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郵局想當年

 

現在,郵局就在我家公寓前,每次去寄信、劃撥、繳費完後,我都要笑著離開………

 

遙想二三十年前唸中學時還在鄉下過著簡樸的生活,家裡沒有汽車機車,只有幾輛破二手腳踏車做為上學的交通工具。家在一個台地上,郵局在將近十公里外的山下街上,最近的郵筒也在二公里外。每天家裡有做不完的家事,要澆菜、採菜、洗衣服、煮飯、煮菜、採茶、採米豆、餵雞、趕鴨子………。寒暑假要寄信怎麼辦?哪抽得出時間大老遠去寄?

 

有沒有人還記得?那個年代的郵差要兼送報紙,500公尺外的左鄰黃家有人當鄰長,郵差每天上午大約10點會送信來,沒信得送至少要送報紙,所以郵差一定會到他家。要寄信時,算準郵差到來的時間,飛快的跑去把信交給他,那時的郵差,成了我生命中最殷殷期盼的人。當然也交織了不少的失落,有時當天要送的信件太多了,讓人望眼欲穿,有時遠遠瞧見綠衣使者,但不知他在趕什麼,機車一發動又徜徉而去……..

 

後來發現,如果我們家有信,郵差就會騎過來我家門口,收信的同時再把要寄出的信交給他,青澀年華的友情與愛情就這樣歷經著等待歷經著咀嚼……..

現在人的友情與愛情都囫圇吞棗,手機、e-mail、skype…….,更讓我做夢都會笑的是郵局就在我家前面,可是,我還是懷念那等待綠衣使者的年代,人生許多的事是值得用時間慢慢去品味的

 

 

一字之差

 

前二天,小兒的小日記寫道:……..今年的中秋節我是很難忘的了………

我看後回他:什麼〔很難忘的了….〕?你是原住民啊?

小兒很氣憤的反駁:不是啦!是〔很難忘ㄉㄜˊ ㄌ一ㄠˇ〕!

 

哦!這下我總算搞清楚了,原來是一字之差啊!正確的應該是::……..今年的中秋節我是很難忘………

這兩天我們母子二人想起這事都不禁莞爾,真希望孩子能體會到錯別字可能鬧出笑話或造成誤解,從而謹慎下筆。

 

貴州行腳後記 — 詩歌的海洋 — 詩意的侗族

 

 

侗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獨特文化的民族,愛歌也善歌。哪裡有侗家,哪裡就有歌聲,凡是要說話的地方,都可以用唱歌來代替。侗家無處不歌,無人不唱。

 

組織群眾,教育人民要唱:古歌、禮俗歌、父母歌、苦情歌

村寨交往要唱:攔路歌、開路歌、迎客歌

節日盛會要唱:開堂歌、耶歌、大歌

婚姻嫁娶要唱:酒歌、哭嫁歌

男女交往要唱:情人歌、失戀歌、單身歌

兒童逗趣要唱:兒歌、謎歌

討油討米要唱:討米歌、討油歌

 

侗族進堂歌:

進堂唱,上村下村喜洋洋。

男插銀片羽,像那錦雞落高嶺,女穿九色花衣,還有銀飾相配,光耀滿山鄉。

都以耶歌為樂,同聲唱,白飯養身,耶歌養心,壽命長。

 

侗族也用歌曲唱出自己的艱難:

漢族有文字記載,

侗族把事記在心裡;

漢族有讀不完的書,

侗族有唱不完的歌。

 

 

以下這首歌唱出侗族人對和諧共生美的強烈追求:

安家樂業才九載,

又有客家(在此指漢族)搬上來,

李、郭、田、蔣四個姓,

落住嶺俄、平級、高掌、弄別四個寨,

侗客兩家無相鬥,

共山共水無疑猜。

 

侗族北部方言區有一種稱為「白話」的朗誦詞,有的用漢語朗誦,有的用侗語朗誦。白話又分為「吉語」(即祝頌語)和「情話」二大類。吉語常用於喜慶的場合,一般為一人講,每講完一段,眾人則高聲應和:「是呀!」,以顯示氣氛的熱烈。

 

以下是一段主客對白的「酒令白話」,主人先給客人敬酒,念道:

 

