸收不少地質知識。快要登頂了,回首基隆山,已然在腳下。

東北角海岸的白浪濤濤歷歷在目

遠方的山巒在芒花的熱情演出下,也掀起一波波的白浪。

回首來時路,真不敢相信自己已走過腳下這些羊腸小徑,迎著呼呼的東北季風,不禁令人心生恐懼。

我要準備登頂,爬進茶壺裡,再繞過壺嘴出到往半平山的步道嘍!

這裡的恐怖指數比皇帝殿還高,站在光溜溜、四周空曠的壺頂,風呼呼的吹著,讓我這個短腿族驚叫連連,好不容易才挑戰成功!

看到大男人也坐下來挪動屁股通過,你就知道有多驚險,照片的左側可是垂直的峭壁吔!

繞過無耳茶壺山的茶壺部份後,我要下到下方的稜線,走到最遠處的半平山上。

下到芒花步道上回望無耳茶壺山,下坡路段也不好走,都是碎石礫,一不小心就會坐溜滑梯滾下來,走得我膽戰心驚。

走在稜線上,可以眺望整個東北角,可惜今天的天空有點陰霾,視線不是很好。風蕭蕭,芒花搖,再回首無耳茶壺山已遠遠抛腦後。感謝有人把稜線上的芒草割出一條路徑,只是,把割下的芒草丟在路上有點滑吔!

這一小段又要開始往上爬了,目標是前頭的半平山。

這一段是十幾公尺陡直的峭壁,從下方看起來很可怕,但是山壁上鑿有踏腳的著力點,還有三條大繩索,比起我攀岩挑戰南港山 輕鬆多了!

半平山有如恐龍的背脊一樣,稜線上岩塊嶙峋錯落,我們沿著稜線來到最高點,有個不像三角點的水泥柱和解說牌。我背後的是燦光寮山。

半平山看起來部份山體好像被刀削過一樣陡峭,所以有的指標稱它為半屏山,側看還真像屏風一般。

在半平山上遠眺延綿起伏的山巒,山頭都被芒花開白了。

同行的另一隊山友不畏稜線上冷颼颼的東北季風,就地吃起午餐,我們還是下山找個視野佳能避風的地方吧!

這一路的芒花飄逸真漂亮,回望半平山的山頭也很特殊壯觀。

這個山頭酷吧!前些日,我家老妹在格子裡發表一篇20091119 感動 ,描述三年前她帶孩子走稜線,夢想能將這幅美景化為一褔畫,果真有插畫家畫下這幅景象,讓她感動萬分!今天我也追尋著她的感動來此,我是享受走入畫中的感覺,既浪漫又興奮!

上圖資料來源:崔崔

我們選擇在可以望見前一張照片美景的路邊午餐,而矗立我眼前的這座山,
怎麼看怎麼像大猩猩的背影。看著這座山,我腦海裡出現的不是山,是一隻大猩猩,不知有沒有格友爬過這座山跟我有相同的看法?

有點感嘆!今日沒有好的光線拍芒花,畫面顯得有點清冷。

餐後我們順著往神社遺址的步道下山

石階步道有點陡,走過的無耳茶壺山及半平山就在我們的右手邊伴我們同行。

從這裡看,更像阿公燒水的茶壺。怎麼會有這麼有趣的山?



沿著石階步道,通過鳥居來到日治時期的神社遺址,只能在此憑吊、懷古!
離開神社遺址,經過黃金博物舘,我們今天只當登山客,不進館參觀。回到停車處,還不到三點,結束今日將進五小時連走的爬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