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發著淡淡柚子葉香氣的客家菜包令你食指大動了嗎?真的非常道地好吃哦!一直以來我都非常堅持做客家菜包一定要有柚子葉,每當掀開蒸籠的那一剎那,蒸汽裡透著一股柚子葉的清香,很傳統,很客家,很幸福!
客家菜包,我以前只知道這個名稱,後來才曉得有些客家人叫它為「豬籠粄」,因為它的形狀很像以前圈小豬賣的竹籠。(在我的貴州行腳中可以看到哦!)
客家先民為了外出工作所需的餐點,發明了方便攜帶又具飽足感的豬籠粄,早期物資缺乏,只是一塊糯米粄團,後來的人才加上蘿蔔絲及肉絲等內餡,慢慢形成現在的客家菜包。
客家菜包的材料:
1. 糯米1000g,蓬萊米1500g。(糯米與蓬萊米為2:3即可)
2. 蘿蔔15斤。
3. 五花肉絲1斤。
4. 蒜五根,取其蒜白及少許蒜青。
5. 香菇、蝦米、油蔥酥少許,可視個人喜好的豐富度酌加。
6. 白胡椒粉。
蘿蔔先削皮刨絲,放入鍋內加一點盬,燜煮至蘿蔔軟化具透明感即可,煮太久會太軟,口感不佳。
將煮軟的蘿蔔絲撈起放入紗布袋中擰乾水份,不需壓乾,只需待稍涼後用手用力擰乾即可。
所有的配料預先準備好如上圖。蝦米洗淨;蒜白切斜刀;先前炸好的油蔥酥;香菇洗淨剪成絲狀;五花肉切成絲。
先將香菇放點盬抓一抓後放入鍋中炒至香味出來,再放入蝦米、肉絲炒至肉都熟透了,放入蒜白及油蔥酥,撒點醬油,加入適量的盬及白胡椒粉,香氣開始撲鼻而來。
此時可以稍鹹,因為待會兒還要放蘿蔔絲;而白胡椒粉也可以放多一點,通常客家菜包的內餡口感要微辣比較够味。
放入壓乾的蘿蔔絲拌炒均勻,此時可以試一下是否够鹹够辣。香噴噴的內餡炒好嘍!
柚子葉洗淨備用。這是元旦回娘家時,到附近鄰居的老屋那兒採的,每一片葉子都非常大,品質好得讓我直呼過癮,不用來做菜包真是太暴殄天物了。採回來後用塑膠帶包好放入冰箱冷藏,放個把月不成問題。
米要先泡水3-4小時後再打成米漿壓乾,放入大盆內開始搓粄皮嘍!首先要做幾個如半個手掌大一公分厚的粿粉團放入開水中煮熟,客家話稱為「粄媽」,用意是增加粄皮的Q度,比較好包餡。約4斤米,我放了三個。「粄媽」煮到浮起來便可挾起放入盆子內,與生的粿粉團一並搓揉均勻,搓到油亮亮,手和盆子也都乾乾淨淨。這是一項大工程,手勁要够搓出來才够Q,每次做粄都要感謝我的妹婿,有他強有力的手勁就搞定了!(如果要用來拜拜,可以加一點紅色的食用色素增添喜氣與美感,自己吃就健康一點吧!)
內餡、柚子葉、搓好的粿粉團、一小碗花生油,備妥就可以準備包嘍!
首先取一團像小柳丁大的粿粉團搓圓!
把粿粉團捏出一個可以裝餡的碗狀。這個步驟很多人做不好,要多練習!
裝入滿滿的餡料。前面的碗狀做不好,就無法包入滿滿的餡料,吃的時候就會有運氣不好的人抱怨料太少嘍!
收口,捏緊。
把收口留在底部,反過來在平整的光滑面捏一條凸起狀。
底部抹上花生油墊上柚子葉。
一群人邊聊邊看電視邊做,速度還挺快的。
一會兒功夫就完成一籠了!
包的同時就先煮水,水一開就可把菜包放上去蒸了。用中火蒸40分鐘,蒸的過程非常重要的是要每五分鐘掀一次鍋蓋,讓鍋內的壓力不會因為過大而使粄皮過度膨脹,有時我們在市場看到有點塌塌的外觀,就是因為沒有定時掀鍋蓋。
好吃的客家菜包出爐嘍!
剛出籠五分鐘後最好吃,熱騰騰的香氣撲鼻而來,很難讓人抵擋得住它的誘惑,尤其透著淡淡的柚葉香,真是讚啊!
要吃美味的菜包可不簡單啊!從早上的洗葉子開始,準備內餡…….都是我自己一個人在忙,直到晚上7點多妹妹一家人才來,人多了就好辦事,很快的在晚上9點多第一籠就出爐。
以前農業社會的大家庭有三姑六婆有大灶大蒸籠,做起粄來熱鬧非凡,為簡單的歲月增添不少歡樂與幸福!身處工商社會的我,不覺得自己的生活比在鄉下時豐富,這些年,我試圖在大都市裡,用保留傳統美食的方式,撿拾一點屬於我童年記憶中的溫馨與歡笑!