開天地,制乾坤,蛇無頭不行,草無根不生,水有源頭樹有根。照理說來,這杯淡酒,應當四位正客先領。

 

客人回敬主人唸道:

 

自盤古,天地初分,三皇五帝,制定乾坤。承蒙貴府不嫌,結到寒家之親。預備佳肴美酒,擺在十里長亭。山珍海味,盤盤齊整。小弟初來,不知禮信,從來話少,答言不清。有口吃來無口謝,言杯美酒,轉敬主兒。

 

愛情白話:

 

抬頭看天,天邊無際。轉眼看姐,美美貌貌,如花似玉。聽姐名聲,如春雷落地。…….坐像觀音坐蓮,站像芙蓉出水,走像七姐下凡,笑像銀鈴聲脆。再看自己,人呆口鈍,不知禮義。

 

想見姐,路遙遠,山高水深;

要過河,水深無渡船人。

抬頭望天,白雲茫茫;

低頭看地,流水飄飄。

芭蕉樹,栽在岩上快枯焦。

有意推開窗子眼,伸手難扯雁鴻毛。

 

 

 

 

花東之旅(三) — 奇美部落巡禮

 

2007.8.6 奇美部落是一個我從不曾留意過的一個地方,聽夥伴說我們要到部落體驗原住民生活,不免對野炊竹筒飯烤山豬肉等有所聯想,伴隨著自己對阿美族的意象,我來了……..

 

遊覽車沿著秀姑巒溪邊的公路繞過一山又一山,兩旁的青山綠水跟黔東南的景緻還頗相似,使我對原始部落開始充滿了期待。

 

當車子進入一個開闊的台地,我知道我們快到部落了,路邊開始出現水泥樓房,少了原住民的傳統原素-住宅及服飾,一點也看不出是一個阿美族部落。車子停在一個舖著柏油的大廣場,只有廣場一側的茅草屋可以透露出一點部落的特色。

 

其實,早期的奇美因交通不便,部落接受現代化與漢化很晚,一直處於傳統封閉的狀態,一直到民國53年才有電,民國75年部落聯外的瑞港公路才開通,民國81年才有電話。到民國70年代,部落居民仍普遍居住在傳統的茅草屋裡。

 

下車時,我聽到小朋友開始抱怨:ㄏㄚˊ!我們晚上要住這裡喔!不會吧!

 

接待我們的部落人員馬上回應:你們說希望到部落體驗原住民生活,所以為你們安排這裡,如果覺得不妥,你們商量一下,可以改住到民宿。不過,夏天民宿的二樓會很悶熱,這裡都沒有冷氣,茅草屋會比較涼快!

 

抱怨歸抱怨,我們這群孩子還是很乖的,安撫一下後就沒聲音了,迫不及待地隨部落人員去秀姑巒溪邊裝蝦籠。

 

我們來到秀姑巒溪畔開始升火烤丸子,可不是要自己吃哦!我們要將丸子烤得焦焦香香的當誘餌抓蝦啦!

大熱天烤丸子實在太熱了,聰明的小朋友把竹籤插在竹棒上,這樣就不會把人給烤得汗流浹背了!

 

烤好的丸子裝在蝦籠裡,要到溪裡找個好地方放蝦籠嘍!

我對蝦籠原本有很大的期待。以前我小時候大家都用竹編的蝦籠,二十多年沒在鄉村生活,一直沒再見到這東西,直到日前去貴州才又發現,覺得既興奮又親切。這趟來奇美,很期待能享受親自使用的樂趣,沒想到在台灣即使是原住民部落,也不堪現代化的衝擊,轉而使用塑膠蝦籠,這點我真是大失所望!其實,能保存原有文化才更能發展觀光特色,來到部落不就為了找回人類的自然生活原貌嗎?我認為使用竹編的蝦籠才能展現原始的風味及原住民的工藝,我期待當地能有人傳承這項手工藝,下回我們再造訪時,不要再用塑膠蝦籠了!

 

大家一窩蜂地在同一個地方附近放蝦籠,但我卻逆勢操作。蝦子是逆游的,我卻偏偏找個最上遊的點遠離大家放蝦籠,搬二個石頭將蝦籠壓住以免漂走,也順便做個記號,免得忘了置放地點。

隔日早上收蝦籠時證明我的選擇是正確的,我的籠子裡抓到二隻拇指大的大蝦,還有一些中小型蝦子,合計超過十隻以上,跟大夥兒比起來,可算是豐收了。

 

放完蝦籠我們就直接在河床邊撿麥飯石,我至今仍不太會選,只知道石頭要黑中帶點紅,有白色斑點,用力敲一敲,沒有裂痕的為佳。這些麥飯石是要用來做「石頭火鍋」的。



我們所用的鍋子是用檳榔葉做成的。

 

上圖是我們自己做的〔鍋子〕哦!很環保呢!

 

煮石頭火鍋時要先堆起九芎木將石頭燒紅,燒紅的麥飯石再放進裝了水及河裡捕撈的魚蝦蟹的「鍋子」,這時水「滋」的一聲,瞬間煮沸,鮮美的魚湯就可以上桌嘍!


這些就是我們的晚餐,有三層肉溪蝦、炒地瓜葉、黃藤心湯及石頭火鍋。這地瓜葉很多人吃不慣,口感不是很好,帶點苦味,依我農家子弟的經驗推斷,這是品種問題,以前我家都用這種做豬菜,因為口感不佳人們不喜歡吃。黃藤心湯很苦,湯頭倒是不錯,但體質太涼者不宜多吃。我們所期待的石頭火鍋呢?食材是新鮮的,原汁原味,不免有點腥味,不知如果放點葱薑米酒之類的是否會好點。不管如何,這是到地的阿美族風味餐,嚐了才知其飲食習慣,早已飢腸轆轆的我們其實也不太挑,還是吃得飽飽的。

 

 

坐在院子裡,星空下聽著澤蛙呱呱叫,享受著清風,享受著阿美族風味餐,享受著山居的樂趣…………..

吃過飯後,民宿主人要我們開始輪留去洗澡,因為近日乾旱缺水,她叮嚀我們要省水。這裡只有一間浴室,我們一團二十幾人,只好到別家民宿去洗。可是,這家民宿到另一家民宿要走十幾分鐘,有的人坐車,有的人抱著灌洗用具踩著星空。為了洗澡來回奔波,在大熱天裡洗過好像沒洗一樣,最後還是一身汗。不過,洗完後坐在院子的星空下看流星,微風習習,所有都市的紛擾皆抛之腦後,還真是一大享受呢!

 

 

上面這棟茅草屋果真是這夜大夥兒的棲身地,所有的人這輩子都不曾有過這的體驗。旁邊還有一棟不准女生進住,據說是阿美族男人聚會的場所,神聖之地不可犯,於是吳爸爸領著幾位小男孩住這間,其他的婦女及離不開媽的小孩就住上面這間。

這個夜既漫長又不安穩,茅草屋裡的地板是用細竹編的,裡頭有個火塘外,沒水沒電沒廁所,10點鐘民宿主人搬來睡覺舖的墊子及睡袋,所謂的墊子也只是草蓆或藤編的蓆子。我與佩珊母子共用一張藤蓆,為了增加空間就橫著擺,躺了一會兒,實在不怎麼舒服,想到外頭的清晰明亮的星空,怎可錯過,就爬起來到外頭。廣場上幾個興奮的小孩也睡不著,博學多聞的導遊於是充當起星座解說員,為大家上起一課星空解說,比在天文館聽解說更來得真切。

11點多了,不得不回到茅草屋裡躺下,時間不知過了多久,不管如何就是無法入眠,平躺側躺都不對,每隔一二分鐘就得翻身一次,否則骨頭就疼痛不已,真搞不懂阿美族人如何適應的?躺久了覺得很不耐煩,開始膀胱也有意見了,外邊除了蟲鳴蛙叫外一片漆黑,公共廁所在二十公尺外,我必須持手電筒,經過另一棟茅草屋,穿過花圃,才能到達。掙扎許久後才說服自已,反正睡不著,去上上洗手間或許回來就能入睡,但事實證明我是錯的,一點效用都沒,上完廁所回來依舊翻來覆去,而且這一夜的膀胱也特別不耐撐,一晚起來二次,幸好我膽量够大。這一夜好長好長,既痛苦又難挨,迷迷糊糊中聽到有相機的喀嚓聲,睜眼一看,原來有夥伴為這歷史的一刻留下見證。此時,天空已露曙光,終於,我有理由不必再躺在這個令人痛苦的茅草屋裡了。

後來我才知道,為什麼這一夜我會睡得如此之痛苦,原來,我必須順著藤墊的方向睡才會舒服,我們為了增加空間把藤條與骨頭交錯,難怪會非常痛苦。這個經驗一次就够了,太辛苦了!

 

 

大清早我們在榕樹下吃清粥配小菜。

 

阿美族的眺望台。

 

 

茅草屋前的大廣場真是孩子們的快樂天堂,一起玩紅綠燈木頭人,一起欣賞昆蟲,這才是他們童年應有的啊!

 

 

上圖是奇美國小的司令台,裡頭有許多阿美族的樂器供小朋友體驗。

清晨的陽光很短暫,不到九點天空就變成風雨欲來的詭異狀,十點不到雨就飄下了,原來是有颱風來襲。四十天未雨的花蓮,因為我們的造訪而帶來甘露,何嘗不是一種喜悅?

 

奇美國小操場上有一顆很大的番龍眼,吃起來的感覺果肉很像哈密瓜的囊肉,非常的香甜,可惜高掛樹梢無法採得,下雨天只能在低矮處搆幾顆體驗一下。

 

 

別人家院子裡的釋迦,北台灣可沒機會看到!

這也是別人家院子的波羅蜜。

阿美族文物館裡擺放著一些原住民的竹編器皿尚未整理,期待下回有機會再造訪時能有很好的陳列。

茅草屋裡火塘上方的這個架子是阿美族擺放食物的地方,其功能就如同我們現在的冰箱。

這就是讓我一夜睡不安穩的茅草屋內部。在奇美的第二天雨勢不歇,原訂的活動無法進行,我們就在這茅草屋裡或坐或趴或躺,聽著阿美族的故事,享受著颱風天的悠閒。

 

 

 

花東之旅(二) — 舊地重遊太魯閣國家公園

 

我第一次到太魯閣國家公園是在民國72年冬天參加救國團的中橫健行隊時,那一年的冬天特別冷,原本要從大禹嶺才開始健行,卻因自梨山以上的高山全都白雪皚皚,車輛無法上山,所以從梨山起就開始健行,因而留下難忘的一段記憶。當時還是個窮學生,無法人人有相機,同行唯一有帶相機的同學最後也底片曝光影相全毀,沒能留下任何記錄,真是可惜!

 

記憶中的中橫山巒疊翠,公路像條玉帶纏繞在山腰,山谷間的溪水清澈湛藍,清晨及雨後飄著山嵐更富詩意迷人。大約八九年前再度造訪太魯閣國家公園時,我失望透了。修築時開鑿的痕跡有其自然的美,但因為防止落石工程的施作,讓有些地方原貌全失。

 

2007.8.6    我又來到這世界級的遊覽勝地,可能因環境保護意識抬頭,我沒看到當年突兀的景象,山川依舊秀麗,景緻依然美好。

 

立霧溪不斷切割太魯閣這塊台灣地質史上最古老的大理岩層,地殼不斷隆起上升,再加上風化與侵蝕作用,造就了的令人驚嘆連連的太魯閣峽谷。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怎不叫人驚奇?

 

 

上圖是砂卡噹溪。有名的砂卡噹步道就在右方,從砂卡當隧道口旁的迴旋梯下去就可通往步道。

 

我們的孩子們為的是去玩清澈潔淨的溪水,而不是來享受漫步林間的樂趣,車子一停就像急行軍似的,不到二十分鐘就來到一處可下到溪谷邊的地方,脫去上衣鞋子就迫不及待跳下水。

 

 

 

花東之旅(一) — 布洛灣太魯閣風情

 

2007.8.5 早上9:25我們從台北搭上1079次自強號,在火車上聊聊暑假生活,看看沿途風光,火車沿著東北角海岸帶著我們隆隆前行,約莫11:50就到了花蓮。

 

只不過二個多鐘頭,我不禁要問,為什麼還要蓋蘇花高速公路?花蓮的美好在於她潔淨的自然風光,辜且不論建造時對環境的衝擊,一旦高速公路建成後,大批的人潮進入花蓮,同時也將帶入大量的污染,花蓮還會是我們的後山花園嗎?我們的後花園只需要一條走不膩的幽幽小徑,讓人隨時想去,甚而流連,沒有人會笨到在自家美麗的後山開一條大路,我怎麼都無法認同………..

 

 

參觀慈濟靜思堂及精舍。

 

晚上我們住在太魯閣國家公園內的布洛灣山月村,立霧溪畔的叉路蜿蜒上行即可抵達,這個五星級的住宿點就在一個河階平台上,四週被青翠的高山擁抱著,像是一個遺世獨立的世外桃源。

我們住的是獨棟雙拼的小木屋,前頭有一個大大的廣場,後面是一片原始山林,晚上就伴著蟲蟲的合奏曲入眠。

 

這個飯店的特色是員工全用太魯閣族人,晚餐過後,原本是烤山豬肉的或準備餐點的太魯閣族青年,一下搖身為舞者或歌手,盡情地展現原住民豪邁的歌舞。由於我們來的時候是暑假期間,一些小朋友也來參與演出,山月村的村長(管理者)為孩子們準備了一個捐獻竹籠,讓來此觀賞演出的房客自由樂捐,再從捐款中撥一小部份作為孩子們的零用錢,其餘的則成為太魯閣族孩子們的急難救助基金。

 

我欣賞經營者這樣的方式,不只可以傳承少數民族的文化,也給他們樂於保存自己文化的信心,讓這些勢微者有就業機會與展現自己的舞台。更有趣的是這位村長在節目進行到一半時,自己下去主持,也跟著大夥兒又唱又跳,盡情歡樂,我想,他才是這裡最大的收穫者。


 

最左邊那位就是快樂的山月村村長。

這個就是收授捐款用的小竹籠。

 

 

清晨的山月村有都市沒有的清新與寧靜,我捨不得不看這麼美好的景色,一早就起來拍照了。這幾間就是我們晚上住的小木屋,除了有濃濃的原住民風格,還有一點日本懷舊味道。

小木屋後面有一條小步道,走一圈最多不超過半小時,就在蓊蓊鬱鬱的林木間,保持著最原始的生態原貌,清晨漫步於此無限舒暢,可以盡情享受最美好的空氣。

 

這是原住民的雙肩背包哦!跟我在貴陽街上看到的具有相同的功能,這麼環保的背簍工藝已快失傳,年輕人都不會編了,山月村至少提供了一個舞台,讓太魯閣族人願意再度學習傳統的技藝。不只是竹編,還有木雕,飯店裡所有的木雕都是出自於太魯閣族員工之手哦!

 

在布洛灣的山月村,我很開心看到一個傳統與現代並存,幫助弱勢找到生命出口的範例,這是我此行住宿於此的最大收穫。

 

山月村不適合來去匆匆的過客,最好能在這裡耗上整天,帶一杯咖啡一本書,享受一下山居的靜謐與安詳,讓身心靈充分的放鬆。

 

這是我們中午吃的達基力風味餐的飯,木桶裝著拌有小米的飯,好香好好吃,尤其是我後來把剩飯捏成飯糰,被小朋友搶食一空。

 

什麼是達基力呢?我特別上網查了一下。原來,達基力就是太魯閣族在立霧溪北岸建立的部落,太平洋戰役後,改名為崇德。自國小退休的郭文貴老師,為了讓後人對太魯閣族有更深的了解,以木雕、石雕來紀錄族人的歷史故事。來到這裡除了用餐,還可以欣賞郭老師工作室的作品,由於先前沒做功課,我只到此吃了一頓難忘的餐,真是有點可惜。

 

 

達基力風味餐廳裡有二叢很特別的竹子,居然竹筍是從竹節長出來的,非常特別,問了老闆,他也不知其名?

 

 

 

貴州行腳(十七) — 貴州街頭 — 傳統與現代

 

貴陽市地處中國西南邊陲,位於雲貴高原東部,為貴州省省會,是地無三里平的貴州最大的一個壩子。古時人稱山北為陰,山南為陽,因城區位處於貴山之南而得名貴陽

此行到貴陽的第一天已是晚上九點,貴陽給我的見面禮是溼溼涼涼的天氣,隔天沒有任何停留就往黔東南出發,根本沒時間認識貴陽。最後一晚回到貴陽也是晚上快九點,留下沒能血拼貴陽的遺憾。

 

從我住宿的天怡豪生大酒店往窗外瞧,舉目皆是高樓大厦,其繁華程度一點也不輸台北市。

 

在遙遠的貴陽街頭匆匆一瞥見到台灣老婆餅的招牌,一股親切感油然而生,馬上按下快門,沒有時間駐足品嚐,也沒有時間問明老闆是否也來自台灣?

 

貴陽街頭的水果攤。

 

在匆匆趕路途中,我獨愛用鏡頭追逐那些仍保留某些傳統的方式穿梭於現代都會中的人們。我在思索著,我們能不能在現代化與環境保護間尋求一個平衡點,就像被我留下影像的這些人…………..

 

 

 

這些挑擔穿梭在貴陽街頭叫賣的人,就如台灣的攤販,其實也造成市容上的問題。但我就喜歡他們的扁擔與竹籃……….

 

上圖這位穿白衣黑褲的先生可能剛上完市場,右手上拎著一隻雞就走在貴陽大街上,沒有人覺得奇怪或特別,只有我這個外來客好奇地按下快門。

 

一位身著牛仔勁裝的年經小姐,背著竹簍在貴陽街頭採買,個人覺得這樣的背包實在够酷够環保,但就不知有多少人有勇氣背著它上街?

 

貴州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轉轉的說法,在貴州的最後一晚,我們終於品嚐到酸湯魚這道貴州名菜。酸湯魚的作法來自苗族,用發酵的米加蕃茄、木姜子、貴州酸筍等製成酸湯為湯底,很豪邁地放入五隻新鮮大草魚,這只鍋直徑至少五十公分,大大的一鍋過癮極了,酸酸辣辣很够味。

 

 

貴州行腳(十六) — 甲秀樓 — 貴陽市的象徵建築

 

2007.7.28  甲秀樓位於貴陽市城區之南,在南明河中一塊稱為鰲磯石的巨石之上,是貴陽市的一個象徵,始建於明代萬曆二十六年(西元1598年),歷經多次修葺或重建。

 

 

甲秀樓是一座木結構閣樓,三層三檐四角攢頂,總高22.9米,底層以十二根石柱托住檐角,四週以白色雕花石欄圍護,頂層額題"甲秀樓"三字,雅秀非常。自古以來,這裡就是文人墨客聚集吟詩之處,明清兩代來觀景且題詠的雅士頗多。

 


集山光水色為一體的甲秀樓有其精秀之處,雖位在現代化都市建築中,仍不失其古韻。

甲秀樓附近的南明河兩岸高樓聳立。

 

 

貴州行腳(十五) — 黔靈公園 – 貴陽市民的瑰寶

 

2007.7.28 這天已是在貴州的第十天了,我們必須趕在十點終前遊完黔靈公園。因為還要去甲秀樓,用完午餐趕飛機………..

 

黔靈公園位于貴陽市西北角,因黔靈山得名,園內古樹參天,泉清石奇,集貴州高原靈氣于一身,素有黔南第一山之稱。

 

很多貴陽人每日或每星期常會去黔靈公園晨操、散步、練字、進香、爬山………

這天是星期六,整個公園人山人海,跳舞的音樂聲、練唱聲、鳥叫聲、高談濶論的人聲……….真不懂這樣哪算休閒?


這位老先生在灰色石板上練字,拿著一隻像拖把一樣長的巨型毛筆,在地上振筆疾書,每個字都剛勁有力。

通往弘福寺的蜿蜒小徑上處處香煙裊裊。

 

古木參天的小徑上不時出現古意盎然的休憩亭。

如果不是人這麼多,應該是個很棒的運動休憩場所。要爬上弘福寺要有點體力,總共380階,我們可爬得香汗淋漓呢!

這些巨型的檀香真令人驚奇!我不懂,較大的香就比較虔誠嗎?"心"才是最重要的吧!大家是否思考過,這麼巨大一柱香對環境的衝擊?

三百多年歷史的弘福寺是一處佛教聖地。

寺裡的羅漢堂有五百尊羅漢塑像,進去後男左女右,分別找出你覺得最和善的一尊,然後依之字型上下用你實歲年齡的數字數羅漢,再依數到那尊羅漢的編號繳5元抽一張簽,簽上有對你人生的一些正面建言,大家去抽了之後都覺得挺準挺有意義的。

黔靈公園中放養的彌猴數十隻,個個身材壯碩,不畏遊客,還會乞討食物。

 

 

貴州行腳(十四) — 青岩古鎮 — 意外之旅

 

2007.7.27 中午離開黔東南首府凱里,經由G320國道往貴陽方向,這一路是高速公路,但路邊的奇景還真令我眼界大開。就在高速公路邊上,幾個農民放著一籃籃的李子在賣,車速太快,我都來不及留下畫面,誰會停下車來買啊!不止一處,接連好幾個地方,真是奇觀!據說這邊開僻高速公路時,有的農民的住家與田地被道路一分為二,政府也未建天橋給他們通行,每天農民就冒著生命危險跨越高速公路去種田,想來就覺得不可思議!

 

高速公路兩旁出現的玉米田開始多於稻田,這景緻與滇東地區就很雷同!

車行到貴陽後轉往南,進入S101省道,路邊的山丘明顯與黔東南不同。

我們來到位在貴陽市南方花溪區的青岩古鎮,距離市區約莫10幾公里。這是一個意外的替代行程,雷山往凱里的道路坍方擔擱了一天的時間,留下未能去鎮遠的遺憾,幸好行前做了功課,馬上請求旅行社安排青岩古鎮,能來青岩古鎮可說是老天的安排。

青岩古鎮歷史悠久,明朝為控制川、滇、湘、桂驛道,駐軍於雙獅峰下驛道旁建屯,史稱 "青岩屯",其後朱元璋於洪武十一年(西元1387年)30萬大軍遠征滇黔,大批軍隊進入黔中腹地後駐下屯田,"青岩屯"演變"青岩堡",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成為當時的軍事要塞。1992年被列為貴州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經數百年歷史滄桑,多次整修擴建,由土城而至石砌城牆、石砌街巷,於今青岩城成了一座明清風格的文化古鎮。


 

古鎮勝景隨處可見,交錯密布於鎮內的明清古建築,計有九寺、八廟、五閣、三洞、二祠、一宮、一院等共37,其中8座石碑坊現存3坊。這些古建築設計精巧、工藝精湛,值得細細品味,只可惜我們時間有限,只能匆匆走馬看花。

 

古鎮街景。

幾百年來多少足跡踏過這些青石板?


 

真是驚奇!這朵向日癸種子大如臉盆,生的便可嗑瓜子,買一朵才三到五元人民幣,價格依大小而定。

古鎮路邊賣著各種菜乾及肉乾。

這裡賣的就是我們所說的各類穀粉啦!

 

陳舊古老的石板巷帶著濃濃一股悠悠古韻。

 古鎮的巷弄間可以找到一些舊時風味的農家樂餐廳。

採用仿古模式拍照,人就真的走入歷史了……………

古鎮裡的酒坊。

古鎮裡的小吃-蔬菜涼粉,又叫青岩米豆腐。是用蔬菜汁及大米做的,配上香濃酸辣的調味料,滑嫩爽口,真是好吃!

古鎮裡的另一道小吃-糕粑稀飯。與我們早餐吃的稀飯一點關係也沒哦!是用藕粉為底,加上像是狀元糕的東西,再加上花生、芝麻、糖水…….香香甜甜很好吃!

古鎮的小吃-滷猪脚,非常好吃哦!道地的漢人口味。

古鎮裡還有一些其他小吃也很有風味,像是青岩豆腐、臭豆腐、玫瑰糖(所謂玫瑰就是我們台灣的洛神花啦!)……..

猜猜看這是什麼?……….這是古人的雨衣哦!想像一下,披一把茅草在身上。

 

古鎮裡的木劍一把十元人民幣,樂得這些男孩當場展身手。

我們逛到一間很有風格的店-有名堂。"有名堂" 是個特別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詞,很多無法一語概之的東西都以此形容,因為店家無法簡單的將所喜愛的東西準確而充分的表達,所以用 "有名堂" 為店號。http://www.100miao.com/

店裡展示許多苗、侗等民族盛裝及繡片。


 

這家店同時也銷售許多自行設計的服裝及佩件,大夥兒在此挑挑撿撿不捨離去,當然也滿載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